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高中物理课程纲要对大陆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地区论文,高中物理论文,纲要论文,课程改革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二十年来,我国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的高中教育与时俱进,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改革。1983年,为了配合高级中学教学,台湾的教育部门体认到“高级中学课程除应注重青年身心之发展外,纯为升学作准备”,修订了高中各科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五育(德、智、体、群、美)并重;倡导课程分化,增加弹性;重视科教,弹性选修等。1995年,为了适应时代之需,重新修订了高中各科课程标准,重视民主法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注重通识教育,提出高中阶段课程应以“高一统整、高二试探、高三分化”的理念设计;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等。1998年,台湾的教育部门颁布了《国民教育阶段课程纲要》,2001年开始实施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为了更好地与九年一贯课程发展相衔接,台湾的教育部门于2004年8月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并从2006学年开始实施。2008年,台湾的教育部门进一步修订了《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并拟从2009学年开始实施。其中物理课程纲要包括必修科目《基础物理》课程纲要和选修科目《物理》课程纲要。本文首先概要介绍台湾高中物理课程纲要的基本内容及其特色,探讨台湾纲要对大陆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台湾高中物理课程纲要概述
(一)必修科目《基础物理》课程纲要概述
台湾必修科目《基础物理》课程纲要主要由课程目标、核心能力、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实施要点五部分组成。
1.课程目标
必修科目《基础物理》课程纲要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有:①衔接九年一贯课程内容,进一步介绍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认识一般物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所遵行的规律;②介绍物理学的基本精神及物理学的范围,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追求事物原理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认物质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与其重要性,启发学生在科学创造及应用上的潜在能力;③藉由师生互动与实验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使其熟悉科学方法,提升学生缜密思考、探索真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基础物理二A是以高一基础物理教材为本,介绍力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藉由力学得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精神与架构。基础物理二B是以高一基础物理教材为本,深入探索力学,使学生藉由力学得以理解物理学的基本精神及架构,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奠定学生研习高三选修物理的基础。
2.核心能力
必修科目《基础物理》课程所培养的学生核心能力有:①定性及定量的分析能力;②以归纳及演绎的方法来界定并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安排及执行实验的能力。
3.时间分配
必修科目《基础物理》课程纲要指出:①基础物理一为二学分课程,可安排在高一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每周授课二节;②基础物理二A为二学分课程,可安排在高二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每周授课二节;③基础物理二B为四至六学分课程,安排在高二一学年开设,每学期二至三学分,每周授课二至三节;④学生至少选修二学分。
4.教材纲要
必修科目《基础物理》课程纲要将物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物理一、基础物理二A、基础物理二B三部分,每一部分包括主题、主要内容、内容说明、备注和参考节数,其中基础物理一规定了四个示范实验活动,基础物理二B规定了四个实验活动。
基础物理一包含了绪论、物质的组成、物体的运动、物质问的基本交互作用、电与磁的统一、波、能量、量子现象、宇宙学简介等九个主题和一个现代科技附录。
基础物理二A包含了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万有引力、功与能量、碰撞等六个主题。
基础物理二B包含了静力学、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功与能量、碰撞等六个主题。
5.实施要点
必修科目《基础物理》课程纲要提出了教材编选、教学方法、教具及有关教学设备、各科教材或单元间的联系与配合、教学评量等五个方面的实施要点。其中教材编选列举了十三项要点,主要规定了教材内容必须遵循连贯性、时代性和前瞻性;教材内容的编排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兼顾认知、情意和技能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应理论和应用并重,以使学生能活学活用科学知识;教材的组织应兼顾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等。
在教学方法方面列举了八项要点,主要规定了教案设计的对象应为普通程度的学生,兼顾个别差异;新课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列举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推理分析,归纳或演绎,解决问题;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教学时不应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应注重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应用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共同讨论,以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气氛;教学时应着重科学概念的融会贯通和运用,切忌灌输零碎、片断的知识;采用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教学后教师应进行自我评量及学生学习成就评量;实验教学应以连课方式进行等。
在教具及有关教学设备方面列举了四项要点,主要规定了实验教学的器材应充足供应;实验室环境应注意通风、安全措施和环境污染的防治;鼓励教师自制教具,分享教学经验;学校应供应辅助教学资料,以便教师教学研究和学生学习参考。
在各科教材或单元间的联系与配合方面,要求教师应熟悉相关学科的内容,与各相关科目任课教师共同研讨配合方案,以求学科间纵向及横向的联系。
在教学评量方面列举了四项要点,主要规定了要求教师适时进行形成性评量和总结性评量;除纸笔测验的评量方式外,还应考评学生所做习题和学习报告,以及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的表现;评量内容应以教学目标和学习行为目标为导向;平时考查的方式可以是阅读报告、专题研究、自制模型、自行设计实验等。
(二)选修科目《物理》课程纲要概述
台湾选修科目《物理》课程纲要主要由课程目标、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实施要点四部分组成。
1.课程目标
选修科目《物理》课程纲要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是以高中必修科目基础物理教材为本,增强学生对于物理了解的深度与广度,训练学生抽象思考、计算以及做实验的能力,以奠定学生学习下一阶段物理的基础。
2.时间分配
选修科目《物理》课程于高三实施,以安排一学年,每学期四至五学分,每周授课四至五节。
3.教材纲要
选修科目《物理》课程包含了教学活动和实验活动两大部分。教学活动规定了热学、波动、声波、几何光学、物理光学、静电学、电流、电流磁效应、电磁感应、近代物理等十个主题和一个狭义相对论附录。实验活动规定了九个实验。
4.实施要点
选修科目《物理》课程纲要提出了教材编选、教学方法、教具及有关教学设备、各科教材或单元间的联系与配合、教学评量等五个方面的实施要点,绝大部分要点与必修科目《基础物理》课程纲要一样。
二、台湾高中物理课程纲要的特色
(一)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物理课程
台湾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遵循了通识教育的理念,要求全体高中生必修基础物理一。基础物理一课程以物理“概念”作为教学内容的分类基础,概述经典物理学的全貌,还包含部分现代物理的内容,例如夸克、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宇宙学简介等。在对现代物理内容的编排方面,在介绍基本物质的组成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简介。量子现象的介绍不以抽象概念的逻辑展开为基础,而是以可实践操作的关键性实验(例如光电效应实验、干涉实验等)进行介绍。基础物理一的课程内容打破了原来的以“力、热、电、光、原”的分类方式,注重概论和定性说明,以期望学生能将物理教科书当成故事书来阅读,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欣赏所学的物理知识。
基础物理一课程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把物理课程的重点从培养“物理学家的物理课程”转向“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物理课程”,着力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2006年美国全国物理教师协会“密立根奖”获得者阿特·霍布森(Art Hobson)认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物理应该是概念性的,而不是技术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物理应该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物理,而不是19世纪所了解的物理。基础物理一课程以物理“概念”作为教学内容的分类基础及其介绍现代物理的内容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注重物理课程的选择性
整个基础物理课程以“综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修完基础物理一的基础上,可选修基础物理二。基础物理二又分成A、B两个版本,主要介绍经典力学部分的内容,A版内容包含在B版之中。A版为二学分课程,介绍牛顿力学,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B版为四学分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牛顿力学,使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结构,培养学生定量分析的能力。与A版相比,更注重于力学的严谨性、推导和计算。选修物理以必修基础物理课程为基础,重点介绍了热学、波动、电磁学及近代物理,这些内容和基础物理二的力学构成物理的主要内容,希望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增强学生对物理了解的深度与广度,训练学生抽象思考、计算以及实验能力。
从课程结构的角度看,台湾的高中物理课程不仅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还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的发展取向,构建了物理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基础物理二提供了主旨内容相同的两种类型的课程,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其自主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内容。
(三)注重物理课程的弹性
台湾的物理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物理课程的弹性。物理课程的开设时间由各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自行规定,例如基础物理一可在高一上学期开设,也可以在高一下学期开设。在选修物理课程开设的学分方面也体现了弹性,各学校或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物理课程进行弹性规划与设计,也可进行补救教学或充实教学,例如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基础物理二B可开设四至六学分,高三的选修物理课程安排一学年,每学期四至五学分。
三、台湾高中物理课程纲要对大陆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启示
根据上述台湾高中物理课程的介绍和特点解析,结合我们的高中物理课程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台湾高中物理课程纲要对大陆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具有以下的启示。
(一)拓展必修课程的内容,降低必修课程的难度
我们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未来不准备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高中物理所能供给的力学、电磁学的主要内容和零星的几个现代物理的概念,难以真正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因此有必要拓展必修课程的内容,让所有的高中生均能体认到物理学的美妙与和谐,物理学与周遭的生活密切关联,能够利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进行思维,让所有的高中学生均能了解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观念。
与此对应的是,必须降低必修课程的难度。普通高中必修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课程的着眼点必须放在物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方面,必须通过基本概念的学习培养其物理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放在经典力学、电磁学及其相关的计算方面。目前我们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共同必修内容(主要指力学)的要求对于未来不准备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难度过大。必修物理课程开设概念性物理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
(二)增强物理课程的弹性
课程弹性的增强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统一要求和应材施教的辩证统一。大多经历物理课程学习的人总认为物理比较难,主要原因是物理课程的弹性不强。因此必须增强物理课程的弹性。增强物理课程的弹性可以从构建弹性化的课程目标、设计弹性化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弹性化、课程评价的弹性化等方面来实现。
(三)增加各科教师间的协作
物理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一个分支,天然地与数学课程和其他科学课程(例如化学、生物等)产生密切的关联。台湾物理课程非常强调各相关科目任课教师间的配合协作,注重学科间纵向及横向之间的联系,强调学科内各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我们的传统是尊崇学科主义,教师往往只注重本学科的教学,教研活动亦是本学科的活动,甚至有些教师习惯于“单兵作战”教学。这一传统显然不利于基于课程标准的物理课程实施,因此加强学科教师间的协作,学科内教师间的合作理应成为物理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
(四)重视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目前我们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高考招生的改革应与课程标准的实施配套,并没有考虑到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台湾选修物理纲要则明确提出选修物理“以奠定学生研习下一阶段物理的基础”,重视物理课程与大学教育的衔接。普通高中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延续,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为高等教育提供生源。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高中生进入各级各类高校,因此物理课程应重视与大学教育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