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_文献论文

我国信息资源严重匮乏亟待解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匮乏论文,信息资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文献资源发展的现状

1.国外文献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作为重要信息资源,已被科研、教学以及各公共图书馆所重视。以外文期刊为例,我国信息资源的采集分三个发展阶段。

(1)文献资源引进的黄金时期(1980—1985年)

80年代初期,根据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我国技术信息市场初步形成,其规模逐步扩大,大量引进国外文献成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起着信息媒介作用的科技情报信息机构、图书馆、文献中心开始重视文献的收藏。

例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全国科技文献中心,收集外刊广而全,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最高达8000余种;中国科学院担负着发展基础科学理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责任, 其文献系统作为全院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系统, 订购外刊最高时达15698份,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 始终保持订数和收藏量的首位,其鼎盛时期的1985年订刊9500种。据统计,在1980—1985年,全国总订刊数年年呈上升趋势,到1985年全国报刊数量约30万份,达到了文革后最高水平。

(2)文献收藏呈维持状态(1986—1988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经济贸易逐步向国际市场靠拢,国家银行的人民币对外币的牌价向市场价格并轨。由于汇率不断上涨,对进口科技期刊有很大影响。进口期刊平均每种年价从1984年的81.09美元(合人民币187.40元),增长到1993年的159.79 美元(合人民币1217.06元),约增长了6.49倍。 文献资源建设受到了国内外书刊市场价格的冲击,书刊连年涨价,各单位的资料经费已不能满足科研人员和文献收藏单位使用的需要。原版刊的订购呈下降趋势。(见表1)

表1.部分单位进口报刊减订情况

(3)文献资源处于危机状态(1989—1994年)

由于汇率上调幅度较大,特别是1994年汇率并轨,使人民币牌价在原基础上上调50%,这使本身已走下坡路的文献订购单位的经费更显不足,有些上级单位面对书价、汇率上升的现状增拨了一定的购书款,但拨款的力度远不及涨价的幅度,使得外刊的订购数量大大减少。据统计目前国内订刊量已大大低于“文革”前的水平。下面就几个系统订刊情况进行分析。(见表2)

表2.几个系统订刊情况进行分析

户名 中央科技部门 全国高校 科学院系统

1989年

4063933733 10482

1990年

3852628915 8831

1991年

3668631662 9040

1992年

3638932240 8227

1993年

3411230758 7708

1994年

2903928887 6330

89年下降%40% 16%39%

上表可见,中央科技部门削减最为严重;高校系统订刊数量较稳定;科学院系统订购的高价刊多,他们的资料费上涨幅度就更高于其他单位,因此,他们只能以削减期刊数量来适应经费的不足。不要说一般的期刊,就连核心期刊,也不能幸免于“砍”。

根据中图公司《国外核心期刊手册》(1991年版),我们针对各单位保住的核心期刊订购数进行了分析。(见表3)

表3.核心期刊订购数

年代种数份数

1991392941222

1992395441353

1993388039174

1994375833437

1995365127856

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核心期刊订购品种已减少了278种, 13366份。这种做法,引起了广大读者和专家强烈的反应。北京大学图书馆林馆长说:“核心期刊是学科生存的口粮,再减就是断奶断粮了!”

有些收藏单位,为了维持种数,采取砍高价刊的“策略”。背离了采购的科学性、严肃性,使大量优秀文献断档,甚至一些老的、传统的、知名度高的、权威的文献也难以维持其连续性。

例如中科院从70年代开始入藏的536C0053 Ferroelectries,因其价高(1988年价37857元),于1989年停订;538LB01中科院图书馆从1956年创刊号开始入藏,1988年价28421元,1989年停订;562C0056从1970年V.1开始入藏,1989年停订;英国刊549C0002,1994年刊价285377元,由于经费拮据,尽管该刊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几经与北京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所协调,拟共同承担订购费用,终未成功,只好于1995年停订。

2.国内文献

人们往往忽略了国内信息资源的近况,其实,国内文献信息量也在激增,价格也在大幅度增长。下面就某出版社科技书的价格、品种上涨情况作一分析(见表4)。该社从1981年到1994年,出版种数增加了697种,书价从每本1.38元增加到14.2元,约10倍。

表4

年代年版种数 合计金额(元) 平均书价(元)

1981 84

115.39 1.38

1985 66

165.75 2.51

1990 96699.7 7.29

1991 107

1047.4 9.79

1992 152

1348.1 8.87

1993 142

1397.2 9.84

1994 134 1903 14.20

近年来,国内装帧越发考究,一些书籍出版呈系列化、多卷化,书价因而高涨。如北大出版社1994年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共200 册)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国线装书局联合出版的《续四库全书》(共1800册)共价68万元。这无疑给中文资料的收藏带来了经济压力。使中文科技文献收藏量受到影响。

3.与其他国家略作比较

目前,我国文献资源与世界其它国家或地区同类型单位无法相比。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大学、医院等一般单位都有几千或1—2万种的期刊订阅量。(见表5)

表5.

国家或地区单位名称订购种数

OHIO大学图书馆

11000

南非南非图书馆 7000

南非开普顿大学 9400

台湾中央图书馆 15581

台湾 台湾大学 20300

台湾中山科学院 10000

台湾某钢铁公司 1089

而我国清华大学订刊量仅4000种,我国最大的首钢和宝钢订刊量不足200种,从表1所列的北图、中科院、中国科技信息所订购的刊数,已表明在1994年北图是7434种,中科院图书馆是1140种,中国科技信息所是1311种,北大是1129种,国防科工委才389种。由此可见, 我国文献资源与其它国家相比确有很大差距。

我国文献资源发展的出路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江主席的话击中了目前许多企业生产发展缺乏后劲的根本原因。

而什么是开拓、发掘的动力、智慧、前景?那就是信息资源。它影响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广度;它能开拓人们的视野,影响人的行为。要占有信息资源,让信息资源为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充分发挥作用,就此我们探索出几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策略。

1.制定图书馆法

建立文献经费投入与保障系统。目前,许多收藏单位存在“人吃书”的现象,即人头费不足,从文献费中支出。文献费的数额,特别是“增长”的数额,是软的,往往受单位大经济的影响而被挪作他用。这在发达国家如美、加都有相应的法规,不得挪用。我国也应制定有关法规,视挪用文献费为犯法行为。要用法律、法规来保障、捍卫文献费。

2.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增强协调

中国的文化背景,影响了文献的合理布局,当前经费这样紧张,却存在严重重复采购现象。下面仅以1万元以上高价刊为例, 说明各地重复订购的现象。(表6)

表6

地区名 重复订购份数 地区名 重复订份数

北京 1856安徽

19

上海

611云南

18

陕西

115河北

16

江苏79山西

16

辽宁63福建

13

广东59河南

11

四川51湖南

10

湖北57新疆9

天津54内蒙8

山东42贵州5

甘肃35江西3

吉林34青海2

浙江33宁夏2

黑龙江

21广西1

全世界的万元以上的期刊有1089种,3250份期刊中我国最多要重复订购其中的1856份。另据统计,中国科技信息所、科学院文献中心、北京图书馆三大订户同订一种刊的有11种。二户同订一种刊的有190种。 电子情报所,所订的52种西文文献中有24种与中国科技信息所相重复,重复率达46%;有36种与航天部重,重复率69%,而这些收藏单位相距不远。

可以看出,合理布局之所以成效不显,是由于机构设置和经费来源造成的,多年来,国家科委信息司进行的协调工作是大量的,但没有统一掌握经费。建议财政部门把文献经费直接交给一个专门机构管理,由国家统一计划使用。

3.购买版权

前几年,我国的许多收藏单位把订购影印刊代替了原版刊,但可以看到,有些影印刊恰是共同重复订购的、利用率高的,受益面广的。建议购买这部分刊的重印权,这对解决用户需要,改善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形象都是有利的。

4.拓宽非贸易渠道

为了节省资金,我们应当开辟、拓宽非贸易渠道,如加强学科之间内部交流,鼓励专家带回在国际活动中得到的资料等,特别值得开展的是国际交换。北京图书馆和中国科技信息所这方面工作卓有成效,北京图书馆和中国科技信息所用《中国科学》进行交换,分别有300和100多户,大大节省了资金。这种非商业化渠道获取资料的手段支付少、速度快、专业性强、针对性好,适合我国国情。

5.建立联合目录中心

建立联合目录中心,是达到文献资源最大程度共享的手段。这个中心是指引读者找到文献的收藏单位,是一个“指引中心”。据了解,“联合目录”这种事物,已存在多年,从手工方式到计算机都有尝试。时下,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科技信息所、国防科工委等单位都已建立了各种类型文献的联合目录,这些联合目录的参与单位不下几十家、几百家。但由于没有集约化,所以分散存在。但毕竟由于这些库的存在给成立一个权威的全国科技文献联合目录中心奠定了人才的、经验的、技术的基础。我们建议立即成立一个全国联合目录中心,实现网络化服务,真正促进互借、共享。

6.集中、并馆的购想

在图书购买力普遍低下的现实面前,我们注意到,分散、孤立、交叉的小型、中型图书馆或资料室林立于大城市中,这不仅浪费了人力、空间、财力,也给读者带来不便。真是“处处无书,处处书”。我们认为理想的目标是应有几个分类收藏的大馆代替这些分散的收藏单位,各有收藏特色,专藏而又丰富,它的读者也会因专业而各有所走向。

7.发展电子文献势在必行

世世代代的人们,习惯于印刷型的文献,但是这种文献出现了新对手——电子文献。 我们对印刷型文献和电子文献作一个对比:在过去20年间,印刷型文献的价格以每年15—30%的速度增加,电子文献价格却在每4年降低50%,同时,电子文献具有信息量大、交流方便、 容易使用、制作方便、成本低、便于收藏、发行周期短等优点,更吸引人的是可通过多媒体技术集声、像于一体,可使盲人、忙人享用。

随着INTERNET网的不断发展,网上的信息资源也在不断增加,与我们图书信息业最为相关的不仅仅是一些文献上网,更重要的是联合目录也应上网。

那么,还有多大必要要买那么多的资料?当然,我们谈问题还是要围绕中国国情出发。目前,我国由于读者的经济条件,读者的意识、能力以及面临的语言环境及计算机设备、通讯设备、等因素,目前尚需相当长一段时间电子文献与印刷文献要并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载体电子化的比重日益增大,导致“电子式”与“书本式”并行融合,直至取而代之。在文献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文献服务部门应当注重开发网上信息资源,提高科研所需文献的满足率,弥补书本式文献的空缺。

综上所述,文献经费的增加,很难与书刊涨价、通货膨胀相抗衡;电子文献一时又不能取代书本式文献,所以合理布局、资源共享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文提出的现状和出路旨在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并寄希望于决策者建立起健全的文献保障系统,结束我国信息资源匮乏的现状。

标签:;  

我国信息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