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论文,脆弱论文,生态论文,西部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9)02-0051-14
一、引言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涵盖了西部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37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草畜资源、旅游资源等[1],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内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养殖业、能源产业、矿产加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几个产业,但受生态环境脆弱,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产业之间关联程度较低等因素制约,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很多地区至今仍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的贫困问题始终是国家经济发展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地区的脱贫首先需要产业的支持,产业发展中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单一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现有产业之间形成产业联动,实现有限资源的共享,提升现有产业竞争力,形成有效的产业体系,带动经济发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实现这些地区的和谐发展。
国内外关于产业联动的研究主要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包括产业组织、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内容,相关的理论有产业关联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业链理论、战略联盟理论、工业区位理论等理论。国内学者对产业联动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实证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同一省域内不同产业的联动(廖才茂,1997[2];石宏伟,1999[3])和相同产业在不同区域内的联动(宁晓青、朱栋梁,2001[4];南宇,2004[5];苑久富,2006[6];施同兵、简晓彬,2007[7];刘玥,2008[8];)等。目前的研究从区域角度来看,主要是针对经济发达地区和省域的角度上来对产业联动进行研究,对贫困地区和县域的产业研究研究几乎是空白;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对于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的优势产业的关注非常少。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的发展需要优势产业之间实现产业联动来实现,受生态环境恶劣、经济总量较低,财政收入较少,吸引外部投资的可能性较小,政府投入较少,以及各个贫困县的县域产业联动和省域相比不同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的产业联动很难采用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联动方式。如何构建适合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地区的产业联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来促进和实现产业联动,实现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和谐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现状
我们选取2006年西部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375个扶贫工作重点县的经济数据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比较,数据共包括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各省内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GDP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详见表1。
1.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经济总体发展 整个西部地区的扶贫工作重点县的生产总值占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的15%,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各省、市、自治区扶贫工作重点县的生产总值占到所在省、市、自治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贵州省达到了33.5%,其他均在30%以下,其中四川和新疆所占比重最小,分别是8.2%和6.6%。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2006年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县市总数量的30.68%的27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GDP总量仅达到201.71亿元,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GDP总量3018.98亿元的6.7%。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扶贫工作重点县的生产总值比重均低于数量比重,表明扶贫工作重点县的经济发展整体上远远落后于各省、市、自治区发展水平。
2.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总体产业结构与西部地区比较 将西部所有扶贫工作重点县2006年的三产产值进行加总计算,得到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2006年整体三产比重为26.3∶40.5∶33.3。而2006年全国和西部地区的三产比重分别为11.3∶48.7∶40.0和16.2∶45.4∶38.5。对全国、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的三产比重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三产业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而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的第一产业比重又低于西部地区水平,第二、三产业比重又都高于西部地区水平。这说明,与全国相比,西部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很多地区一般都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体,凭借传统的、简单的农耕技术和经营方式进行生产。
3.西部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扶贫工作重点县的产业结构与各省(市、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西部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扶贫工作重点县的产业结构与各省当地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扶贫工作重点县的产业与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差别。其中,贵州、新疆、四川三个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高于30%,其中新疆的一产比重达到了46.2%,说明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比较落后;陕西、青海、内蒙古三个地区的第二产业达到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这三个地区的工业比较发达;而宁夏、重庆这两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在4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较快。
4.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内经济发展好的县和经济发展较慢的县产业联动状况 我们对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内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内GDP排名前20%的县和GDP排名后20%的县的优势产业联动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的优势产业联动状况和经济发展较慢的县的优势产业联动状况有非常大的区别。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自治区的31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中,经济发展较快地旗县的主要产业中都有能源产业,如煤炭产业、石油产业和天然气产业,部分旗县还有矿产加工产业。产业之间的联动情况较好,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单独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
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几个旗县的主要产业中主要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部分旗县有矿产加工产业,但这些县的产业规模小,产业之间缺乏联动。
三、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模式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优势产业联动模式的实现取决于区域内优势产业发展状况。而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的优势产业发展有其特殊的内涵和特点,这不仅受西部现有的产业体系不完整、生态环境脆弱、外部投资和政府作用如何发挥等一系列条件的约束,而且其发展的实现是一个需要将现有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应用的过程。
在本文的研究中,借鉴作者对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优势产业的研究成果[1],以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的基础理论,以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优势产业测评模型中的要素作为分析的基础。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优势产业测评模型如图1所示。该优势产业选择模型是一个双层的模型,模型的内部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关键要素构成,模型的外部由政府、可持续发展、外部直接投资和机会四个要素构成。这八个要素共同构成了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优势产业选择的钻石模型。同时,该模型反映出一个动态的、双向强化的系统。作为双向强化的系统,模型本身内部各要素之间在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过程中具有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即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模型的内部和外部也存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对优势产业的选择产生作用。
图1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优势产业测评模型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的分析将在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优势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从这八个要素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参考现有的关于产业联动的研究成果,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模式将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即区域内不同产业联动和区域外相同产业联动。区域内不同产业联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以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两种模式;区域外相同产业联动进一步分为相邻区域的产业联动和不相邻区域的产业联动两种模式。下面我们针对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的不同模式进行论述。
(一)区域内不同产业联动
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模式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中的一些县,由于具备一定的资源禀赋,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为了有效地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可以通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的方式在该区域培育优势产业,其产业联动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联动模式
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于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产业,可以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外部投资、机会、可持续发展、政府、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共同作用于该产业链,促进整个产业需求条件的改善和各产业生产要素的提高,从而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联动,进而实现优势产业培育。
2.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模式 对于那些受资源禀赋或区位条件限制,产业体系不是很完整的地区,可以考虑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直接联动的方式,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来培育优势产业体系。
虽然这些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比起前面所讲的一类地区而言有一定的差距,但在优势产业体系的培育过程中,前一类地区中的优势产业体系培育思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针对该区域产业体系不完整,短期内建成完善的产业体系的可能性较小,可以考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或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的方式来培育优势产业体系。但对于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而言,那些第二产业发展较差的区域,一般受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限制,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大笔的资金支持来培育和发展第二产业。因此,在优势产业体系培育过程中,可以先考虑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直接联动的方式来进行,等产业规模做大后,再充分考虑发展和壮大第二产业,最终形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培育优势产业体系的方式。
(二)区域外相同产业联动
1.相邻区域的产业联动模式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中贫困县相对集中的分布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状况,这样一些贫困县地理上的集中,造成当地各县的产业规模小,发展落后。
在相邻的各个区域内,有些要素是比较相像或类似的,如一个大的区域内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情况都比较类似,如果在区域内某个小的区域里或某几个区域内有相同的优势产业,通过产业联动可以实现区域联合来培育优势产业。这样就有可能将在一个县内或几个县内有一定优势但还没有发展起来的产业,通过大区域的产业发展构思,培育成为一个大区域内的优势产业。
通过产业联动实现的相邻各区域产业联动来培育优势产业的思路是通过提升大区域内统一的生产要素,改善需求条件,发展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和利用外部各因素来发展和培育优势产业,这样的发展思路是主要依靠自身条件来做大优势产业的思路。图3表示了相邻区域的产业联动模式。
图3 相邻区域产业联动模式
2.不相邻区域的产业联动模式 不相邻区域的产业联动主要指经济发展较快区域和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的产业有效结合实现优势产业培育。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多依赖外部资源的注入来实现。通过将先进地区的资金、人才和企业引进到落后的地区,促使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发生变化,结合当地的现有的优势产业,培育出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作用方式如图4所示。
图4 不相邻区域的产业联动模式
从图4中可以看出,通过经济发展较快区域A生产要素向经济发展落后区域B的转移,来促进区域B优势产业的培育。根据不同的情况,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同业竞争、外部投资等等所有的要素都可以实现转移,其中生产要素的转移是指人才、管理理念等的转移。
四、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案例研究
(一)区域内不同产业联动案例研究
1.陕西延川红枣产业联动研究 延川县种植红枣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止至2007年,全县红枣面积已发展到29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达到12.5万亩,年产量1.3万吨,产值达5000余万元。红枣已由黄河沿岸主产区向全县范围辐射扩展。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与当地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分不开,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延川县红枣产业联动案例。
(1)延川县红枣产业关键要素分析
延川县红枣产业关键要素详见表3所示。
(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培育延川红枣优势产业
通过分析,延川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是有一定的红枣加工产业,只是产业的规模较小,如果有较好的外部投资或较强的金融产业的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延川红枣产业的竞争力。但受制于延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财政对于红枣产业所能提供的支持有限,而发展产业所需要的资金从外部得到的机会又少,所以单纯从红枣产业的思路来探寻优势产业发展的思路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在延川县红枣产业培育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的方式来培育优势产业。这里我们探讨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指延川县的另一个优势产业一旅游产业。延川县是中华民族始祖伏羲的故里,乾坤湾是黄河九十九道湾上神奇的一处景观,黄河在这里陡然急转,形成320度的大转弯,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湾。形成巨大的“S”形乾坤大转弯,遂得名“乾坤湾”。乾坤湾启发伏羲发明了太极八卦图和阴阳学理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多民族杂居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土文化,这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市延川县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近年投资过亿元整合旅游资源,在乾坤湾附近建成旅游度假村、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碾畔黄河民俗博物馆等景点。
依据产业联动的思路,我们构建的产业联动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延川县的红枣产业联动模式
通过以上思路,构建了延川县红枣产业联动模式,该产业联动将延川县现有的6个主要产业中的4个产业有效地联系起来,即畜牧业通过提供农家肥实现红枣的有机和绿色种植;林果业通过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为红枣的栽培和种植提供支持;通过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联系,为红枣的销售和加工提供产业升级的动力;食品加工业为红枣加工提供相应的机械设备和人才储备。该产业联动拓展了原有的红枣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以红枣为核心的机械设备维修产业、红枣加工机械生产产业、红枣储藏产业、红枣包装产业等产业链条,同时,通过与相关政府和教育贸易机构的合作,实现了红枣产业的生产要素的提升,并在拓展海外市场。
(3)红枣产业联动对产业竞争力各要素的影响
①改善红枣产业的需求条件:通过旅游产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到延川县来旅游,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有较强的购买特色旅游产品的动机,旅游者通过购买延川红枣为延川县的红枣销售提供了新的途径,改善了延川红枣产业的需求条件。在这样一个购买过程中,由于销售给旅游者的红枣价格比直接销售给外地的收购者的价格高,通过将当地的优质红枣和旅游业直接联系,不仅提升了红枣的附加值,而且为红枣产业链条的价值增值提供可行的路径。
②提升红枣产业的生产要素: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红枣产业的生产要素改善提供进一步的可能。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红枣产品的要求与普通的消费者有一定的差别,他们对产品的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但如对产品质量更为关注,是否是绿色有机产品更为关心。因此,旅游者对产品的重点关注将导致当地对红枣产业生产要素的改进中,如培育优质的红枣品种,加大科技扶持力度,重视绿色有机产品的种植等。这样的良性循环对红枣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③促进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导致红枣产业面临的需求多样性日益体现出来,如对产品的包装更为重视。多样性的需求进一步带动了红枣产业的包装产业、公关广告产业和红枣的销售管理等产业的发展,使红枣产业的下游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同时,随着红枣产业的发展,相应的配套的金融产业、保险产业等产业的支持也会有较大的发展。
④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对红枣产业的需求,进而导致单几个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样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从而使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增强,同时,对红枣产业的深加工的战略选择将为红枣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方向。
延川县通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产业联动,解决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三个关键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和同业竞争的状况。通过这些要素的改进,延川县实现了红枣优势产业的培育。
2.四川南江核桃产业联动研究 南江县是“中国核桃之乡”,“米仓山牌”核桃、核桃仁获得国家AA级绿色食品品牌认证和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核桃产业迅速发展。截止2008年核桃总规模19.5万亩,挂果核桃面积7.2万亩,其中新植的挂果3万亩;盛产树59万株,产量470万公斤;干果产值实现7050万元,加工量达到100万公斤,加工增值500万元。南江县的第二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其核桃产业的发展需要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联动,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南江核桃产业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联动。
(1)南江县核桃产业各要素分析
南江县核桃产业关键要素详见表4所示。
(2)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
南江县发展核桃产业,生产要素的改进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但产业要被培育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还必须从产业联动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前面论述过,目前南江县的核桃产业链条中只有核桃种植、核桃销售两个部分,对核桃产业增值部分最大的核桃深加工部分在南江县是空白,虽然有考虑通过吸引外部投资来建设核桃产业的第二产业,但南江县地处偏远山区,道路不通,而且土地缺乏,这样的条件很难获得外部的投资,而没有外部的投资,核桃加工产业就很难发展起来。
因此,南江县的核桃产业面临的现状是区域内产业体系不完整,短期内建成完善的产业体系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我们考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直接联动的方式来培育优势产业。
南江县第三产业中能与核桃产业直接联动的产业是南江的旅游产业。南江的旅游资源中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内容是国家级4A级的风景名胜区光雾山旅游资源,该景区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区域,由于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获得外部投资来发展的机会较大。同时,前面所论述的生产要素中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不仅惠泽到核桃产业,而且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对于南江的核桃产业来说,南江县旅游业+核桃产业的优势产业培育模式将是一条可行的道路。这样的模式通过将第一产业核桃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直接联系,强化了核桃销售产业的发展,为核桃产业的增值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南江县核桃产业联动的模式如图6所示。
图6 南江县核桃产业联动模式
(3)产业联动对核桃产业竞争力各要素的影响
①改善核桃产业的需求条件。通过旅游产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到南江来旅游,在这些人之中,很多是驾车自助游的游客,他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购买当地的特色产品是旅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样的需求改善了核桃产业单纯依靠外地收购者来收购进行销售的局面,同时,由于销售给旅游者的核桃的价格比直接销售给外地的收购者的价格高,通过将当地的核桃产业和旅游业直接联系,改善了核桃产业的需求条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核桃销售的规模和方式也将发生改变,如通过建立核桃销售配送中心等方式,集中和规范地对旅游地的核桃销售进行管理,进一步扩大销售量和实现核桃产业增值,这样就会进一步提升对核桃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使核桃产业的需求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②提升核桃产业的生产要素。旅游产业对核桃产业的生产要素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影响。旅游者购买核桃时,对核桃的质量、品种和绿色安全更为关注,这样的要求放过来促进加大优质核桃的种植,加速核桃品种的更新换代,技术人员能够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保证核桃的种植,随着核桃产业的生产要素中人和核桃品种要素的得到提升,会进一步促进其他生产要素的提升。
③促进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核桃产业面临的需求多样性日益体现出来,而多样性的需求进一步带动了核桃产业的包装产业、公关广告产业和核桃的销售管理等产业的发展,使核桃产业的下游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同时,随着核桃产业的发展,相应的配套的金融产业、保险产业等产业的支持也会有较大的发展。
④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对核桃产业的需求,进而导致单靠一两家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样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从而使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增强,同时,对核桃产业的深加工可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为核桃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区域外相同产业联动案例研究
1.甘肃定西土豆产业联动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定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生产及加工基地,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多级政府的相互协调,实现了相邻区域的产业联动。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甘肃定西如何实现土豆产业联动。
(1)甘肃定西土豆产业各要素分析
定西土豆产业关键要素详见表5所示。
(2)定西马铃薯产业联动对产业竞争力各要素的影响
①产业联动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率
定西市的各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通过产业联动在全市三个不同自然气候类型区确定了陇薯、渭薯、武薯、青海薯、甘农薯和外引专用薯等六大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品种系列,同时,在不同区域内,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形成区域分工来发展发展马铃薯产业。
②产业联动改善需求条件
各区县都设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和马铃薯交易市场,从大区域来看,已初步形成了以六大专业市场为主体,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以各类营销组织为依托,以农村收购网点为基础的马铃薯交易批发和购销服务网络。市政府专门开通中国定西马铃薯信息网站,向国内外市场宣传定西马铃薯区域品牌,展示推介定西市马铃薯优秀企业或优质产品,整理和发布相关信息,为广大客商了解定西马铃薯提供快捷准确的市场平台。向外销售马铃薯时,定西则运用统一的地域品牌,来满足更广阔的市场需求。
③产业联动加大同业竞争和同业合作程度
马铃薯的种植、加工在各区县内存在着同业竞争,同时,从定西市整体来看,各区县的马铃薯生产加工也存在着竞争。但是,通过产业联动,逐渐形成区域分工,避免过度竞争对产业整体发展的阻碍。同时,定西市对区域产品进行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既增强了企业间的合作,又提升了产品信誉度。
④产业联动促进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发展
各区县都针对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品种进行重点培育、延伸下游加工产业链,确立当地龙头企业。上级政府则从大区域角度出发,与相关科研院校联系,培育优良品种,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确立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各县区都设有马铃薯协调调运领导小组和路地联运办公室,协调当地马铃薯外运。省政府直接与铁路部门联系,开驶专列,确保马铃薯顺利到达全国各地市场。
⑤产业联动促进政府职能改进
通过市、县区政府制定相关支持性政策,鼓励农民种植马铃薯。市政府专门成立“定西市支柱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办公室”及“定西市农业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和“无公害绿色食品推荐认证委员会”。具体负责产业规划、标准的制订、申报、实施等工作,同时联合政府其他部门,为马铃薯产业的招商引资、产业开发等提供“绿色通道”。各县区政府指导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增强农户的议价能力、营销能力、稳定其销售渠道。同时,市、县区都成立了马铃薯协调调运领导小组和路地联运办公室,保证马铃薯运输渠道的畅通。对区域产品统一品牌,统一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改善投资条件,发展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增加财政投入,改善贷款条件;提倡科技创新,通过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科技转化系统和知识转化系统,与国内外科研院校靠接,成立了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马铃薯种薯病害检测实验室,通过科技创新改善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
⑥产业联动带动外部投资
从各区县小区域角度看,每个区县都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金、企业到本地进行投资。而从整个定西市大区域来看,定西正以市政府为主导,以定西整个马铃薯产业发展链条为导向,从全局的角度吸引外部投资,扩大集聚效应,使定西成为真正的中国马铃薯之都。
2.新疆疏勒大棚蔬菜产业联动研究 疏勒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西北部,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噶尔绿洲中部,县城疏勒镇距喀什市7千米。疏勒县通过不相邻区域的产业联动实现了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因此,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何通过产业联动来推动了当地的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
(1)舒勒县大棚蔬菜产业的各个要素分析
舒勒县大棚蔬菜产业关键要素详见表6所示。
(2)疏勒县大棚蔬菜产业联动对产业竞争力要素的影响
疏勒县的大棚蔬菜产业联动主要是通过与区域外的山东地区大棚蔬菜产业进行联动而实现。由于舒勒县是山东省营口市的对口支援地区,向疏勒县派出援疆干部,使营口市和疏勒县这样两个不相邻区域,通过要素转移实现了产业的联动。在这样一个体系中,更多的是依赖外部的资源的注入来实现,通过将先进地区的资金、人才和企业引进到落后的地区,促使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等发生变化,结合当地的现有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联动,培育出当地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①产业联动提升大棚蔬菜的生产要素。由于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也较为领先,因此,通过产业联动,实现跨区域要素转移,尤其是转移那些能够流动的要素,如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丰富的资金,使当地的生产要素得到提升。在疏勒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山东的技术人员在蔬菜大棚帮助当地的农民和技术人员种植蔬菜。
②产业联动改善需求条件。通过产业联动使大棚蔬菜产业的需求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不仅在产量上能够满足喀什市和中亚和西亚几个国家日益增长的蔬菜需求,而且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引进,提升了需求的档次,满足了高端市场需求,为产业升级提供基础。
③产业联动提升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产业联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其中包括金融、保险业,也包括大棚蔬菜的运输业、包装产业等其他产业。
④产业联动改变同业竞争和企业战略。产业联动改变了当地产业竞争格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的加入,使大棚蔬菜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致使当地的产业发展处于一个良好的竞争状态,也为当地培育出龙头企业提供可能。
⑤产业联动带动外部投资。通过产业联动带动资金的流动,资金流动带动的不仅仅是大棚蔬菜产业,而且对更多的产业产生影响。
⑥产业联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产业联动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产业联动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而且带来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这样必然要求当地政府的管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可能。
五、结论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的经济发展是关乎该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通过产业联动实现产业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构建适合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的产业联动模式,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解决该区域的贫困问题,并最终实现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的和谐发展。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两个结论:
1.产业联动对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的实践说明了产业联动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案例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不同地区采用产业联动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出当地的优势产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模式分为区域内不同产业联动和区域外相同产业联动两种模式。区域内不同产业联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以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两种模式;区域外相同产业联动进一步分为相邻区域的产业联动和不相邻区域的产业联动两种模式。
虽然本文构建了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模式,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案例研究,但受各种条件限制,上述思路还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实证研究,相关不足尚需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修正和完善。
收稿日期:2008-11-15 修回日期:20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