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对印支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支论文,法国论文,二十世纪论文,殖民统治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法国殖民者对印度支那半岛进一步武装侵略和进行实质性的扩张、并在印支逐渐确立起其殖民统治的时期。1858年,法国入侵印支,1862-1898年初步吞并越南、柬埔寨和老挝,1887年建立印度支那联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确立了所谓“杜美体制”。在侵略扩张的同时,法国为了对印支进行有效的殖民统治,开始在新占领的领土上致力于殖民统治行政机构的创建。在这一过程中,法国殖民统治的特点开始表现出来。本文在指出法国对印支殖民统治的几个主要特点后,将着重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一
一般说来,法国在印度支那推行的殖民政策最明显的特征是:殖民地总督集权制度、军事控制、分而治之和同化政策,总的特点是以僵硬而著称。
殖民地总督集权制度是法国统治印支的一个突出特点。“法国人的殖民地统治的基本思想,不论在政治上或在经济上,都是中央集权和地方服从中央的思想。”①“按照拿破仑一世模式而组成的一套象样的法国殖民地行政机构”②,其核心就是总督的专制集权统治。总督在印支联邦内拥有绝对的权力,他既是联邦中央的行政首脑,又是印支武装部队的最高司令官。“总督拥有决定财政预算、管理遴选文武官员,负责内政治安、对外防务,使用和调动驻印支的法国陆海军的权力,并且具有与远东各国的外交代表或领事交换外交事务意见的权力。”③“只有总督才能代表法国政府的权力”④。1887年虽然成立了有当地人参加的印度支那联邦议会,但它形同虚设,并不拥有任何实质权力。
印度支那联邦由五个部分组成:交趾支那、安南、东京、柬埔寨、老挝。这五个部分先后都建立了地方殖民政权。从形式上看,这五个地方官僚机构是不完全一样的:交趾支那是这五部分中唯一“直辖领地”,由法国殖民当局直接管理,其余部分称为保护领。其中安南、柬埔寨、老挝的国王及其宫廷乃至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吏都继续保留下来,同时还存在法国殖民行政统治机构。东京的情况既不同于交趾支那,又不同于安南、柬埔寨和老挝,故又称之为“半保护领”。尽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实质则一。这五个部分大权在握的实际首脑,在交趾支那是法国省长,在安南、东京、柬埔寨和老挝为法国最高驻扎官。“法国在印度支那联邦的行政管理,尽管在几个地区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别,但其趋势显然是走向中央集权。”⑤专制集权是其殖民统治特征的突出表现。这种专制统治的基础则是军事力量与宪兵警察。
严密的军事控制是法国殖民统治的另一个主要特征。为了维系殖民统治,镇压当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法国殖民军分布于印支各地。法国殖民军的一个步兵师驻扎在东京和安南,另一个师驻扎在交趾支那和柬埔寨,独立旅驻扎在东京和老挝的北部,炮兵师绝大部分驻扎在印支半岛北部。为了维护地方“秩序”,法国殖民当局组建了宪兵团,宪兵团下属两个小分队,分别部署在东京和安南以及交趾支那和柬埔寨。小分队又下设几十个哨所,分驻于各地。这些哨所和各地的警察署,共同行使着对印支人民的镇压职能,以这种军事警察制度的高压来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稳固。
分而治之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惯用的手法。法国在印支也实行了这样一个政策。其特征是殖民地的集权专制统治与各殖民地之间的彼此分割。在联邦的这五个部分中,统治的实质都是法国的专制统治。但仍有对交趾支那的直接统治和对其余地方的间接统治的细微差别。在经济上,联邦各保护领和殖民地通行统一的财政制度、征税方法和货币。1875年建立的东方汇理银行掌握了整个联邦的财经命脉,它恰如一根无形的锁链将印支几部分拴在一起,保持一种联邦形式的特殊关系。殖民当局千方百计阻止印支同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阻止印支各部分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商业贸易的交流。法国在“印度支那同东方邻邦的市场和供应来源隔绝的程度,在东南亚堪称绝无仅有”⑥。
法国殖民者还实行了以当地人治当地人的政策。殖民当局大量向柬埔寨移居越南人。在殖民地的政府雇员中利用一些越南人,将他们派到老挝、柬埔寨充当殖民机构的低级官吏。老挝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也多为越南人。法国还利用当地人组织了一支两万多人的军队,以充当殖民统治的帮凶。显而易见,这种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手腕,离间了当地人的关系,防止了联合反抗斗争的发生,阻碍了统一民族意识的形成。法国殖民者以当地人的不和与敌视来求得殖民统治的稳固。
文化上的同化政策是法国对印支殖民统治的最典型特征。“殖民地的自治从来就不是法国政策的目的,同化而不是联合,才是它的主旨”⑦。法国殖民者把殖民地视作法兰西帝国之一部分,全力以赴地以法国文化、法国思想教化当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向当地人民灌输法国人的价值观念。兴办教育成为推行这种同化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说来,法国人对本地语教育是不感兴趣的,他们的目的在于对本地人灌输日益增多的法国文化。”⑧“要求所有本地人同法国人有共同的习惯和思想感情。”⑨殖民当局还将法国国籍有条件地授予一些当地人,努力造就一个印支肤色法国情趣的集团,这些人大多成了法国在印支维护殖民统治的帮凶和爪牙。“殖民地被图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⑩。这种同化政策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负面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的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11),“民族主义运动是通过西方教育而掌握了表现方法和技巧的”(12)。也正是这种殖民政策从另一个侧面刺激了印支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民族运动的兴起。
二
法国殖民者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因何有这样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征服的方式取决于生产方式。笔者认为,这里的“生产方式”应指两方面:一方面是征服者(殖民者)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是被征服者(被殖民者)的生产方式。法国的印支殖民统治的特点,不仅是由法国自身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且也是由印支的社会状况决定的。此外,国际环境、历史文化传统也是影响法国在印支殖民统治的相当重要的因素。
法国在印支殖民统治的特点之形成与法国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19世纪下半叶,法国完成工业革命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失败,50亿法郎的巨额赔款,使国家经济显得十分脆弱,鲁尔区和萨尔煤矿的割让,更是雪上加霜。欧洲形势的需要使法国的投资重点放在俄罗斯和土耳其。法国国内政坛上,派系林立,互相倾轧,各不相让,斗个不停。这些都大大地影响了法国在印支的殖民统治。到19世纪80年代,国内政治舞台上的争斗稍稍平静下来。鼓吹侵略扩张、海外殖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甚至在法国议会中出现了所谓的“殖民党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法国开始真正大规模的对印支武装入侵。到世纪之交时,殖民主义成了法国几乎所有资产阶级政党派别的共识。法国在印支的殖民政权体制逐渐形成,并开始了一些资本输出性的投资。1897-1902年,杜美任总督期间的重要目标就是“印度支那要为法国人提供就业、贸易和投资的机会”(13)。印支殖民地在法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显示出来。在杜美任职期间,印度支那的贸易额提高了一倍多,对法贸易提高了两倍。而在此前,“法国对东方的贸易几乎等于零,而在西贡的耗费则很大”(14),以致于法国国库需要长期弥补当地岁入的不足。
法国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战略态势是决定它在印支殖民统治特点的又一重要因素。19世纪80年代,法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由原来居世界第二位下降为第四位,被新兴的美国与德国赶上并超过。法国的工业对国内市场的占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重税入口制。列宁指出:“在法国,恰好是金融资本迅速的发展(在工业资本削弱的情况下),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就使兼并政策(殖民政策)特别加紧地推行起来,这并不是偶然的。”(15)作为高利贷帝国主义,它在印支联邦内工商业活动的范围较小,它只能凭借关税壁垒政策与工业上、技术上胜过它的其它帝国主义国家斗争,它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殖民地,生怕别人染指。它通过推行关税壁垒政策使它的殖民地与欧洲其它民族分隔开(16)。“1879年起,殖民当局给予法国商人若干特权,法国货关税为2.5%,别国货为5%”(17)。后来,法国又在印支实行关税同化政策,法国货关税全免,对外国货课税更重。结果,“1888-1913年的25年中,法国商品增加了三倍,其它国家商品则大为减少”(18)。
由于法国经济的脆弱,它对印支联邦的殖民统治不可能建立在巩固的经济基础之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超经济力量。“当资本主义本身经济力量不足的时候,暴力永远被当作一种经济力来行使。”(19)所以,法国在印支的专制集权也就毫不为怪了。“金融资本的保守性,使在印支的法国人是彻底反对任何进步政策的,他们并且有法国国内强大的金融集团的支持。”(20)这更使得法国不愿对其殖民政策作适应印支形势的必要调整,十分僵硬也就成为必然。
在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狂潮中,法国面临着英国等国家的严重挑战。在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争霸中,英法相较,法国是个失败者。对缅甸的争夺,在暹罗的角逐,都反映出这一点。因而,法国在印支的殖民统治中时时警惕,惟恐已到嘴的肥肉被人抢去。19世纪末德国又成为法国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更加剧了法国的这种恐惧心理。所以,法国执行的一套僵硬的、不肯作任何让步与妥协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策,正是其外强中干,内心虚弱的表现。
19世纪后半叶,波拿巴主义成了法国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潮。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专制集权,军事镇压。在欧洲政治思想史上,这种政治思潮又往往被称为恺撒主义。其形成是有深刻原因的。简单说来,普法战争中的惨败,与诸列强在国际争霸中的不断失利,“在法国引发了一场精神上的深刻危机”(21)。许多政治家认为:“为了摆脱危机,法国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国家,需要一种由忠诚情感支撑的世袭君主立宪制”,“败于普鲁士之手的法国如果要想完成精神和道德上的革新,就必须采取独裁国家的模式”(22)。德意志帝国在俾斯麦“国家主义”原则指导下的“专制权威”成了法国力求效法的榜样。这种与民主精神相背离的政治思想反映到政权的实际运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专制主义的特征。国家的统治者以“恺撒”的面目出现,各省的省长也都是当地的“恺撒”,殖民地的总督自然也不例外,更是一个山高皇帝远的“恺撒”,成为殖民地专制集权统治的象征。
法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影响法国殖民政策的一个层次更深的原因。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宗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般说来,“资产阶级在殖民活动中,都不大注重利用宗教,而直接使用商业和暴力的联合力量”(23)。但是法国却是个例外,它传统上是个天主教国家,宗教思想十分保守。当其它西方列强在殖民侵略的过程中,已不再承担传播宗教的义务,而把焦点集中于经济利益和战略地位时,法国的殖民扩张却仍有很浓重的传播宗教的色彩。
法兰西民族文化的优越感,使帝国主义分子总认为自己是拯救其它民族于苦难和愚昧的救世主。赤裸裸的殖民侵略行为却非要赋予一种“传播文明使命”的神圣灵光。在他们看来“应该殖民,不惜一切代价的殖民;殖民非但不会危害国家,反倒是爱国的,并且是第一需要的”(24)。“因此应该用各种可能的方法鼓励殖民,立刻重新开始伟大的殖民事业。围绕着我们国家播下新法国的种子”(25)。1858年,一个法国人在访问了柬埔寨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苦难深重和毫无防御力量的柬埔寨如要获得新生最好是由法国人来统治。”(26)加尼埃在《印度支那探险航行记》一书中指出:“法国文化在印度支那各族人民的文化中占绝对的优势,这是法国不能在世界上这部分地区逃避其传播文明使命的另一个理由。”(27)法兰西种族高尚,法兰西文化优越象魔鬼一样扎根在殖民者的脑海中,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殖民统治思想。被殖民者都是不开化的劣等人,只有法国才能担当起教化他们的重担,就成为许多帝国主义分子骨子里头的认识。
殖民争霸中的失利和民族文化的优越感,促成了19世纪末期法兰西民族危机意识的形成。普法战争的惨败与法兰西民族昔日的荣光形成强烈的反差,割地赔款的灾难,“这一事件激起了爱国狂热”(28)。许多法国人“感到已经失去民族自信心的法国正在‘没落’,并为此而深感痛心”(29)。因而,“为了保持一个大国或成为一个大国,一个民族必须对外殖民。那儿是国家生机活力的源泉”(30)。狂热的“爱国者”将国家的盛衰和殖民地的有无联系起来:“法国该不该是一个殖民强权?历史上从未存在过没有殖民地的强国。帝国的鼎盛往往与其殖民扩张的极限互为表里;而帝国的衰落又常与殖民地的丧失不谋而合。殖民的结果,使弱国的领土越来越小,强国的版图越来越宽广。”(31)这种殖民主义的叫嚣,正是帝国主义国际争霸斗争中弱肉强食法则的生动体现。无论“文化使命”怎么强调,都不能象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国家威望”是法国帝国主义进行殖民征服的唯一目的或首要目的。在任何情况下,对殖民地经济作用的考虑,是殖民者首先或者说主要的动力之所在。
三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法国在印支殖民统治的特点是与宗主国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思潮、国际竞争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殖民统治的特点实际是殖民宗主国自身特点的一种反射。
但这些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印支社会的发展状况构成了影响殖民政策特点的另一面。
法国殖民者入侵时的印支国家基本上都处在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有相对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所以法国就决不能以对付部落民的办法来对付印支国家。在印支国家中,越南作为一个与中国有宗藩关系的中央封建集权国家,面对法国的殖民入侵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武装反抗。其中既有当地统治阶级上层有组织的抵御,也有下层人民的自发反抗。法国对越南的占领是在多次军事进攻的强硬手段下才得逞的。对老挝和柬埔寨“保护权”的取得,是在与暹罗背后的英国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明争暗斗、武力威慑的较量,从而英法达成妥协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国对越南的征服实际是与中国的较量。对柬、老的吞并实际是与英国的竞争。只有中法战争后,中国战败,法国在印支的殖民扩张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法国对印支的夺取,相对来讲要比其它殖民国家付出的代价更大,它更多地是不得不动用军事的力量。法国以这种方式取得的殖民地只能以高压的手段来维系统治,正所谓以暴力取得的政权,只能以暴力的方式来维持。
在印支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中,越南是一个长期接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地区,儒家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柬埔寨和老挝上座部佛教十分流行,成了他们意识思想领域中最基本的因素。印支这几国都有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宗教信仰,很难为外来的宗教思想所取代,对外来的思想文化有一种本能的拒斥作用。这又从反面促使了法国更加千方百计地传播法国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推行文化上的同化政策,强调天主教传播的作用。
印支人民特别是越南有尚武的传统。历史上就不断地进行武力扩张,反抗异族的统治,武力的争战史不绝书。越南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忠君保国的意识十分深厚,当皇帝处于危难时,许多封建乡绅官吏纷纷起来“勤王”,反抗外来侵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不向“蕃邦蛮夷”低头的“气节”意识在许多人头脑中占据牢固的地位,以致出现以死殉节的壮举。
所有这些都对法国在印支的殖民统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法国对印支殖民统治的特点是在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法国在印支殖民统治确立的时期。殖民政策的很大部分处于一个由动到静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呈现出明显的转型时期特征。殖民政策的某些特征表现得还不完全,但是上述几个主要特点此时都已基本形成,反映了法国在印支殖民政策的总体特征。
因此,法国对印支殖民统治的特点是由两方面因素促成的,是法国因素和印支因素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再一次有力地说明了征服的方式取决于生产方式的道理:不仅取决于宗主国的生产方式,而且取决于殖民地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后者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由于笔者接触的史料及水平所限,对后一点的论述还差得很远,但指出这一点却是有意义的。
注释:
①〔美〕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合著,山东大学外文系英语组译:《二十世纪欧洲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62页。
②〔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59页。
③ 梁英明、梁志明等著:《近现代东南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224页。
④〔美〕约翰·F·卡迪著,姚楠、马宁译:《东南亚历史发展》(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37页。
⑤⑥⑨〔美〕约翰·F·卡迪:前引书,下册,第694、544、546页。
⑦⑧(11)(12)D·G·E·霍尔:前引书,下册,第860、862、862、825页。
⑩Jan Pluvier,South-East Asia from Colonialism to Independ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p.9.
(13)(14)约翰·F·卡迪:前引书,下册,第544、532页。
(1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0页。
(16)杨昌源:《法国在印支殖民统治机构的概述》,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第89页。
(17)(18)〔越〕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80年史》卷一,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36、138页。
(19)郑家馨、何芳川著:《世界历史·近代亚非拉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20)D·G·E·霍尔:前引书,下册,第865页。
(21)(22)〔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黄华光译:《欧洲政治思想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375页。
(23)景谦:《近代早期西方国家在东南亚殖民活动的主要历史特征》,载《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2年第2期,第73页。
(24)(25)陈三井:《十九世纪法国的殖民扩张》,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历史学报》,1979年第7期,第530、531页。
(26)(27)约翰·F·卡迪:前引书,下册,第530、533页。
(28)(29)萨尔沃·马斯泰罗内:前引书,第436、375页。
(30)A·Murphy,The Ideology of French Imperialism(Washington,1948),P.19.
(31)陈三井:《十九世纪法国的殖民扩张》,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历史学报》,1979年第7期,第531页。
标签:法国殖民地论文; 十九世纪论文; 英国殖民地论文; 法国经济论文; 柬越战争论文; 殖民扩张论文; 殖民地历史论文; 越南民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