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木质化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调控技术研究

绿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木质化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调控技术研究

赵慧[1]2018年在《厚朴药材的品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var.biloba Rehd.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厚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和历版《中国药典》均有记载。李时珍解释其名称由来:“其木质朴而皮厚,味辛烈而色紫赤,故有厚朴、烈、赤诸名。”《名医别录》中记载厚朴具“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止烦满,厚肠胃”之功效。然而,产地、采收、加工等因素对厚朴药材有效成分及其品质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导致药材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何在药材生产过程中,保证厚朴药材的优质和质量均一已成为关键问题。本课题通过系统分析厚朴药材多元指标成分,比较不同产地和商品药材、不同规格、不同生长年限和采收时间、不同加工方法及“发汗”条件厚朴药材以及厚朴不同药用部位中指标成分的差异;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FLC-Triple TOF-MS/M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技术对厚朴药材进行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分析比较不同产地和商品药材、不同生长年限和采收时间、不同加工方法及“发汗”条件厚朴药材以及厚朴不同药用部位之间的化学成分及其差异,筛选、鉴定差异化学成分,并找出其量的变化规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厚朴“发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样品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厚朴“发汗”过程中不同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合菌种分离纯化技术得到厚朴中内生菌种,并采用UFLC-TripleTOF-MS/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分析比较不同菌种接种厚朴及“发汗”厚朴与灭菌后烘干厚朴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从而为厚朴药材质量的综合评和全面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探索厚朴药材品质形成过程、选择适宜产区、适时采收、合理加工及制定商品规格质量等级标准提供基础资料。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研究系统查阅厚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文献综述研究。2、厚朴化学成分分析采用UFLC-Triple TOF-MS/MS及GC-MS/MS技术对厚朴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通过高分辨质谱获得的非挥发性成分的精确分子量、碎片离子峰、色谱保留时间及对照品信息与相关的参考文献相结合,初步鉴定出木脂素类、生物碱类和苯丙素苷类24种成分;挥发性成分通过与NIST05数据库匹配及参考相关文献,共鉴定出57种成分。3、厚朴多元指标成分的分析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不同产地和商品药材、不同规格、不同生长年限和采收时间、不同加工方法和“发汗”条件厚朴中多元指标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对厚朴中指标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超快速液相色谱-叁重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FLC-QTRAP-MS/MS)同时测定厚朴样品中8种指标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甜菜碱、木兰花碱、紫丁香苷、芦丁、槲皮苷、绿原酸)含量的方法;建立GC-MS/MS技术考察厚朴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测定厚朴样品中24种无机元素含量的方法。结果显示:不同生长年限和采收时间厚朴中各成分呈现动态变化;不同产地及商品药材、不同规格、不同加工和不同“发汗”条件各成分均有一定差异。4、厚朴的植物代谢组学分析采用UFLC-Triple TOF-MS/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不同产地与商品药材、不同规格、不同生长年限和采收时间、不同加工方法和“发汗”条件厚朴中非挥发性成分进行差异分析;采用GC-MS/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不同产地与商品药材、不同规格、不同加工方法和“发汗”条件厚朴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差异分析。根据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通过搜索软件数据库和参考相关文献进行差异化学成分鉴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找出不同代谢组厚朴中差异显着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规律。PCA结果显示,不同代谢组厚朴中化学成分组成均差异显着。通过进一步PLS-DA分析,“川朴”与“温朴”之间筛选出21个非挥发性差异成分和9个挥发性差异成分;不同规格中筛选出10个共有非挥发性差异成分和3个共有挥发性差异成分;不同生长年限中筛选出6个共有非挥发性差异成分,不同采收时间中筛选出7个共有非挥发性差异成分,且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发汗与未“发汗”厚朴之间筛选出17个非挥发性差异成分和5个挥发性差异成分。5、厚朴“发汗”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及其与化学转化的相关性本实验采用FISH技术对厚朴“发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样品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厚朴“发汗”过程中不同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合菌种分离纯化技术得到厚朴中内生菌种,并采用UFLC-Triple TOF-MS/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不同菌种接种厚朴及“发汗”厚朴与灭菌后烘干厚朴中之间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6、厚朴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析与比较采用UFLC-Triple TOF-MS/MS及GC-MS/MS技术对厚朴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厚朴不同药用部位中多元指标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采用UFLC-Triple TOF-MS/MS、GC-MS/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厚朴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非挥发性成分借助质谱快速、灵敏的高分辨率,精确分子量的定性能力的优点,通过获得色谱峰准分子离子及二级质谱数据,结合标准品比对及参考相关文献数据,初步鉴定出酚酸类、黄酮类、苯乙醇苷类共16个化学成分;挥发性成分通过与NIST05数据库匹配及参考相关文献,共鉴定出46个成分;厚朴与厚朴花中各指标成分存在一定差异;PCA结果显示,厚朴代谢组和厚朴花代谢组中化学成分组成差异显着。通过进一步PLS-DA分析,筛选出18个非挥发性差异成分和15个挥发性差异成分。

廖丹琼[2]2016年在《巴戟天多糖对1800MHz微波辐射致雄鼠生精障碍的保护作用及下丘脑Orexin-A神经元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生殖是世间生物体新老更替、繁衍生息的必经过程,对人类而言,男性、女性共同组成了生殖这一过程的主体,任何一方产生疾病将导致生殖无法进行。目前,男性不育已得到广泛关注,调查显示,在不能受孕的夫妇中至少50%的因素来自男性生殖系统异常。男性不育症的病因较为复杂,且伴随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及周围环境等的变化,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近年,随着微波技术在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微波产生的辐射对健康产生的危害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生殖系统是微波辐射的敏感靶器官,一定频率的持续性微波辐射可引起男性不育症。近年来,有关微波辐射对男性生殖系统影响的相关理论处于不断完善中,但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中药巴戟天是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等功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巴戟天水提物和醇提物对微波辐射所致生精障碍有一定效果。近年国内外学者对巴戟天的有效组分及其功效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巴戟天多糖作为主要成分之一,在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及改善认知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有关巴戟天多糖对微波辐射引起的生殖系统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如何鲜见报道。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课题集中研究了巴戟天多糖对1800MHz微波辐射致雄鼠生精障碍的保护作用以及对下丘脑orexin神经元的影响,以探讨巴戟天多糖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叁部分的工作。第一部分1800MHz微波辐射导致SD雄鼠生精障碍的模型构建目的:建立1800MHz微波辐射所致SD雄鼠生精障碍模型。方法:按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雄鼠分为3组,即对照(Control)组15只、微波辐射组(MWR)55只和假辐射(Sham)组10只。MWR组雄鼠于每日8:00am~8:00pm暴露在1800MHz微波辐射箱内,功率密度为200μw/cm2,辐射周期为4周。Sham组雄鼠于每日8:00am~8:00pm置于微波辐射箱内,但并不打开辐射开关。Control组雄鼠置于无辐射源的大鼠笼内。叁组均保证体位、摄食和饮水自由。观察叁组雄鼠的体重、皮肤体毛及活动量和精神状态。检测叁组雄鼠性行为学指标(爬背次数、射精次数、射精潜伏期)和精子参数(精子计数和精子畸形率)。分别采用透射电镜和HE染色观察叁组雄鼠睾丸和附睾的组织结构。结果:辐射2w和4w后,叁组大鼠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4w后,MWR组雄鼠皮肤松弛,体毛枯黄、粗乱、干燥、光泽性差,鼠体后1/3段尤其明显,且雄鼠表现为狂躁不安、试图逃窜、易激惹及缩肩拱背的行为。与Control组和Sham组比较,MWR组雄鼠的爬背潜伏期和射精潜伏期明显延长,爬背次数和射精次数明显减少,精子计数明显降低,精子畸形率显着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ontrol组和Sham组比较,MWR组见钙化灶和细胞核碎裂。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MWR组见附睾头管腔不规则、直径变小,管壁较薄,腔内精子稀少、管腔变空,偶见碎片。结论:本研究采取功率密度为200μw/cm2的1800MHz微波辐射在不影响雄鼠体重前提下,可降低其生精功能和性行为能力,引起睾丸和附睾损伤,成功制备了雄鼠生精障碍模型。第二部分巴戟天多糖对1800MHz微波辐射所致SD大鼠生精障碍的保护作用目的:探寻巴戟天多糖对生精障碍模型SD大鼠生殖系统的功效。方法:按随机方法将所有大鼠分为4组,即对照组(Control组,10只)、辐射组(MWR组,10只)、巴戟天寡糖组(10只)、巴戟天多糖组(30只)。Control组不进行辐射和给药;MWR组行微波辐射,仅灌胃5m L双蒸水;巴戟天寡糖组在微波辐射后次日予巴戟天寡糖灌胃(2次/天,0.03g/次);巴戟天多糖组在微波辐射后次日予巴戟天多糖(100mg/kg·d-1、200mg/kg·d-1和300mg/kg·d-1),均连续灌胃2周,剂量均5m L。测定各组雄鼠的睾丸、附睾湿重及系数。检测各组雄鼠的性行为学指标、精子参数。应用酶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雄鼠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睾酮(T)水平。采取透射电镜和HE染色观察各组雄鼠睾丸和附睾组织结构。结果:各组雄鼠的睾丸和附睾湿重及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比较,MWR组雄鼠的爬背潜伏期和射精潜伏期显着增多,爬背次数和射精次数显着减少,雄鼠的精子计数显着降低而精子畸形率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WR组比较:200mg/kg和300mg/kg巴戟天多糖组雄鼠在爬背潜伏期、射精潜伏期明显降低,爬背次数和射精次数方面明显增多,精子计数明显升高,而精子畸形率显着降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ontrol组比较:MWR组雄鼠血清中FSH和LH表达有所增减,而T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MWR组比较:200mg/kg和300mg/kg巴戟天多糖组雄鼠血清中T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MWR组比较:200mg/kg和300mg/kg巴戟天多糖组雄鼠睾丸生精细胞结构较完整,但300mg/kg多糖组见精子畸形;附睾头基底膜上皮连接较紧密,管腔细胞层次增加、排列整齐,管腔直径正常,管腔内精子量较多。而巴戟天寡糖组和100mg/kg巴戟天多糖组雄鼠睾丸和附睾头组织结构改善不明显。结论:巴戟天多糖组对微波辐射所致SD雄鼠生精障碍在性行为学、精子参数、性激素水平及形态学方面起到改善作用,且200mg/kg巴戟天多糖组的效果更佳。第叁部分巴戟天多糖对微波辐射所致生精障碍SD大鼠下丘脑orexin A神经元的影响目的:探讨巴戟天多糖对微波辐射所致生精障碍SD大鼠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按随机方法将所有大鼠分为3组,即对照组(Control组,10只)、辐射组(MWR组,10只)、巴戟天多糖组(20只)。Control组不行辐射,仅予10m L双蒸水;MWR组行12h/天的微波辐射干预,为期4w,仅予5m L双蒸水灌胃;巴戟天多糖组在微波辐射后次日予巴戟天多糖(200mg/kg·d-1和300mg/kg·d-1),连续灌胃2周,剂量均5m L。尼氏(Nissl)染色观察各组雄鼠下丘脑和垂体的组织结构。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orexin在下丘脑和垂体的表达。实时荧光PCR检测下丘脑组织中Orexin mRNA水平。代谢笼测定各组雄鼠的摄食和饮水量。结果:Nissl染色结果:MWR组雄鼠下丘脑阳性表达少于Control组,200mg/kg和300mg/kg巴戟天多糖组阳性表达有所增加;各组垂体组织未见无明显阳性增减。下丘脑Orexin A免疫荧光染色显示:Orexin A神经元主要位于穹窿周围,其阳性纤维分布广泛;与Control组比较,MWR组雄鼠下丘脑Orexin A神经元和弓状核Orexin A阳性纤维荧光强度明显增多(P<0.01);与MWR组比较,200mg/kg和300mg/kg巴戟天多糖组雄鼠下丘脑Orexin A神经元和弓状核Orexin A阳性纤维荧光强度明显减少(P<0.01);垂体未见Orexin A神经元及阳性纤维表达。实时荧光PCR定量测定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MWR组雄鼠下丘脑Orexin A mRNA定量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MWR组比较,200mg/kg和300mg/kg巴戟天多糖组雄鼠下丘脑Orexin A mRNA表达量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ontrol组比较,MWR组雄鼠的摄食量和饮水量均明显增多(P<0.01);与MWR组比较,200mg/kg和300mg/kg巴戟天多糖组雄鼠的摄食量和饮水量均显着减少(P<0.01)。结论:巴戟天多糖对微波辐射所致的Orexin A神经元及其纤维在下丘脑和弓状核的过表达起到抑制作用,其中200mg/kg巴戟天多糖的作用更佳,可能是其对微波辐射导致生精障碍的保护机制之一。

叶贤胜[3]2017年在《中药山茱萸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山茱萸为山茱萸科(Cornaceae)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其药用历史已有两千余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叁虫,久服轻身",其性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和涩精固脱之功效。山茱萸是一些经典中药名方的主药,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等。研究表明山茱萸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类、鞣质类、黄酮类、叁萜类和苯丙素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山茱萸在抗炎、糖尿病的防治、心脑血管的保护、神经保护、抗肿瘤、抗氧化和抗衰老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活性。虽然山茱萸含有多种药理活性,但其研究多集中于粗提物水平,而单体化合物少有报道。为了更好的阐明山茱萸的药效物质基础,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山茱萸水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地分离和结构鉴定,并且对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的评价,为山茱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最大紫外吸收在230 nm处特点,采用化学导向分离的思路,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山茱萸中分离纯化得到80个化合物,根据UV、IR、MS、HRESIMS、1DNMR、2DNMR、CD、ECD等技术方法,鉴定了其中72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41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3个单萜类化合物、5个黄酮类化合物、13个木脂素类化合物以及10个其它类型化合物(化合物名称见下表),它们分别为:cornuside A(1*),cornuside B(2*),cornuside C(3*),cornuside D(4*),cornuside E(5*),cornuside F(6*),cornuside G(7*),cornuside H(8*),cornuside I(9*),cornuside J(10*),cornuside K(11*),cornuside L(12*),cornuside M(13*),cornuside N(14*),cornuside O(15*),cornuside P(16*),cornuside Q(17*),cornusfuroside A(18*),cornusfuroside B(19*),cornusfuroside C(20*),cornusfuroside D(21*),6'-O-acetyl-7α-O-ethyl(22*),6-O-acetyl-7β-O-ethyl(23*),cornusglucoside A(24*),comusglucoside B(25*),comusglucoside C(26*),comusglucoside D(27*),cornusglucoside E(28*),cornusglucoside F(29*),comusglucoside G(30*),cornusglucoside H(31*),williamsoside D(32),loganin(33),8-epiloganin(34),7β-O-morroniside(35),7α-O-morroniside(36),7β-O-methyl morroniside(37),7α-O-methyl morroniside(38),7β-O-ethyl morroniside(39),7α-O-ethyl morroniside(40),sweroside(41),sarracenin(42),sachalinoide B(43),(4α)-3-(5,5-dimethyltetrahydrofuranyl)-1-buten-3-ol 3-O-β-D-glucopyranoside(44),apigenin(45),chrysoderol(46),luteolin(47),quercetin(48),dihydroapigenin(49)3,4,3',4'-tetrahydroxy-δ-truxinate(50),(-)-isolaric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51),(+)-isolaric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52),(+)-pinoresinol(53),(+)-epipinoresinol(54),syringaresinol(55),(-)-episyringaresinol(56),(-)-medioresinol(57),(7S,8R)-urolignoside(58),glochidioboside(59),(7R,8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9-O-β-D-glucopyranoside(60),(-)-secoisolariciresinol-9'-O-β-D-glucopyranoside(61),4-0-(6'-O-galloyl-β-D-glucopyranosyl)-cis-pcoumaric acid(62),5-(1 '-hydroxyethyl ethylenediamine)-methyl nicotinate(63),cirsiumaldehyde(64),5-hydroxymethylfurfural(65),p-Hydroxybenzoic acid(66),ethyl gallate(67),syringate(68),p-coumaric acid(69),caffeic acid(70),caffeic acid methyl ester(71),p-methoxycinnamicacid(72)。其中化合物 1~31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2~47,49~~64和72为首次从山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基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研究化合物1~15和32~41对STAT3通路的影响,评价其抗炎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3,12,33,35,36对STAT3通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且未表现出细胞毒性,构效关系研究表明:a.化合物的C-7"为β构型且与葡萄糖的C-3'脱水缩合形成醚键时,对STAT3通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b.化合物的C-7"为α构型且与葡萄糖的C-6'脱水缩合形成醚键时对STAT3通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c.马钱苷和7α,β-莫诺苷对STAT3通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采用ELISA试剂法检测化合物对细胞分泌的TNF-α、IL-6的抑制作用,评价化合物32~41的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33对炎性因子TNF-α分泌的抑制作用超过50%,其余化合物未显示出抑制效果。此外,还对化合物1~15和32~41进行了 PC12细胞缺氧缺糖损伤保护作用的筛选。实验结果表明筛选的25个化合物中,化合物1和3与OGD/R相比,细胞存活率提高,说明化合物1和3对OGD/R损伤的PC12细胞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弓巧娟, 杨海英, 郭桂珍[4]2010年在《基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芦笋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L.)中Cu、Fe、Zn、Ca、Mg、K微量元素含量,为芦笋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加入LaCl3和CsCl消除测定Ca、Mg和K时的干扰,以硝酸和过氧化氢为消解剂,采用高压密闭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白芦笋、白芦笋罐头、绿芦笋及其嫩茎和花中Cu、Fe、Zn、Ca、Mg、K元素含量。[结果]方法的回收率在91.2%~112.3%,相对标准偏差为1.43%~2.31%。芦笋加工为罐头后,Cu、Fe、Zn和Ca元素含量增大,K和Mg元素含量减少;绿芦笋中Cu、Fe、Zn、Ca、Mg、K元素含量均高于白芦笋;绿芦笋花中Cu、Zn、Ca和Mg含量明显大于茎中。[结论]该研究可为芦笋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刘尊英[5]2003年在《绿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木质化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绿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 cv. Mary Washington 500)、豌豆苗(Pisumsativum L.)为试材,从采后绿芦笋、豌豆苗木质化着手,研究了采后处理(绿芦笋用50μg.g~(-1)GA、50μg.g~(-1)ABA、1g.L~(-1)GSH、2%乙醇、10μL.L~(-1)乙烯、1μL.L~(-1)1-MCP处理,室温下贮藏5d;豌豆苗用20μg.g~(-1)赤霉素、10μg.g~(-1)脱落酸、100μL.L~(-1)乙烯处理,然后分别置于7、13和20℃下避光贮存72h。)对绿芦笋、豌豆苗营养品质变化及总酚、活性氧、核酸、细胞壁多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等变化的影响,探讨了采后绿芦笋木质化机理和采后处理对木质化调控的可能途径。研究结果可为有效延缓绿芦笋木质化以及绿芦笋常温贮运保鲜提供最佳技术条件。 采后绿芦笋、豌豆苗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游离氨基酸、粗纤维、细胞壁多糖和木质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ABA、乙烯促进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促进游离氨基酸、粗纤维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加。低温、GA、MCP、GSH和乙醇显着抑制叶绿素、可溶性糖的降解以及粗纤维、细胞壁多糖和木质素含量的上升。7和13℃贮存的粗纤维含量分别比20℃贮存的低55.1%和33.7%。GA、MCP、GSH和乙醇处理总糖残基含量分别比对照低44.6%、27.6%、20.9%和12.5%,木质素含量分别比对照低32.8%、30.8%、22.3%和29.3%。 木质素含量变化与O_2~-含量、H_2O_2含量、PAL、CAD、POD酶活性变化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蛋白、DNA含量变化呈极显着负相关,与总酚含量、RNA含量、PPO酶活性相关关系不显着。绿芦笋贮藏过程中,O_2~-、H_2O_2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DNA和RNA含量下降,PAL、CAD、POD酶活性前期升高,后期均呈下降趋势。ABA、乙烯诱导O_2~-、H_2O_2含量上升,促进可溶性蛋白、DNA、RNA降解,刺激PAL、CAD、POD酶活性升高;GA、MCP、GSH和乙醇抑制了O_2~-、H_2O_2含量上升,延缓了可溶性蛋白、DNA、RNA降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PAL、CAD和POD中的一种或几种酶的活性并推迟了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绿芦笋不同部位木质化程度不同。木质化过程中,基部木质素、DNA、RNA和O_2~-含量以及PAL、CAD和POD酶活性均显着高于顶部,但顶部DNA和RNA降解幅度比基部大。 总之,采后绿芦笋、豌豆苗木质化的机理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AL、CAD、POD中的一种酶活性升高或几种酶活性同时升高,诱导木质素大量合成;活性氧含量增加,促进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氧化交联;蛋白、核酸降解,膜脂过氧化加剧,衰老加剧,促进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大量沉积。木质化原因可能是这叁面的单独作用,也可能是协同作用。低温、GA可显着抑制豌豆苗木质化进程,保持较好的品质。GA、乙醇、MCP显着延缓了绿芦笋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下降以及因细胞壁多糖、木质素含量上升而引起的木质化,保持了较好的品质和较高的商品率,是延缓绿芦笋木质化的有效措施。

刘洪美[6]2016年在《巴戟天中多农药残留检测及防霉变储藏规范研究》文中认为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为茜草科(Rubiaceae)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干燥根,是我国着名的四大南药之一,同时具有“药用”和“保健”功能,已被开发制成多种保健食品。近年来,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一直作为传统中药的巴戟天呈现了较好的应用和开发前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议题。巴戟天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植和生长需要使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以提高药材产量,而巴戟天的生长年限较长(一般5-7年),易导致农药在植物体内蓄积和残留,影响药材的品质、危害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此外,由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直接与土壤接触五至七年,巴戟天在生长、加工和后期储藏、运输过程中极易污染多种真菌,发生霉变变质和多种真菌毒素残留,严重影响药材的质量、有效性和安全性。本论文首先建立了简便、可靠、灵敏的分析方法用于巴戟天中农药和真菌毒素多残留及多种化学成分的高通量快速检测,以全面、系统地综合评价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然后,综合运用真菌学、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并借助响应面分析-中心组合设计法研究产毒菌株在巴戟天药材上的生长情况和真菌毒素的累积规律及药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进而初步总结巴戟天药材的储藏规范,以期为巴戟天的科学合理养护、保障药材的质量和有效性、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改良的QuEChERS技术结合GC-FPD法同时检测巴戟天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通过对样品前处理各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用乙腈-水(9:1,v/v)提取,采用PSA和GCB净化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运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法(GC-FPD)快速测定40批巴戟天样品中30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结果发现,两批(5%)来源于同一产地的巴戟天样品检出有机磷农药(杀螟松)残留,残留量分别为0.0283 mg/kg和0.0348 mg/kg,均超出了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量(0.02 mg/kg)。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检出限低、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为其他根茎类药材中农药残留检测提供了参考。2、建立ASE/MSPD-GC-ECD法同时检测巴戟天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醋类农药残留通过正交设计对萃取温度、萃取溶剂和净化剂弗罗里硅土的量进行考察,以优化加速溶剂萃取辅助的基质固相分散萃取(ASE/MSPD)提取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条件,萃取和净化一步完成,结合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同时定性定量测定33种有机氯农药和9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污染水平。结果发现,3批样品中检测到4种农药残留(β-硫丹、四氯硝基苯、六氯苯和α-六六六),但污染水平均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自动化程度高、重复性好,可扩展用于其他复杂基质中的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检测。3、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FLC-MS/MS)同时检测巴戟天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以甲醇-水(均含0.1%甲酸)(80:20,v/v)溶液为溶剂,采用一步提取法制备样品,通过色谱和质谱参数的优化,建立基于编程的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的UFLC-MS/MS法同时定性、定量检测巴戟天中11种真菌毒素。结果发现,2批巴戟天样品中检测出5种真菌毒素,污染水平均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量。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重复性好、回收率较高、检测速度快,适用于复杂基质巴戟天药材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快速分析与筛查。4、采用HPLC-DAD法测定巴戟天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和化学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建立药材的质量控制新模式采用超声提取法制备样品,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陈列检测器(HPLC-DAD)对巴戟天中两种主要环烯醚萜苷进行含量测定,并建立40批巴戟天样品的指纹图谱,不仅能够实现对指标成分的定量测定,亦能获得不同批次样品间丰富的化学信息。然后,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相似度分析(SA)、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实验数据进行解析,旨在全面地反映巴戟天的质量,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研究基础。5、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法(RSM-CCD法),结合“反式”培养模式考察巴戟天药材最佳的储藏条件,为初步制定其储藏规范提供依据选取黄曲霉毒素的主要产毒菌株Asp. flavus 3.4410为模式菌,将已灭菌的巴戟天药材浸染该菌株后,于不同温湿度环境下储藏进行“反式”培养。采用HPLC-DAD法和UFLC-MS/MS法分别测定样品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和4种黄曲霉毒素(AFB1, AFB2, AFG1和AFG2)的含量变化。经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法(RSM-CCD法)优化后考察该菌株在药材上的生长情况、药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及黄曲霉毒素的累积规律及其与储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关系,探讨巴戟天不易霉变产毒的最佳环境条件,以期为巴戟天的科学合理养护、保障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郑毅, 李玉环, 李哲, 徐海玉, 凤桐[7]2016年在《北方大棚绿芦笋套种香菜栽培技术(英文)》文中提出在北方大棚种植模式单一,套种模式不常见,北方大棚绿芦笋种植同时套种香菜,既可以增加蔬菜种类,又可以提高复种指数,还能增加芦笋种植户的收入。该文通过大棚绿芦笋套种香菜栽培技术的介绍,为北方绿芦笋大棚栽培大面积推广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打破大棚种植单一的模式,对种植模式起到引领作用。

龚佳惠, 陈贝莉, 董欢欢, 王向阳[8]2017年在《L-精氨酸对绿芦笋贮藏品质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绿芦笋为试材,研究浓度为0.1 mmol/L的L-精氨酸对其在4℃贮藏过程中品质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mol/L的L-精氨酸浸泡30 min处理,能有效地降低绿芦笋的腐烂率、失重率和残渣率,减缓叶绿素的消耗及丙二醛(MDA)的生成,并通过有效抑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从而延缓了木质素的生成,提高绿芦笋的总抗氧化能力,说明0.1 mmol/L浓度的L-精氨酸处理能有效维持采后绿芦笋的品质,且L-精氨酸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果蔬保鲜具有安全性高的优势。

宋秀香, 鲁晓翔, 陈绍慧, 李江阔[9]2013年在《冰温结合低温驯化对绿芦笋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直接冰温贮藏为对照,将低温驯化处理与冰温技术相结合,研究了冰温贮藏前低温驯化对绿芦笋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温驯化可延长绿芦笋贮藏期10d,并提高绿芦笋感官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抑制绿芦笋的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速率的升高及电导率的上升;对照组贮藏30d时的电导率升至30.36%,而低温驯化处理贮藏至40d的电导率为28.79%;同时,抑制绿芦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上升,保持了绿芦笋的硬度;并提高了绿芦笋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推迟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增强了绿芦笋对过氧化物的抵抗作用。

张祎楠[10]2013年在《川牛膝种质资源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牛膝为川产道地常用中药,来源于苋科杯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的干燥根。临床用于治疗血滞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但是由于长期栽培管理粗放、品种退化和混杂等因素,导致药材品质下降。川牛膝道地产区资源调查通过对四川川牛膝3个道地产区的实地调查,得到不同产地生态环境,品种混杂情况,生产状况、销售价格等资料。发现川牛膝品种混杂严重,传统种植地废弃。目前产区主要品种有川牛膝(又称白牛膝、甜牛膝)来源于杯苋属植物川牛膝C.officinalis Kuan;麻牛膝(又称红牛膝)来源于杯苋属植物头花杯苋C.capitata Mop杂牛膝(川牛膝与头花杯苋的自然杂交种)来源于C.officinalis*C.capitata。二、川牛膝遗传多样性研究初步评价道地产区川牛膝的遗传多样性。应用ISSR分子标记对川牛膝主产地6个居群,23份样本进行了植物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经过引物筛选试验选出4个呈现多态性的引物,平均扩增条带数为10.75条,总共扩增条带数为43条,占总扩增条带数的67.4%。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川牛膝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在物种水平上,He=0.1892,PPL=67.4%,Ho=0.3224;在居群水平上,He=0.717,PPL=49.76%,Ho=0.2509).居群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2-1.00。得到四川主产地川牛膝物种间遗传多样性较大,居群间遗传多样性较小,遗传变异主要川牛膝居群内基因流漂移。叁、川牛膝种子研究川牛膝一般生长于海拔1500m-2500m地区。随着海拔的降低川牛膝发芽率明显降低。通过对川牛膝种子的含水量、生活力、千粒重及健康度进行测定,为川牛膝种子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地依据。研究不同激素、浸种时间与温度对川牛膝种子萌发的影响。吲哚乙酸不同浓度处理川牛膝种子,能够显着提高其发芽率与发芽势。四、川牛膝根的生长发育及显微构造研究发现川牛膝随着年限的增加其叁生维管束轮数、个数均在3年达到高峰,川牛膝叁生维管束通常可达4-8轮,每轮有每轮有30-60个叁生维管束,远高于一年生川牛膝。川牛膝及其混杂品种在叁生维管束个数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五、川牛膝农艺性状与花形态结构研究通过对不同种源川牛膝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株高、茎周长、冠幅、叶长、叶宽、单株鲜根重、根长、根分支数、根周长、折干率均有显着差异。对川牛膝的花形态结构进行解剖,发现不同种源川牛膝在雄蕊个数、雄蕊颜色、雄蕊形状、胚珠、干花颜色都有一定差别。六、川牛膝质量评价研究(1)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建立了川牛膝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发现同等年限的川牛膝多糖含量较杂牛膝、麻牛膝更高;随着年限的增加,川牛膝多糖类物质的积累也在增加。(2)川牛膝杯苋甾酮含量测定对32批川牛膝进行含量测定,得到叁年生川牛膝平均杯苋甾酮含量为0.065%、杂牛膝为0.057%,麻牛膝为0.033%,明显低于川牛膝和杂牛膝。1年生川牛膝平均杯苋甾酮含量仅为0.020%,2年生为0.031%且部分达不到0.030%,3年生、4年生川牛膝杯苋甾酮含量分别为0.058%、0.061%,表明随着年限增加杯苋甾酮的积累也在增加,到叁年逐渐趋于稳定。(3)川牛膝指纹图谱研究通过32批样品建立川牛膝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图,标定13个共有峰,其中指认4号峰为阿魏酸,5号峰为杯苋甾酮,10号峰为齐墩果酸,其中以5号峰作为参比峰。经研究发现,川牛膝7、8、9、10号共有峰的平均峰面积之和占总峰面积的0.48%,9号峰占参比峰的0.17%;杂牛膝共有峰的平均峰面积之和占总峰面积的的30.46%,9号峰占参比峰的2.36%;麻牛膝共有峰的平均峰面积之和占总峰面积的63.56%,9号峰占参比峰的945.5%。其中杂牛膝、麻牛膝的特有峰T1、T2平均峰面积占总峰面积分别为15.3%、19.6%。说明该化学物质对整个杂牛膝、麻牛膝化学成分影响非常大。七、川牛膝质量的多因素关联性分析对以上川牛膝杯苋甾酮含量、生态环境、农艺性状、显微特征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分析表明,川牛膝杯苋甾酮的积累与叶的运输有着重要的联系(叶宽>叶长>灌幅>单株鲜根重>茎周长>根分支数>根长>株高>根周长),此外还受到叶的光合作用的影响;与海拔、降水量等生态因子与也存在重要联系(海拔>年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年蒸发量>年平均日照>10℃的有效积温>年均气温):此外还与川牛膝根栓内层厚度有着重要的联系(栓内层厚度>木栓层厚度>叁生维管束个数>草酸钙晶体数量),提示杯苋甾酮主要积累于栓内层。

参考文献:

[1]. 厚朴药材的品质评价研究[D]. 赵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2]. 巴戟天多糖对1800MHz微波辐射致雄鼠生精障碍的保护作用及下丘脑Orexin-A神经元影响的研究[D]. 廖丹琼. 福建医科大学. 2016

[3]. 中药山茱萸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 叶贤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4]. 基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芦笋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J]. 弓巧娟, 杨海英, 郭桂珍.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5]. 绿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木质化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调控技术研究[D]. 刘尊英.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6]. 巴戟天中多农药残留检测及防霉变储藏规范研究[D]. 刘洪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

[7]. 北方大棚绿芦笋套种香菜栽培技术(英文)[J]. 郑毅, 李玉环, 李哲, 徐海玉, 凤桐.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8]. L-精氨酸对绿芦笋贮藏品质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龚佳惠, 陈贝莉, 董欢欢, 王向阳. 保鲜与加工. 2017

[9]. 冰温结合低温驯化对绿芦笋贮藏品质的影响[J]. 宋秀香, 鲁晓翔, 陈绍慧, 李江阔. 北方园艺. 2013

[10]. 川牛膝种质资源评价研究[D]. 张祎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绿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木质化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调控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