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的动因、举措与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学徒论文,举措论文,经验论文,贝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0)11-0010-05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在国际援助机构的倡导下,西非地区各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展开双元学徒制改革。贝宁的双元学徒制改革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代表,它体现了西非地区职业教育政策的转变,代表着西非地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从动态的视角来探讨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的动因和举措,从整体上把握和总结这一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动因
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既是改革的起因,也是改革持续进行的推动力。
(一)外部动因
1.宏观经济转向的客观要求
20世纪90年代,贝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援助下,进行了三次经济结构调整,旨在减少政府公共预算,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促进市场自由化。这直接导致了该国正式经济部门(formal sector)①的缩减,使非正式经济部门(informal sector)②创造了50%~60%的GDP。[1]贝宁经济呈现出以非正式经济部门为主导的发展趋势。
以非正式经济部门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两重性:其一,可为失业人群和社会贫困阶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暂缓国内就业矛盾;其二,非正式经济部门的发展具有风险性,市场准入门槛低,竞争激烈,易于饱和,使就业人员陷入“低技能—低生产效率—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之中。多年来,贝宁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占30%左右,[2]进入21世纪后,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3]
非正式经济部门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消除贫困、解决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这一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国家培训非正式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提升非正式经济部门现有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2.青年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危机
青年失业问题是困扰贝宁政府的一大难题。从贝宁人口年龄结构看,近年来呈年轻化态势,15岁以下人口数占总人口的46%(世界平均水平为29%),[4]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年劳动力市场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贝宁青年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三个特征:第一,15-20岁青年的劳动参与率下降,[5]青年失业率约为成人失业率的两倍[6];第二,92.4%的青年就业集中在非正式经济部门;[7]第三,就业青年收入低下,月收入不足成人的一半。[8]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青年缺乏劳动力市场所要求的就业技能。因此,贝宁面临的挑战就是探寻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提升青年的就业技能,帮助青年顺利从学校向职场过渡,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局面。
(二)内部动因
1.传统学徒制发展与变革的需求
传统学徒制是贝宁发展最为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在该国技能市场中居主导地位。贝宁非正式经济部门中90%的技能培训均采用这一模式。据统计,1979-2005年间,贝宁传统学徒数量从36,000人次增至200,000人次,年均增长率达10%,培训人数是正规职业教育机构的10倍。[9]这一模式的经久不衰,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准入门槛低,受众广。传统学徒制是贝宁贫困青年、从农村流动到城镇的青年以及达不到正规教育入学要求的学生获得社会认可技能的唯一培训方式,是绝大部分贝宁青年获得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它在传承和更新职业技能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学费低廉,有助于实现自我融资。在贝宁传统学徒制中,一般由家长在其子女学徒期间分2-3次向培训师傅交纳学费,总额根据专业不同约在75-225美元之间;[10]技工师傅向学徒提供食宿以及少量的生活补贴;学徒的劳动收入足以负担自身的基本生活费用。第三,切合市场技能需求,就业率高。传统学徒制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关系紧密。学徒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除了能够掌握当前市场上所需技能外,还能习得经营管理、谈判技巧等多项技能,同时获得更多与同行交流的机会,打造个人社会关系网。学徒完成学业后一般能在所在的实习单位就业、自主创业或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网实现就业。
然而,传统学徒制存在其固有的弊端:体制不规范与培训质量不稳定。体制不规范突出表现为:师徒之间的关系主要由口头或书面合同进行约束,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无明确约定;在培训的时长、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以技师个人或行业所使用的特殊准则作为学徒完成学业的考核标准,缺乏相应的资格认证。培训质量不稳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传统学徒制培训过于依赖既有的模式和客户需求,学徒只能接触到当前市场上所需商品,或者只负责某一生产环节,不了解整个生产过程,致使技能的传承不完整;学徒经过培训不能精熟行业的所有技巧,培训效果取决于其在实习单位所从事的工种与工作量、厂房设备以及师傅的教学方式和技能水平。二是由于传统学徒制培训过程中理论知识教育的缺失,师傅和学徒都缺乏最低限度的理论知识基础,造成学徒难以理解实践操作背后的机理,自主创新能力差。
2.正规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
贝宁的正规职业教育较为薄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未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正规职业院校以私立院校为主,公立职业院校仅有15所,[11]其中绝大部分只针对职前培训,且存在着培训内容陈旧,设施过时,受训人员缺乏实践机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导致正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两大困境:实践经验缺乏,无法进入正规经济部门就业;在校所学技能也没有为在非正式经济部门就业做好准备。造成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
二、举措
20世纪80年代末,贝宁政府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并于1993年正式实施双元学徒制改革。这场改革旨在建立一个与贝宁国情相适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贝宁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三大具体目标:第一,融合传统学徒制与正规职业教育的优点,从根本上克服二者的薄弱环节,提升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第二,满足青年就业技能需求,缓解青年就业危机;第三,满足国家经济转型期的技能发展需求。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一)改组国家职业教育管理机构
从1993年至今,贝宁的国家职业管理机构因改革发展需要几经变更。改革的重点在于整合职业教育管理权;改革的理念是紧跟双元学徒制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效率;机构调整思路体现为改革管理部门职责日渐明晰。
双元学徒制改革前,贝宁职业教育管理权分散在初、中等教育部和高教与科学管理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部以及文化、手工业与旅游部等相关部委。改革实施之初,由国家教育部下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专门负责。1998年12月,在德国技术合作机构(GTZ)的协助下,“理事会”通过了在国家层面增设三大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决议,其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部负责管理正规职业教育机构;公共职业改革管理部下设职业继续教育理事会,管理国家职业继续教育发展事务;工商企业管理部下设就业与培训理事会,负责提升国民就业技能。这一改组使贝宁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分工、权责更为明确。2001年,贝宁政府以政策需求为准绳,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理事会的基础上,下设职业技术教育理事会和职业培训与技能发展理事会,前者负责管理正规职业教育机构,后者管理职业继续教育与传统学徒制培训。国家职业技术教育部的成立结束了国家职业教育管理权分散的状态,一元化的集中管理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2006年,新任总统进行了政府部门调整,把职业技术教育部改组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部。2007年夏,增设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部,侧重管理中等职业教育事务与双元学徒制改革项目。这一改组体现了国家对双元学徒制改革日益重视,随着改革的推进与领域的拓展,改革管理部门权责日益明确。
(二)组建职业继续培训与学徒制发展基金会
改革的资金问题是贝宁和发展中国家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老大难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资源来推进双元学徒制改革,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贝宁政府于1998年12月决定建立国家培训基金会来筹措和管理统一调配改革资金,为双元学徒制改革面向全国范围推广提供资金保障。1999年初,通过立法确立了职业继续培训和学徒发展基金会(FODEFCA)的地位;2001年,对搭建国际培训交流平台和设立国家培训基金会作出战略部署,基金会作为支持国家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融资机构正式成立。各行业组织、职业培训中心等机构和技工师傅等培训人员,只要在基金会登记注册,均可申请培训资助。基金会提供一些专项经费,来促进贝宁正式和非正式经济部门中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
基金会采取多元融资策略,其经费有三大来源:政府税收收入再分配,贝宁政府每年将征收的工资税总额的30%~40%注入基金中作为年度津贴资助;[12]行业组织的捐助,主要由贝宁技工联盟(FENAB)和主要行会组织从企业中筹集的捐赠;国际援助机构的资金援助,主要来自于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发展组织、德国援助机构、法国发展机构(AFD)、瑞士发展合作组织(SDC)等。
基金会调配资金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在主体间调配,采取定向分配的方式,培训补贴分为学徒专项补贴、技师继续教育补贴和特困人群技能提升补贴等三项;二是在项目和正规职业教育机构间进行分配,一般面向国际援助机构定向资助的项目或院校。
(三)构筑双重国家资格认证体系
贝宁原有的职业技术水平认证由两部分组成:正规职业教育体系沿用法国殖民体制中的职业资格认证;传统学徒制使用国内行业组织提供的资历证明。两者在国内均未得到广泛认可。在国际援助机构的建议下,贝宁政府于1998年联合行会组织确立了职业资格认证(Certificat de qualification professionnelle)(CQP)和职业技能认证(Certificat de qualification au metier)(CQM)。[13]双重认证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为双元学徒制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QP主要面向年满14岁、教育水平至少达到小学4年级以上的技术人员。2006年,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部委第0012号法令提出具体的“双平衡”评估方式:在理论和实践测试上保持平衡(理论成绩占30%和实践成绩占70%),在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之间保持平衡(分别占60%和40%)。[14]过程评估以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填写的学徒日志册为基础,评估人员不定期考察学徒在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表现,填写工作实践评估表和整体评估表。同时,资格认证框架确立了对双元学徒制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由于绝大部分技师达不到CQP所要求的教育程度,因此贝宁特设CQM专门面向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而受教育程度有限的技工,对其所掌握的技术技能给予国家认证。2005年3月17日,贝宁国民议会通过第117号国家法案,该法案规定凡年满16岁接受过技能培训且达到一定技能水平的技工均有资格申请职业技能认证(CQM)。[15]贝宁国家技工联盟(FENAB)是主要的认证机构。这一认证的推出明显缓和了技工对双元学徒制改革的紧张情绪,减少了CQP给技工带来的危机感。
作为双元学徒制的配套认证,双重资格认证规范了贝宁国内的资格认证,为改革指明了方向,使职业教育培训真正走上正规化的道路,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技师与学徒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减少改革阻力,从而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改革
双元学徒制的课程设置以项目为核心,确立行业企业的主导地位,从课程设置到课程监管均体现企业需求首位原则。
双元学徒制以专业项目方式运作,由行业组织采用DACUM法主导课程开发,国际援助机构和正规职业教育机构的代表也参与到课程的设置中。改革整合了通识课、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立足于具体岗位要求,把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实际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核心,构筑成与职业岗位具体业务密切联系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这一改革使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补充、互相融通成为可能,丰富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同时行业组织可根据当地市场来调整具体的区域课程设置,保证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双元学徒制项目由各地区正规职业教育机构(一般为职业技术院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合作运作,校企之间如何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两者来说都是一大挑战。为保障培训质量,行业组织和国际援助机构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了项目监管。行业组织主要对企业部门的具体教学进行监督,而国际援助机构则采取定期评估的方式对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这对于双元学徒制项目的执行部门——职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行业组织与国际援助机构是项目的主要资助者,教学质量的评估结果将直接决定今后项目的承办权以及在业界的声誉。这一项目管理机制并不是单纯对项目的运行进行简单监管,行业组织与国际援助机构还为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第三方监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双元学徒制项目培训质量的稳定性。
三、经验
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已开始走出了一条突破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道路,实现了政府、行业企业与正规职业教育机构多方共赢,也为西非地区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挖掘传统体制的积极因素,消除改革阻力
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的前提是政府肯定传统学徒制在实践教学领域中的积极因素,融合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在理论教学上的优势,理顺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消除传统学徒制企业技师的隐忧,吸引他们加入双元学徒制的改革之中,实现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平稳过渡,走出本土化的产学结合道路。这充分说明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并不在于对原有体制的全盘否定,而在于挖掘其积极因素,将之融入新的体制中,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改革的阻力,减少改革中的不确定因素。
(二)以多元合作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为改革服务
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涉及到四个层面的合作。
第一,贝宁政府与国际援助机构的合作。与国际援助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大大推动了对原有体制的改革。在国际援助机构的敦促下,贝宁政府改组了职业教育管理机构,颁布了相关法案,最终建立了双元学徒制的改革基础。另一方面,弥补了国内资金上的不足,国际援助机构提供了绝大部分改革资金以及后续的技工创业资金支持。这一合作是改革持续进行的核心动力。
第二,政府与国内社会伙伴的合作。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过程中,大到改革决策的拟定、资格认证的构建,小到课程的设置,学徒技工的选拔、考核,方方面面都涉及贝宁政府与行业组织、雇主联盟、工会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协商合作。政府与国内社会伙伴间的合作无疑成为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合作意味着彼此协商,相互妥协,达成共识,互相支持。政府在改革中兼顾各方利益,各方在改革过程中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形成良好共赢的局面。
第三,国际援助机构与行会组织的合作。国际援助机构并没有直接介入改革具体实施过程,而是选择了设立“国内代理人”的方式。“国内代理人”便是具体的行会组织。这一方面保证了项目符合贝宁具体的需求,将教育培训理念本土化,减少文化上的冲突,扫除了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障碍;另一方面,国际援助机构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保证了先进理念的落实。
第四,正规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其特点是就近合作,权责明确,注重交流。校企之间的合作是整个双元学徒制改革的灵魂,合作过程体现了以实践性为主导的理念。校企合作融合了校企之间的优势,盘活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就近合作与彼此之间的明确分工,使双元学徒制项目教学同地方经济与社区的发展形成互相依赖、共生共长的关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切实满足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这可谓是对原有职业教育体制的一大突破。
总之,以上四个层面的合作充分体现了重视内外系统的共生性与互惠性,兼顾了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得到了内外部力量及时、有效的支持,成为双元学徒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动力。
(三)建立多元协商机制,以制度保发展
贝宁在双元学徒制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协商决策机制,不断提升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双元学徒制改革政策的制定一般经过四大流程:第一,政府部委的内部协商,国际援助机构代表也参与其中,形成政策草案;第二,由行业组织对市场技能需求进行调研,形成意见书,呈交政府部委审核;第三,由政府牵头召开多方代表研讨会,与会代表由行业企业代表、正规职业教育机构、雇主联盟、大型工会代表等利益相关者组成,各方对政策决议进行讨论,达成共识;第四,政府以法案或法令的形式将决议制度化。这种多元主体协商决策机制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融入决策中,研讨的过程也是彼此合作、互相妥协的过程,做到深入了解需求,广泛集中多方意见,通过决策平衡多元主体的利益,充分反映了不同主体的需求,更为切合市场技能需求。政府也通过施行这一决策机制使大政方针得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其运作过程充分体现了管理、咨询、信息、决策的一体化。以制度保发展是贝宁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完成其他非洲国家长期未能突破的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关键。[16]其规范化主要体现在管理机构专门化和改革决策法制化上。规范化使整个改革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按照既定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其创新之处表现在运用公共教育政策来解决非正式经济部门的技能需求,采用统一有效的手段来解决多元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经济培训与技能发展问题,从而保证改革持续向前发展。
注释:
①正式经济部门是指那些在政府机关注册、有正规营业执照、向国家纳税并具有正式法律地位的经营单位。
②非正式经济部门是指那些未在政府机关注册,不受国家劳工法律保护,从事小规模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