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_外汇论文

中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收支论文,实证论文,中国论文,货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系理论索源

早在金本位制时代,大卫·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就对一国贸易收支引起一国国内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关系做出了研究,这一研究至今被奉为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系理论研究的圭臬。以此为基础,本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蒙代尔(Mundell)和约翰逊(Johnson)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说(Monetary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Payments)则对开放经济下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供给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探讨。该理论认为:在假定货币需求函数为一长期稳定函数的基本前提下,开放经济中一国货币供给由两个途径产生——国内信贷DC和国际储备FX(主要是外汇储备)即:

M[2]=k·H=k·(FX+DC)……………①

(k:货币乘数,H:高能货币)

对①式进行微分,得:△M[s]=(△FX+△DC)·k=(B+K +△DC)·K……………②

(B:经常项目差额,K:外资流入额)

②式表明开放经济中每增加一单位国内货币必须由国内信贷扩张或外汇储备的增加产生。其中国内信贷由本国货币当局直接或间接控制,故可视为外生政策变量,而外汇储量是否外生,则要视不同的汇率制度区别看待。具体来说,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新的汇率水平, 外汇储备不会因此而变动, 即△FX为零,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都是外生的;而在固定汇率制下(包括盯住汇率制),储备的变化由外汇市场内在的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引起。如果存在国内货币的超额供给(对外币的超额需求),通过动用储备去购买本币可以阻止本币汇率下跌;反之,外币的超额供给将导致储备的增加,为阻止本币升值,必须用本币来购买外币。可见,固定汇率制下,外汇储备FX和货币供给M[s]都是内生的,只有汇率的变化被外生地固定为零。(劳伦斯·S·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 下图可更直观地反映固定汇率制下,汇率、外汇储备、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供给间的这种关系。

二、我国国际收支影响国内货币供给的内在机理及生成途径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说出了关于国际收支影响国内货币供给的一般理论。由于我国特定的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我国国际收支对国内货币供给的影响在符合一般性的基础上,具有特定的生成机理和途径。

1.盯住汇率制下,我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内在必然性。

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改以来,建立了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基准汇率的确立仍以出口换汇成本为基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结算中80%以上以美元计价,从而早在七、八十年代就确立了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确定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加深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美元走势的依赖,使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实际上成为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盯住汇率制是介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之间且更靠近固定汇率制的一种汇率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这一制度的政府往往需在外汇市场上通过买卖被盯住货币,来维持本国货币与被盯住货币的固定汇率,或使汇率的浮动保持在一个预定的幅度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汇率的变动被外生地固定为零(或接近零),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只能由一国货币当局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来解决,这样FX不再为零,国内货币供给必然受到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2.新汇制下,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影响货币供给的机理与途径

1994年新的外汇体制改革取消了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售汇制。新制度规定除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和几项经特殊允许的外汇收入外,其余外汇收入均要求向外汇指定银行结汇,同时对外汇指定银行实行外汇结算周转余额比例管理。1996年7 月又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了结售汇体系,外商投资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外汇可在外汇管理部门核定的最高限额内保留现汇,超出的部分应卖给外汇指定银行,或者通过外汇调剂中心卖出。

新汇制下,我国的外汇资产(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B )形成三个流向:(1)按意愿结售汇制规定予以保留的个人外汇收入,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收入及少部分国内企业外汇收入;(2 )大多数国内企业外汇收入按强制结售汇制规定及时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形成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余额;(3 )外汇指定银行按结售汇外汇周转余额比例管理规定,持有额度内外汇,超额度部分卖给中央银行,形成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国际收支的三个流向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很不相同。

由个人或企业持有的外汇资产,作为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不会造成央行外汇储备的增加,因此,不会对国内货币供给造成影响。假定这部分外汇资产的比重为a,则其他两个流向的外汇资产为(1-a)B它们会通过两个渠道影响一国货币供给。其一为:结售汇过程中,外汇指定银行动用超额准备金买汇,引起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扩大而使货币供给增加;其二为:外汇指定银行外汇结算周转余额比例管理制度下,央行买入外汇指定银行超限额外汇引起外汇储备增加,相应增加外汇占款而使货币供给得以多倍扩张。

3.外资流入对我国国内货币供给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有国外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三种。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外资都或者是以资金的形式注入,或者直接以技术设备形式注入。以资金形式注入的外资,一部分在国内兑换成人民币购买本国物品;一部分记入企业的现汇帐户,用以进口国外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在国内兑换成人民币的外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与经常项目影响货币供给的机制相同,可视为外资流入对货币供给的直接影响。

外资流入对货币供给的间接影响表现为:无论是直接以实物形式注入的外资,还是以资金形式注入的外资,国内都需要有相应的人民币配套资金,如果人民币配套资金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则会构成对国内信贷余额,进而对货币供给的压力。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可得出我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综合模型:

_ _

△M[s]=DC·k[,2]-DC·k[,1]+[(1-a)·B+K[,1]]·(1-b)·t·k[,2]+K·p

=△FX(a,b,B,K[,1],t)+△DC(K,p)

其中:a:个人和企业现汇持有率

t:汇率

b:外汇指定银行外汇周转余额比例

B:经常项目差额

K:外资流入额

K[,1]:在国内兑换成人民币的外资

k[,1]、k[,2]:货币乘数

1 E(超额准备金)

k[,1]=─────(e[,1]= ───────── )

r+e[,1]D(存款余额)

1E+(1-a)·b·t·B

k[,2]=─────(e[,2]=───────────)

r+e[,2]

D

p:外资与人民币配套资金比例系数

三、我国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供给相关性验证的回归分析

本文以上两节就国际收支对国内货币供给的影响机理及生成途径作了分析,下面这一节将从实证的角度,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货币供给量M[,s]和国际收支主要项目进行回归分析。

1.数据说明。以下回归分析所用数据为1983~1997年的数据,共有15个样本观测值(N=15),符合回归分析中所要求的数据标准。 数据表如下。

2.变量及真实关系式设定。数据表中,M[,2]为广义货币供给量, FE为人民币汇率(直接标价法),TB为进出口贸易差额,CI为实际利用外资额。其中,FE,TB,CI为解释变量,M[,2]为被解释变量。 变量间的真实关系式为:

M[,2]=C+b[,1]FE[,1]+b[,2]TB[,1]+b[,3]CI[,1](I=1,2,…N,N=15)

0bs M[,2](亿元)

FB TB(亿美元) CI(亿美元)

1983

319.06197.578.4 19.8

1984

444.02232.70 -12.7 27.1

1985

519.90293.67

-149 46.5

1986

672.10345.28-119.70 72.6

1987

834.97372.21 -37.7 84.4

1988 1009.96372.21 -77.5 102.3

1989 1194.96376.59-66 100.6

1990 1529.37478.38

87.4 102.9

1991 1934.99532.27

80.5115.54

1992 2540.21551.49

43.5192.02

1993 3150.24576.19 -122.2389.60

1994 4692.40861.87 54432.13

1995 6074.94835.07167481.33

1996 7609.49832.05 122.30

467

1997 8925.93827.96 404.10519.33

3.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关于M[,2]、FE、TB、CI的多元回归方程:

M[,2]=464.776-0.532FE+6.7749TB+11.4105CI

t(0.6383)(-0.2226)(4.2198)(4.0846)

R[2]=0.961 D·W=1.745 F[,R]90.373

4.对多元回归方程的统计学检验与说明

(1)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从回归结果分析,方程的拟合优度R[2]值令人满意,表明方程对真实关系式的整体拟合质量较好,方程可信。

对R[2]进行F检验。方程中有三个解释变量(K=3),所以F(K-1,N-K,a=0.05)=F(2,12,a=0.05)=3.89,F[,R]90.373,F[,R]>F=3.89,R[2]通过F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b[,1]=1,2,3)全为零的假设。即:M[,2]与解释变量FE,TB,CI之间存在真实关系式表示的关系。

(2)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对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作T检验。该方程中T的自由度为N-K=12,T(12,a=0.05)=2.179,│T[,FE]│=0.2226<2.179,无法通过T检验;│T[,TB]│=4.2198>2.179,通过T检验;│T[,CI]│=4.0846>2.179,通过T检验。T检验结果说明, TB和CI对M[,2]的直接影响较为明显,而FE对M[,2]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进一步分析三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TB和CI的回归系数符号均为正,符合规范经济学的分析,表明TB、CI与M[,2]呈正相关关系。TB、CI 每增加1个单位,则分别会引起M[,2]增加6.7749和11.4105个单位;FE 的回归系数符号为负,无法从规范经济学中得到合理解释,表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作多重共线性检验,作FE与TB、CI之间的单元回归得到以下可决系数:

表达式可决系数

TB=f(FE)R[2]=0.91

CI=f(FE)R[2]=0.93

从上述的可决系数不难看出,解释变量FE与TB、CI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致使FE回归系数出现负号的现象。这同时也表明,尽管在多元回归方程中FE与M[,2]回归不显著,但FE对TB、CI 单元回归的显著性则表明:汇率FE对M[,2] 的影响是通过影响进出口贸易和外资流入来间接实现的。显然,这一计量分析结论与规范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是相吻合的。

(3)D、W检验。查d分布表D、W(N=15,K=3,a=0.05)的无自相关区域为1.75-2.25,该方程D、W值为1.745,基本通过检验。 这表明在所有影响M[,2]的因素中,FE、TB、CI是较为重要的因素, 但因为D、W值不显著,亦说明,真实关系式忽略了其他某些重要解释变量。这一点可以得到经济理论的较好解释:开放经济中,一国货币供给同时会受到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影响,而本文的多元回归方程仅分析了对外经济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而未论及国内信贷等重要变量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因此,回归方程的D、W值显然不可能太理想。

以上实证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影响货币供给的诸多因素中,国际收支各主要项目的影响程度是显著的。汇率虽没有直接影响货币供给,却最终仍然通过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而显著地影响着国内货币供给。

在我国特定的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下,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供给相关性较高的事实表明:一旦国际收支失衡,国内货币供给形势必受影响。这一点事实上已1994年以来国内货币供给的走势所证明。

年度 9091 92 93 949596

97

外汇储备增幅 99.9% 95.8% -10.5% 9.3% 143.5% 42.6% 42.8% 33.2%

M[,2]增幅

2.1% 2.9%

5.4% 13.5% 34.4% 14.8% 6.1%

如图2—4所示,1994年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幅高达143.5%,由于货币当局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没有及时采取对冲措施, 结果,广义货币M[,2]增长了34.4%,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 为减轻国际收支顺差给国内货币供给带来的巨大压力,从1995年开始中央银行进行了对冲操作,通过控制贷款规模,减少专项货款、回收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发行金融债券和办理国债回购等形式,对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多进行了中和。方使M[,2]增幅得以回落。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制度约束下,国际收支对国内货币供求平衡具有内在的负效应。在央行对冲操作空间日渐缩小的情况下,这一负效应势必加大国内既定政策实施的难度。因此,寻求减轻或消除这一负效应,从而维护内外经济均衡发展的具体措施,就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囿于本文篇幅所限,对此不再做出讨论。

标签:;  ;  ;  ;  ;  ;  ;  ;  ;  ;  ;  

我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_外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