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学校管理:涵义与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义论文,服务型论文,学校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6)08—0021—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管理开始重视依法治校,但受传统家长制和官本位的影响,学校趋向于政府的科层制管理。科层制重视组织制度的科学化和体系化,在组织中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立系统的组织制度,运用制度来管理[1]。科层制可以给学校管理带来效率,但学校政府化、校长官员化及管理经验化日益严重[2],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学校崇尚权力,致使教师不安心于教学;用升学率等一些简单的量化指标衡量教师的工作,窒息了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把学生作为“考生”对待,安排其课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和德性养成,教育方法简单,学生死记硬背。科层制压制了教师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当前,我国已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潮流,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我国学校管理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远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学校管理的家长制方式必须全面摈弃,学校科层制管理必须加以改造。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公民,在高等教育阶段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家长制管理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俯首贴耳的“驯民”,科层制管理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服从命令和膜拜权力的“下级”。这两种模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窒息了师生的创造力。那么,如何改造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呢?本文倡导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模式,即服务型学校管理。
一、服务型学校管理涵义分析
服务型学校管理是指学校平等地对待师生,关心、尊重和爱护师生,建立学校与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之间的合作机制,重视师生、家长和社区对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参与,为师生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以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的核心价值是:(1)服务本位。学校管理把为师生服务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师生的需要出发,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物质层面的服务和精神层面的服务,重视学校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满足教师、学生、家长等的教育需要;(2)平等与尊重。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倡导平等和尊重的伦理观:充分尊重师生,平等对待师生。学校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管理者出发,而是充分考虑师生的权益,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破除过去那种把教师和学生当成被管制对象的观念,把师生作为服务的对象;(3)合作与参与。以“服务”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倡的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的互相合作,让有关成员参与到学校发展与建设中来。这种合作和参与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合作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来,让教师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工作效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家长的聪明才智;学校为社区服务,社区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
服务型学校管理有其管理学基础。20世纪40年代以来,古典组织理论日益暴露出其缺陷:重视组织,轻视个人;重视效率,忽视人性;重视服从,忽视平等。为反对古典组织理论,梅奥(Myao,E.)等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个人,重视非正式组织,关注工作人员的社会性需求。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强调管理者要依次满足个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麦格雷戈(McGregor,D.)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上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赫茨伯格(Herzberg,F.)在马斯洛和麦格雷戈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双因素动机理论”,把防止人产生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把引起人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这些理论都强调以人为本,关注被管理者的需求,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对话,重视员工对组织管理的参与。显然,组织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同理,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专门的场所。
服务型学校管理有其政策依据。为管理对象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治党和治国的基本原则。正是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才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更致力于让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一个民主、和平的国家。学校作为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部门更理所当然要为师生服务。
服务型学校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理论存在着重要渊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政府重塑运动的兴起和开展,新公共管理成为当代公共管理的主导范式。新公共管理批评官僚主义,倡导公共管理服务理念,认为适度分权、信任、放松规则等是治疗公共管理机制僵化顽疾的组织原则[3]。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是[4]:(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务员日益重要的角色就是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而不是试图通过控制或“掌舵”使社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3)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4)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5)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就是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对学校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场所,如果不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把学校办成官府或商场,就违背了学校管理的本质。
图:“服务”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
二、服务型学校管理组织结构分析
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倡组织模式的创新,简化组织结构的层级,实行弹性的组织运行机制,同时注重对组织成员的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服务为本的学校管理的组织模式有3个核心要素:扁平化的学校组织结构;弹性化的学校组织运行机制;专业化的组织成员。
1.扁平化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是通过减少过多的中层机构和中层行政职位,把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转变为扁平式组织结构,同时增设综合性服务性行政机构,适度缩小组织规模。扁平化、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式为实现学校内部全方位沟通提供了可能。通过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全方位的沟通,使信息传递和反馈在学校内部畅通无阻,从而达到各种资源为学校全体成员共享的最佳状态。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节省经费。由于管理层次减少,管理人员精简,可以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其他方面;(2)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管理跨度的加大,管理者必须适度地分权,从而给下面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和自主权,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3)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还可以促进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由于削减了中间层次,从而也就缩短了上下层之间的距离,使交流更多;(4)促使人才快速成长。人员精干后,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增强了工作的挑战性,有利于成才周期的缩短;(5)组织层级的减少还可以大大降低信息传递的失真率,提高学校内部的沟通效率。
扁平型组织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管理跨度加大后,学校管理者的负担会加重,有可能会出现管理的失控或失效状况。但相对于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所表现出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易沟通等弊端,优势很明显,因为金字塔式的组织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更无法适应服务教师、学生、社会的要求,因此,改变传统多层级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实行组织的扁平化已成为组织设计的必然趋势。
2.弹性化运行机制。“服务”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在常规管理之外倡导一种弹性化的组织运行机制,即项目管理机制。弹性化的运行机制或项目管理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除了正式的组织以外,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把在不同领域工作的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动态团体之中,共同完成某项工作,待任务完成后团体成员各回各处。这种动态、弹性的团队组织结构灵活便捷,能伸能缩。弹性运行机制内含着组织形态的小型化、虚拟化、团队化。
弹性化的组织运行机制能够灵活处理一些临时而又比较重要的任务,或者能处理突发的情况,形成“团队”式的工作模式,即让学校组织成员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为达成学校的总体目标,以群体和协作的优势,赢得组织的高效率。团队组合的类型可以分为专门任务团队和日常工作团队。专门任务团队是指根据某项专门工作的需要把学校不同部门的人员组织起来完成本项任务,任务结束,团队成员回到各自的部门。日常工作团队是为解决常规性工作任务而建立的团队,学校中的教研组或教研室即是此类组织。“团队”的运作具有目标明确、界限不明、角色分工、规模适中等特征。事实证明,合适的团队可以有效激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弹性化的组织运行方式和组合方式,使得组织的功能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固定走向灵活,使问题解决起来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3.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专业化。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重视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就要求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包括平时的处事方式、语言习惯等等。学校为教职工的专业发展提供资源环境。
三、服务型学校管理决策机制
决策是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决定。在“家长式”和“韦伯式”的学校管理模式中,由于学校管理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因此容易导致他们作出决定时重执行轻决策,“拍脑袋”决策的现象比较普遍,随意性较大。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倡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和民主,加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力度,并注重决策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1.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参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加强,学校管理者们必须认识到:要让教师、学生、家长们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制定过程中来。从教师角度来看,只有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各种重大决策尤其是一些跟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中去,让他们觉得有主人翁意识,学校在替他们着想,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学生角度来看,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是以前的成百上千倍,他们有了更加独立的人格,崇尚个性的发展,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期盼更广阔的空间;他们希望自己获得尊重,被别人认可,更希望自己能参与各种事务,尤其是学校的管理。从家长的角度看,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积蓄不断增加,他们对教育的选择权越来越大,家长们更愿意把钱拿出来投资于自己孩子的教育,他们对学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甚至对自己“局外人”的角色日益不满,希望自己能参与学校的发展,能监督学校的管理,因为他们发现,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不被市场所接受,现在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复合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注重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倡实行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不能只是一种口号,而应该付诸行动,建立合理可行的制度来保证民主的决策。
(1)建立决策责任制度。利用法律和制度的手段使决策者对其决策负责,对于决策失误者,要使其受到相应的惩罚。目的是打破以往那种决策结果跟责任相互脱节的弊病,让作出决策的人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再停留于以往那种先做了决定再说、不管结果的状况。这种制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的随意性,使决策者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选择最优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承担错误决策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会与决策有关的群体进行尽可能多的沟通和对话,争取最大多数人的支持。
(2)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改革开放使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事务日益复杂化、专业化、技术化和多元化,学校的管理者不可能样样精通。为了保证决策的质量,利用专家的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主动与有关部门和专家联系,争取尽可能多的智力支持,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减小风险。专家咨询制度是连接学校与专业人士之间的桥梁,是专家学者服务于教育、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最佳媒介。学校决策者把决策的要求和详尽的信息、资料传送给相应的咨询机构,咨询机构根据决策者的要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广泛的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多个方案,递交学校进行选择。学校决策者根据自身的要求对专家制定的各种方案进行对比,或者加以改进,最后择优选择。这种决策是建立在众多专家反复论证、决策者择优选择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尤其对学校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所谓听证,就是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或决策实施之后,就决策的可行性、方案或实施效果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目的是避免决策的失误或在以后的决策过程中借鉴经验。听证制度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是专家听证和利益相关者听证。建立听证制度有利于保证决策方案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的风险,扩大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民主参与,同时有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及时发现决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不足并加以纠正。
3.决策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决策的制定、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倡学校的管理者提高决策水平,按照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原则去制定和实施决策的方案,避免冒险性的决策。
四、服务型学校管理方式转变
管理理念、组织模式、决策机制的改变必然带来管理方式的变化,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倡用新的手段和方式去处理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1.学校领导对教师管理方式的改变。在“家长式”和“韦伯式”的管理模式中,学校领导者以“官”自居,进行集权管理、人治管理和强制管理,学校领导经常把个人意愿强加于教师身上。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试图改变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方式,提倡相互的合作和尊重,真正关心教师的内心需求,提倡管理方式和观念的创新;关注教师的心理、身体健康,给教师们提供诸如心理健康指导、咨询等;领导者和教师们同心协力,制定可行目标。这个目标必须体现人性化,并且是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允许犯错,消除教师们的恐惧心理,只有当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安全,并且相信自己某些想法可以改善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亲自将其付诸实践时,才能有高质量的工作效率。
2.教师对学生管理方式的改变。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倡导教师对学生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转变,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引路人,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当指导教师的角色。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他们,把学生作为完整的、有个性、有思想、有丰富情感的人对待。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加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健康、完全、自由的发展。为此,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倡导运用一些新的管理方式去管理学生。
(1)给予学生学习的权力和自由。在学习内容、教学程序、学习评价、纪律等多个方面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学生自己选择的方面越多,他们的责任感就越强,就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听取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来改善自己的教学与管理;与学生一起制订课堂规范。当学生参与到课堂规范的制订后,他们会更愿意遵守这些规范;在课堂上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综合采用教师讲解、合作学习、独立做作业、集体讨论、表演等学习方式,能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省,不仅会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意识,还会使他们持续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成效;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行为,能够使他们明白什么行为在什么场合是合适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让学生不仅仅只在课堂上会学习,课后更能自主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参与任务的完成很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探究与归纳,最后进行整合。因此,学生的角色必然也会发生变化:首先,学生不再是“局外人”,而是“参与主体”,通过体验、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各种技能;其次,学生不再停留于过去那种老师推一下便动一下的被动状态,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自觉学习的观念。
(3)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师生关系以信任、关怀、尊重、理解为基础,真诚的对话是建立这种关系的主要途径。因此,为了建立健全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关怀、尊重和理解。一旦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关怀关系,学生与教师就可以开始触及“真实生活问题”,就可以开诚布公地交谈起自己所面临的危机和挫折问题。在这样情景中的对话应该是开放的、直率的。对话的结果不能预设,也不能强加,而应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在这样的对话中,控制应该被置放到一边,对话所关注的中心是相互理解、共同决策,共同找出解决当前所面临问题的办法。
3.学校对家长、社区管理方式的改变。“服务”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极力提倡学校重视与家长、社区的关系,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真正结合起来。与家长、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再停留于过去那种只是期末或年终才通知家长来开会,且开会内容只局限于告诉家长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的状况,而是注重平时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诸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听证会、家长开放日等切实可行的制度,让家长们在空余时间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来,广泛收集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能够及时反馈。
结语
科层制是现代政府和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对传统封建家长制的反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也普遍采用科层制结构对传统的学校组织进行改造,但受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学校政府化倾向严重,学校领导官员意识浓厚,对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妨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提出建立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该模式坚持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运用弹性管理机制,加强有关人员对学校决策的民主参与,重视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互动和对话,为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