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新城中学
21世纪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其地位显得日益重要。而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一种只重视语言形式,“高耗低效的”应试性教学,它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性的记忆和漫无边际的题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学生所学到的只是能“应试”而不能“应用”的英语。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而忽略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其失去学习兴趣。
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认识和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下面我们就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分析和归纳一下。它包括:1. 思维方式的差异;2. 日常交际的差异;3. 风俗习惯的差异;4. 宗教信仰的差异。
一、 思维方式的差异
文化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然而英美国家的人十分看重个人的独立性,要人照顾常常被视为弱者。只要是他们认为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一般不求别人代劳。例如,在外游历时,中国学生会主动向年老的外国游客提供帮助,这会让他们感到很难堪。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毛泽东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感性和辩证思维。又如有一次,有一个中国学生陪一个美国人去长城,在长城上,老外突然问那个学生说:Excuse me, may I go someway(请问洗手间在哪儿)。中国学生在学校里英语的句法学得相当不错,听力也挺棒的,马上听明白了老外的话,心想,长城都来了,哪儿不能去啊!于是说:Yes, you can go anyway(请随意)。这一句话,差点把老外吓晕了。其实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老外的“someway”指的是厕所,而英语“娴熟”的中国学生却让老外随地大小便。这是典型的用中文思维来理解套用英语,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二、 日常交际的差异
日常交际中的差异一般又体现在以下常见的几个方面:
1. 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常理,很不礼貌。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在中国,人与人打招呼时,一般会加上对方的头衔,如“李老师”“张工程师”,以显得对对方的尊重。而在英语中, 我们不能说“Teacher Li”(李老师),“Engineer Zhang”(张工程师),一般则与“Mr”“Mrs”“Miss”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2. 隐私和禁忌
英美国家人对问及年龄、婚姻、收入比较反感,认为这些涉及个人隐私。为了便于记忆,我将谈话禁忌归纳为四个词: I, WARM, where, meal。其中I代表 income,第二个词中 W 代表 weight, A 代表 age, R 代表 religion, M 代表 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牢记谈话禁忌的“四个词”可以有助于学生与外国人进行得体的文化交流。
3. 谦虚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night.” (你今晚真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Where!”(哪里!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处)。又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受到赞扬时,总是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so.”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文化差异成为交际中的障碍
三、 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国人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龙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利的象征。中国人对龙有至高无上的崇拜,中国的皇帝一般自称为“龙(dragon)”。然而在西方,“龙”被视为恶魔的化身。所以当学生描写一个人生龙活虎时,应用“He/She is full of vim and vigor.”而不是“He/She is as lively as a dragon and tiger”。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形象,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尤其是儿童所喜爱的动物。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如英语中“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按字面意思直译就是“你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是一句讽刺人的话,因为,在中国人眼里“狗”是贬义词,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可在英语中它的意思是“你真是一个幸运儿”。在西方社会,“dog”是家庭成员之一,人狗之间相处和睦。“dog”在这儿指人,非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是一种亲昵的表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传统的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过年领导会给员工发“红包”;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等等。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色或白色的衣服,表示对逝者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排斥红色。外国新娘穿白色婚纱,表示圣洁;参加晚会穿黑色礼服,表示典雅。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是“blood”意思,意味残暴、流血和战争,是不吉利的象征,为西方人所排斥。
四、 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国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和西方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如果你到西方国家就会发现那里的建筑物是没有13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把事物存在或发展的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是吉利的。例如“七”对英语国家人来说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如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成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人心目中的“七”就相当于中国人的“八”(发)一样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在我国,“七”只是个普通的数字,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如“双喜临门”“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等。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文化教学的途径有下面几个方面:
1.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忽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适时地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意识,促使学生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知识包罗万象,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学习外国歌曲,看外语电影、电视等手段增加自身对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 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在日常教学中渗入文化意识,通过比较加深学生的理解
如在讲到“Christmas Day”时,可以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如互赠礼物,团聚吃大餐)和不同(如时间,由来)之处,再从文化的角度加以理解。讲到互赠送礼物时,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其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各不相同。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开、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在讲到“Body language”时,中国人跺脚表示生气,而美国人认为这是不耐烦;中国人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我,而美国人却是指着自己的胸膛表示我。背景文化知识的增加和中西文化的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提高学生正确得体地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3. 课内外学生亲身体验的文化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下列的文化实践活动:在课内,通过设置情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跨文化交流,引导学生遵循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要求学生在听说过程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和避免谈话禁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际氛围和文化氛围;在课外,(1)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较浅易的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看原版的影视作品(可附中文字幕)。指导学生收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民族特点、趣闻轶事等素材,把它们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归纳和总结,加深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2)通过专题讲解、请外籍教师介绍、搞活动、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较系统地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把所学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正是抓住了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在跨文化教学中,要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不断增加这方面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增强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和跨文化意识,说起来很简单可能只需要几分钟,而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却要付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英语习语说得好“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只要我们在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论文作者:许谦
论文发表刊物:《校园英语(教研版)》2014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英语论文; 文化论文; 差异论文; 国家论文; 跨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汉语论文; 《校园英语(教研版)》2014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