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研究论文_徐宁

(安阳县第三人民医院骨外科 河南 安阳 455100)

【摘要】目的: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DHS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FHR治疗。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及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与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初始负重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HR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DHS内固定术具有显著优势,可明显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R68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237-02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由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时下肢严重内收或外展及直接外力撞击所致,多见于高龄患者[1]。粗隆部血运较为丰富,故骨折后愈合较快,但由于患者多为老年群体,常伴有骨质疏松症,且机体自我保护与修复能力不足,术后常发生多种并发症[2]。目前,临床常用的两种手术为FHR与DHS内固定术。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两种手术疗效的差异,探寻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更为合适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70~90岁,平均年龄(80.3±3.9)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71~90岁,平均年龄(81.2±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1.2.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观察组应用FHR治疗,取侧卧位,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注意避免损伤软组织相连骨片,做8~15cm后外侧切口切开臀大肌,并牵开臀中肌,切断外旋肌群。患髋屈曲、内旋、内收,显露关节囊,采用T型切口将关节囊切开,暴露股骨颈。于小粗隆上1.5cm处切除股骨颈,应用钢丝、钢针对大小粗隆进行复位,取出股骨头,清除髓腔内容物。应用扩髓器进行扩髓,保持合适的前倾角插入假体柄,填充骨水泥,根据股骨头大小插入适当的人工股骨头假体,行牵引复位,关节确认稳定后,冲洗、消毒创面,缝合切口。

1.2.2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 对照组应用DHS内固定术,行硬膜外麻醉,借助C臂X光机复位骨折部位,复位满意后,做纵向切口于股骨上端外侧,长约8cm。暴露股骨大粗隆处与股骨干上端外侧,于大粗隆下3cm处在导引器作用下打入导针至股距骨头软骨面约1cm处。透视条件下观察复位是否良好,扩孔后拧入松质骨螺钉,依据患者骨折程度,选用4-6孔型钢板内固定,并应用螺钉固定钢板,将动力螺钉收紧,封冒。复位移位明显的小粗隆与内侧骨块。确保钢板与螺钉位置无误后,冲洗创面,缝合切口。

1.3 评价指标

髋关节功能:参照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3],评估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疼痛程度、有无跛行、行走距离、乘车、上下楼等内容,采用百分制,分值与髋关节功能呈正相关。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初始负重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髋关节功能

对照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6.3±5.2)分,观察组为(89.7±6.4)分,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1,P<0.05)。

2.2 临床指标

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出血量、初始负重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群体,尤其是70岁以上患者[4]。髋关节部通常拥有丰富的血流量,且骨质密度相对疏松,术后患者具有较强的骨折愈合能力,故传统治疗手段多注重保护髋关节,保守治疗重点在于避免髋向内翻转,因此患者术后需卧床至8周,但长时间卧床可导致患者体力衰竭,易引发术后肺部感染、压力性溃疡等并发症[5]。因此,如何选用合理的方式预防并发症成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重点。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的治疗方式,如FHR与DHS内固定术。手术的广泛应用使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大大缩短,显著减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从而确保患者生命健康,同时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6]。DHS内固定术曾被视为金标准术式应用于粗隆间骨折治疗,通过动力与静力加压,有效保持股骨头内固定的稳定性,并运用滑动机制以防钉道损伤髋臼与股骨头,该术式能够直接将外力传导至全骨干,从而确保稳定的内固定物,促进骨折愈合。但有文献报道[7],DHS内固定术治疗高龄患者效果欠佳,可能与高龄患者骨质疏松严重、骨质坚硬度降低而造成骨组织与螺钉结合力下降有关。另外,该术式缺乏有效的抗旋转作用,因而稳定性较差,术后患者仍需长时间卧床,不利于预防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本研究中,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表明FHR能够明显缩短患者初始负重时间,避免长期卧床而引发并发症,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生活质量。生物力学亦显示[8],髋关节在人体负重时所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的3~5倍,FHR可较好的承受轴向压力,并有效避免骨折过度塌陷,从而为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弥补DHS内固定术稳定性欠佳的缺点,减少骨折愈合畸形或愈合不全的现象。

综上所述,FHR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有效提高内固定稳定性,促进早期下床活动,恢复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冯云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1):1690-1691.

[2]刘亮,张星火,张亚奎,等.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刊,2013,48(3):65-67.

[3]邓丰承,胡锐明,邹伟民,等.股骨头置换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55-57.

[4]崔洪鹏,丁宇,王鹏建,等.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8):5527-5529.

[5]张俊,蔡礼涛,任洋良,等.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式的选择分析[J].四川医学,2015,36(12):1701-1703.

[6]王宝鹏,李光磊,张冰,等.两种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8):701-704.

[7]徐鸿尧,赵建宁,郭亭.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2):1199-1202.

[8]徐风瑞,何明武,姚忠军,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2):130-133.

论文作者:徐宁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研究论文_徐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