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与低收入群体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低收入论文,收入分配论文,群体论文,差距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和原因
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制和收入分配的规模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尤其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已基本达到公认的国际警戒线水平(基尼系数0.4)。有关部门测算,200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39。而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测算,从1990~1999年,中国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也是不断上升的。
对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进一步分析,还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尤其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城乡收入比,1999年为2.65倍,2000年为2.79倍,2001年为2.90倍,2002年为3.11倍,呈加速扩大态势。近几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一倍多;而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8%;2002年的城乡收入比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二是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表现在:(1)城镇居民的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目前扩大速率有所加快。尤其近年来,基尼系数上升速度有所加快。最新的调查结果是,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其中占总户数20%的高收入户人均15460元,占总户数20%的低收入户人均3032元,高低收入组之比为5.1∶1。(2)地区之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问题突出,2001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最高地区为最低地区的2.75倍。(3)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总体上呈不断扩大趋势。2001年职工工资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2.86倍。(4)不同经济类型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01年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平均工资比为1∶0.61∶1.09。三是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表现在:(1)农村居民内部差距逐年增大,半数以上农村居民收入处在平均水平以下。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还占农户总数的10.7%,而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农户只占总农户的15.1%。(2)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比为4.25倍,超过了1999年和2000年的4.13倍和4.21倍。四是居民财富差距不断扩大,财富差距拉大更具累积效应,也更容易造成贫富差距的分化。(1)从金融资产看,在目前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居民之间拥有金融资产的多少是非常不平衡的。相对于收入水平来说,低收入阶层拥有的金融资产处在一个更低的水平上。城乡居民间金融资产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1995年,农村居民占有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20.8%;2000年、2001年下降到19.2%和18.7%;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则不到城镇居民的1/10。(2)从居民拥有住房的差异情况看,某种程度上,住房的商品化将潜在的住房使用差距转化为现有的财产差距,从而加剧了贫富差距。国家统计局2002年上半年城市居民房产的调查结果是,户主收入越高,其家庭所拥有的房产价值便越大;在不同收入的家庭中,拥有房产价值最低的是户主月收入不足300元的家庭,户均5.99万元,仅达到平均拥有量的54.8%。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国城镇尚有1.5亿平方米危旧房屋需要改造、156万个家庭缺房、35万个家庭人均建筑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3)城市内部居民家庭之间财产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02年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财产差距情况是,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而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0%,另外80%的家庭占有财产总额的53.6%。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51,远远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0.32。
从基尼系数和各种类型居民收入差距变化情况看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已呈全面的、不断扩大的态势。而从现阶段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又表现出以下特征:(1)我国基尼系数的特殊性。对基尼系数的测算,能给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但在进行测算尤其是进行国际比较时,必须考虑到中国基尼系数的特殊性,或者说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殊性。应充分认识到基尼系数背后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差异,同时还需要注意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2)在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最为突出和关键。按对基尼系数的一般说法,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处在“适中”的范畴,而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到1999年,一直保持在0.3以下,尚处在“社会收入分配比较平均”;而按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近几年一直处在接近“国际警戒线”的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1999年与1998年相比,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均分别有所下降,而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却一下增加了1.1个百分点。由此不难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说是我们的收入差距扩大了,那么,这里更多的是通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出来了。如果我们以基尼系数来反映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情况,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已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我们的测算结果是,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在60%左右。(3)在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中,“不规范收入和非法收入”的存在是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在近年来,这种影响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据我们初步测算,非正常收入对全部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在10%左右。政府的不规范分配行为、垄断行业的垄断性收入、国有企业分配机制的缺陷、税收的大量流失及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等带来不规范收入和非法收入的膨胀,拉大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4)低收入群体问题表现较为复杂,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后面将对此进行重点论述。
对影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进行实证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分解,结论是:(1)中国省(区)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经历了上升、下降、又上升的过程。(2)城乡之间、农村之间的差距构成了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主体。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决定收入总体差距的第一位因素,其贡献度在60%左右。而省际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决定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构成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三大地带内居民收入差距的城乡分解则得出:(1)东、中部地带内城乡收入的总体差距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则大于全国平均水平。(2)东、中部地带内城乡收入的总体差距有下降趋势,西部则在不断扩大。(3)地带内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决定了地带内城乡收入的总体差距。(4)东部内省际农村和城市内收入差距大于中部和西部。其次,对非规范收入和非法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进行分解。考虑垄断行业的租金收入、非法经营收入、政府公务人员租金、偷漏逃骗税收入、公共投资及公共支出转移等形成的非规范和非法收入及租金收入的影响因素,以国家统计局根据城乡居民家庭户家计调查数据测算的1999年城乡居民基尼系数0.397作为正常的收入差距,也即统计意义上的收入差距,扣除重复计算部分,全国城乡实际基尼系数水平在0.45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非规范收入和非法收入在人群中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其给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必须重视的。
应该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通过对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因素的系统分析,我们以为,影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发展战略角度,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应该说,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分不开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中,强调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在现阶段,为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最终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福利,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强调效率优先,必然带来一定程度上收入差距的拉大。(2)体制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改革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而转轨时期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从城乡整体角度讲,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与农村和农业改革的相对滞后是有关系的。(3)制度设计直接影响到个人收入分配的规模状态,现阶段各种制度性障碍是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农民收入近年来连续几年呈递减之势,除了农业自身发展的原因之外,与政策性、体制性和市场性因素继续使得分配格局朝着有利于城镇居民方向倾斜是有密切关系的。(4)市场因素拉大了收入差距,而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很多深层次问题,包括非市场因素参与分配,使得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加深,拉大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因素会越来越多地影响收入分配。
二、低收入群体问题的现状及其表现特征
低收入群体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2003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把解决低收入群体问题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表1 城镇低收入群体人均收入变化情况
注:1998年以后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余年份为人均生活费收入,括号中1995年数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资料来源:相关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低收入群体问题与收入差距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使低收入群体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又使得低收入群体问题表现得较为复杂。从近些年来的情况看,低收入群体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城镇低收入群体尤其是贫困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使农民收入相对低下,农民成为相对最大的低收入群体。
从城镇居民看,城镇低收入群体问题突出表现在:首先,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相对来说不断下降。其次,城镇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可以通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覆盖的人数估计城镇贫困人口,截至2003年3月31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40.3万人。而由于对低保人数的统计渠道和统计体制存在着不少漏洞和死角,中国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的实际数量应会高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前两年的数据是,全国城镇贫困人口已达3000万左右,贫困面在8%左右。
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构成,一是社会弱势群体,这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的,沦为低收入阶层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及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各种病、残及意外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导致的个人生存和劳动能力障碍者、过高赡养系数者以及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数据,2002年,低收入平均每户家庭人口3.35人,就业人口1.46人,就业率43.6%,比高收入家庭低13.7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就业人口负担2.29人,比高收入家庭高出0.54人。二是以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为主体的群体。国家统计局对有关贫困户的统计结果表明,目前户主在国有单位工作的贫困家庭占全部贫困家庭的53.9%,离退休人员占16.7%,在集体单位工作的占16.3%,三项合计为86.9%,在所涉及到的国有、集体单位中,企业是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的。再有,目前庞大的在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中的贫困人口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农村流动人口的贫困发生率要比城市居民高出2倍以上。
从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特征看,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表明,2002年,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858元,约占收入的94%;不少家庭入不敷出,举债度日(而高收入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达11127元,占收入的72%)。我们对一些地区的调查看出,城镇贫困人口大体表现出收入水平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饮食水平低,营养严重不足,衣着仍处在遮体御寒的低水平;缺乏基本生活用品,住房量少质差等特征。
从农村居民看,问题突出表现在:首先,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农民收入本身处在低水平上,这使农民成为相对最大的低收入群体。统计数据表明,1987年以来,在每一年的变化中,农民收入水平都低于城镇居民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不仅低于城镇居民最低收入组的收入水平,也低于城镇居民最低收入组中困难户组的收入水平。从这个角度不难得出的结论是,就全国范围来讲,农民是相对的最大的低收入群体。其次,农村贫困人口问题仍很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农村扶贫工作上不断加大力度,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2年的2800多万人。但这里有以下问题需注意,一是贫困的标准过低。农村的贫困标准是625元人民币。而国际上公认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标准是人均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或者是2美元。按照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看法,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人口(也就是人均年收入以865元为准)为6000万人,两者相加为9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1%左右。二是农村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现在统计部门在计算农村居民收入时,是将其用于来年生产性的投入包括在内的。而这部分生产性的投入在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小的,占将近1/3。如果把这一部分扣除的话,那么,按照原来统计方法所计算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的人便成了800多元。2001年,此线以下的人在农村居民中所占比例约为19%左右,人数为15000万人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的趋缓,将给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解决增加难度。而从贫困人口本身的特点看,在今后一段时期,随着贫困人口的逐步减少,扶贫工作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与最早解决的贫困人口不同,在后面剩下的贫困人口,更有着包括自然条件、人口素质等在内的深刻的“致贫”背景,对其贫困问题的真正解决,难度是非常大的。而由于致贫原因的复杂性,解决这部分人的脱贫问题难度极大。
三、解决居民收入差距和低收入群体问题的对策
1.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解决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这个问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不能为解决公平问题而牺牲效率,再走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二是不能因为经济生活中还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就无视公平问题。在现阶段中国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仍应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只有通过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才能为最终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奠定基础。而同时,面对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我们也必须着力解决公平问题。首要的重点是解决贫富悬殊问题,要从解决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入手,力求实现社会的公平。
2.从发展战略高度,注重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日益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必须把解决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一是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化。当前,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尤为重要。二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三是认真研究和做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四是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公平的环境。
3.要创建优良的制度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相应的政策及制度设计,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方向是通过个人账户的建立,明确和规范个人收入分配行为。对个人的全部收入,包括工资、各种生产要素报酬、福利等统一进入个人账户。个人各种所得取决于个人的劳动量、个人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及投向,取决于市场上要素供求竞争。国家依法保护个人的各种合法收入,个人依法纳税。二是在企业分配上,为企业建立符合市场机制要求的现代分配制度提供政策和制度环境支持。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分配中亟待寻求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制衡机制。收入分配政策应为制衡机制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鼓励工资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等的推行。国家则在三者权益保护上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三是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下决心消除由于不合理的制度性因素带来的行业收入差距。最后,在收入再分配上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定的利益协调机制。收入再分配体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直接体现收入分配政策的要求。今后收入再分配体制更多地要通过制度建设,尤其相应的法律制度的保障来运行。
4.建立对低收入者的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低收入群体问题,增加就业、扩大就业是首先要采取的措施。目前的城镇低收入群体中,下岗失业人员占有相当多的比例。只有实现了就业,低收入者才能有持续获得收入的能力。在具体的思路上,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推进结构优化;二是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努力提高就业容量;三是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缓解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
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缓解收入差距的扩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要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目前还有一个问题是,对在职职工的保障改革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些,对那些贫困阶层,却常常由于其没有资金来源而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都强调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分别承担社会保障资金的一部分,对贫困者来说,很难再拿出钱来加入社会保障基金,应考虑寻求特殊的政策予以解决。
标签:收入分配论文; 收入差距论文; 贫困人口论文; 居民收入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财产分配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