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史研究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1999)07—0004—07
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顾与前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应该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理论反思中汲取新的思维框架和方法。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理论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作一重新思考和说明。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部哲学史就是一种哲学观的展示。同样地,有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在解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确立起来的,因此,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就成为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第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理论体系,而是哲学人格和哲学学理的统一。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人格,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现存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揭露和改造的批判精神和勇敢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们对于人类自古以来的优秀品德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把这种精神提升为一种人格境界、一种哲学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对人类解放的期望、对共产主义的憧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沉思考,都是从学理上创造和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格精神。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理的深刻性,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格境界,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抓住了“人本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人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本,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现代西方其他哲学派别的一个突出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格境界和哲学学理的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两个特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与所处时代紧密相联系。不论是马克思还是他的后继者们,都是从现实的历史出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与现实的生活、实际的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它也就是活生生的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的思想运动相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仅是对前人思想遗产的批判继承,更是对现时代思想成果的批判熔铸。它对前人思想遗产的批判继承,也都是通过对同时代思想成果的批判熔铸而实现的。总之,时代的生活、时代的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活的内容和特定的理论形态。
由于这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理论形态上,呈现为一种研究生活世界及其实践问题的哲学理论,而不是像培根、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近代哲学家那样,仅仅研究概念和知识,呈现为一种知识论的哲学理论。与之相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也就是一部提出和解决生活世界及其实践问题的历史,而不是一种概念、知识积累的历史。
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起源的重新思考
不可否认,黑格尔、费尔巴哈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直接思想起源,但是,马恩在创立他们的哲学时,并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接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他们是置身于19世纪40年代整个欧洲思想运动及其实践中接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
那么,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思想运动,尤其是德国的思想运动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19世纪40年代,是欧洲文艺复兴不同思想传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发生形态变化、问题转换的时候。文艺复兴是一个充满变革激情和思想创造的时代,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在创造他们思想的时候,决没有脱离他们的国家和民族,而是直接从他们国家的现实出发的,是他们民族文化、民族思维传统的再创造。正是这样,在尔后的哲学发展中,各国的哲学家们创造出具有不同民族风貌的哲学思维传统。在意大利,维柯、克罗齐等思想家们创造出了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哲学体系;在英国和法国,培根、笛卡儿,建立了具有科学主义特征的哲学体系,形成了这一时期法国和英国的哲学传统;德国哲学可以说是这两种思想传统的汇合,到18世纪,德国不仅产生出康德哲学,也贡献了哈曼、赫尔德的充满历史主义特征的哲学。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哲学思想的这种多元发展格局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创造的丰厚历史背景,使马克思、恩格斯得以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哲学形态。既然如此,我们在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起源时,就应该联系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思想运动,尤其是联系德国这一时期思想运动的特点,通过分析青年黑格尔派,揭示马克思、恩格斯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分析马克思与历史哲学、浪漫主义思潮之间的联系,以及马克思对历史学、经济学,恩格斯对经济学、自然科学的研究,从哲学传统的创立和哲学形态变换的高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哲学的本质,揭示它们在当代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三、关于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重新思考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展起来的,这些批判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即马克思哲学的文本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文本,犹如库恩所说的范式。作为一种哲学的文本,马克思哲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共同题解,其哲学问题和思维方式都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有着质的区别。就哲学问题而言,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哲学的中心范畴,以对实践的哲学反思,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探讨人的存在、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问题;就思维方式而言,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实践哲学传统,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从人的历史本身、社会本身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解放的道路。这与近代理性哲学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考察人的认识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
哲学问题和思维方式的这些差别,要求我们以否定性方法考察马克思哲学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关系,从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断裂点上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文本,把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现代哲学的范式加以研究和思考。这应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线索的重新厘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线索是单一化的,还是多样化的?这个问题涉及到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方法论问题,即应当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是在时代性、民族性和个体性三个层面上展现出来的:
在时代性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是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表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与时代相联系,具有时代哲学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哲学的个性、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主要有两点: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除了与时代相联系以外,还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内部争论都会反映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呈现出特殊的风貌;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特殊性。这就是实践性和哲学的批判性,这一哲学特性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打破自身的教条主义的过程,亦是一个不断建构哲学理想、走向现实的过程,从而构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殊道路。
在民族性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化过程中形成的。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发源于西欧的思潮,要在西欧以外的各民族的文化土壤上生根、长大、开花、结果,不是照搬照抄现成的理论所能解决的,必须与各国的具体革命实践及各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不同民族文化风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过程,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特殊性。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是同一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化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发展,表现为一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各民族发展的特殊性。
在个性化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创造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本身具有保守性,体现为一般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创造活动则不断地打破体系化,表现为特殊性和哲学的个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三个层面形成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构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十分复杂的格局。
五、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特点的重新阐释
与意识形态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功能。
一般地说,哲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可分为理论功能和价值功能两种:前者是指意识形态选择什么样的哲学理论,或者把什么样的哲学理论意识形态化;后者是指哲学理论为意识形态提供价值取向,把哲学理论的内在精神和哲学的理想转化为一种价值系统,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价值功能是哲学理论对现实起作用的中介,如果抽掉了这一中介,把哲学理论直接运用于现实,就会把哲学基本理论变成指导一切、裁决一切的根据,这是哲学走向教条化的根源;同样地,理论失去了价值功能,也就失去了与活生生的现实的联系,失去了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哲学理论僵化的根源。可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既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调节器,也是激活理论发展的动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也有自己的理论功能和价值功能。它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功能是其哲学形态的选择,它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是其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发挥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与批判精神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彻底性、深刻性,要求面对时代,研究新问题,发展新理论。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不仅不阻止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造和发展,并且是以此为前提的。
厘清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有一个新的理解和说明,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是某一具体的原理和理论的积累,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发展。
六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的重新理解
从对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重新理解出发,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不仅仅是哲学理论形态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哲学精神的不断发展。
在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经历了理论形态上的转化:葛兰西、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主义化倾向向人本主义化倾向的转向;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以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化倾向。但是,这些理论形态的转化都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面对当代实践,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和思考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民族以及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结果,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精神本身。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以作为哲学创造结果的理论形态预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于某一理论形态,而应该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哲学创造活动本身、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如果我们从这一理论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前景,那么,我们的结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元化、个性化和自由开放、自由争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未来前景。这也是我们对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理解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