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不足问题研究(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影响农村消费能力的障碍因素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过低
1998年,湖北72.5%的农村人口创造50%的国内生产总值,农村人平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是非农人口的3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45%。农民收入低主要是来源单一,农牧两业的收入占全部总收入的91.3%。1998年末,农村储蓄280.53亿元,人均655元,且一般农民很少有存款,主要集中在农村包工头、个体户、手艺人手里;城市储蓄1297.22亿元,人均7980元,城乡居民人均占有存款数量差距为7325元。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低,农民储蓄低,是制约农村社会消费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原因。
(二)农民负担过重,生产成本高,乡村经济空洞化
1、农民负担过重。1998年农民家庭人均上交税款47.15元,承包任务费32.29元、集体提留摊派80.10元,仅此三项人均为159.54元。如按典型调查亩平300元计算,农民的人均负担为360元。如果将人均学杂费158.85元加起来,就占了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的31%。加上各种达标摊派的费用、罚款、高利借贷利息费,农民的人平负担水平还要高。许多地方农户在原地改造旧房也要缴纳宅基费。
2、农业生产成本高。除间接税费负担外,主要是生产的投入成本高。1998年农民人均购买化肥、农药两项合计148.43元,占全部家庭经营支出的28%。
3、乡村经济空洞化。一是乡村企业因经营不善,大多数已关闭,所欠债务累累。二是“三提五统”是刚性任务,相当一部分的村采取贷款交费,有的甚至是高息贷款,向富裕的农户借款或向信用社贷款,富裕的农民用利息抵任务,欠费的农户越欠越多,无力履行所欠债务,导致每年实际上交税费的农户减少,村级负债增加。欠债的村30-40万元不等,个别的村由于种种原因,负债达50-60万元以上。由于负担重、生产成本高,农民有限的收入被各种形式的税费掏走,农村居民纯收入真正能用于生活消费和生产投入的所剩无几,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生产发展缓慢,整个经济水平提不高,反过来又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支农政策措施不到位,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从国家对农业方面的投资看,资金总量有增加,但比重下降。在资金分配上层层克扣,挪作它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真正落实到项目的建设资金大打折扣。从农产品收购资金看,专款如数落实的情况较差,不少地方仍采取收购打白条,变相打白条,强行代扣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税收政策看,扶持的少,限制的多,竭泽而渔,农村企业的发展因税却步、因税关门夭折的司空见惯。从融资信贷方面看,不仅消费信贷没有研究实施的措施,就是生产信贷也很难向农民开启;全社会的资金不是向农村流动,而是有限的农村居民存款被以各种形式转移到城市建设项目上,以农村信用社最为突出。资本是市场经济的血液,农村资金严重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农村社会发展失调,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的智力资源短缺
总体上讲,农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这种变化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教育方面: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初等教育的基础薄弱,中等职业教育出现萧条,高素质的师资由村校转向乡镇学校,进而向县城和大中城市学校流动;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是城市上大学,如不能上大学似乎读书已经无用。初中毕业后,很少一部分升入高中,绝大多数终止了继续教育,相当数量的小学生、初中生中途辍学。农村职业中学早已难以为继,中专、技校这些昔日曾为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地方,如今已遭冷落。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社会难以提供学以致用的场所,花钱读书不如省钱打工实效。农村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势的变化,减少了社会需求。
科技方面:六七十年代形成的农村科技网组织已不复存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多数名存实亡,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主要集中在种子、化肥、农膜这三个方面,农作物林牧管理这些高效益实用技术又被废弃,新农民不如老农民的比比皆是。科技普及度下降也减少了社会需求。
文化卫生方面:相当一部分乡镇没有书店,甚至连书刊的租赁市场也没有,文化站或无或有,缺少整体的宣传、推广效应。乡镇卫生院普遍亏损,设备、病床简陋且利用率低,乡镇级卫生院普遍缺乏X射线拍片仪器和B超仪器。农村人畜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体系不健全,生老病死听天由命的状况仍不同程度存在。受经济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农村的各项保险事业尚未真正起步。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落后,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
(五)农村市场发育迟缓,商品和资金流通不畅
1、商品市场不健全、不配套,质量低、档次差。一是缺乏综合、系统和配套的农村市场发展规划,特别是大宗农副产品集中产地、集散地缺少现代化的配套设施建设,吐纳能力有限;一般的乡村市场,随行就市普遍,仍是以赶集式的冷热集为主要形式,市场按自然的街镇天然分布,山区丘陵地区的农民赶集仍要徒涉5-10公里。二是市场交易和管理不规范,垄断经营、欺行霸市、无规罚处,只收钱不管市的现象仍较普遍。
2、资本市场严重滞后,存贷渠道单一。国家四大商业银行的触角,仅农业银行小部分延伸到县辖镇外,其它三家绝少延伸到乡级。农村居民合法借贷的唯一渠道是农村信用社,形成一种事实上的垄断市场。农村信用社半官半民,对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自主随意性很大。作为民间组织,低息存款、高息贷款的暗箱操作,使农民倍收其损;无利可投既可拒贷,也可以种种理由拒绝承兑和落实金融政策。作为官方机构,农村存款随时可以抽走调出,可以种种理由拒绝支持乡村经济发展。证券业、保险业和其它融资渠道,对农村更是鞭长莫及。
3、农村人才市场处于自发阶段,无规模、无管理。农村蕴藏着极大的劳动力资源,1998年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达650万人左右。能工巧匠艺人很多,亟需有一个正当的输出渠道;农村又缺乏大量的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有一个中介组织帮助他们牵线搭桥。但是迄今为止,只有很少的乡镇没有人才中介机构,更谈不上建立人才交流市场。
农村三大市场薄弱、短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无疑形成了障碍。
五、扩大城市消费的主要措施
扩大城市消费,主要靠提高消费水平、质量和档次,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一)稳步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鼓励适度消费
为提高城市低中收入居民的收入,国家已正式出台提高城市下岗职工最低生活费标准、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扩大内需十分必要。为了持续稳定提高城市居民特别是低中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必须从转变消费、就业观念以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采取配套的政策措施。
1、健全和完善工资正常增长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基本工资必须同国民经济增长的水平相适应,保持同步适度增长;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实行比例挂钩,外资民营企业职工的工资,国家要按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规定实行监督和干预。
2、转变就业观念,实行充分就业。实行竞争上岗、自主择业、多途径就业和自我创业相结合。政府的责任是继续为扩大就业提供信息、疏通渠道,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有组织有步骤地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做好国内人才交流和劳务输出工作。
3、转变消极保守的消费观念,实行积极适度的消费。“无债一身轻”虽比较安稳,但束缚了人的思想,泯灭了人的积极进取精神,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应当在国民特别是城市居民中培育一种积极消费的观念,对生活、工作、学习所必需的消费,将来有条件偿还债务的住房、就学、家具购置等支出,采取适度的负债消费。
(二)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扩大消费奠定社会经济基础
1、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的步伐,形成商品房的二级市场。当前住房改革正处在胶着状态,福利住房的脐带难断。这种情况既影响居民的消费预期,又阻碍了商品房二级市场的发育。因此,除国家政府规定不能商品化的住宅外,其它住宅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彻底买断,实行住宅商品化。对未能享受住房优惠政策的职工,实行老人、新人有别的政策,从工资中予以住房补贴。公有住宅商品化后,应允许并鼓励商品房的市场交易,逐步放开二级市场。
2、进一步推进医疗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公费医疗在企业单位已有根本的变革,除重病住院外,公费部分的比重较小。现在的问题在于企业的医疗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为保证社会稳定,企业应抓紧建立和完善职工的各项保险制度,让职工的医疗、养老等预期费用得到社会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至今仍全部或部分由公费负担,这一方面造成公费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这种似改非改的状况,拉长了居民的消费预期,同时又加大了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困难。对于这种状况必须当机立断、早作决策。对这一敏感的改革,必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首先,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要根据参加工作的历史时期、历任职级,对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办法,分别得到应有的补偿。第二,对继续享受部分公费医疗的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享受的范围和内容,有些费用如诊断、住院床位、护理等有关费用,原则上应划归个人负担,建立干部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除医疗保险外,其它社会保障制度,行政机关要主动与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做好中介服务工作。
3、深化金融信贷体制改革,把消费信贷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对消费信贷的资金,中央银行要作为政策调节手段,下达计划,投入资金,督导检查。同时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要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从资金投放计划上确保国家重点生产、投资计划和消费信贷资金的落实。
(三)启动城市消费信贷,促进新的消费热点形成
1、完善住房和汽车抵押贷款业务。购买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对于中高收入城市居民来说,经过努力,调整消费政策,是可以实现的,对这一部分未来偿债能力高的人,可采取抵押贷款的方式,鼓励其超前消费。
2、开展大件消费品分期付款的消费信贷。居民对电脑、空调、钢琴、大屏幕彩电等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购买者可凭有关证件到银行分期办理信贷。
3、拓展消费信贷新的融资渠道。
4、抓紧消费信贷的立法工作。
(四)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发展高科技产业与推进知识经济进程的基础。当前普及中等教育,竞攀高等教育已成为城市居民个人投资的热点。也是现在和将来启动消费的重点行业。因此,政府在引导教育产业的发展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调整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1、中小城市的中等教育要办好一批名校,满足各阶层子女择校的心理需求。小城市要重点办好1-2所普通高中、2-3所中等专业或职业技术学校。中等城市要形成1-2所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高等院校;应面向市场,通过协作、合并压缩等调整形式,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骨干中等专业学校;继续办好高中名校,巩固和提高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为普通高校提供高质量的生源。
2、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比例,放宽高校招生自主权,逐步使高校教育与国际接轨。在此前提下,规范各类学校的收费标准和范围,并研究国家对教育收费所得进行征税的具体办法,以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3、进一步扩大普通高校研究生、在职研究生的比重,努力满足有专业基础、有经济条件的在职人员对高学历和学位的教育需求。
(五)以消费需求为导向,花大力调整一般耐用消费品和食品、轻纺产品的产品结构
1、根据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定向生产农村畅销的经济、实用、安全、方便的耐用消费品,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
2、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心理,研究安全、卫生、保健、舒适美观的消费品新品种,扩大批量生产,加强营销宣传,科学引导城市居民消费。
3、潜心研究和开发适合中老年人、少年儿童、妇女消费特点的保健用品和食品。
4、调整纺织服装工业品的结构。压缩化学纤维的生产量,增加棉麻丝混纺品的产量,提高高支纱和精纺纺织品的比重。服装工业调整的重点是根据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口比重,在花色、品种、款式、档次上下功夫,发挥精品、名牌优势,扩大市场效应。
(六)建立城市民间投资新渠道,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间投资实业动力不足,是当前社会投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投资不足是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开拓民间投资渠道:
1、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对生物技术产品、通讯产品、软件技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项目,可采取向全社会实行风险筹资的办法。在严格监管程序下,采取国家财政投资引导、金融信贷、民间个人参股等多途径入股。产品开发形成利润后,严格按股金分配红利。
2、成立小企业基金会。小企业基金会组织以法人身份注册开展投资活动。小企业基金组织以街道、市区或个人的名义,允许拥有资金、专业技术、管理经验的居民个人带资申请入会,在会员中通过选举产生董事会和董事长,由董事长负责处理吸收会员和决策投资、开展投资经营、确定利润分配等具体事务。通过小企业基金会为民间投资开辟融资渠道,以培养出千万个新的中小企业和企业家。
3、对亏损濒临破产的公有制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化改造,鼓励职工和社会个人投资购买股份,实行股份制企业管理,以救活一批中小企业。
(七)进一步改善城市消费环境
为适应城市发展现代化和消费上台阶的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消费的社会环境必须超前考虑。
1、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大中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超前考虑小轿车消费的停量和流量水平,由此制订改建城市道路、桥梁停车设施等建设规划,并配套付诸实施。同时要进一步改善汽车消费的软环境,包括在办理小轿车牌照、各种收费、燃料费、修理费、治安管理等方面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并逐步减轻消费者在此方面的税费负担。
2、改善大功率高档家用电器的消费条件。要超前考虑城市输变电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建筑墙体线路,包括供电和通讯线路,在房屋建筑时一并考虑线路的负荷,方便用户,做到一步到位。
3、市政建设要统筹考虑煤气管道、供暖设施、自来水线路、下水道的合理走向和预置。凡不具备一次到位条件的,要留下建设隐体,以避免道路、街道成形后多次翻修。
4、加强城市空中布局的管理。高层建筑不宜过多过乱,要合理规划布局;空中电讯设施要有步骤地改造,变明线为暗线,变空中线网为地下线路,以减少火灾、美化城市、便畅交通。
5、严厉打击走私、假冒伪劣、吸毒、嫖娼、盗窃、滥罚等违法害民的行为,净化生活消费和娱乐消费的社会环境,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六、启动农村市场的关键性对策措施
在当今中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市场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工作问题,而是事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能否应对风云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确保整个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带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举措,称得上是一次划时代的经济工作战略重点突破口的转变。
(一)树立全新的农村战略意识
首先,用辩证的发展的唯物史观认识农村经济问题。从历史上看,城市是汲农村乳汁长大的;从当今和未来看,没有农村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提高,城市经济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要把农村作为现代工业和大中城市生命的本源和服务的“上帝”,加以重视,从政策上清理轻农、贱农、伤农、坑农的观念和行为。
第二,要树立民族经济生死危亡的战略意识。从市场经济竞争的本质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眼光来考虑占领农村市场的重要性、紧迫性。中国城市部分市场丧失的教训应吸取,农村这块市场金瓯再失,将是一种历史性的失误。所有具有远见卓识的民族工商业、金融业企业家应该用民族经济危亡的意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农村市场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第三,增强政府的倾斜扶持意识。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市场化的进程,进行适时调整,同时加强政策落实工作的督办、检查力度,废止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和浮夸作风。
(二)切实科学引导生产,着力增加农民收入
科学引导生产,发展流通,首要地是逐步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与方式,政府对农村经济的管理要逐步从行政命令方式转向政策引导和信息指导,切实搞好农村整体发展规划,引导农民不断自觉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调整结构。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建立农副产品流通信息服务机构,发展各类农村组织,通过规范化的中介组织衔接产、供、销,组织生产与流通,使自发的农村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
在目前农村行政体制尚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要帮助农民搞好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服务。有关部门特别是农村技术推广站要与农民签定技术服务责任合同,农民“三提五统”的上交要与这些合同挂钩。乡镇一级政府要组织监督这些合同的实施,因技术服务不到位导致农民减产减收和造成经济损失的,农户应有权索赔,有权要求减少“三提五统”的上交任务。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劳务输出和人才引进中介服务组织。通过报刊、电话、信函、因特网等多种媒体,与国内各人才交流市场、工商企业保持沟通和联系,为农村剩余劳力的输出和引进技术人才牵线搭桥,提供服务。
(三)切实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1、尽早实现税费的统一。农民“三提五统”的费用按实际收入的5%一并入税,规范收缴行为,割除暗箱操作,减轻乡村干部的工作负担,减轻农民的心理负担。
2、对农村和农民要实施更加优惠的工商税和其它附加税政策。对乡村新办工商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只征收营业税或只征收所得税,以鼓励农村工商企业的发展。农民的宅基税,对原地拆旧新盖,或以旧宅地作农用地只占荒坡的宅基地,应免征宅基税。
3、规范罚处行为。对计划生育、乱砍滥伐、嫖赌、破坏公用设施、盗窃等危害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行为,应当由省以上的政府统一颁布条例,或由省立法部门制定统一的法规实行处罚,有关部门依法执行,防止罚出多门和滥罚无辜的执法违法行为发生。
4、加大政府对农村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能把这些与农民个人增收直接关系不大的经济负担加在农民头上,国负和农负应当分开。
5、精简非在编的乡村两级各类干部、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等,减轻乡级财政和农民负担,充实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力量。
(四)切实搞活农村商品流通
健全和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县乡两级政府要从方便农村居民生活、生产、商品交换的立足点出发,按照经济区、商品流向、商品的部类,规划、引导和建设好各类专业商品市场,使市场的功能朝着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区域性的综合性大市场要与区域内各专业批发市场、农副产品购销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活资料市场相匹配;乡镇市场、片区市场、村组经销部要优势互补,合理布局。
发展多样化的流通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以连锁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流通组织形式,建立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为连锁经营创造条件,偿试并最终发展农副产品期货交易市场。改革农村流通体制,建立新的流通管理体制,成立乡村民间商会组织,负责农副产品的购销联络、组织配送事宜。由乡村商会组织到大中城市的市场设立地特产品专卖批发联络站、办事机构,进行购销和市场信息反馈。
(五)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1、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地域面积、人口、经济总量搞好中心城镇、片区街镇、村组居民点的建设规划,因势利导、依照规划逐步付诸实施,避免盲目建设造成损失和浪费。
2、加快农村集镇、街道、村组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电力、文化、卫生、金融等各类服务性设施的延伸,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由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发展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非经营性项目建设要以国家投资为主,经营性项目采取股份化经营管理。
3、放宽城镇户籍管理,鼓励农民和外来经营者到城镇落户投资,兴办工商企业,实行放水养鱼的政策,培育各类新的经济增长点。
4、实施招商引资、入股参股等多种途径,牵引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乡镇建设连锁店,代理加工车间,壮大乡镇经济实力。
(六)大力培育农村资本市场,增加农村融资渠道
1、国家四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触角应适当延伸到乡镇。中央银行应出台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的信贷政策,对四大商业银行的支农资金要确定一定的比例,从政策上加以落实。
2、堵住农村社会资金外流的出口,取消一切非法制定的金融垄断行为,取消农村信用社资金非法暂停承兑的行为。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等有关金融部门在农村吸收的居民存款原则上应大头放在农村,用以支持农村相关事业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年度内使用不完的要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3、积极慎重开展农村中长期消费信贷业务。对农村住房建设、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教育信贷等农民的需求,要在政策上积极支持,设立农村消费信贷专项资金,依据法律手续,给予低息贷款。
4、严励打击高利贷,鼓励民间在国家规定的利率内,以合约、保证等手段开展短期借贷拆借业务。
5、采取自愿与互利相结合的方法,推进农村生产、人寿、医疗保险业务。具体业务按照金融法规程序操作。
标签:农民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三农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消费信贷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