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新概念的培养_地理论文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新观念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新观念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33-03

随着科技进步,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许多看似独立的问题却互相联系着,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例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逐步树立新观念和新意识。例如:全球意识、国际意识、人地协调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因地制宜观念等等。要增强这些观念意识,就要从青少年做起,而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这些观念的极好教育场所,可起到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地理教育是一种国情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优先目标,致力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是三种重要的地理新观念,对于21世纪主人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初中教材在第一节——《与同学们谈地理》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要使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以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中去,则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

一、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逐渐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是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要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列举了大量事例,尤其是利用活动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下面,我结合具体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讨怎样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认识这几种问题:

1.人口问题。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中提到“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引发的“人口问题”。通过学生对图表、资料的分析和讨论,要使他们认识到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例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困难、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口素质下降、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各种自然资源数量减少等环境和资源问题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

教学八年级中国地理《众多的人口》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出示“我国自然资源人均量与世界人均量的比较图”。学生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资源现状。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是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而采取的必要措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而认识到个人应担负的责任,树立“人口道德”意识。

2.资源问题。

初中地理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和资源有关的知识,例如: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和利用现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育。要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明白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资源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从而培养学生的“资源道德”意识。

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一教材内容时,要借助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这片已至少存活了1亿年、对调节全球气候起着重要作用的“地球之肺”,近年来正遭受着人类肆意的掠夺。进而提出问题:“如果它被继续破坏下去会是什么结果?”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引导他们思考、认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森林调节大气能力降低、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的城镇和岛屿被淹没、全球经济受到重大影响、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通过讨论,让学生们认识到森林的重要性。进而促使学生生成做大自然的义务管理员的意识,从而自觉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积极从事义务植树等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破坏和浪费现象。我们要利用活动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认识到摆在人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就是如何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由此,树立学生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的意识。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节省每一度电,并勇于同浪费和破坏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另外,教师还可结合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一次性筷子提高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设疑后告之,在我国被当垃圾遗弃的一次性木筷在日本被回收起来造纸,被称为“绿色王国”的日本森林覆盖率达到国土总面积的70%,而我国森林覆盖率却只有其1/4,而人口却有日本人口的10倍,而且能制作一次性木筷的材料已所剩无几。由此,启发学生要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努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3.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每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适时地利用教材及相关资料,对他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一章初步提到了环境污染问题。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学会判断大气质量状况的同时,补充说明空气质量下降的重要人为因素和已构成的严重状况:燃烧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这必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会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出现酸雨现象。而全球性的废气排放已导致了大气温度的明显升高,会引起冰川融化、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然后让学生们讨论怎样才能改变或减少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空气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做哪些事。这样,学生会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揭露了美国的环保状况:经济最发达、资源消耗最多、废物排放量最大,让学生们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对人类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教学时可以通过对“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大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们树立“环境道德”意识。

二、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人地协调观念,就要正确认识地对人的影响和人对地的影响,了解人地协调的意义与基本途径。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只有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和谐发展,社会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协调,人类社会才能持续生存和持续发展。

《长江的开发》让学生们分析长江洪灾频发的原因。教师要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们认识到人地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使上游的森林失去了涵养水土的作用;围湖造田使上游、中游的湖泊分洪、蓄洪能力大大下降,这是1998年发生特大洪灾的重要人为因素。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1998年的特大洪灾是大自然给我国人民敲响的一次警钟。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环境、尊重自然的意识,无论何时都不做目光短浅的傻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满足自己发展经济的需要。

黄土高原的变迁更是给学生们理解人地协调观念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历史知识告诉学生:秃山荒岭、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曾是周、秦、汉、隋、唐几个强盛王朝的都城所在地。那时候,那个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湖泊众多,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建筑、燃料、耕地等需求增加,引发了愈演愈烈的乱砍滥伐……最终造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破碎、光秃、裸露的地貌惨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政府领导人民对该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有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善待人类,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人口意识,并且去努力促进全社会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新风尚的形成。

三、因地制宜观念

因:即依据;制:即制定;宜:就是指适当的措施。这个词的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的能力。所以我们地理教师要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使他们现在能用地理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今后能科学地选择、安排生产和生活,理性地从事生产,安排消费。

《日本》一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因地制宜的好范例。教学时,要让学生们通过读图及资料,了解日本根据资源现状,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经济发展策略和实效。可组织学生们充分讨论,师生共同探究日本的“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模式:

进而,引导学生们思考“你从日本人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身边有哪些因地制宜的例子”、“你对你家、你村、你乡、你县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设想”等问题,由此培养学生的因地制宜观念,并且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着改变家乡面貌的重任。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课也提供了因地制宜的范例。我们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及图片等,使学生们直观了解吐鲁番地区的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状态。我相信这部分知识会像一座灯塔,给生长在农村的学生们指明方向。

通过因地制宜观念的学习,学生们会切身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明白地理这一学科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与社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这几种地理新观念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我们要通过地理课的教学,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地分析问题,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发生的各种事件,能够站在人口、资源、环境的高度,站在全球的高度进行分析、评价,从而自觉地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总之,为了体现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们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对学生适时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只要做到这一点,效果将在积累中显现;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培养学生们多方面的观念,提高学生们的道德修养,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标签:;  ;  ;  ;  ;  ;  

初中地理教学中新概念的培养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