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临床治疗的护理研究*论文_何铁芬,兰卫华,赖细芬

1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广西南宁 530022;2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广西南宁 530031;

3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广西南宁 530003

【摘 要】目的:总结4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行新生儿PICC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住院的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按入院顺序用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新生儿PICC技术,对照组实施外周静脉穿刺(PIV),观察两组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期间的并发症为20.0%(8例),对照组置管期间的并发症为37.5%(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614,P < 0.05)。结论:新生儿PICC技术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中安全可靠,对新生儿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并发症;护理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导管,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药物输注技术。PICC具有耐高渗、留置时间长、耐受好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早产儿特别是极低体重儿胃肠不耐受需肠外营养或重症感染等需长期输液的患者[1]。PICC作为中长期的静脉通道用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和重危新生儿,为临床治疗与能量供应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观察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PICC技术4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6年10月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病房住院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共80例。其中男50例、女30例;胎龄≤28周30例,≤35周18例,≥36周32例;体重≤1000g 45例,1000~1200g 20例,≤1500g 15例;平均体重1100 g。将8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按入院顺序用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新生儿PICC技术,对照组实施留置针外周表浅静脉穿刺(PIV)(主要为头部静脉、手背部静脉)置管,观察两组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在性别、胎龄、体重、病情、病程、穿刺前危程度分度等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观察组方法:实施新生儿PICC置管术。准备1.9号规格PICC穿刺包,由经验丰富护师经专科进修学习后进行操作,并配有2~3名助手,患儿所置导管均来自美国BD公司生产的单腔无瓣膜式1.9Fr PICC导管。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镇静和保暖、病情稳定时进行置管术,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辐射台保暖;患儿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操作者,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测量导管插入长度后建立无菌区,进针点位于肘线下2横指;测量定位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侧胸锁关节再减lcm,测量双臂臂围、胸围;穿刺点的消毒;剪切预冲导管,以l0 ml生理盐水注射器冲洗导管;而后用肝素生理盐水预冲导管、连接器、肝素帽及穿刺针,扎止血带后,充盈血管,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撤出针芯,送入导引鞘,置入PICC管,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0.5~l ml;确定是否通畅,肝素盐水封管(10 u/100ml 10-50ml);待导管顶端至腋静脉时嘱患儿转头向穿刺侧,并将下颌顶肩膀,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置管后局部加压包扎并行导管前端X线定位,妥善固定导管,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覆盖无菌贴膜,置管后常规X 线摄片定位,根据X 线摄片定位结果以调整过深置入的导管。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如置管处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导管异位、导管滑脱;置管后每日体重的变化;两组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置管术中和术后48小时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记录穿刺日期及时间。

1.2.2对照组方法:实施外周表浅静脉穿刺(PIV)(主要为头部静脉、手背部静脉)置管。参照王建荣主编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之静脉留置针输液法[2]。记录穿刺日期及时间,输液完毕,用生理盐水10mL正压封管。

1.2.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如置管处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导管异位、导管滑脱、全身感染。

1.2.4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

(8例),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7.5%(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614,P = 0.037),见表1。

*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614,P = 0.037)。

3讨论

PICC置管对于长期输注液体的患者具有痛苦小、效果可靠等诸多优点,但仍不可忽视置管期间引发的相关并发症。堵管、脱管等均可导致意外拔管而增加患者痛苦,导管异位可引发血管内皮损伤,心房纤颤、椎体旁积液等严重并发症[3],局部及全身感染感染可使病情复杂棘手化。研究表明[4]导致置管失败和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包括患儿因素、护士培训不足、血管过细、操作不规范等。表1显示:本研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8例),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7.5%(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614,P = 0.037)。我们认为预防PICC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应从护理管理角度入手,通过强化培训与责任心,落实好各个环节的技术质量控制。

4 小结

新生儿PICC技术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安全可靠,对早产儿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卢琼芳,谭惠连. PICC置管导管堵塞预防及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95-96.

[2] 王建荣主编.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92-95.

[3] 李志芳,杨晓灵,彭文娟,等.PICC 置管术在白血病患儿中应用的临床观察及其护理体会[J].肿瘤药学,2012,2(2):157-159.

[4] 张向兰,由丽华,赵冠华,等.儿科PICC置管的潜在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5):430-432.

论文作者:何铁芬,兰卫华,赖细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  ;  ;  ;  ;  ;  ;  ;  

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临床治疗的护理研究*论文_何铁芬,兰卫华,赖细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