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途径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08)06-0058-05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任务。温家宝总理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核心是要抓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限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资金投入问题。研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背景,分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投资面临的问题,探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机制和途径,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据统计,2006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招生1619.03万人,比上年增加85.64万人;在校学生4341.86万人,比上年增加310.91万人;其中: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71.21万人,在校生2514.50万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招生747.82万人,比上年增加92.16万人,在校生1809.89万人,比上年增加209.8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9.8%,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3]。2007年全国共有2100万初中生毕业,约有870万人将升入普通高中,约有800万人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4]。照此数字推算,每年约有4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四、五百万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这些初中毕业生大部分集中在农村。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
2.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正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改变,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现代服务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必须依靠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依靠规模宏大的技能型工人。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市场出现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职教育。
3.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造的必然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必须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必须依靠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来实现。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劳务产业有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劳务输出已成为许多农村地区的支柱产业,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力质量和素质,提高劳务输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2005、2006连续两年扩招100万,2007年再扩招50万,招生人数预计达到800万人,提前实现了国家预定的目标。虽然,招生规模提高,但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很薄弱,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差,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集中表现为投资不足。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财政教育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在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政府更多的倾向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支持,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的财政资金更为有限。据统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中,2001年职业教育经费为279.69亿元,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为9.15%,比2000年下降了近9.01个百分点;2003年职业教育经费为298.33亿元,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下降为7.7%[5]。一些地方政府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严重,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致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地方政府投入也不足。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较为重视城市职业学校,农村职业学校发展艰难。
2.投资主体单一
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由各级政府、行业部门、企业举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行业和企业举办的学校社会化,大都转交给了地方政府。农村职业学校则更加突出,完全由政府举办。这样就造成职业学校投资主体单一,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另一方面的来源是依靠学生的学费收入。结果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费远远高于普通高中,影响了一些农村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积极性。由于投资主体单一,既加重政府财政压力,也增加了学生负担。
3.投资渠道不畅
投资渠道不畅,是造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投资不足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大都是公办学校,社会团体、企业个人、资金很难进入。根据测算,2003年,我国中等教育经费的各类来源中,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办学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为21.29%,其中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仅为5.54%[6]。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市场融资能力很弱,发展过程中很难取得信贷资金。
4.成本分担机制未形成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个人收入、地方经济发展、所服务企业及整个社会发展均有积极作用。从教育产品属性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但是具有较大的私人产品性质,也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所以,要建立个人、企业、地方政府、国家共同分担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机制,但是目前这一机制尚未形成。企业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应当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最大承担者,而实际情况却相反。据统计,2000年企业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为1594所,比1996年减少了1189所;2002年企业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减少到1040所,当年有近600多所技校停止招生[7]。
5.农村职业教育政府投入效率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着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主导型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政府部门按照计划和预算的要求采取行政调拨方式来完成。这种行政主导型教育资金配置模式,很少考虑到办学质量,使得教育投入总体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闲置与紧缺并存,一方面由于财力不足,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无法增长;另一方面分散办学、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存量闲置。这种行政主导型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投资的机制和途径
1.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力度,改革经费投入方式
(1)加大政府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调整转型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普遍比较落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依靠政府投入。加大政府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一是要提高国家财政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预算费标准。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对实践实训环节要求较高,所以生均培养成本高于普通高中。要改变生均财政预算经费中等职业学校低于普通高中的现象,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办学规模小、区域分散、基础薄弱,相对办学成本更高,可以考虑进一步提高生均财政经费标准。二是要加强专项经费的投入。在提高现有的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等各种专项经费额度的基础上,增设新的专项经费如助学贷款、学费补助等。
(2)整合各种政府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除承担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同时应发挥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用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扶贫开发等多方面作用。应将扶贫开发、劳动、民政、农业等相关政府部门用于农村培训方面的资金整合,统一规划,投入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改变政府资金投入方式,试行教育券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资金效率。教育券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获得者弥尔顿·弗里德曼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有价凭证的形式发给学生,而不是划拨到学校,学生凭券可以自由选择到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并用于支付学校的学费或相关教育费用,学校用收到的教育券从政府兑换相关的教育经费。教育券的核心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利,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提高政府教育经费的效率。教育券理论在国内得到重视,并广泛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江西省、山东济宁市、浙江长兴县、浙江瑞安市等地均取得一定经验,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将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在全国推广。
2.明晰产权、大力发展民办中职教育、增加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效益
(1)明晰教育产权,吸引民营资本,大力发展民办中职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是民营资本投入中等专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形式,是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民办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扩大职业教育资源,而且由于明显具有市场经济的特点,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理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对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但是教育产权不清晰是影响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产权理论强调市场自由交换和竞争,认为只要产权界定是清晰的、可交换的,市场必然使资源最终达到有效配置。教育产权也就是指教育资源产权,是指教育资源的所有、使用、收益、转换等一组权利组成的权利束,以及这些权利在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教育行为主体间的分割和界定,社会不同主体之间交换教育资源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权利的让渡。明晰教育产权是指:教育资源所有权有明确的界定;教育资源的使用权有明确的界定,即教育资源使用有明确的决策主体和执行主体;教育资源的收益权有明确的界定。要进一步明晰教育产权,吸引民营资本,大力发展民办中职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
(2)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办学体制不畅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低下主要原因之一。办学体制是指承办教育的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它由办学主体和出资主体两个要素构成,即“谁办学”、“谁承担经费”。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使其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实体。第二,引入竞争机制,使各种资源向有优势的学校集中,推动公办职业学校集团化、连锁化。第三,促进东西合作、城乡合作办学,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3.建立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扩大经费来源范围
建立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在确保加大国家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建立地方政府、企业、个人投资中等职业教育的机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范围。
(1)调动地方政府投资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要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范围。第二,加强宣传,提高各级领导,特别是地方领导对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软资本”作用的认识。
(2)发挥企业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投资者的作用。第一,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兴办或投资中等职业教育。第二,采取切实措施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筹集教育培训费,用于职工培训。第三,对于企业、用人单位使用技能型紧缺人才收取一定培训培养补偿费,专款专用,用于发展相关专业中职教育。
(3)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和地位,通过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提高个人投资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克服重视普通教育、歧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和地位,吸引广大学生投身中等职业学校,加入技能型人才行列。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真正落实用人单位招录职工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形成广大学生和家长愿意投资中等教育的良好局面。
4.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融资能力,拓展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渠道
(1)加强银行信贷资金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放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向银行贷款的政策,政府给予补息或免息,鼓励银行向中等职业学校发放贷款,以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建设经费不足问题。
(2)发放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国债。我国债券市场逐步成熟,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特别是国债市场需求旺盛,可以发行中等职业教育专项国债,从资本市场筹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资金。
(3)组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基金。鼓励有能力的中等职业学校,或行业、部门、地区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赞助、捐款募集社会资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4)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利用外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鼓励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培养模式,积极争取外资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收稿日期:2008-08-19
标签:中等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