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改革实验计划*_孔子论文

“和谐教育”改革实验计划*_孔子论文

“和乐教育”改革实验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乐论文,方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曲阜实验小学自1985年起,进行了旨在“使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的实验。1991年9月开始吸取国内外先进理论,继承孔子乐学教育思想,在前段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和乐教育”,培育“杏坛新花”。最近,又与曲阜师大教育系、教科所联合成立了课题组,在总结已有成果和评议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决定把“和乐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向纵深推进。为此,讨论设计了新的实验研究方案。新方案旨在保留原方案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实有关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内容,以使本实验研究更具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一、问题的提出

本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教育改革一直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促使学生获得更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要求。所以充分开发和全面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促使儿童个性发展就必然成为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著名国际教育活动家托斯坦·胡森在总结各国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人们期望学校给学生带来变化,不仅仅局限在认知领域,人们期望学校有助于学生形成某些行为和态度,使学生能恰当地欣赏民族文化,接受行为道德和审美的价值观指导,从而成为负责的、合理的、参与的和独立的公民”。其实不仅质量目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综合要求,而且实现质量目标的教育内容、手段、方法措拖等也必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色。不同的民族教育隶属于不同的文化圈,有着不同的独立的源头。只有本着科学的精神予以探索和实践,并一开始就植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土壤之中发展起来的教育模式,才会真正富有活力、独具特色、更有价值。曲阜市实验小学地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有着历史传统与民族文化长期影响的优势,在探讨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说

“和乐教育”以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与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相结合为其主要特色,其内涵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从实际出发,将孔子教育思想精华与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融为一体,运用整体优化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乐教乐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和乐”是“和乐教育”的主体概念,它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和”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是指对一些思想、行为采取融合、和谐、有机结合的观点。“乐”则是达到“和”这一境界而运用的具体手段、方法及由此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论语》记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而从现代意义及“和乐教育”的内涵理解,“和”为和谐,是一种对现代教育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通过非对抗性手段、非对抗形式得以在发展提高中取得辩证统一解决的一种追求过程和相对稳定状态。

“乐”在形式上指欢乐、愉悦的心情,而在实质上则是指精神上的专注、投入与奉献,是一种身心和谐舒展的美的境界。乐不仅与学习中的艰苦探索不相抵触,而且恰恰正是要通过艰苦追寻去达到乐的更高境界。“乐”也是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内蕴。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表达了这种乐学的境界。孔子曾将其一生的学习总结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了发展中主观与客观不断的和谐统一,亦即孔子所谓乐学的最高境界。“和乐教育”以乐教乐学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指:就学生或教师个体来说,都有“乐教”、“乐学”两个方面,并有不同层次的结合水平。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直接表面理解成纯自然形式(教师乐于上课、学生乐于学习),可作为第一层次,体现了一种师生相互关系。通过教师的乐学,可形成第二层次(教师自身教与学的辩证统一),通过学生的乐教,可以形成第三层次(学生自身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在二、三层上形成的师生之间的乐学乐教便是第四层次。

“和”与美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互作用和促进的。“和乐教育”的高层次的追求与现代教育所认为的“审美化”这一最高境界,在实质上是相通的。和乐的追求同样也是一种美的追求。和谐美、自然美都是和乐美的重要表现和内涵,因而对美的追求,也可以通过和乐而实现。美与和乐在高境界上是一致的。

“和乐教育”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和乐教育的观念可以表现为八个方面的和谐。即: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理论与实践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普及与提高的和谐。

(二)和乐教育的过程具体体现为七个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各科教学之间的和谐;课内与课外的和谐;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和谐;教育与教学的和谐(其中含有对受教育者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等。

(三)和乐教育的活动:主要包括教育活动氛围的和乐,即创造教育气氛的热情活跃状态;教育节奏的和乐,即通过动静、张弛、疏密等多种对比和转化,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四)和乐教育的环境:教育环境的和乐,包括动态、静态两个方面。动态包括各种人际关系的团结和谐及由此形成的和乐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静态包括学校环境净化、美化、知识化,充分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各种具体和谐。总之表现为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紧张活泼的生活作风、强烈求知的学习气氛等。

所以,“和乐教育”的高层次发展将实现教育的审美化。学校是学龄儿童生活的一个小社会,这一小社会的形态将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功能的发展、心理结构的完善、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挥。建立“和乐教育”体系,必将大大丰富和净化这一社会环境的内涵,充分发挥其整体教育功能,为新一代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和乐教育体系,也是师生乐教与乐学的必然前提和必备条件。从教师一方看,如果教师把教育工作看成是自身智慧、才能、力量的表现,是一种和乐的美的创造,他就能对自己的职业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努力发扬创造精神,提高自己的教育才能和教育艺术水平,从而就会深深地陶醉在自己的职业享受之中,进入高层次的和乐境界。

三、实验的目标

本项实验的目的是:构建小学和乐教育体系,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具体目标可分为实验目标和培养目标两个组成部分。

(一)实验目标:

1.总实验目标:

探索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小学和乐教育模式。

2.具体实验目标:

(1)研究实现本实验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2)选编能体现实验思想的补充教材。

(3)培养一支教育思想端正、有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队伍。

(4)完成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整体性实验报告。

(二)培养目标:

1.总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育“杏坛新花”。即:“双基”“双力”达目标,生动活泼有爱好,人人学到“新六艺”,和谐发展素质高。

“新六艺”概括为:

今日学六艺,赋予新内容,

守纪遵规范,礼貌示文明。

成乐渗美育,巧手绘丹青。

体育强身躯,建国保和平。

劳动工艺重,实践学技能。

文道结合好,语言传心声。

科技无止境,学问永无穷。

2.具体培养目标:

概括为: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好文化,为将来掌握广博的业务知识奠定基础。具体要求是:

(1)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和真理执著追求的品质,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2)树立远大理想,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

(3)培养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言行一致,重视实践并身体力行。

(4)教育学生既全面发展而又要具有各种各样的个性特点和特长,为培养专门人才而做好准备工作。

(5)为培育21世纪的未来人才做好奠基工作。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较强的适应力,乐于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6)初步培养学生的交际、交往能力。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在内宾面前代表曲阜,在外宾面前代表中国。

四、实验研究因子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确定三项实验因子,即:课程的改革,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和教育手段的完善。

(一)课程的改革,主要是提高课程设置的总体功能。

1.调整学科课程。适应减少语文、数学课时,指令性课程与自选课程相结合。针对曲阜地方特色,增设传统伦理道德的“礼仪”课,传播曲阜文化的“导游”课,结合孔子“学思行”教学思想的“学法指导”课,以及英语课、英语口语课、微机课等,并编写相应的教材。

2.丰富活动课程。这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活动课程主要包括:(1)常规活动课。这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和训练的活动课。(2)综合教育活动课。这类课可以为学生创造显示自己特长的机会。(3)延伸活动课。学科兴趣小组是课堂的延伸。(4)尝试活动课。让学生从中学会一至两种技能。(5)发展活动课。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活动。

3.深化艺术教育,创设审美化的教育环境,以非预期性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动态方面指人际活动美、生活美,人与人关系和谐,建立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平等的和乐氛围。静态方面创设审美化的学校物质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同时,以学校为中心,以街道为依托,以招生区域活动为半径,联合有关单位,组织社区委员,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二)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

改革以往的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组织形式的传统观念,建立课内课外的协调互补的教育体系,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长,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三)教育手段的完善。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语言手段与非语言手段的效应。提倡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即科技手段艺术手段。各种手段相互补益、相得益彰和谐结合,要符合美的法则,适应学生的审美心理,以便调动、感化、激发学生心理系统的各种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体现“和乐”思想。

五、实验研究的方法

本实验属整体改革,因而采用“整体全面铺开,单项确定重点”的原则。以自然实验为主,辅之以观察、统计、调查等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和乐教育改革实验课题组成员:曲阜师大教科所宋琨度、庞学光,曲阜师大教育系李如密、杨昭宁,曲阜市实验小学马宪余、陈建勇、郭鲲、陈玉芹、颜玲。

标签:;  ;  

“和谐教育”改革实验计划*_孔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