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探讨论文_汪雪娇

集束化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探讨论文_汪雪娇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43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抽选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本院接受剖宫产术的产妇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作干预组(43例,行集束化护理)和对照组(43例,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学血栓发生率分别为4.65%、23.26%,干预组较低,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实施集束化护理可明显减低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推荐应用。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干预;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080-02

前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静脉处凝聚大量血流致使静脉强阻塞、回流而引起的,是一种下肢静脉血流异常回流的现象,可引起肺阻塞、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威胁[1-2]。孕产妇在行剖宫产术分娩过程中由于血流动力血和生理学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会加大,危害孕产妇生命安全,因此采取有效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有十分重要。文本探讨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本院接收剖宫产术的产妇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作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入组病例数为43例。干预组年龄为21~36岁,平均年龄为26.84±2.31岁;经产妇18例,初产妇25例;孕周为37~40周,平均孕周38.23±1.08周。对照组年龄为21~37岁,平均年龄为26.55±2.27岁;经产妇17例,初产妇26例;孕周为37~41周,平均孕周38.30±1.06周。两组孕产妇一般资料对比均为发现太大差异,P>0.05,可行对比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常规检查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和术后功能康复指导等。给予干预组集束化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①查阅相关诊疗指南、文献资料,结合产妇实际情况、临床资料制定集束化护理方案,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并进行培训,确保小组成员掌握集束化护理流程及具体方法。②早期功能训练:对产妇开展健康教育,主要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危害、预防措施、治疗原则和方法等,使产妇积极有效地配合相关护理工作。指导产妇进行适量的功能训练,围产期每天在室内或室外走动30min左右,产后卧床期间将下肢垫高20~30°,手术结束后24h内,若病情适当进行踝关节屈伸等床上活动,术后24可下床进行缓慢行走等活动。③机械性预防:手术结束将产妇送回病房后,每天使用1次间歇充气加压装置,1次2h。④药物预防:手术结束后及时指导产妇展开适量功能训练,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分子肝素等药物皮下注射。⑤饮食干预:指导产妇合理膳食,饮食以高纤维、高营养、高蛋白、低脂肪且易消化食物为主,忌刺激性、生硬、寒凉饮食,多食水果、蔬菜、饮水,补充维生素。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剖宫产术后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经SPSS 20.0软件处理全部数据,以百分率、(平均值+方差)形式分别记录计数数据及计量数据,再以χ2和t作检验,如果P<0.05则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术后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65%,对照组有10例,发生率为23.26%,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χ2=6.20,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由于静脉壁受损、血流滞缓或者血液高凝引起的血管外科疾病,表现为下肢肿胀、局部持续性剧烈疼痛、皮肤色泽变深、皮肤组织坏死等,还可导致皮炎下肢水肿、瘀滞性溃疡、色素沉着、继发性静脉曲张等遗留症状[3]。同常人相比,孕产妇血流动力血以及生理学特点均发生较大的变化,继而增加孕产妇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浓度,致使纤溶活性降低,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尤其是行剖宫产分娩的孕产妇,因为术前需要禁饮食,术中易发生补液不足而采取止血剂处理,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且术后极易出现血小板凝聚,释放大量凝血活酶,导致失血过量等会增加血液浓度,因此增加血液高凝风险,而后者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主要因素[4]。此外,手术采取麻醉措施会引起静脉扩张而使血流速度减缓,导致肌肉收获功能减弱,在加上术后需卧床休养,活动量减少而导致血液淤积,因此易形成血栓。

集束化护理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为产妇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从早期功能训练、饮食干预、机械性预防以及药物预防4个方面采取预见性的干预,降低血栓风险。本次研究,干预组术后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65%,对照组有10例,发生率为23.26%,前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χ2=6.20,P<0.05,有统计学意义。田玲在相关研究中[5],将100例行剖宫产孕产妇随机分作试验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并分别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结果前者产妇血栓发生率为4.00%,后者为30.00%,后者发病率更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本文研究同上述报道具高度的一致性,证实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实施集束化护理可促进其下肢静脉血流,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继而有效地减小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综上所述,对行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实施集束化护理可明显减低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莫敏.围生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生,2014,21(05):104-105.

[2]邓小风,朱丽萍,宁艺芳.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04):18-19.

[3]王位静.护理干预对剖宫产孕妇负性心理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探讨[J].安徽医药,2013,17(09):1620-1621.

[4]王春媛.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5):1181-1182.

[5]田玲.集束化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03):43-44.

论文作者:汪雪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集束化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探讨论文_汪雪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