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信息资源: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务之急论文,信息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因特网上史文信息资源极度匮乏,在整个因特网上我国分别占信息输入与输出量的0.01%和0.05%。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显然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发利用我国信息资源已是当务之急。
信息资源开发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投入严重不足。按数据库产品数量和容量规模,目前我国数据库发展水平处于发达国家60~70年代的水平。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生产国和输出国,其数据库产品数量是其它所有国家总和的两倍,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从5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下设的科学信息服务处,对一系列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二次文献开发利用给予重点资金扶持。在60年代,资助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资助目的是建立大规模的机读书目数据库。到70年代,大多数开发部门依靠出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在经济上实现了自给自足。正是政府到位投入,美国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为数据库产业和电子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十分雄厚的信息储备和用户基础,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防高级研究项目机构(ARPA)和美国航空航天局资助6个数字图书馆研究项目,资助力度为2440万美元。这种支持,使美国在网络化和数字化时代,始终在全球保持优势。在我国,直接投入到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严重不足,在1995~1997年间,29家单位的研究开发总投入为2000万元人民币。“九五”期间,科学技术部组织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信息资源网络关键技术和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开发》和《全国西文文献信息计算机联合编目系统》,共包括9个专题,总投入为1100万元人民币,其中投入最大的两个专题,也仅各投入200万元人民币。
其次,数据库产品数量少、容量小。在国际数据库市场中,数据库产品的地区分布为:北美占64%,西欧占28%,亚洲占4%,澳州占2%,东欧占1%,非洲和南美洲占1%。发展中国家对数据库的占有量不到5%。在亚洲,只有日本和韩国有100种以上的数据库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数量分别为143种和132种,中国只有4种数据库产品进入国际数据库市场。在国际各类数据库中,11.26%的数据库在100万条记录以上,其中超过1亿条记录的数据库占0.36%,2.78%的数据库记录在1000万~1亿条之间,8.03%的数据库在100万~1000万之间;除了大型数据库外,其余数据库平均记录数为11.3万条左右。STN主要是提供科技信息检索服务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目前有96家数据库生产商向STN提供数据库。在STN系统中,科技数据库记录数在10万条以上的占68.38%,其中大型数据库占25%。我国通过对29家单位开发的142个数据库的调查显示,记录数据在10万条以下的数据库占72.32%,其中大型数据库仅占5.6%,目前还没有超过1000万条记录的数据库。而缺乏高质量数据库产品的问题尤为突出。
第三,缺乏专业化、规模化的服务提供商。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数据库产业的主要参与者是数据库生产商和联机服务提供商。数据库生产商主要负责数据库的内容、生产和出版,其中包括搜集、加工、处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将原始资料录入数据库。联机服务提供商则以市场的手段,以租赁和许可证的方式把可用的数据库产品集成起来,开发统一的检索界面,建立具有规模的信息服务系统,向用户提供有偿的联机检索服务、定题跟踪服务、电子文献传递和即期信息服务,同时发行光盘、软盘等其它数据库副产品,扩大数据库使用范围,使数据库在使用中增值。联机服务提供商开拓用户市场,扩大产品利用,从而拉动和刺激开发,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如Dialog系统,拥有450个数据库,记录量达3.3亿多条,其开发的Web检索系统,同时面向专业检索用户和非专业检索用户,具备完善的用户管理和记账功能。而在我国尚未形成具有资源规模的联机服务提供商,如以提供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为主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的“万方数据(ChinaInfo)”信息服务系统,在资源规模上与Dialog相比差距很大,仅拥有59个数据库,记录量仅有800万条,而且检索与服务功能不强,效率不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成立全国性的协调小组和行业协会。负责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质量认证和规范行业行为等。
逐步形成3~4个数据库产业基地。以此带动我国数据库产业整体发展。
加大国家投资力度。特别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其投资强度应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的30%。
制定倾斜的税收政策。降低现行的17%增值税至5%左右,3年减免33%的所得税。
重点支持,造就品牌企业。使其成为中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支柱。
大力发展网上中文信息资源,为实现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实现信息的中文化和本地化,尽快制定数据库开发的统一标准,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