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平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优质课论文,教师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肖燕老师的《算法概念》被评为全国一等奖。也许有的老师认为优质课是打造出来的课,对平常的常态课堂教学指导价值不大。其实不然,通过对《算法概念》的打磨,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优质课的打磨,不仅对常态课堂教学很有指导价值,而且优质课的打磨是快速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精心打磨出精品
先介绍这次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的程序和模式:比赛前三个月交录像光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比赛时有两种模式:模式一,视频30分钟+5分钟自述(说课)+10~15分钟的互动(观摩老师、评委给参赛老师提问,或观摩老师、评委就这节课发表看法);模式二,15分钟的说课+5~15分钟的互动。肖燕老师参加的是第二个模式。我们是如何打磨《算法概念》的?
1.“新”——理念更新课更优
2007年研口区教育局成立第二届中学数学首席教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初、高中)有30多人,肖燕老师就是其中一员。工作室的中心任务是快速提升成员的业务能力。如何快速提升呢?这就需要研究怎样的课才是优秀的课。我们既从书本上学习,认真研究有关文章,更是创造机会聆听他人讲课。只要有优质课的展示和比赛,我们都排除困难积极参加。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优质课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支撑。
(1)学生观
2008年武汉市高中数学教研室组织两节优质课在全市展示,一节课是获得全国高中数学一等奖的武汉六中龚大晖老师讲的课,另一节是获得初中省一等奖的课,这两节课给我们以震撼,使我认识到:要打造优质课,必须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发展。这一点具体见《数学通讯》2011年第2期《算法概念》的实录和2011年第3期《算法概念》的说课稿。
(2)预设观
在学习中使我们受益匪浅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博士提出的“三个理解”。《算法的概念》开始教学时的教学预设如图1(方案一)。
图1
教学的效果不好,原因在于其教学重心偏移到具体算法设计上,而不是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于是我们请专家来参与研讨,在研讨中,有专家指出:其实学生早已积累了算法的经验,只是隔了一张纸没有捅破,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捅破这张纸,让学生形成算法概念。一句话提醒了我们。突破这个教学预设难点后,我们就顺利地确定了最终的教学预设如下页图2(方案二)。
由此可见,“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对于打造优质课是何等的重要!
(3)生成观
学习,让我们体会到:问题引导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是课堂生成和调控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优质课的重要手段。在这节课中我们是如何运用这个方法进行教学的呢?具体见《算法概念》的实录。在此谈两点:一是数学是思维的教学。如何突出这一点呢?肖燕老师在教学中,多次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思维更加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问题引导法是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利用算法概念设计算法时,如何运用循环结构描述算法”。这是因为循环结构本身就是算法结构中最难的一个,而算法结构却是后面学习的内容,因而自然成为这节课的难点。怎样突破呢?在这里,通过问题引导,诱导学生运用刚学的算法概念,辨析自己所设计的是否为算法,从而进一步把握算法的“明确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二分法”的典型案例,启发诱导学生运用循环结构来描述算法,使学生进一步把握算法的“有限性”。
图2
2.“奇”——不懈探索奇变实
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成为优质课!这节课,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下,有了一些奇思妙想,要让奇思妙想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有效教学手段,需要我们不懈探索,才能将理想变成现实。下面仅举几例:
(1)敢想
不冲破旧的束缚不可能创新,因此创新首先要敢想;我们是如何敢想的呢?在此谈两点:
一是选择《算法的概念》作为参加全国优质课比赛的课题,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胆识。这是因为:第一,《算法初步》是新课程新增内容,对于湖北的老师本来就陌生,而肖燕老师在这之前没有教过新课标教材,因而更加陌生;第二,从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和网络的有关文章来看,新课标地区的老师对这个内容的教学的处理也不够理想。例如中学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教学研究课题组曾经就这个课题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探索,在同课异构活动中的几节课都没有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认可。所以选择这个课题参加大赛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是“敢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二是对教材的有效处理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胆识。《算法的概念》的教材是这样呈现的:先回顾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再提出思考“求解一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由此提炼出算法概念;接下来通过两个例题,进一步理解算法概念,升华算法思想。开始时,我们基本上是按教材编写思路来展开教学的(见上述方案一)。然而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兴奋点的偏移,他们更关注的是具体算法的设计,而不是算法概念的本质。在研讨活动中,尽管有专家提出“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算法经验,回避具体算法设计”的建议,而采纳这个建议,我们也冒了挑战(课本)权威的风险。通过进一步研讨、学习和权衡、比较后,我们认为:教材是静态的,它只能以平面的文本形式来呈现,它面对的是全国的所有学生,这就决定了教材只能先呈现具体的算法(尽管学生已经学习过,但有些学生可能已经遗忘),以唤醒学生的记忆,再从中提炼出算法概念,挖掘算法特征。而课堂教学则是动态的、立体的、个体的。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好,对这些具体的算法掌握得较为熟练,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先引导学生设计具体的算法。再说若从具体算法设计入手,就只能用一些有趣味的生活问题(实质上是被“泛化”的算法)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教学重心就会偏移,这是预设方案一效果不好的症结之一。预设方案一效果不好症结之二是学生获取的少,不是有效教学。按照预设方案一进行试讲,试讲后询问学生这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可上可不上。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预设方案一进行教学,教学的重、难点都在具体的算法设计上,而这些具体的算法,大部分学生已经研究过,对于他们来说当然是可有可无的。鉴于这些,我们义无反顾地调整教学预设方案。预设方案二不仅使教学的重心始终落在算法概念的教学上,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仅学到了显性的知识,还获得了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当然预设方案二的设计依据仍然是教材,无论是导入算法概念、提炼算法特征所用的具体算法以及例题,都是源于教材,我们只不过是在“三个理解”的思想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
由此可见,敢想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胆识,更需要理性的科学的分析,只有这样的敢想才是有效的敢想。
(2)善想
无论是有效课堂还是优质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有明暗两条线,一线串珠,这样课才有效,课才精彩,课才有灵魂,明线使得主题突出,条理清晰,暗线是课的灵魂。《算法概念》的明线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例归纳算法的概念;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把握算法的特征;通过具体算法设计,明确算法的概念;通过练习巩固,升华算法思想;通过课堂小结,梳理知识、构建网络,同时激发后续学习热情。这节课的暗线在哪里呢?这节课的暗线是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概念的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新知识是如何形成和完善的。
当课的明线和暗线有了以往的经验,也就顺利形成,而说课的明线和暗线的。探索我们就颇费周折,动了一点脑筋。省教研通知我们,肖燕老师被推荐到全国参加比赛,主要以说课形式呈现。接到了这个任务后,我们清楚,说课重在说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说课的基本流程是: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说教学过程的设计,说教学反思。我们想这样的说课流于一般形式,没有创新,肯定不精彩,因而萌发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像写论文一样,从说课内容中,提炼出主题,提炼出明暗线呢?当时我们没有良策,于是跟学校领导汇报,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组织专家研讨,不仅校级领导全部参与研讨,还请了语文特级教师刘文松、政治特级教师华林飞老师参与研讨。大家集聚一堂,思维碰撞的火花,自然产生出一些奇思妙想,提出了一些方案,我们认为其中的“关注学生发展,构建有效课堂”这个主题比较理想。它的好处在于:一是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二是“关注学生发展,突出主体地位”确实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三是评价一节课是否为有效课堂,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讲得多么好,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获取了多少,因而关注学生发展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本要素之一。主题确定后,我们紧扣主题,把说课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确定了三个标题,这样一线串珠使得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这次比赛的结果来看,在说课中确定主题和明暗线,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敢想,更要善于利用集体智慧、团体力量,只有这样,理想才能得以实现。
(3)会想
优秀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有好的开头和结尾。怎样的开头才有效呢?我们认为有效情境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平淡无味地进入课堂;有效情境必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有效情境必须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不能生搬硬套地虚构一个实际问题;有效情境必须快速揭示本节课的主题,不能领着学生绕大圈;有效情境必须有利于本节课的生成和发展,不能仅是一块敲门砖。这节课的情境就很好地体现了以上几点。怎样才能寻求到合适的情境呢?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多关注,只要处处做有心人,就可以使你的课堂更活跃,更吸引学生,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再就是课的结尾。我们认为有效课堂的小结,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小结梳理知识、优化网络结构,小结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归纳、总结,更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热情,给人以无限遐想,也就是能否像古代说书那样留下悬念,且听下回分解呢?这个想法在开始只是我们的理想。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有专家指出:“质数判断”算法的程序框图和软件展示放在具体算法设计中,冲淡了本节课概念教学的主题。一句话提醒了我们,于是将它后置,移到课堂小结中,这样不仅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使我们的理想得到了实现。
这里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了好的想法后,还需要我们不懈探索,处处做有心人,触类旁通,展开联想翅膀,产生奇思妙想。
3.“细”——精雕细琢成精品
在新教学理念的支撑下,通过凝聚大家的智慧,不懈探索,不断创新,得到了课的预设的整体框架以后,要想让它成为优质课,还需要精雕细琢。例如课的开头。开始是由肖燕老师讲述希尔伯特的故事。其效果不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情境应该很好,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呢?带着问题,再次听肖老师试讲,发现肖燕老师讲述比较理性,对学生的冲击力不够。于是就想:能否用漫画让它动起来,用画外音让它活起来,扩大兴奋源,提升冲击力呢?这个想法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于是请美术老师画画,请语文老师配音,现在看来这个方案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样,比赛时的说课稿,也是几易其稿,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就是录像光盘我们也尽量追求完美。我们的录像光盘好在哪里呢?首先是课的设计好,课堂教学效果好,更重要的是录像光盘的质量好。我们的录像声音响亮,画面清晰,效果好——这是衡量录像光盘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有的老师素质好、课设计得很好、讲得也很好,但就是因录像效果不好而被淘汰,可惜。由此可见,细节决定成败,精品更需要精雕细琢。
4.“实”——朴实无华价更高
(1)真实的课才有指导价值
由于我们指导思想明确:希望通过优质课的打造,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无论是试讲过程中的课,还是最后的录像课,都是原生态的课,都是真实的课。真实的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论是试讲过程中的班级,还是录像课的班级,所有学生都没有让他们提前学习算法。由于算法概念是算法初步的起始课,因此也不需要他们提前准备。第二,这节课没有热热闹闹的假繁荣,只有理性的课堂。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不仅学到显性的知识;更希望学生从中体会和领悟到新知识的形成和完善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三,原生态地暴露了课的不足地方,例如在“问题引导法”的使用上,预设的“问题串”坡度把握不够,有些问题的开放度不够、难度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有些学生能够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的问题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完成。我们认为只有原生态的课、真实的课才有指导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提升我们的业务水平。
(2)PPT能增加说课真实感
在省里专家的最后研讨活动中,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其中有一点是:说课的理念新,但给人的感觉是新的理念与实际有点脱节。专家们走后,我们思索,为什么专家们会提出这个问题?通过分析发现:我们对课了如指掌,但来的专家中有的是第一次来,他们只听了肖燕老师的说课,没有看录像光盘。而肖燕老师的课不像赛课模式一的课;模式一的课展示时间长,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活动;肖燕老师的课展示时间不到5分钟,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活动。并且比赛时,只指定一个专家评委提前看录像,其他评委和观摩老师都不看录像,那么他们是否也产生同样的看法呢?如何改变?我们决定,充分利用PPT,增加录像的展示镜头,利用PPT来印证所讲的内容、所说的观点,增加说课的真实感,提升效果。
二、反思打磨得经验
由于我们最终目标是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我们在获得全国一等奖之后,不是将它置之高阁,而是认真地反思打磨过程,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反思打磨过程,我们有了如下认识。
1.“常”与“优”本为一体
要上好优质课必须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只有这样,优质课才真实、才精彩;否则优质课就不自然。反过来,有了新的教学理念支撑,平常教学更是锦上添花,效果更好。我们发现往往优质课能获得好成绩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成绩也是十分优秀的。由此可见,常态课的有效与优质课本来就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的。
2.团体素质提升快
优质课的打磨,使团队成员业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首先是肖燕老师本人业务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这里仅举一例,像PPT制作中的视频的插入,她从根本不会到熟练操作。其次是团队其他成员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这是因为我们学校领导对优质课的打磨高度重视,其指导思想非常明确:要通过优质课的打磨,快速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所以这次肖燕老师的课,不仅校级领导多次参与听课并指导,还组织其他参与老师听课与研讨。在试讲过程中,数学组所有老师多次参与听课、发表意见。遇到疑难问题还组织其他科老师参与研讨,像语文特级教师刘文松、政治特级教师华林飞老师多次参与听课并指导。还多次请专家给我们指导,专家的指导,不仅提升了课的质量,提高了授课教师的业务能力,更提升了我们团队成员的素质。通过打磨,大家不仅更新了教学理念,而且教艺更为精湛,因而不少老师在各级各类优质课中频频获奖。
3.科研途径更宽阔
优质课的打磨使我们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使我们的教科研的思路和途径更加宽阔。2010年上半年我们参加了《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数学课题的研究活动,我们学校是课题组的样本学校,承担了“中学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有效教学研究”的子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提升了优质课的品味,使优质课更优秀,更有指导价值;反过来优质课的打磨的实践过程,使我们对课堂有效教学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拓宽了我们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例如通过优质课的打磨,我们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有效教学设计、有效教学情境、有效课堂小结、有效课堂交流、教材使用的有效性、中学数学核心概念的有效教学等方面都有些思考,在2011年第2期《数学通讯》的《算法的概念》的实录中,已经展示了我们的部分研究成果。我们将加大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力度,使它对我们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更高的指导价值。
总之,优质课的打磨过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它确实是快速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优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平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优质课的资源,使它在加快教师的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