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空间生成机制_精神文明论文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空间生成机制_精神文明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空间生成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试论论文,机制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空间联系,对精神文明空间生成机制的功能、地位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做出描述。

所谓“机制”,原意是指机器或有机体的各种组织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它们各自的变化和相互作用,产生特定的功能。“机制”以是否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自觉运动为标志,区分为“自组织机制”和“组织机制”。精神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也存在着自组织机制和组织机制。前者表示精神文明自发地、被动地伴随物质文明发展的本能;后者表示精神文明的生成和发展,已不仅仅是一种本能行为,而且也存在着对这种本能行为自觉的控制。本文将前者称为精神文明的“生成机制”,将后者称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机制”。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两种机制的协调作用,共同推动着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1〕精神文明的生成机制和建设机制, 都要受到一定水平的物质文明的决定和制约。这一决定和制约作用,首先会直接在精神文明的生成机制中体现出来,即精神文明可以在一定的物质文明水平上自发地、被动地生成。由于多重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精神文明的生成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1)精神文明的生成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不均衡, 即“两个文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2 )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不均衡,即构成精神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方面和思想、道德方面二者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3)精神文明的空间生成不均衡, 即不同空间地域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同步。

精神文明生成过程“不均衡性”的前两种状况,目前国内已有许多著述论及,本文不再赘述。由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地这程。”〔2 〕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着眼,精神文明空间生成过程具有不均衡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定空间地域间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使相应空间地域的不同的文明时代或迟或早地出现。早在远古时代,有的空间地域(如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等)已进入农业文明社会,并创造出辉煌的文化、科学成就。而其它一些地方大多还处于蒙昧、野蛮的时代。又如“工业文明”社会和现时代所谓的“信息文明”社会,均首先出现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生产方式较为先进的地域。

第二,由于地理分布、资源禀赋程度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地域经济分工的强烈作用,使精神文明的生成和发展,在一定的空间地域上,表现出相对分割、封闭和民族特性。这种不均衡发展的性质在古代城市出现时就已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3〕与空间地域上城乡之间,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梯度相类似,在不同的空间地域,也会形成文明程度相对较高、密集生产精神产品的“核心区域”和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精神产品产出较少的“边缘区域”。

第三,精神文明自身在构成上的发展不平衡,也会导致精神文明空间生成过程的不均衡。除了生产力水平在不同空间地域的历史沉淀和现实分布的不平衡,使精神文明空间生成呈现不均衡状态之外,由于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方式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加之精神文明的两大构成方面——教育、科技、文化方面和思想、道德方面,都具有各不相同的生成、传递、交融方式,都具有较强的历史继承性。那末,在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内部、同一城市或乡村内部,完全可能出现某些地域思想道德水平高些,而另外一些地域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得快些的状况。

精神文明的空间生成机制作用过程,是生产精神产品的主体,在一定的空间地域内对各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从而生成有形的或无形的精神产品的过程。使这一过程具有不均衡性的机理,是与区域经济资源要素非均衡配置、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的客观规律紧密联系的。

6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规划师J ·弗里德曼提出了“核心和边缘区模型”,解决了动态上研究区域内部资源要素流动、配置及结果的一般规律问题,这一模型将区域经济发展分成工业进程以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和空间经济一体化阶段。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受资源稀缺性影响,边缘区域要素流向核心区域,此时核心区域进入极化增长的循环累积过程;在“工业化成熟阶段”,资源要素主要由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极化效应开始向扩散效应倾斜;资源要素全方位流动,多核心区形成,区域经济才进入“一体化”阶段。J ·弗里德曼模型表明: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的形式是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吸纳或扩散资源要素。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为了最大化边际收益,对有限资源要素在空间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借助J·弗里德曼模型, 可以对精神文明空间生成机制的运动机理作如下描述:

第一,如果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处于不断上升、不断进步的进程中,那末,这种上升和进步,可能首先只在少数空间地域出现,并不断加以强化。这一过程可以近似地被视为“核心区域”(精神文明水平率先上升和进步的少数地域)的“极化效应”过程,它表示生产精神产品的各种资源要素,即各类人才、信息、资料及思维工具等“软”要素,以及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的仪器设备等“硬”要素,以较快的速度从周边地区集聚于核心区域,从而使核心区域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较快地上升。现实的精神生活中,相对于乡村、山区、农业的“城市文明”、“流域文明”、“工业文明”,就是典型的“核心区域文明”。

核心区域精神文明生成过程发生极化效应的主要动因是:

(1)受地域经济分工的连带影响。近代经济史表明, 在追求较高集聚效益的驱动下,人口及其它经济资源要素会大规模集聚,从而形成大商业城市和大工业城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描述:“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4 〕核心区域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为谋求更高的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必然要求社会成员具备较高的智力和体力素质,这也就必然带来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在核心区域的集中和迅速发展。

(2)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各种资源要素集中交换的空间地域, 为节省流通成本,从古代开始,城市、城镇成为交通运输和贸易的中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但城市与城镇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在生产要素交换规模极小的的远古、中古时代,连接城市、城镇间的商路,与其说是交换商品的渠道,倒不如说主要是交换精神产品,传送思想、文化、科学技艺、知识的渠道。因此,交运、贸易活动集中的核心区域,必然也是教育、科技、文化信息大容量交流,新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易于培育生成的空间地域。

(3)区域经济梯度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区域, 往往也是区域内的政治、科技、文化、信息的中心。各种政治力量、各个学派观点、多元的文化背景在核心区域相互交融、补充,甚至相互撞击,使核心区域的思想文化领域更为活跃,积极、先进的精神产品容易脱颖而出。

第二,精神文明生成过程发生极化效应时,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精神文明生成、发展的水平,必然产生相当差异,但二者既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也不是同步消长的关系。由于精神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方面和思想、道德方面具有不同的生成和发展方式,核心区域精神文明的空间扩散过程呈现出如下特征:

(1)教育、科技、 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投入相当的“硬”资源要素,这是必须由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的。核心区域经济上的极化效应转向扩散效应,边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随之提高时,边缘区域才具备较大规模接受核心区域教育、科技、文化成果辐射的条件和愿望。具体地说,一是边缘区域必须具备进一步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的综合实力;二是必须具备消费(使用)预期新生产的精神产品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讲,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单在空间地域上,而且在时间上,都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实状况。核心区域的教育、科技、文化成果的扩散,通常可能与核心区域的经济扩散同时同步发生,但发生的原因决不是核心区域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边际收益递减”,而是边缘区域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2)先进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 一般都是在集中了先进生产方式、商品交换较发达的核心区域先行生成。这种较为先进的思想道德向边缘区域扩散,通常则是与极化效应基本同步的。一是通过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输出产品、资本、科技,边缘区域向核心区域输入人才、劳力等资源要素来进行扩散;二是边缘区域原有的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与核心区域及其它周边区域的思想文化成果相融合,从而形成较高水准的思想道德文明(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能比核心区域的水平还要高些)。从这个角度上看,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相对于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先进的思想道德的生成,是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的。

从理论上阐明精神文明空间生成机制的运动机理,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客观地估量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正确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理论上讲,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其教育、科技、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都应是高于以往任何社会形态的一般水平的。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在导致社会制度更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复杂作用下,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在相当薄弱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这一客观现实,直接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空间生成机制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方式。

毫无疑问,与我国的物质文明发展的空间格局相适应,沿海地带和中心城市等经济上的“核心区域”的教育、科技、文化建设,目前还在产生强烈的极化效应。而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市场机制发育还很不成熟,加上封建主义残余、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存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竞争观念、科学观念、公平观念、法治观念等,尚未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自觉接受,作为全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种状况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同样存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往来的扩大,这种状况已逐步改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正在逐渐生成。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各空间地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着重解决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核心、动力问题。因此,就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趋势而言,我国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分野并不十分明显。

客观地估量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现状,可得到以下推论:(1 )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并不意味必然生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必须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要坚持全方位开放的方针。应立足本国,认识自我,面向世界,积极主动发展与核心区域的精神产品交换关系。大胆吸取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除了有正确的思想指导, 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还必须有相应的体制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软”,“硬”要素,才可能实现结合,生产出预期的精神产品。因此,离开了对传统的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的改革,离开了对传统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能是一句空话。

(二)有助于客观地估量一定空间地域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不同空间地域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有差异的,不同空间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也是有差异的。在制定本区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时,只有从实际出发,正确估量本地的精神文明和经济发展水平,才能避免形式主义,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出现。

(1)处于极化效应进程的核心区域, 由于该区域不论经济领域,还是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可能均处于吸纳资源要素,扩张总量规模的过程。为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这些区域应把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引进人才,努力发展本地教育事业,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目标。同时,要借助已有一定基础的经济力量,运用多种形式,加快培植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型的伦理道德。此外,要注意兼顾物质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将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目标。

(2)边缘区域由于原有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本地区的人才、 资金等资源要素受核心区域吸引,外流较为频繁。这些区域在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时,要避免提出过高过急的口号。要重视发展基础教育事业,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科技知识的普及。同时,要从思想道德建设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有意识地强化自力更生、观苦奋斗的思想观念,引导本区域的群众接受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扫除不文明的传统陋习,为迎接下一阶段核心区域的经济扩散和科技、文化成果扩散,做好思想上、组织上和舆论氛围上的准备。

(三)有助于客观地估量精神文明空间生成机制的作用,积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功能

精神文明的空间生成机制,是精神文明建设机制赖以存在的前提和正常运作的基础。但精神文明的生成机制,毕竟只是精神领域对物质文明发展过程的自发的、“良性的”回应。单靠精神文明空间生成机制发挥作用,可能造成某些地域、某些领域的精神文明生成和发展过于迟缓;某些不文明甚至反文明的道德观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抑制而滋生扩散。因此,只有自觉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功能,才能克服精神文明生成机制的不足。

完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机制,似应包括以下六个子功能机制;(1)组织机制;(2)启动机制;(3)培育(教化、 引导)机制;(4)激励机制;(5)调控机制;(6)监督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就是六个子功能机制协调作用,合理配置有限资源要素,生产出尽可能多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精神产品的过程。自觉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功能的关键,在于在空间地域上、在机制构成上协调地配置好有限资源。在空间地域方面,要考虑精神文明空间生成机制的要求,区分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按“点——面”扩散原则,集中地配置资源要素,以获取空间典型示范效应。在机制构成方面,要合理安排好各个子功能机制所需的资源,以形成良性的循环过程。协调地将上述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可能使每一空间地域的精神文明建设,既能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确定目标,又有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有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手段进行启动、组织、培育、考评、监督、调控,使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求得实效。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2页。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

标签:;  ;  ;  ;  ;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空间生成机制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