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希望艺术设计作品设计既可以满足观赏的功能,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对我国的艺术设计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事业进入了大发展的繁荣时期,各种西方设计思想的涌入使中国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是居安思危,我们仍能发现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中出现的隐患。首先,我国的现代设计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国的土地上充斥着各种形式的“西化”。其次,我国现代设计一味的注重作品的量,对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挖掘不够,致使很多设计作品不过是设计元素的简单叠加,缺失了中国独特的风骨。再次,我国现代设计作品中,有些文化内涵意境表达直白,毫无美感,使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基于上述三点,本文从佛家美学文化这一点入手,以武汉地铁中宝通寺站为例,探讨佛家美学对中国设计思潮的影响。
1公共艺术——壁画
壁画是一种特殊的综合艺术门类,在国际上被称为“公共艺术”。它可以起到文字难以起到的作用,从视觉直接通达心灵(意识)。故在佛教传人中国后,迅速流传,产生了无数佳作。壁画是公共艺术,这是由其本身具有的特性和功能决定的。首先,它必须依附于建筑,所以被称为“壁”者,是说明画面的本身必须和建筑的墙壁是一体的,无论制作工艺如何,这一点是必备的条件。其次,它不同于单幅画。单幅画仅仅是表现一时一事的单独场景,而壁画则要求表现打破空间观念的恢弘场面,将很多故事组织在一个完整的大幅画面中。再次,壁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仅由一位画家难以完成,因其场面宏大,制作工艺复杂,所以必定需要团队合作。第四,是因其与博大的建筑为一体,不大可能被个人收藏。第五,是利用视觉思维,直接观赏,既通俗又美观,所以又被国外称为“文盲和老百姓的圣经”。由此五个特征,所以称之为“公共艺术”。
2武汉地铁的公共艺术空间设计思考
武汉处于交通要道,九省通衢。武汉市的轨道交通到2019年总里程计划达到315公里,预计覆盖武汉三镇的轨道交通网络,贯通长江,减轻桥路负担。其中,直至2013年开通及在建的线路有三条:2号线一期、4号线1期和1号线(轻轨)形成覆盖武汉的工字型规带交通网络。在已经开通的轨道交通的设计上,我认为地铁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重点应该放到2号线上。因为2号线贯通了武昌、汉口的各个经济中心地带。武汉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内容则应该以弘扬楚文化、培养楚式现代文明,宣扬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2.1武汉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的表现方式
武汉地铁2 号线,是我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有效的缓解了跨江交通难题。各个站点均设有公共艺术,为地铁空间增加了许多艺术氛围,成为武汉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公共艺术则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多样的主题表达,在2号线中较多的表现主题,以历史和生活的主题为多。还有优美的装饰手法,地铁空间是城市的一部分,其装饰艺术手法在地铁里是不可缺少的。另外还具有标示效果、互动形式等艺术表现方式。
2.2武汉地铁宝通寺站
宝通寺位于武昌洪山南麓,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武汉的唯一的皇家寺院,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规模之大、殿堂之宏伟为武昌诸刹之首,也是武汉著名的旅游景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宝通寺地铁站的采用的特色装修,设计的主题是“宁静致远”,主要表现方式是以现代艺术结合传统壁画。设置的菩提树的雕塑墙,有神圣宗教之意。菩提树属于佛教之树,本站以该树作为设计重点是想人们在匆忙的社会生活中偶尔停下脚步,沉心静气,让心灵休息。特色装修的壁画背景是以宝通寺原有的秀丽景色加以创作的,表现了宝通寺宁静致远的景色。在用材上面,壁画采用的是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制成的瓷板山水画。菩提树的雕塑墙为立体装置,用白铜手工打造悬挂于以宝通寺山水主题为背景的瓷板画之上,在表达内容上的一动一静,设计上的凹凸有致。这样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本站的创新点设计。这种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正体现了设计的多元化,佛家美学对公共艺术设计乃至每个设计范畴的影响,慢慢使中国的设计更有中国的本质。进一步的发展了设计的内涵和设计应该表现出的张力。宝通寺地铁站的壁画将地域特色与深厚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将艺术作品推向了精神层面的思考,让大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和满足精神需求。
宝通寺属于宗教场所,本站的设计表现了时代进步与思想开放。从外部开始,入站口就不同于其他站点的设计,本站专门设计成了具有寺庙特色的入站口。入口顶部设计成方形,上面铺满了和宝通寺庙顶相同的红色瓦片,瓦片底下是黄色的檐边,黄色也是宝通寺作为皇家寺庙独有的特色,底下以6个中间竖向镂空的柱子作为支撑,柱子周围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雕花围栏,围栏上是佛家的传统样式,同样从细节处体现了宝通寺站的特点。进入站内可以看到宏伟的山水壁画,一股浓重的中国风扑面而来,三颗由黄铜雕刻的菩提树浮雕彰显着本站的特色,给人一种宁静、幽远仿佛置身仙境之中的感觉。再往里走,在列车休息区还有模仿钟鼓样式制作的石凳,既有欣赏作用又可供人休息。宝通寺地铁站的设计,是中国设计进步的表现,将中国的丰富文化与实际相结合,体现了艺术的深度。
基于前文的描述,不难看出佛学对于设计的一些影响。在现代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之中,设计缺乏的是精神内容。每一个作品需要表达的内涵往往是通过作品背后知识的累积、文化的叠加而产生的。佛家美学源远流长,意义深远,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对精神的认知、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艺术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和教义也逐渐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对艺术和设计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佛教艺术对现代设计中的审美定位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佛教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佛教教义广而众多,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它关注的是人类的情感、精神,对人们产生的是心理的、根本上的影响。
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些佛教艺术创作对现代设计的创作方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佛与禅是人文精神的升华,禅是一种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心灵生活的艺术。透过禅的训练,心的效能会不断提升,使人具有清醒觉察的心力。也就是说禅是一种智慧,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佛教中的“禅机”、“顿悟”等思想也能给予设计师在对抽象思维的锻炼上寻找到新的方式方法。对于设计者来说,摒除杂念,保持宁静的心态,才能获得最大的思维空间,创造出宁静致远的艺术作品。
3结语
地铁中的公共艺术设计在构思、设计、确定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艺术的重要性。在设计中,不论是创造性的灵感还是有意境的艺术形式都是要以其功能性为出发点,以人作为艺术的感受主题,做到设计以人为本的公共艺术设计。地铁作为大众的重要交通工具,道路的通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繁荣与否,几乎是衡量城市经济实力的杠杆。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对于城市的精神面貌十分重要,它不仅能展现该地区的实力,还能调节人的情感,提升大众的艺术欣赏力,提高地铁的艺术品质。通过对地铁空间的艺术化设计,使大众从中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让人们在出行的同时可以随行欣赏艺术品,愉悦心情。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典轨道交通,使艺术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
作者简介:熊晨卉(1993.01-),女,湖北武汉人,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相关领域研究设计和教学。
论文作者:熊晨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艺术论文; 武汉论文; 佛教论文; 地铁论文; 佛家论文; 壁画论文; 中国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