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_青少年教育论文

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_青少年教育论文

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面影响论文,对策论文,青少年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8X(2003)04-0031-03

一、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技术新生儿,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形式与人际交往方式,其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也更加复杂而深刻。青少年作为新生事物的易感人群,其所受到的影响尤为巨大。网络在扩大青少年交往空间,缩短社会化时间,创造个性化和社会化学习条件,以及提供认识社会和扮演社会角色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网络交往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

网络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行为的直接性和交往关系的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对交往的需求,使其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感觉,且这种理想化的感觉非常容易上瘾。人是社会性动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在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交往方式的改变将导致人的诸多方面的相应改变。因沉溺于网络交往而产生的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会进一步演化为对现实情感的麻木以及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丧失。因此,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所造成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2.恋网成瘾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网络的出现,使人同时生活在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两个空间中,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就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和行动的协调。如果这种转换和协调失效,就会出现行动变异、心理错位甚至生理失调。青年身心发展具有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与成年人相比,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网上五彩纷呈的图文、琳琅满目的游戏以及充满浪漫色彩的交往对他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诱惑性。因此,与成年人相比,他们更容易上网成瘾,据研究,长期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水平升高,它短期内能使人高度兴奋,但之后表现为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自我意识弱化,严重者有自杀意念或行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也给他们的学业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3.网络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垃圾信息大行其道。青少年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污染”的对象。网络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的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在客观上易于导致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而这种弱化会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4.网络交往引发青少年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在网络空间中,交往双方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不会给对方的形象、声誉带来威胁和不良影响,从而使网上交往可以部分地或完全地淡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防御机制。然而,在这个由一串串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中,真假易位,虚实不辨。“于是出现了一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似真还假,似假还真,半真半假,半假半真,以真为假,以假为真,乃至无法辨其真假的‘故事’。”[1]因此,网上人际信任缺乏现实人际信任所需要的基础。长期沉溺于网上交往的青少年,会对现实人际信任形成不切实际的幻想,因而在现实社会中易于陷入人际信任危机。同时,网络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使网上青少年除去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而一旦网上经常性的表现逐渐固定下来,并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异时,就会出现网民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出现心理危机,导致人格障碍。

5.网络使青少年对不同价值选择产生困惑

网络空间中形形色色的思潮和观念充斥其间,网络上大多数信息来自西方国家,必然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容易动摇现实社会主导价值在青少年心理上的权威地位,这样就会使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年陷入价值选择的困惑,导致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的错位。因此,网络文化霸权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的相关对策

在网络空间中,青少年是主体和生力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效应,使其健康成长,以适应在信息时代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紧迫问题。

1.培养信息素养和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四个方面[2]。在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中,一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引导他们正确辨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提高信息免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从而消解网络的负面影响,引导社会化的正确方向。

2.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优势,共建联合防线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在预防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方面,三方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贯穿各个层次、覆盖各个领域的互动联合防线。家长应作“e时代”合格的父母,平时多了解孩子访问的网站,辨别安全网站与不良网站,用成年人的经验帮助孩子离开网上垃圾。学校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信息化校园的管理和控制,并加强对教师队伍电脑知识和网络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驾驭网络的能力,学会网上的教育方法。社会应加强对网上信息的监控,建立发挥正向舆论的网络信息平台,并加强对网站、网吧、网络从业人员和网络服务人员的管理。

3.加大网络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道德和法律对正常的社会运行,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缺乏相应的法律和管理规范,是网络空间秩序混乱和网络犯罪猖獗的重要原因。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弱,自我表现欲强,法制观念淡薄,易于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犯罪的深渊。而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使青少年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都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完善网络立法,打击网上犯罪,对于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便显得日益重要。

4.抢占网络阵地,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在使青少年快速便捷地了解世界和获取信息和知识同时,也打破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界限,传递着良莠不齐的内容。青少年心理和世界观尚未成熟,识别能力弱,容易受到误导。因此,我们必须有效抢占网络阵地,并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建立科学的心理网站,规范管理现有普通站点的心理栏目,提高心理测验的编制、解释和分类说明的科学性,对心理服务项目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心理服务的站点进行专业资格认定,从而有效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5.加强网络空间的社会控制,优化网络环境

网络空间的出现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如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网络隐私权侵犯、网络综合症、网络战争、网上邪教和伪科学、网上无政府主义以及新的社会两极分化和数字鸿沟等等。这些问题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要想网络空间有序,保障网上群体和个人的利益,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网络空间的社会控制,建构既宽松自由又规范有序的网络环境。[3]要通过网络,确立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青少年工作者要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收稿日期:2003-08-26

标签:;  ;  ;  

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