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命: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_逻辑结构论文

全生命: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_逻辑结构论文

整生:生态美学研究方法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美学论文,生态论文,整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5)04-0077-07

采用生态方法研究生态美学,使方法与体系高度对应,可达到两者的同一。将生态精 神融入美学研究的系统方法和辩证方法,在相生与共生中结晶出生态方法;从生态规律 中概括出生态美学研究的原理、范式、原则、路线、图式与程式等,是形成生态方法的 主要途径。

一、系统整生法

马克思说过:“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但是把这些微小的力量结合起来,就会得到一 个总力,比一些部分力量的总和更大。”[1](P348)系统方法的整体原则,奠定了它与 整生原理结合的基础,具备了走向生态方法的潜能。

整生精神与系统原则的统一,构成系统生发的方法,实现了生态美学的学科形态与研 究方法的发展性对应。生态美学的整体对象是生态审美场。生态审美场的系统生成与整 体运行,构成了生态美学的体系。这就与系统生发的方法达成了高度的对应。而系统生 发的方法,依次形成了系统生成性、系统生存性、系统生长性的原则,高度集中地体现 了系统整生的原理。

(一)系统生成性

共生是系统生成的机制。从原初的意义上说,一个系统是整体生发的,是各种因素共 生的整体,而不是一一形成各个局部,最后再集合而为系统。系统生成性,构成了生态 美学生态方法的系统起源论和整体发生学。生态审美场作为生态美学的整体对象,就是 整体生发的。由艺术审美主体、科学审美主体、文化审美主体、实践审美主体、日常生 存审美主体双向对生而成的生态审美主体[2](P1—16),与真善美益宜多位一体的生态 美对生而成的生态审美的欣赏活动、批评活动、研究活动、创造活动,系统地生成了审 美活动循环运转的生态圈,构成了生态审美场的基础层次。在其上,接二连三地长出了 审美氛围、审美范型层次,生成了生态审美场的完整结构。

当代生态审美场,还呈历史性的系统生成。它是由动物祖先依生生理的审美场和古代 依生客体的审美场,经由近代主客体竞生的审美场,向当代主客体耦合对生的审美场历 史性生发的结果。于生态美学来说,它是研究对象进而也是理论内容的系统生成。

系统生成性使生态审美场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成为整体性和整体化的个体。不管是 文化大国的生态审美活动,还是弱小民族的生态审美意识,不管是美学大师的美生理想 ,还是芸芸众生的审美生存趣味,都处在全球生态审美系统的网络关系中,包含着整体 的所有潜质与潜能。

系统生成性还确定了生态审美场的最高质——人类生态审美理式,不是少数强国和个 别超级大国审美理式的整体化和全球化,而是由全世界所有民族的生态审美理式共同生 成的,由全人类的生态审美活动、审美氛围、审美意识贯通为一整体升华而成的,是人 类生态审美系统整体生发的结晶。

(二)系统生存性

衡生是系统生存的机制。对立统一的共生造就衡生。系统各部分是个体性存在和整体 性存在的统一。个体为保持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它与别的部分相离相拒,甚或相克相抑 ;为实现自身的整体性和整体化存在,它和其他部分相合相和,相生相长;两者辩证统 一,形成平衡态的共生,构成整体的活态延续,造就系统生存性。生态系统中的任何部 分,都以其他部分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条件,都不能脱离整体的共生关系纯粹单独地 存在。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关联性存在,是系统的共生关系决定的。各民族 生态审美场,只有形成持续对立统一的衡态共生关系,方能自立于和共立于世界生态审 美场之林。只有各民族生态审美场共存共生,世界生态审美场整体才可能持续存在,以 构成最大的系统生存性。个体与整体都只能在衡态的共生关系中系统地生存,作为各民 族生态审美场的个体和人类生态审美场的整体也概莫能外。

共生中的竞生形成衡生。系统各部分为共生所规范的生态竞争关系,构成了另一种活 性更足的系统生存性。竞生不仅仅是一味地相克相抑,相争相斗,因共生关系的规范, 它还有着更深刻的一面:相容相通与相生相长,两者辩证统一,可构成整体动态稳定的 衡生,以实现系统生存性。

生态多样性保障衡生。衡态的共生和共生化的竞生,作为不同层次的系统生存性的机 制,都是以生态的多样性和有机关联性为前提的。多样性造就衡态共生与共生化竞生的 机理是:整体的任何部分都是多质多层次的,这多样的质需要与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产 生对应性的联系,需要与所属系统进行多维的环状的网络的信息、物质、能量方面的交 换,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是多样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多质多层次的局部只有在生态多样 性的整体中生存,才能维系自身的完整性存在和系统性存在,才能在网络般的相互交换 中,耗散旧质,接纳新质,均成为动态平衡的耗散结构。人类各民族的生态审美活动, 各具个性体系,各有特色结构,从而造就了生态审美场的生态多样性,保障了系统及其 各部分的衡态共生与共生化的竞生,保障了各民族生态审美活动个性与特色的可兼容性 、可相生性及与生态审美场共性的可融通性,实现了个体的系统生存性和整体的系统生 存性的相互支撑。

结构张力与结构聚力的耦合并进造就持续的衡生。系统生存性还通过整体的动态平衡 造就与实现,是共生和竞生的协调发展造就的。一个活态系统,是结构张力与结构聚力 均充分发展并且平衡统一的结果。一般来说,共生产生结构的聚力,竞生产生结构的张 力,两者的耦合并进,造就整体的动态平衡。不管是一个民族的生态审美场,还是人类 整体的生态审美场,其审美生态的多样性、差异性、变化性、独特性,主要因系统的竞 生关系而生成而强化,造就与发展了整体结构的张力;其审美生态的统一性、协同性、 稳定性、共同性,则主要因系统的共生关系而生成而强化,形成与增长了整体结构的聚 力。这两种力各自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相互关联中,持续地实现平衡的统一,也就 既可避免系统的解体,亦可避免系统的僵死,从而保证了整体的可持续生存,从而保证 了个体的整体性、整体化的可持续生存。一个民族的生态审美系统,要强化自身系统的 共生,以保持与发展本民族优良的生态审美传统,以稳定和发展本民族审美场强大的结 构聚力,还要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生态审美场的生态循环,形成与其他民族生态审美场 的竞生,以产生结构张力,与不断发展的结构聚力相对应,达到两者的动态平衡,以维 系民族生态审美场在人类生态审美场中的系统生存性。同样,人类生态审美场也要通过 自身系统的共生,诸如各民族生态审美活动回环往复的对生,以强化结构聚力,避免整 体的解构,避免向非审美方向发展的异化,还要与时俱进,强化与生态场和生态环境场 竞生态的对生,以不断地产生结构张力,与持续增强的结构聚力相对应相匹配,从而在 整体结构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系统生存的目的。

由共生与竞生耦合并生构成的动态衡生,是生态审美场个体态和整体态系统生存的主 导性机制。它把衡态的共生和共生化的竞生包容在内,形成整体性调节机制,与系统生 存的目的最为对应。

(三)系统生长性

共生是整体生成的机制,衡生是整体稳定生存的机制,竞生是整体发展的机制。共生 与竞生耦合并进,形成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相互超越,创造与生发整体的新质,成为整 体稳定发展或曰系统生长的机制。

处在共生、衡生与整生关系中的竞生,是相克相抑与相生相长、相争相斗和相胜相赢 的统一。相克相抑与相生相长结合,构成整体动态稳定的生存,奠定了整体稳定发展的 基础。相克相抑、相生相长与相争相斗、相胜相赢的一体化运动,则进一步实际地形成 了整体的稳定发展,构成了系统生长性。这说明,竞生性在系统的共生性、衡生性、整 生性的规范下,不仅使系统方法增长了最高层次的活性,即系统生长态的活性,还使得 自身超越了在近代形成的纯粹的对立、斗争的意义,获得了促使整体稳定发展的潜能, 成为系统生长性的机制,构成了历史性的进步与升华,并确证了系统整生的方法对以往 的生态方法的改造、同化、提升之功。

共生与竞生的深度统一、全面统一和动态统一,造就系统更为稳定与快速的发展,更 为平衡与持续的生长,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抗振荡性与抗破损性,保证了整体可持续 的稳态生长与平衡发展,形成了系统持续发展态的整生。在生态审美场中,各民族生态 审美活动在相通相容基础上的有序竞生和进而实现的竞生与共生的统一,推动了人类生 态审美场的稳态发展和各民族生态审美场的协同发展,构成了个体态和整体态的系统整 生性。

系统生成性、系统生存性、系统生长性的贯通关联,达成了系统性与生态性的历时态 整合,对应了生态审美场逻辑结构与历史结构的统一发展,显示了生态化的系统方法或 曰系统生发的生态方法与生态美学整体对象的同一性。

生态方法融入系统方法,构成了平衡与稳定的系统生成、系统生存、系统生长的整生 原理,形成了由这一原理派生的系统整生原则、系统整生模式、系统整生图式、系统整 生程式,从而将系统科学的方法提升到生态哲学的方法,升华而为生态科学的方法、生 态工程的方法、生态技术的方法,形成生态方法的体系或曰系统的生态方法,也就更加 对应生态审美场这样复杂而博大的文化生态系统,达到方法与对象的适构与匹配,保障 了生态美学的建构。

二、生态辩证法

李世繁曾经说过:“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规律是辩证逻辑的基本规律。”[3](P51)从 抽象走向具体与从历史走向逻辑统一,可构成立体推进、网络整生的辩证法。

辩证方法是比系统方法更高一个层次的哲学方法,生态哲学的整生原理与辩证哲学的 网络联系原理有着深层的同一性,两者结合,既促进了各自的充分发展,又形成了生态 方法的最高层次——网络整生的方法。网络整生,揭示了世界最普遍、最深刻、最全面 、最系统的生态联系,形成了最高的生态规律,形成了生态美学研究至高无上的大法: 生态辩证法。

立体推进、网络生发的辩证法,即网络纵横整生的方法,把系统方法的精髓包容其中 ,甚至把系统整生方法即整体生成、整体生存、整体生长方法的精要尽数囊括,以此构 成更大范围的整生性。当然,它们是互相包含的,在上述系统生发方法中,也不乏辩证 精神,特别是网络辩证法的精神。这种彼此包容,也相互确证和发展了各自的整生性。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由纲到目,纲举目张,形成生态审美场的网络态逻辑结构,属生 态审美场的逻辑化整生,或曰横向的网络整生;从历史走向逻辑,是逻辑化整生的生态 审美场的立体推进,即历史化的逻辑整生,或曰横向的网络整生继续拓展形成更大底座 后的纵向网络整生;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从历史走向逻辑,两者衔接而纵横“整生” ,也就自然地构成了立体推进的网络整生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潜含纵向网络 整生的横向网络整生,从历史走向逻辑,是横向网络整生呈平台跃升的纵向网络整生, 两者统一,构成纵横拓展的网络整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整体网络纵向推进的起点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指的是基元性的抽象范畴有机地分化,生成层次分明的具体范畴 的体系,构成网络态的概念布局,形成立体推进的基点。基元性的范畴,是最高、最大 、最广的抽象范畴,是一门学科的总体性范畴,是对一门学科总体对象的抽象与表征。 于生态美学来说,美学家通过对人类历史、当下、未来所有的生态审美结构和可能出现 的生态审美结构,进行最高的抽象,形成生态审美场的范畴,进而以此作为概念母体, 使其多层次地范生出具体的范畴,形成网状的概念结构,也就从理论的抽象走向了理论 的具体。

生态审美场的具体化,主要是通过自身展开的逻辑结构,对世界各民族生态审美场的 逻辑结构的层层范生来实现的。在人类生态审美场范生世界各民族的生态审美场的历程 中,后者分有和发展了前者的整生质,形成概念分化,构成了框架性的从抽象走向具体 。人类生态审美场以自身的最高质态——人类生态审美理式,去范生世界各民族的生态 审美理式,进而依次范生它们的生态审美范式、审美理想、审美风尚、审美氛围、审美 活动,使其一一对应地范化世界各民族的生态审美范式、审美理想、审美风尚、审美氛 围、审美活动,铺开逻辑发展的纬线;这就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秩序井然的、层次分明 的网状概念系统。人类生态审美场通过自身逻辑结构从抽象到具体的层层展开,规范了 世界各民族生态审美场逻辑结构从抽象到具体的层层展开,造就了层层分有和发展自身 最高质而步步走向理论具体的概念网络,形成了源于自身最高质的世界生态美学体系, 实现了由“一”而“万”的逻辑整生,构成了由“一”生“万”的逻辑网络整生的历程 。

一般来说,越是原理性、普遍性的理论范畴,抽象性的程度越高,而由它们生发的原 则性、方式性、模式性、图式性概念以及类型性、特殊性、个别性范畴则越来越具体。 当然,理论概念的具体性,更与它们的理论蕴涵的科学性、明确性、简洁性、丰富性、 系统性相关。人类生态审美场这一原理性范畴与普遍性的概念,所生发的上述原则性、 方式性、模式性、图式性范畴和类型性、特殊性、个别性概念,不仅在理论形式上,越 来越走向具体,而且在理论蕴涵上,也越来越独具特色与个性地、越来越多样统一地秉 承发展创新了原理性普遍性的本质规定,造就了理论体系的网络态有序生发,从而特具 整生的精神。

基元性的母体范畴,初始时期因整体抽象的宽泛与概略,而难以达到理论的具体。随 着概念的分化,它不但保持了普遍性层次的整体质,还逐级形成了类型性、特殊性、个 别性层次的整体质。随着概念分化后的概念综合与概念升华的运动,上述个别性、特殊 性、类型性层次的整体质逐级往上提升,成为丰富而具体的普遍性层次的整体质,并和 原初的普遍性层次的整体质融合而成新的整体质。这就使得原理性、普遍性的最高范畴 因所分化概念的由“万”而“一”的逆向整生,而从理论的抽象走向了理论的具体,形 成了多侧面统一的、系统而深刻的、明确而具体的本质规定性。

基元概念双向的从抽象走向具体,既是抽象思辨的过程,也是理论体系在历史时空中 发展的具体行程,因而不仅是生态方法和辩证方法走向一致的过程,同时也是历史与逻 辑走向统一的过程,从而实现了生态精神和辩证精神的多重整生,不断地增进了辩证方 法的生态特质,促进了一般辩证方法向生态辩证法的发展,实现了生态方法的网络整生 性和哲理辩证性的动态同一,造就研究方法和生态美学在更高平台上的持续性对应。

(二)从历史走向逻辑:理论网络与社会历史的耦合并进

从抽象走向具体和从历史走向逻辑,既相互包容又相互衔接。从抽象走向具体的终点 ,成为从历史走向逻辑的起点,成为双方一体两面地整生即纵横双向整生的起点,成为 网络结构横向展开后进而立体推进或曰立体整生的起点。

也就是说,从抽象走向具体,奠定了从历史走向逻辑的基础与底盘,成为从历史走向 逻辑的前奏。人类整体历史的审美场,作为人类生态美学最大的背景性的母体范畴,在 从抽象走向具体中所形成的理论网络,包蕴并分化出古代美学的理论网络。此外,人类 古代依生性审美场这一基元范畴,在从抽象走向具体时,也整生出了世界古代美学的理 论网络。两者殊途同归,构成了更完整的人类古代美学的理论网络,形成了统观发展更 完备的基础。正是以世界古代美学理论网络的完整生成为前提,从历史走向逻辑,人类 生态美学体系形成了可持续的立体推进,实现了不间断的纵横双向的整生。

从历史走向逻辑,是历史的逻辑化展开,是逻辑的历史性生成;是“美学范畴的运动 和美、美感、艺术的客观历史进程相一致”[4](P157)。更具体地讲,它指的是人类美 学理论体系纵向发展的逻辑结构符合历史规律性,指的是人类美学理论体系逻辑环节的 发展与美学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阶段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一致性与整合性 ,是人类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生态,与美学历史生态特别是与社会历史生态的对应耦合 的整生式发展。或简要地说,它是人类美学体系和社会生态体系关联而成更大网络的整 生式推进,是人类美学体系的与时俱进。

1.逻辑环节与历史环节的对应性发展

人类美学理论体系逻辑环节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美学历史环节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历 史环节的发展,是谓三位一体的整生式推进。

逻辑与历史的对应推进,以起始、发展、终结3个环节尤为重要。把握了它们在这3个 环节上的对应推进,也就把握了人类审美场理论网络逻辑结构的历史性整生,把握了这 一逻辑结构与美学、文化、社会历史结构的同步推进与纵横双向的网络整生。审美场理 论网络的组织、调控、发展机制是审美理式。人类古代依生性审美场的审美理式为客体 本体与客体本源,它通过客体衍生主体、主体向客体回生、主体与客体同生这3个逻辑 环节的发展,规范下属层次相应的逻辑环节的发展,促使整个理论网络形成起始、发展 、终结三大逻辑环节,并和古代美学历史、文化历史、社会历史结构诸环节的发展,形 成对应耦合的共进,使得理论网络的逻辑展开不是抽象地展开,而是在古代社会历史中 的具体展开,是以美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依据的展开,是和社会的历史进程、逻辑进 程均一致的展开,是和古代美学、文化、社会历史的起始、发展、终结同步的互动的展 开,是和美学、文化、社会历史的逻辑结构融通而构成更大的网络形态后,所形成的纵 横双向的大立体整生。

2.逻辑结构与历史形态的对应转型

人类依生性审美场理论网络历史地展开起始、发展、终结的环节,构成与历史生态结 构同步生长的完整的逻辑生态结构,双双产生整体变更的内在要求,实际地形成逻辑结 构和历史形态的对应转型。这就见出,逻辑结构生态环节与历史结构生态环节的对应发 展,成了逻辑结构与历史结构对应转型、整体推进的系统机制,或曰整生性机制。

正是这种整生性机制,造就人类审美场由古代的依生性审美场向近代竞生性审美场和 当代整生性审美场转换,造就依生性审美场逻辑生态结构与所属古代的历史生态结构的 对应耦合的整体生发,转换为竞生性审美场的逻辑生态结构与所处近代的历史生态结构 对应耦合的整体生发,再而转换为整生性审美场的逻辑生态结构与所处当下和未来时代 的社会生态结构对应耦合的整体生发,从而形成了人类审美场整体的逻辑结构与人类社 会历史形态全域全程的对应耦合的整生。这就构成了人类审美场最普遍、最完整的生态 规律。

在这一规律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达到了双方对应的整生,又同时使基元范畴人 类审美场依次生发出人类古代依生性审美场、人类近代竞生性审美场、人类当代生态审 美场,使人类审美场的逻辑结构依次生发人类古代、近代、当代审美场的逻辑结构,以 及前后相续的逻辑环节,形成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网络化推进的生态位,从抽象持续地走 向了具体,从而达到了两大辩证方法的天然同一,造就了人类审美系统与人类生态系统 全时空的对应性整生。方法与理论同一的过程,是生态美学合规律合目的地构建和生成 的过程,即当代生态审美场是古代依生性审美场经由近代竞生性审美场的历史结晶与逻 辑发展,当代的生态美学是古代的客体美学经由近代的主体美学的历史结晶与逻辑发展 。

从历史走向逻辑,使人类审美场理论网络的历史发展,实现了自身系统的理论逻辑与 历史逻辑的统一,进而实现了自身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社会生态逻辑的整体生发,显 示出美学理论结构与时俱进所造就的大逻辑网络与大历史网络一体两面的大整生。

三、整生图式

这里所谈的整生的图式,主要是就发生学的角度而言的,关注的是整生的位格性构成 与环节性生发的图景,探求的是生态美学最高规律的形成程式。理论家对各种生态形式 、生态过程、生态路线做结构性组合与发展性定位,形成依次走向整生的图式。方法与 内容的同一告诉我们:整生的构成,是和生态审美场的构建同步的。把握整生的形成环 节与程式,有利于探求生态审美场的生成过程与格局,有利于秩序井然地、合乎整生图 式与程式地建构生态美学。

整生的图式,反映了生态审美场和生态美学整体生发的逻辑。

(一)依生—竞生—整生

依生主要是人类古代审美场的整体生成路线。它是各部分对整体最高质的依生依从与 依同。它依据客体本体和客体本源的审美理式,按照主体依生客体的路线,构建天态审 美场或曰依生态审美场。依生的程序是:客体衍生主体,主体向客体回生,主体与客体 同生。依生的第一个环节,是作为本源的客体,衍生出对象化的世界,即人与万物。在 西方表现为神生万物与人,在中国则表现为道生万物与人。依生的第二个环节,是衍生 体向本体的回归,并在回归中强化与本体同一的本性和本质。在西方表现为人与万物趋 向彼岸世界,在中国则表现为人与万物趋向道。正是这种主体向客体的生成,强化了两 者的同构性。依生的第三个环节,是主体向客体的完全回归,在西方为人与神同一,在 中国是人与道同一。主客体的同形、同性、同质,完善了客体的本体化,即使本源形态 的客体本体,变成源与流完全同一的整体形态的客体本体,形成了一元化的天态审美场 或曰客体生态审美场。

竞生主要是人类近代审美场的整体生成路线。它是本体和本源形态的主体对客体的对 象化。是主体通过对客体的竞生,改变客体本体的格局,改变客体整体的质态,形成主 体本体和主体整体的审美场结构。也就是说,它按照主体对客体对象化的路线或曰主体 整体化的路线,建构人态审美场。完整的竞生路线,也历史地经历了4个环节。一是人 类自身的主体化,奠定了人态审美场的基座;二是理性主体的对象化,构成崇高形态的 理性主体审美场;三是感性主体的对象化,生成悲剧型的感性主体审美场;四是个体主 体即失去规定性和参照系的主体或曰非主体的对象化,形成喜剧型的虚幻主体审美场。 正是这四大环节的连贯,形成完整的竞生路线,构成了逻辑生态与历史生态统一发展的 近代人态审美场或曰主体生态审美场的完整建构。

竞生是主体性在主体中的生成,是主体性在对象中的生成,是主体性在整体中的结构 性、全面性生成,最终生成主体整体化的人态审美场。其中,主体性在主体中的生成, 是竞生的起点、前提与条件,并贯彻到竞生的所有环节中,成为各环节完整生发的机制 。也就是说,只有主体性在主体中的生成,才有主体性在客体中的生成,进而才有主体 性在整体中的全面生成;只有主体性在主体中的发展变化,才会引起主体的对象化和整 体化的发展变化,才会在这一连串的发展变化中,有机地构成竞生路线的三大基本环节 。如果没有主体性意识、主体性能力、主体性本质在主体中的生成,也就无所谓主体的 对象化和整体化,也就无所谓人态审美场;如果没有理性主体性、感性主体性、异化的 个体主体性即失去规定与参照而无法确证的非主体性在主体中逻辑地历史地生成,也就 没有相应的递次展开的主体对象化和主体整体化,也就没有竞生路线三大环节的发展变 化,也就没有人态审美场的历史化的逻辑建构,或者逻辑化的历史建构。

整生是当代以及未来生态审美场的整体生成的路线。它不是客体的对象化、整体化和 本体化,也不是主体的对象化、整体化和本体化,而是系统新质的整生化与整体化,并 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整生路线的三个环节,即整体生成、整体生存、整体生长。主客体潜 能的对生性自由实现,即主客体双向对生的同步整合,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圆活融通的整 生式运转,实现了系统质的整体生成,显示了整体本源,形成了整体本体,造就了生态 审美场的整体生发的前提。系统新质即整体本体向各部分流布,使各部分在保持和发展 个体质和部分质的同时,生成和发展了部分层次和个体层次的整体质,使各部分在整体 质的一体化流转中,实现了整体生存,构成了全球化的生态审美场。在整体生存中,人 类生态审美场的各部分,保持着、丰富着、提升着不可重复的个性质和部分质,发展着 生态多样性的整生;另一方面,无数个体性、局部性层次的整体质,往上生发,提升为 全局性的整体质,形成了整体质的立体性整生,这是整体质数量与品位协同提升的发展 态整生,造就了或曰正在造就全球化程度与质度不断提升的即整体质不断发展的当代人 类生态审美场。

依生造就了人类天态审美场,竞生造就了人类人态审美场,整生造就了或曰正在造就 人类生态审美场,从依生经由竞生走向整生的路线,既构成了人类全域全程发展的整体 审美场,又展示了生态审美场系统生成的图景,即由客体生态审美场经由主体生态审美 场向整体生态审美场发展的历史图式。

(二)共生—衡生—整生

从共生经由衡生走向整生,是生成生态审美场的重要路线。共生、衡生既是整生的形 态,又是依次促成更高程度整生的环节与机制。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中,人类各民族的 生态审美场在相互交往中共生,进而衡生,最终形成审美全球化的整生格局。共生是衡 生的机制,共生造就的衡生,是整体的动态稳定或曰稳态发展,它既是整生的形态,更 是持续整生特别是持续发展态整生的机制,可进而造就各民族生态审美场和人类生态审 美场的生生不息的整体生长。可见,整生是共生、衡生的目标与目的,共生、衡生是走 向整生的阶梯与位格,从共生、衡生走向整生,是生态联系、生态运动、生态发展的集 约化规律。按共生—衡生—整生的路线、图式、程式构建各民族生态审美场和人类生态 审美场,是既合审美规律和审美目的,也合生态规律和生态目的的。

异质共生性,是重要的生态发展特征,是重要的生态规律。共生体越是丰富多样,越 是个性独具,就越能促进整体的平衡与稳定地生成、生存与生长。在共生基础上的反质 衡生和通质衡生,造就了殊途同归的衡生之路,最终均走向了整生的目标。反质造就竞 生,实现动态平衡,反质造就互补互生,实现稳定发展;通质实现相合相和,自然生成 整体的统一与平衡。在全球审美的共生圈里,各民族的生态审美场在一体化的运转中, 凭借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与个性相互交流,凭借共生世界生态美学的同一性相互沟通, 造就了整体态关联基础上的相生相长,构成了衡态存在与发展的整生。正是这种稳态的 整体联系性,循环运转的相生相长性,造就了全人类审美生态持续存在与发展的整生, 进而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态审美场。

从共生经由衡生走向整生,是各民族生态审美场和人类生态审美场生成生存生长的主 要规律,是各民族生态审美场和人类生态审美场基本的生态逻辑与生态图式,这就自然 地实现了研究路线与理论构架的内在同一。

(三)共生—范生—整生

共生是普遍的、基础的、基本的生态规律,在很多情况下,它和其他的生态规律关联 ,走向整生的整体规律,支撑与规范立体网络化的生态审美场建构和生态美学体系的建 构。在共生经由范生走向整生的路线中,共生是范生的前提,范生则走向更合规律与目的的整生,形成更完备更系统的生态审美场建构。这里的共生,主要指系统各部分在共同生成、共同生存、共同生长的过程中,共生出系统最高质,进一步形成系统整体发展的基础、目标与准则。一般来说,各部分所共生的整体最高质,越是原理形态,越是普遍规律,越是整体的最高标识和根本表征,就越能反映整体的发展趋向,就越发具备整体的范生力,就越能范生出统观形态的生态审美场结构和生态美学结构。

共生形成的系统最高质,对整体和各部分的审美发展具有主导力和范生力。这种范生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系统的最高质赋予各层次、各个体,使各层次、各个体依 次生成类型性层次、特殊性层次、个别性层次的整体质;二是规范和促进各层次和各个 体类型性层面、特殊性层面、个别性层面的本质的发展,构成更为多样统一的整生结构 。这样,生态审美场的最高质——审美理式,往下范生审美范式、审美理想、审美风尚 ,形成统一于自身的质态结构,进而范生审美氛围,再而范生审美活动,使之形成按自 身给出的规范运转的生态循环圈,从而构成了更显整生化的特别是最高的审美规律和最 优的审美本质流布全局的生态审美场。正因此,生态审美场走向了更合规律更合目的地 自由自觉整生的境界。

在范生中形成的整生,组织化程度高,整体统一性强,结构的张力与聚力同步拓展, 是一种有序而活力沛然的整生。在生态审美场里,审美理式对各层次、各部分的范生, 使其产生不同层次的系统质。它们同属系统质,形成结构聚力;分属不同层次的系统质 ,产生结构张力,从而实现了张力与聚力同一的整体发展。再有,在这种范生中,各层 次、各部分自身质的发展,走向创新与创造,走向独特与个别,形成了巨大的网状展开 的结构张力,拓展了理论结构。然上述质的发展,潜在地遵循了审美理式的规范,形成 了范力化了的活力,从而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也就再次达到了张力与聚力的同步 发展,形成了富有活力的范生,形成了质与量均系统增长的整生。

活力与范力、规则与自由统一的整生,形成了人类生态审美场有序生长的整生,这是 一种统合力、关联力、独创力协同发展的整生。

(四)对生—环生—整生

环生,即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各据生态位,在相互关联中良性循环,是生态审美 场主要的生态运动形式,是系统构成天人整生的审美场的重要机制。为确保环生的运转 ,审美场形成了对环生的多维支撑——对生和共生一样,是环生的基础与支撑之一。或 更准确地说,它是环生走向发展的机制,进而也就成了生态审美场整体生长的机制。也 可以说,按对生—环生—整生的路线与模式,构建的是系统生长的生态审美场。

在生态审美场里,审美活动结构、审美氛围结构、审美范型结构形成双向往复的对生 。这是始于并归于审美活动的对生。每一次对生的结果,都推进了审美活动生态圈的循 环发展,造就了生态审美场的整体进步,形成了由对生促发环生推进整生的路线。

对生—环生—整生的路线,还标识了一般的审美场走向生态审美场的图式与程式,蕴 含着深刻的审美发展规律。审美场与生态场对生,审美流进入生态场,在同化生态场的 同时,又被审美场同化,形成生态性审美流,流回审美场,构成环流;与此同时,生态 流进入审美场,形成审美性生态流后,流回生态场,构成了另一种环流。两者持续不断 地双向往复地环流,审美场与生态场不断重合,造就了生态审美场的整生图式。

对生支撑环生,发展整生,显示出更内在的生态依据。环生能向着目标稳定发展,螺 旋提升,关键在于有了对生的制衡机制。上述审美场与生态场对生形态的环生,保证了 审美流与信息流的不断中和,使两大场的重合,始终朝向生态审美场的目标。这就说明 ,对生—环生—整生的路线,作为深刻的系统的生态规律的反映,同样是审美规律和生 态规律的统一体,特别是审美发展规律和生态发展规律的统一体,能够化为生态审美场 的生态逻辑,去规范和主导生态审美场的生成与生长。

(五)对生—网生—整生

生态审美场是网络推进、立体整生的整体审美结构。网生是其生态结构的图式,是其 整生的形式,更是其推进与提升整生的形式。对生—网生—整生的路线,标识了生态审 美场的整体生成。网生由对生生成,是对生的关联与整合。有如穿梭织布一样,生态审 美场诸结构层次多维的双向往复的对生,构成网生。在人类生态审美场里,每个民族的 生态审美场,都是一个开放性的网域,诸如审美活动结构的欣赏、批评、研究、创造环 节,审美氛围结构的审美气氛、审美情调层面,审美本质结构的审美风尚、审美理想、 审美范式、审美理式层次,构成了本网域一个个基本的网接点,相互间形成了纵横交错 的对生,并和其他民族生态审美场的网域全方位关联,在对应中展开网点对生,从而形 成人类生态审美场的网状整生。

对生成就网生,网生成就整生,像生态审美场其他的生成路线一样,对生—网生—整 生有着依次生发的程式,对应了生态审美场实际建构的程序。在对生中构成的网生,不 仅成就了生态审美场的整生构架,而且建构了覆盖全域的信息网络、信息通道和信息载 体,建构了生态审美场进一步整生的基础。正是凭借网生建构的整生通道,生态审美场 才能集万成一、聚万生一,倾整体之力,不断地整生出自身最高层次的新质,不断地整 生出新的整体化局部,不断地整生出新的整体化个体,不断地形成整体化的创新,以促 进系统生长,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整生。

对生与网生是对不同层次与规模的生态运动的写照,是对不同深度与广度的生态运动 规律的揭示。较之单向线性的因果关系,双向往复的对生关系,更能真实地反映事务复 杂的生态运动,而由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的对生构成的网生,则最能揭示世界结构化系 统化的生态联系。正因此,对生—网生—整生,成了复杂的非线性的生态运动、生态结 构、生态规律的图式,它作为生态审美场的生成路线,也就有了科学大道与正道的意味 ,能使生态审美场的构建,走向大真大雅与自然自由的境界。

各种各样的生态联系形成整生,各种各样的生态路线通向整生,各种各样的生态历程 连成整生,各种各样的生态结构聚成整生,各种各样的生态机制成就整生,各种各样的 生态规律铸就整生,整生也就成了最深刻、最根本、最集中、最完整、最典型的生态规 律,成了生态美学最高的最为系统的生态方法。因而整生方法也是生态美学整体规律的 表征,是生态美学的灵魂。

收稿日期:2005-04-12

标签:;  ;  ;  ;  ;  ;  

全生命: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_逻辑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