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并后的非线性效益分析_非线性效应论文

高校合并后的非线性效益分析_非线性效应论文

高校合并后的非线性效益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分析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03)06-0113-04

一、非线性效益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在布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与合并。目前,大规模的高校合并基本告一段落,合并后的效益已经初见端倪。我们通常说的效益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常见的线性效应所导致的效益,二是非线性效应所导致的效益。如果因果关系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呈现一定比例关系,则称这种现象表现为线性特征,又可以称为线性效应。线性效应决定了合并后的一部分效益表现出线性特征。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不呈现比例关系,不能满足持续性特征以及线性特征,甚至利用常规逻辑难以解释其变化结果,则称这种现象表现为非线性特征,又可以称为非线性效应。非线性效应可以导致一部分效益也呈现非线性特征,这部分呈现非线性特征的效益可称为非线性效益。在目前关于高校合并的研究中,有关非线性效益的讨论尚属鲜见。

高校合并既涉及高校自身,也涉及社会环境;既存在学科专业的整合,也存在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合并过程存在许多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过程,或者说存在许多非线性过程,这就决定了合并过程中必然存在非线性效应。系统科学认为,非线性效应一般包括如下特征:“滞后效应、指数放大效应、共振效应、临届慢化效应、跳跃(间断)效应、多值响应特性等等。”[1]对高校合并这个系统工程而言,上述效应都程度不同的有所表现。从非线性的视角看待高校合并后的一些现象,对非线性效益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高校合并的基本规律,使一些纷繁复杂的现象得到更为合理的解释,在更加完整的层面上归纳高校合并后的综合效益,更好的评价、总结和完善近年来的高校合并过程,所以,对于高校合并这项公共政策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合并后的非线性效益分析

(一)部分效益表现出滞后性

滞后效应是非线性效应的一种,是指一个系统出现回应的时间比人们按照常规预想的时间要晚一个时期的现象。由于受这种非线性效应的影响,高校合并后的部分效益也存在滞后效应。部分效益并不会随着高校的合并而立即全部表现出来,而是需要过上一个较长的时期甚至几年才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确切地说,部分效益的表现时间存在着滞后性,其实质性原因就是非线性效应引发的非线性效益。从高校合并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的合并高校都没有立即充分地体现出规模效益,正是这种非线性效益的表现。

实际上,高校合并是组织的一种再生过程,原有的资源排列体系被打破,新的资源排列体系的建立尚需时间,包括人、财、物、知识结构、组织文化、规章制度、职位职数、组织结构等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的各种资源需要重新整合才能够发挥作用。“当组织寻求成长的时候,其策略就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与复杂,这便会增加组织内部各单位的相互依赖性与协调整合的需求,进而必须重新设计组织结构以维持组织的绩效。”[2]这种整合与设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分配过程,远远不是靠几份文件或几次会议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而且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诸多过程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因此必然会产生滞后效应。滞后效应必然带来效益上的滞后性,或者说产生非线性效益。了解滞后效应,有助于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避免对高校合并产生误解,在实际运作中循序渐进,稳妥积极地推动高教改革。

(二)部分效益将会产生指数放大效应

在混沌系统中,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具有极强的敏感依赖性。初值输入上的微小差别,会在后来的运动中被不断放大,从而导致运动轨道的显著不同。这就是非线性效应之一的指数放大效应。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形容的就是这种效应。在指数放大效应中,每个初始量都孕育着一种特定价值取向的信息因子。混沌系统一旦选择了某个初值,便会沿着这初值所包含的特定轨道发展下去,产生的效果也将被成倍的放大。高校合并过程是打破旧的平衡,实现新的平衡的过程,所以具有混沌系统的特征。初始条件的选择对以后高校的发展起着一种巨大的决定作用,即指数放大效应会对合并后的效益产生巨大的影响。合并是所有学校又一次发展过程的开始,面临又一次初始条件的选择。初值输入得当,高校合并后的良性效益会成指数倍数地放大。从而步入一个快速增长的良性轨道。反之不能排除步入加速衰败过程的可能。一个合适的发展战略,包括学科建设,组织发展,人才梯队建设,培养目标的定位、组织机构设置等,能够使合并后高校的规模效益通过指数放大效应很好的体现出来。如果选择不当,比如,把高校的合并当作换汤不换药的一种手段,或者纯粹为了报表上的数字而合并,缺乏实质上的创新过程,甚至当作高校之间进行财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则很可能就此衰败下去。从高校合并后几年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高校选择了正确的初始条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取得了可观的初步收益。也有个别学校由于初始条件选择失误而走了一段弯路,甚至加快了步入衰败的步伐。由此可以认为,合并为高校进行初始条件的选择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机会,也为高校合并后的一部分效益产生“指数放大效应”提供了一种非常现实的可能。

(三)共振效应对部分效益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系统的振荡往往带动另一个系统按照相同的频率进行振荡,此为共振现象。也属于非线性效应的一种。合并后如果诸合并高校仍然保留实体形式,则可以看作是不同系统的联合体。在这种状态下,总是存在复杂的“按照相同的频率进行振荡”的共振效应。这里的共振可以理解为感染、扩散等作用,属于非线性效应的一种类型。共振效应既可以给效益带来良性影响,也可以带来非良性影响。合并前高校的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管理模式和组织文化也不尽相同。合并后水平较高的学校往往带动水平较低的学校进行共振。从而迅速提高后者的学术、管理和教学水平。后者的优秀之处也会带动前者进行共振。多元化共振的结果往往产生出新的教学科研水平、组织文化和管理模式,这是一个学校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也是非线性效应对合并后的效益所带来的良性贡献之一。长期以来,高校实行的是一条包含近亲繁殖因素在内的自我发展模式,对高校发展极为不利。凡是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积极融合外来先进思想、观念和技术的组织,必然是高速发展的组织。合并为吸收本组织以外的文化创造了组织条件,为以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一些不良习惯和作风也可以在共振中表现出来,对合并后的高校带来消极因素,但实践证明,消极因素难以在共振中占据主流地位。按照普利高津的观点来解释,不良的习惯和作风毕竟偏离了主流思想的平衡状态,而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可以在外界条件变化过渡到一定程度时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有序状态[3]。不良习惯和作风很难在合并后的高校中蔚然成风。可以认为,共振效应对高校合并后的效益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四)综合效益表现出临届慢化特征

系统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越是接近系统质变的临界点,其发展速度越是放慢,这种非线性效应称为临界慢化效应。它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突破临界状态,实现质的飞跃的问题。高校的合并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财、物的整合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合并,并不等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并。合并之后,不同的高校必然带来不同的组织文化,进而引发受到组织文化制约的一些其他因素如组织的理念形象、办学目标、管理模式、文化资源等的冲突。必须对组织文化的冲突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并。形式上的合并容易,通过一定的行政管理手段可以很快实现,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并却并非易事。虽然形式上的合并完成了合并的绝大部分过程,表面上看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并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是一个异常艰巨的慢化过程,因为这一步是“软件”的整合而不是组织结构等“硬件”的整合。组织文化的稳定性决定了组织文化的整合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已经存在的社会化机制会强化组织文化中的消极行为,从而阻碍变革”[4]。所以,越临近真正意义上的合并,合并过程越趋于缓慢,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临界慢化效应。这种非线性的临界慢化效应直接影响综合效益的表现速度和表现幅度,使得综合效益也表现出非线性的临界慢化特征,综合效益的表现速度和增长幅度比人们的常规预期要明显减缓一些。合并后学校的管理层必须对这一特性保持清醒的认识,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才能使合并后的高校平稳健康的向前发展,积极稳妥的实现高校合并的政策目标。

(五)综合效益表现出跨跃特征

跳跃效应描述的是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跨越式发展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跳跃效应。从函数关系来看,跳跃效应就是函数所描绘的曲线出现了不连续现象,所以跳跃效应又称为间断效应,呈现出非线性特征。高校合并后,原来渐进式的发展模式被暂时终止,与此同时,在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工作绩效、人员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跳跃式的变化,合并结束之后,又继续原来渐进式的发展模式。其中在前后两个渐进发展模式之间所发生的突变就是高校合并中所产生的跳跃效应。跳跃效应对高校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由跳跃效应而产生的合并后的综合效益也是一种跨越式的,也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具体表现在,由跳跃效应带来的综合效益并不是若干合并高校各自效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大于简单叠加的结果。这是由于在合并后的新的框架内,合并高校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尤其是在学科和专业领域更是如此,这本身就是产生了新的效益。同时,合并还避免了许多资源重复配置现象,有助于克服由于体制原因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益低下的弊端,从总的结果来看,这也是一种效益的提高过程。高校设置过去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学校与学校之间专业分得过细,这并不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高校合并革除掉了过去阻碍高校发展的体制因素,总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属必然。跨越式发展意味着学校规模跨越式的扩大、学科设置跨越式的完善、组织管理部门跨越式的精简,效能跨越式的提高等,所有这些,又为高校的思想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多值响应效应对部分效益的影响

在同一输入作用下,系统以不同的输出去响应,表现出较高的不确定性。这种非线性现象称为多值响应效应。高校合并之后,以合并之前各个高校为基础的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对同一项决策或者政策经常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整体输出效果。多值响应效应使合并后的系统有时在整体上表现出非均衡的输出,政策执行或者左右摇摆,或者前后不联贯,或者力度分布不均匀,表现出较高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也影响了合并后的效益表现过程,使得一部分效益也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例如有些高校合并之后的一部分效益时有不稳定、不均衡的现象出现等等。这是由于合并高校不同,价值判断不同,所以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反应也不同所致。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而言,这种多值响应效应未必是一个积极因素,因为往往会引发步调不一致,增加政策执行方面的混乱度。这种缺憾可以通过组织管理层的变革来减缓,只要组织管理层的多值响应效应控制在较小限度之内,则不会对政策执行过程和综合效益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合并后必须强化包括中层在内的领导层面的认识整合和组织整合。在另一方面,尤其在组织发展和学术领域,一定限度内的多值响应效应对综合效益所产生的结果却是积极的。因为多数值响应效应可以维持合并后高校管理系统和学术组织内部的低水平的群体冲突,实现百家争鸣,增加创新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合并后高校的组织绩效。“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的需要表现出静止、冷漠和迟钝。”[5]所以应该鼓励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多值响应效应对于高校合并后的效益的贡献在于:能够使合并后的高校进一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维持组织不断创新的能力和过程。

三、结语

由于高校合并本身的纷繁复杂和不确定性,常规性的判断方法在解释能力上的局限性已经日益明显的暴露出来,在关于高校合并的公共政策分析中引入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观察方式和分析方式已经势在必行。从非线性角度解读高校合并后的复杂现象,就属于这种尝试之一,目的是使研究视角更加多样化,研究模式更加丰富化,也有助于从深层次上理解高校合并本身的复杂性。根据高校合并后的效益来对关于高校合并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估,离不开对非线性效应所带来的一部分非线性效益的价值判断。合并过程的非线性效应决定了合并后非线性效益的客观存在性。非线性效应对合并后的效益既可以带来积极影响,也可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其影响往往是巨大的、长远的。所以非线性效应的影响既不可忽视,也不可低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引导非线性效应对于高校合并后综合效益的作用方向,以扩大其正面作用,缩减其负面作用,包括进行正确的初值输入、共振效应方向的控制和组织文化的整合等,以保持其对综合效益的良性贡献最大化。

标签:;  ;  ;  ;  

高校合并后的非线性效益分析_非线性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