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状况调查_政治论文

温州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状况调查_政治论文

关于温州市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市论文,民营企业家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出现了一大批私营业主,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这一社会群体具有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雇工实现资本增值和企业发展的特点,因此随着这一群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他们的政治参与的愿望也不断增强。

一、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过程

温州私营企业主群体作为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已有政治体系中不可能一开始就有自己确定的地位和参政渠道,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定位和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年—1988年。这个阶段大量出现的是个体户。1985年,全市经工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130437户,家庭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农村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家庭企业的产品通过专业市场(当时名闻遐迩的专业市场有10个)和10万农民购销员销往全国各地。“以家庭企业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销员为纽带”,是“温州模式”初期的基本特征。虽然这时候个体户作为自食其力的个体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提供服务和方便,被社会所接受。但是个体户分散、资产小、经济实力不大,大多数处于养家糊口或小康状态,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维持经营,再加上这部分人原来素质不高,他们一般还没有参政议政的意识。这一阶段的后期,一些个体大户开始向私营经济(1987年温州市政府文件统称之为“股份合作企业”,其实质大多是由几个业主共同投资经营的合伙企业)发展。他们投资建厂,资产迅速扩大。但是当时国家的相关政策尚未明确,社会上又存在“姓资姓社”的争论,因此他们中许多人是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只求在经营上能存在下去,而不求甚大发展,不可能提出什么参政议政要求。应该说,此时他们对政治参与表现得比较冷漠。

第二阶段是1988年—1992年。这一阶段,私营经济出现较快的发展,私营企业主人数也出现较大的增长。198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88年国务院还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三个法规,私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宽松。同时温州市委、市政府相继推出《关于私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8年8月25日)、 《关于股份合作企业规范化若干问题的通知》(1989年11月20日)、《批转市体改委等五个部门〈关于股份合作企业规范化若干政策规定的报告〉通知》(1990年6月7日)、《关于大力发展股份合作企业的规定》(1992年12月13日)等文件。在政策推动下,一些个体大户和专业大户纷纷以各种形式扩大投资。随着私营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扩大,他们必然要寻求保护其经济和社会权益的政治后盾、反映其愿望要求的渠道、参与社会活动的舞台。但是这一时期对于私营企业主逐渐出现的政治参与倾向,国家尚无特定的政治渠道和场所给予疏导和容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私营企业主在政治参与方面表现出一种无序状态。由于没有专门的党政机构做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他们有时容易听信社会流言,思想常常波动不定,由于没有特定的渠道和场所对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进行疏导和容纳,因此他们有时容易在社会上发泄自己的过激情绪,这种情况说明,需要开辟特定的参政渠道和场所,将其纳入现有政治体制框架中运转。

第三阶段是1992年至今。这一时期,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开始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温州私营经济出现大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的不断组建,私营业主群体也进一步扩大。 1993 年温州私人合伙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数达到36887家,其中工业企业27771家,工业产值192.8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6.2%。这时中央文件明文规定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要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在他们中逐渐培养起一支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的积极分子队伍,以带动他们共同为社会稳定、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中央精神,温州市委、市府及时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纳入统一战线范围,在他们中建立起一支代表人士队伍,一方面加强对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又对他们作出适当的政治安排,使他们能进入人大、政协和工商联参政议政,促使这个群体在政治参与方面走向有序的轨道。

二、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私营业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群体。由于个人经历、原有职业、文化程度、资产大小、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在政治参与方面表现得比较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状况。

第一种状况是关心政治,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有相当的一致性。私营企业主比较关心政治,尤其是关注党和国家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决策。温州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共有34750家, 其中私营企业8104家,个体企业14202 家, 外商独资企业112 家, 其他企业12332家(指私人出资合伙的股份合作企业), 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占温州市企业总数的9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占85%,工业总产值占96%,上缴税收占温州财政收入的56.7%,非公有制企业和私营业主这一群体对温州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甚大。私营业主对国家政策的关心,在十五大召开之前表现得尤其突出。许多私营企业订有十几份,甚至几十份重要报刊,有些还派专人阅读,其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市场信息,而且也是为了分析理论界、舆论界的动态及中央的政策走向。私营业主在关注政治的同时,逐渐对一些问题形成了大致相同的认识和看法。私营企业主的绝大多数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许多人表示是党的富民政策使他们发了家,这是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句话代表了多数私营企业主之心声。党的十五大召开后,他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前景更抱有信心,对温州市委、市政府重视、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感到满意。许多人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应负有的责任,为了回报社会,他们纷纷投入“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中。

第二种状况是将他们关心的问题提升为一种政治要求,并力求反映出来。私营业主作为一利益群体,从总体上说尚未形成自觉、完整的政治要求。他们大多数人对政治的关心仅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积极将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升为一种政治要求,并且努力通过一定的场合反映出来。这些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政策稳定和政策落实到位。党的十五大之前,温州私营企业主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是,期望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有关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保持稳定。他们表示政策稳定是加大投资、扩大生产的前提条件。如果政策不稳,人心不定,扩大投资就缺乏信心,就会造成经营中的短期行为。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后,私营企业主对党在这方面政策稳定性的顾虑打消了,开始要求落实这些政策,尤其要求各级政府执行机构制定具体的落实政策,进一步促进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1992年以后,温州上规模、上档次的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非公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2.要求加强对私营企业财产的保护。私营企业主反映比较强烈和集中的另一个问题是,希望尽快得到法律对自己企业财产的保护。他们要求尽快制定《私营企业法》,认为现有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只是一个有待完善的行政管理条例,要求通过立法保障其地位,特别要求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私营企业产权的归属及其保护,使他们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安心守法经营。

3.要求进一步提高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1997年的一份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私营企业主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中间位置。他们一方面基本认可这种位置,另一方面也想继续有所提高,尤其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较急切地要求进一步提高社会政治地位。同份问卷调查表明,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主中,想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人数比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要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他们一方面要求自己提高素质,树立好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希望和要求党和政府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4.要求进一步拓宽政治联系渠道。私营企业主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协调各种关系,要求与党和政府建立起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渠道。目前他们主要希望建立四个方面的联系:一是加强与人大、政协的联系,希望这些部门能反映他们的要求和保护他们的利益;二是希望能经常参加由党政领导、人大、政协及有关部门召集的座谈会、意见会,以充分反映呼声;三是希望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其要求纳入党和政府的决策过程,并能及时了解决策结果;四是希望与当地党政要员建立起个人关系。

5.要求建立自我保护与协调的组织。1997年的问卷调查显示,90.2%的私营企业主认为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73.6%的私营企业主认为这种组织应发挥保护同业权益和发挥内外协调的作用。从1993年开始,一些县(市、区)的私营企业主自发组织了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与党和政府保持联系,对保护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协调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及沟通与外部的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种状况是参与政治,获取一定的政治安排。当前私营业主参与政治的情况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安排性参与,主要指一些私营业主经有关党政部门和组织的推荐,进入人大、政协,或在工商联、青年联合会等组织中任职,参加相关的政治社会活动。这在私营业主中占居主导地位,多数私营业主也热衷于这种参与。据统计,私营业主被选为市以上人事代表的有130人,其中省级人民代表10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被推荐为市以上政协委员的有73人,其中省政协委员7人, 全国政协委员1人;进入市以上工商联领导班子的有29人,其中省级4人,全国工商联2 人。二是非安排性参与,主要指自行参与村民委员会选举。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十年渐进、一朝突破的局面。一些中小规模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纷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竞选。私营业主这一群体的介入,一方面使一些具备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的人参与村务管理;另一方面也使农村政权建设进一步复杂化,农村政治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

总体上看,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多层次性。私营企业主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比较复杂的社会群体。由于其内部在原有职业、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较大,因此他们政治参与的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呈现出多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关心政治。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大多数私营企业主忙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无暇考虑政治问题和参与政治活动,只是对关系到私营经济发展命运的政策稳定等问题十分关心,处处留意。第二个层次是提出政治要求。在这个层次上,有一部分较有文化和政治素养的人注意将私营企业主共同关心的问题加以集中,提升为共同的政治要求,并寻找渠道加以反映。第三个层次是参与政治。少数在经济上有一定实力,对参政议政感兴趣及有时间和精力的人,参与了一定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

第二,主要以维护经济利益为目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层次高低不一,政治要求的内容多种多样,但无论其政治参与处于何种层次,政治要求是何内容,大多数都与其切身经济利益紧密相关。私营企业主普遍关心政治,是为了了解有关政策是否稳定和政治动向,以决定自己的经营走向。私营企业主提出的政治要求,主要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他们在经营发展中有安全感。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寻求反映他们利益的渠道和保护他们利益的场所。

第三,现在私营企业主参政议政的活动,主要是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的,比如通过统一战线的形式,安排一些私营企业主的代表人士进入人大、政协和工商联。他们一些自发的政治行为,如要求加入政党、社团,希望建立自我保护性的行业组织,以及自办一些企业报刊等,也基本上没有脱离国家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其整体政治行为是立足于现有政治体制之内的。但是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以后,一些中小私营企业主对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极为热心,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三、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效应

从现实情况看,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的效应是积极的、有益的。

第一,政治参与纳入到现有政治体系之中,进入有序状态。在我国,私营经济将会长期存在和发展。随着私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私营企业主群体必然要提出一些政治要求。不允许他们提出政治要求是不可能的,简单压抑也不利于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相反还会促使其政治上的盲目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正确的态度和作法是因势利导,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帮助,促使他们的政治参与有序化。同时他们多层次的政治参与需求能得到有效的舒解,有利于促使这个群体健康成长,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

第二,产生某种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私营企业主在我国是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其成员基本上都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国家干部中转化而来。当他们从原有的社会角色转变为一种新的社会角色后,迫切希望得到社会的重新承认。党的政策不仅在经济上鼓励他们健康发展,而且在政治上引导他们参政议政,这样就使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一种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愿意为国家和社会做一些益事和善事。在这种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推动下,他们还会注重自身的形象,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以及注意协调好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

第三,有利于反映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意见和要求。私营企业主在生产经营和社会生产方面会遇到许多困难,也会产生许多想法和意见。通过政治参与的多条渠道,能较畅通地把这些困难、问题、意见和想法反映给党和政府,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第四,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私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行业与政府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劳资之间都会出现一些矛盾和摩擦。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矛盾,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和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的稳定。通过参政议政的一定渠道和场所,不仅有利于私营企业主与外界沟通、化解矛盾,而且也有利于外界与他们接触,协商和调整关系。

私营业主是一个正在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群体,在其政治参与方面也会出现相应变化。我们应当认真地研究这些变化,适时地调整相关政策,使这一群体的政治参与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有序进行,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标签:;  ;  ;  ;  ;  

温州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状况调查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