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孟边境冲突与印度的邻国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邻国论文,边境论文,外交论文,冲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4月中旬,印度同孟加拉国在边境上突然发生近30 年来最严重的武装冲突。联系到不久前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发生的大规模反印暴力骚乱,这次印孟边境冲突事件再一次暴露了印度在处理同南亚邻国关系中所面临的困境。现根据印孟报刊上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作一简单综合介绍,以资参考。
一、边境冲突事件的真相
今年4月16日凌晨1时,孟加拉国边防部队(孟加拉国步枪队—准军事部队Bangladesh Rifles—BDR)包围了印度边防部队(边境治安部队—准军事部队 Border
Security Forces—BSF )设在皮尔迪瓦村(Pyrdiwah)的哨所并驱逐印在孟境内该飞地的居民。18日,在印境内的孟加拉国飞地博赖巴里(Boraibari)发生了更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导致印度16名BSF人员和孟加拉国2名BDR人员丧命。19日,BDR撤出皮尔迪瓦村的印度飞地。20日,孟加拉国交还印度BSF人员尸体时, 印方发现尸体被毁容和肢解。此事在印度国会和舆论界激起强烈不满,要求印度政府作出相应的反应。但是,印度政府出于同哈西娜政府的关系和对当前孟加拉国内政治形势的考虑,规劝大家克制。印度政府的这一政策招致国内广泛的抨击。
印度报纸曾经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孟方,经过一段混乱的报道之后,发生这两起事件的真相现已大体明朗。
发生16日凌晨事件的皮尔迪瓦村是一块孟加拉国境内的印度飞地,但印孟对这块飞地的主权存在争议。1971年,印度支持东巴反对西巴时曾在那里开设营地训练孟加拉解放战士。孟加拉国独立后对该地提出了领土要求。孟方称该地为“帕杜阿”(Padua)村。孟方说,1955 —56年间印巴曾在该村的中心树过界桩。印度则说,该村自从1960年代以来一直在印度的控制之下。印度还说,该村大多数居民是卡西土著部落,皮尔迪瓦是印度用卡西语命名的,意思是“河心村”。这次发生印孟冲突的起因,是BSF在4月11日动手修筑从皮尔迪瓦村通向梅加拉雅邦的道路,BDR提出了反对,印方却置之不理。
发生18日印孟大规模武装冲突事件的博赖巴里,是孟加拉国在印度阿萨姆邦境内的一块飞地。事发之初,印报大肆渲染这是一起BDR司令为反哈西娜政府而制造的事件。后来,有些印度报刊揭露,是印方为了报复BDR占领皮尔迪瓦村而采取的行动,结果却落入孟方重围使16名BSF官兵被俘被杀。至于印度是谁下的命令,其说不一。BSF的司令贾格特(Gurbachan Jagat)说,他不知道谁下的命令。他还说,这个问题将是一个“永远难解的谜”。(注:“I Don’t Know Who Took The Decision,”记者Murali Krishnan.对Gurbachan Jagat,DG of the BSF 的采访记,印度《展望》(Outlook),2001年4月30日。)最早对边境冲突进行实地调查的《展望》杂志驻东北地区记者郭卡莱猜想是当地的BSF领导人干的。(注:“A Tale Of Two Blunders,”Nitin A.Gokhale 报道,《展望》,2001年4月30日。 )个别报纸则认为是印度最高层的错误决定。(注:“Bangladesh Blunder,”《印度时报》2001年4月26日社论。)
关于被杀印军尸体的毁容问题,路透社引孟加拉国当地群众的说法是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在泥泞的土地上开始腐烂,至于脸色变黑,那是由于为了防腐而撒过茶叶的缘故。(注:转引自Dr.M.A.Bhatty的评论“Growing India-Bangladesh Tension,”《黎明报》,2001年5月7日。)
二、印孟边界争端的背景
印孟边界问题和边境冲突的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947年印巴分治时遗留下来的印度阿萨姆邦和西孟加拉邦同东巴基斯坦的划界纠纷。1958年在尼赫鲁倡议下印巴决定在全部标界工作完成前就开始交换已标界地区的领土,但未包括“被对方占据的领土”(territories inadverse possession),即俗称的“飞地”(enclaves)。1970年印度完成了同西巴的标界工作,并在国会以2/3多数标通过了有关宪法修正案。那时决定将在一年后,即1971年3月27日解决同东巴的标界问题。但是,后来东巴宣布独立,这个决定就被搁置起来。
孟加拉国成立时,印孟4000余公里的边界中已经标定近3000公里。1972年,印孟重新开始讨论边界问题。为了便于谈判,英·甘地总理和穆吉布·拉赫曼总统在1974年达成一项协议。孟加拉国议会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协定。此后,孟加拉国政府一再敦促印度政府赶快批准并标定剩余边界,以增进两国友谊,从而消除国内反印人士的借口。那时孟加拉国反对党已经开始指责印度不肯放弃在培训孟加拉自由战士期间占据的孟加拉国领土。对于孟方赶快解决边界问题的要求,印度官员争辩说,标界工作所以被拖延是由于孟方企图重新解释1974年协定,并提出了新的问题,而印度的反对党担心丢失选票也反对交换土地。 人民院批准1974年协定要等到完成标界之后,政府向议会提出宪法修正案。从目前印度国会中的党派力量对比情况看,这项工作非在短期内所能完成。(注: “Fair Brother for Pakistan,Stepmother for Bangla,”Pranay Sharma发自新德里的报道,《电信报》,2001年4月23日。)
关于印孟间飞地数目及其面积大小问题,双方的说法不尽相同,即使在印度人中间说法也不一样。印度说,根据1974年协定,印在孟境内的飞地共111块,孟在印境内飞地共51块。这些飞地的总面积共755英亩,其中印拥有520英亩,孟拥有235英亩。(注:“Bordering on Danger,”印度前外秘J.N.Dixit的评论,《印度快报》,2001年4月23日。)但也有印度人说,印在孟境内的飞地共123块,孟在印境内飞地共74 块。(注:M.J.Akbar,“123 bits of India abroad,”《德干纪事报》,2001年5月10日。)
孟加拉国说,印孟飞地的数目和总面积差不多。孟在印境内有3006英亩,印在孟境内飞地有3024英亩。1947年尼赫鲁和努恩签定的印巴条约承认了这些飞地的归属。 孟加拉国独立后, 这些状况并没有改变。1974年印孟协定允许交换这些飞地。孟加拉国议会不久就批准了这一协定,但印度议会迄今没有批准这一协定。(注:“TheView
fromBangladesh:Battle for Padua or Pyrdiwah,”Saleem Samad发自达卡的报道,印度新闻网2001年4月21日。)
巴基斯坦的著名评论家巴提大使说,印孟间争执的许多地方是河流中的小岛。由于河流经常改道而引起争议。(注: Dr.M.A.Bhatty的评论“Growing India—Bangladesh Tension,”《黎明报》,2001年5月7日。)
三、导致边境冲突的因素
印孟关系最近四、五年处于较好时期。目前在孟加拉国执政的人民联盟总理哈西娜是穆吉布的女儿。她上台时正值古杰拉尔任总理,印孟签定了分享恒河河水的新协定,双方都比较满意。在边界问题上,印孟建立了处理机制,双方官员经常举行会晤。去年12月,印孟外事秘书在新德里举行的会议中又决定建立解决所有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的机制,包括完成标界和交换飞地。印孟外交部联合秘书级会晤和边防军首长会晤刚刚分别在今年2月间和4月初举行。那么,为什么会在4 月中旬突然爆发如此激烈的边境冲突呢?
(一)根本的原因是上面所说过的,孟加拉国继承了印巴分治在边界问题上的遗产迄今拖而未决。在这些飞地上,除领土纠纷外,还同当地居民的耕作、放牧、边贸和走私等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盘根错节。1996年哈西娜上台后,虽然印孟间的一般政治关系不错,但边境冲突仍接连不断。据孟方说,共有186起,有122人丧生,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民。(注:“The View from Bangladesh:Battle for Padua or Pyrdiwah,Saleem Samad发自达卡的报道,印度新闻网2001年4月21日。)
在2000年由于印方开枪使23名平民和3名孟加拉国步枪队员被杀。 (注:《印度斯坦时报》2001年4月19日报道。 )印度作家阿克拜更把产生飞地问题的历史根源追溯到18世纪莫卧儿王朝的军队在孟加拉遭到当地库奇·贝哈尔的土邦王公抵抗。后来双方达成就地停火协议,各保持自己的地盘。1947年英国人拉德克里夫勋爵裁决时接受了这种印孟领土间的插花状态。(注:M.J.Akbar,“123 bits of India abroad,”《德干纪事报》,2001年5月10日。)
(二)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印孟双边关系方面存在严重的信任问题。孟加拉国对印度的大国沙文主义态度很不满意。达卡大学国际政治教授阿哈麦德(Imtiaz Ahmed )抱怨印度对孟加拉国持长兄态度。 (注:Saleem Samad发自达卡的报道,印度新闻网2001年4月21日。 )孟加拉国《星辰日报》主编认为“长兄的鼠目寸光”是导致印孟交恶的根源。他说,印度指责孟加拉国“忘恩负义”、“反印”,除影射孟加拉国介入印度东北骚乱和成为巴基斯坦的情报基地外,根本不懂得孟加拉国的合法关切。印度单方面在恒河上游修建法拉卡水坝,给孟加拉国的经济和生态带来了20年灾难。印度的这一政策,使印度在孟加拉国解放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孟印友谊大为流失,从而奠定了孟对印深刻怀疑的基础。在边界问题上,1974年协定的重要规定之一是,孟加拉国把最大的飞地贝鲁巴里(Berubari)交还印度,换取恩格尔帕塔(Angarpota )和德哈格拉姆(Dehagram)及其交通走廊。孟方在数月内履行了这项协议,但印方却拖了25年才履约。在经济贸易问题上,孟方在8 年前就把从印度进口商品的关税降到17%,而印方到最近才调低到25%。在撤除非贸易关税壁垒方面,孟方对印度的进口实际上已不存在这种壁垒,而印方迄今还保留着6种壁垒。(注:Mahfuz Anam, “Big Brother’ sMyopia,”《展望》,2001年5月7日。)印度评论家马霍特拉也指出,即使在哈西娜执政的情况下,孟加拉国国内也存在强烈的反印情绪。(注:Inder Malhotra,“The outrage and after,”《印度教徒报》,2001年4月25日。)
(三)印孟关系卷入国内政治旋涡。孟加拉国独立30年来,朝野两派在对待印度的态度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今年10月,孟加拉国将举行新的一届大选,朝野两派争夺必然激化。印度在分析这次印孟发生边境冲突的原因时,突出这个因素的作用。印度政府在处理这次事件中表现十分克制,也在于为哈西娜的竞选考虑。这次边境冲突发生后,孟反对党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举行了三天全国抗议罢市,指责哈西娜政府是“印度的代理人”。阿克拜在分析印度一再拖延同孟方解决问题时指出,是由于印度政府不喜欢孟加拉国的军政府和卡莉达政府。
(四)印度有人怀疑,所以发生这次边境冲突,是由于巴基斯坦的三军情报处和印度东北地区的叛乱组织在插手。他们说两者在边境地区有基地。但是,在这次事件中,这一因素仅仅是猜测而已,尚“缺乏确凿的证据”。(注:K.K.Katyal,“The neighbourhood,”《印度教徒报》,2001年4月23日。)
四、印邻国外交进退维谷
印度自从三年前宣布自己为有核武器国家以来,现已经大体上闯过了西方国家制裁的难关。近两年来,美国十分看重印度,俄英法等已明确表示支持印度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正在此春风得意之时,突然发生了印孟边境武装冲突,给印度外交造成重大打击。事件发生后,印度政府的反应是相当克制的,但印度国会和舆论的反应却十分强烈,特别是在发现印方被俘边防治安部队人员遭非人道虐待而死之后。他们抨击政府软弱,要求反击孟加拉国。他们还同印度的大国抱负联系起来,对政府的表现深感失望。
印度同巴基斯坦以及其他南亚中小国家之间的外交纠纷,一直制约着印度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发挥其应有的大国作用。
印度的许多报刊在检讨自己的南亚外交问题时,把印巴关系作为特殊问题撇在一边。巴提大使说,印度为了孤立巴基斯坦,在近两年里多次破坏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活动,几乎使之陷于瘫痪。印度政府如此独断专行已经引起有关国家不满。孟加拉国是南盟创始国,斯里兰卡积极支持南盟,尼泊尔是本届南盟首脑会议的东道国,都对印度的阻挠不满。(注:Dr.M.A.Bhatty的评论,“Growing India—Bangladesh Tension,”《黎明报》,2001年5月7日。)
印度的有识之士要求政府不能只顾巴基斯坦而忘记印度还得处理好同其他南亚国家的关系。印度政府推行以巴基斯坦为中心的外交政策,甚至在世界上唯一的印度教国家(尼泊尔)里,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印情绪。(注:Inder Malhotra前注文。)
在南亚国家,各政党利用群众反印情绪捞取政治资本的现象也不止存在于孟加拉国。去年12月,由于传闻某印度电影演员对尼泊尔的一句微词,居然在加德满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印暴力骚乱。在这场风波中,尼泊尔政界从左派到保王派都积极参与,把一些积怨包括1950年条约和标界问题统统翻了出来。
从印度对这次事件的反应的总体来看,这种“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思想,不仅限于政府,而是广泛流行在上层知识界,反映在印度报刊报道和评论之中。他们对待孟加拉国,总是以“解放者”自居,把孟方的要求认为是“恩将仇报”。他们自恃印度是南亚的大国,对于孟方的反抗感到意外,说弱小的孟加拉国居然也胆敢“欺侮”印度。
在对这次事件的评论中,有人又重弹中国在1962年“侵略”印度的老调,却不肯反省一下,正是尼赫鲁的“前进政策”迫使中国不得不进行自卫反击。
印度分析自己在对邻国外交上所陷入的困境时,过于强调自己在次大陆所处的客观环境,如国家之间在力量对比上的极不对称等因素,而不够重视自己在对待邻国政策上的失误,或者在检讨这些政策失误时,轻描淡写一笔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