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时间像一个无聊的狱卒,守卫着卑微人类最不能妄求的生与死,白衣天使却恰似永不服输的斗士,一次次向生命微弱的极限挑战,又从阴郁的疾病里分离出希望。关注胶片下的平凡故事,体味光影里的美丽人生。
本期主题 : 灾难后的幸福守望者郑姣
郑姣,武警总医院干部病房三科护师,1983年出生,本科学历,2009年加入中国国际救援队,多次参加救援培训及演练,2010年曾参与巴基斯坦洪灾救援。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郑姣作为武警总医院派出的第一批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10名队员中的唯一的一名护士,于26日赴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地震灾区执行了13天的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任务。
4月26日凌晨3时许,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首都国际机场集结,将乘机飞赴尼泊尔展开救援行动。作为第一批赶赴灾区的救援队,时间紧迫,队员们只能利用飞机上的时间进行紧急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震区伤亡情况、当地风俗习惯等。
中国国际救援队于北京时间4月26日12:05抵达尼泊尔加德满都后,医疗队员共分为3组:一组与搜救队员前往废墟营救幸存者;一组就地急救重伤患者;另外一组搭建营地。一下飞机还来不及休息,2名医疗队医生随着搜救队赶赴现场进行争分夺秒的营救,郑姣则被安排搭建营区、整理耗材和物资。救援队此次共携带了价值5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物资,营区的对内保障工作关系到13天救援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由于当地房屋均为馅饼式倒塌,外伤者较多。强震过后的加德满都更是余震不断,为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郑姣与其他医疗队员配合现场救援队员轮换作业,几乎没有时间吃饭和休息。图为4月26日13时23分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北部一座倒塌楼房内救援队发现了第一名幸存者,并成功营救。
远离祖国,队员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甚,度过72小时黄金救援期后,队员们拿出国旗,举行了一个简易的升旗仪式。由于没有桅杆,国旗只能绑在场地照明灯杆发动机上,但那一刻,大家的心里非常满足和自豪。
72小时黄金救援期过后,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将工作重心转入了巡诊救治和疫区洗消工作。医疗队深入加德满都山区设立临时医疗点,为灾区提供医疗救助,开展卫生宣教活动。郑姣每天的工作主要是为灾区居民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卫生防疫、健康宣教。图为郑姣在为一名少女测量血压。 地震发生一周后,疾病防控重要性凸显,震后水源污染和居住条件恶劣,可能导致腹泻、感冒、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等疾病,也不能排除发生大面积传染病的可能。13天中,医疗队巡诊9 700多人次,救治灾民5 600多人次,防疫洗消23万多平方米。
郑姣和队员们利用巡诊间歇在物资箱上进行简单的午餐,标配是一个苹果、压缩饼干、粥、大蒜。郑姣表示,馒头片和米粥是比较受欢迎的食物,长期作业能比较好地补充体力,有经验的队员都会自备一些牛肉干等补充能量。
尼泊尔属于季风气候,且地形复杂,落差大,队员们往往要克服40℃高温,往返崎岖的山路为灾民搬运救助物资。图为救援队队员赶往加德满都市区往东30余公里处的Sundarijal郡Dovan村一所孤儿院为孩子们送药品和食物。 郑姣精心准备了卫生防疫讲稿,为孤儿院的孩子授课,教会他们“七步洗手法”等基础的卫生防疫知识,深受孩子们欢迎。孤儿院所有孩子只要看到中国救援队队员都会兴奋地大叫:“China,China”,郑姣说:“最难忘的是孤儿院孩子脸上天真的笑容,他们对于外界的好奇与感恩盖过了灾难带来的悲痛,那份幸福比苦难更需要守护。”
结束了尼泊尔的救援任务回到北京,郑姣忙碌的身影又穿梭在病房中。远离震区的硝烟,她继续坚守在临床一线,守望着平凡的幸福。
论文作者: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杂志社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加德满都论文; 尼泊尔论文; 救援队论文; 队员论文; 医疗队论文; 中国国际论文; 孤儿院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