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华 张耀荣
(宜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宜城 441400)
【摘要】 目的:对护理干预在100例糖尿病患者中的合理效果展开深入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1月~10月在我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50例,其中将以常规护理服务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还采用护理行为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比对照组患者要高,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行为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治疗依从性的提高,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行为干预;糖尿病患者;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247-02
糖尿病作为当今社会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也呈逐年上涨趋势,因此,我们应对这一情况引起重视。选取100例糖尿病患者,对其采取护理行为干预,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10月在我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50例,年龄45岁~75岁,平均年龄(42.45±5.06)岁,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相关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进行行为干预。①心理干预。因为糖尿病具有患病时间长,需终身服药的特点,因此大多数患者都会有心理负担,或出现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让患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护理人员在对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结合其实际情况给予其适当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的心理状态更加健康,不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具体来说可用温馨的言语安慰患者,疏导患者的心理。②饮食干预。护理人员在会患者进行饮食干预过程中,应将患者的病情、体重、抑郁程度、孤独程度等多方面情况结合起来。患者在这一过程中也应主动、积极的配合护理人员,所食食物严格参照指定食谱,多进食蔬菜类食物。同时要做到营养均衡,不抽烟、饮酒,定期进行体质量测量,若体质量改变超过2kg,就应向医师报告,在医师协助下查找原因。③运动干预。在对患者进行运动干预之前,护理人员应将运动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详细的告知患者,让患者了解这一护理的强度及时机,并做好准备,以便于患者接受[2]。因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普遍偏大,因此,应适当改变运动强度,针对这类患者,可采取如打太极拳、步行、慢跑等有氧运动措施。运动过程应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同时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可携带一些果糖和糖尿病卡,卡上应清楚标明本人的姓名、病情、电话号码等情况,以备不时之需。④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将发病原因、疾病特征、治疗过程以及血糖监测方法等基本情况,详尽的告知患者。同时,也要告诉患者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让患者对糖尿病的应急措施和相关注意事项等有一个大致了解,进而使患者对糖尿病这一疾病引起重视。除此之外,还应定期以电话回访的方式,提醒患者回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控制程度,及时、有效的对患者实行干预。⑤胰岛素注射行为干预。针对需要注射胰岛素患者,护理人员应胰岛素注射意义和存在的误区清楚的告知患者,让患者知晓注射胰岛素主要是用以讲解葡萄糖,进而更好的血糖进行控制,改变患者对胰岛素注射的错误认识。同时,护理人员应在患者面前展示规范注射胰岛素的整个流程,让患者能够独立准确的完成对胰岛素的注射。⑥足部护理行为干预。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足底按摩,保持双脚卫生,及时的将双脚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水温,站立时间不应过长,避免对脚步带来过大压力,而有损健康。
1.3 统计方法
本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护理过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也比对照组明显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n)
*
3.讨论
现目前,糖尿病还不能完全根治,患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并改变自身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患者在患病之初,往往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等状态,对自身情绪难以进行合理调整。经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在评估患者的各项情况之后,在结合患者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取行为干预,有助于使患者的心理状态更加愉悦,并让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发生改变,使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治疗依从性不断提高,从而对患者的病情有效地控制[3]。为此,护理人员应深入、系统的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创新服务方式,及时有效地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使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治疗依从性能力得到提高,使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经本文研究证明,行为干预有助于消除糖尿病患者的负面情绪,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对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提高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将行为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苇.护理干预行为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01):57-58.
[2]高展,胡晔.行为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29):333-334.
[3]曾任英,钟伟荣.行为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论著临床护理,2010(15):174-175.
论文作者:丁秀华,张耀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患者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糖尿病论文; 胰岛素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