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春阳镇中学 133205
摘 要: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媒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能力,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地图 第二语言 地图学习的兴趣 读地图的方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媒介,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地图教学?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学习地理课以前,学生对地图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七年级学生对地图很好奇却不会加以使用,此时老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因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此时地图难度不要过大,老师注意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学生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指出不足,讲解地图和一般图画的区别,不妨插入中国地图,提问学生在地图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能回答出:有文字符号和比例数字。此时老师适时地提出比例尺、图例、注记三个基本要素,并逐一讲解。这种直观式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此外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促使学生把地图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地图对我们生活的实用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把地图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也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
二、教会学生读地图的方法,会读不同类型的地图
学生面对一幅地图,到底怎样去读?首先要使学生熟悉地图的图例(如右图)。地图图例是千变万化的地理事物的图形符号,它表示的是各种地理事物。学生只有掌握了图例符号,才能识别各种地理事物。图例符号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界线符号(如洲界、国界、未定国界、地区界、省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符号(如河流、湖泊、山峰等)、人文地理要素符号(如公路、铁路、航线、水库等)。地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是有区别的,常见地图的类型大致分为:
1.地理图表。地理图表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直接教具,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工具。如左图热带雨林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如果用语言平铺直叙,学生很难理解,但一配图,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学生很容易得出A图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B图是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学生极易接受,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2.等值线图。等值线图是反映地理现象、数量分布情况的地图。阅读时,要观察图上的数据幅度,看疏密情况,看等值线封闭与否、等值线的走向特点。如看等温线图→读出气温约度→各地温差大小→高(低)温中心等。
3.地理分布图。地理分布图所占比重较大,运用较广。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理分布图,应确定其观察和分析的重点。如看地形图,应重点看地势特点、重要地形单元及其分布以及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如右图可以很轻松地看出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及地形单元的分布。
4.地理示意图。地理示意图旨在用简单形象的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左图可清晰明了地确定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
三、教学地图时应提出明确的要求
所提出要求要从简单到复杂,注意运用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规律,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教学中使用的挂图应该和所学知识紧密相连,别太复杂,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如山地、高原等地形,山高、海深的程度。除了运用符号文字外还要用色彩色调来表达,给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不能不加以注意。
四、要注意地图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比较
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它们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在分析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才能加以确认。如在学习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可以把这两个地区的地图进行比较,找出两大地区的位置、主要地形单元、濒临的海洋等,从而让学生得出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通过阅读我国的“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主要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学生不难想象出南、北方地区划分的依据。
总之,在地图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重文轻图”的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建立地图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借助地图工具达到学好地理的目的。
论文作者:李春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地图论文; 地理论文; 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符号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分布图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