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_图书馆论文

我国宏观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Challenges met with by libraries are not

fromwithin but from the society.the macrolibrary science shoulddiscuss:through what scope and effect does the library act onthe growth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how does the library adapt itself to the progress

oftechnologies,such as network construction.1 tab.4 refs.

SUBJECT TERMS Librarianship—Situations Library Research—Approaches

CLASS NUMBER G251.5

为了找到振兴图书馆事业的济世良方, 宏观图书馆学研究起步于80年代,但其后天发育不足;作为方法论,没能为全部图书馆理论和实践所借鉴。

1 宏观图书馆学研究的沉浮

图书馆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不是来自内部环境,而是外部大环境。危机和挑战不是产生于技术性环节;萧条同个别图书馆的分类编目、同传统意义之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没有直接关系;有偿服务也不能最终解决图书馆的投资问题。也就是说引起图书馆事业兴衰的主要矛盾不在微观层次。宏观图书馆课题是要研究图书馆以什么样的规模效应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图书馆是否及如何发挥宏观、中观的规模效应;国家和社会是否认识到这种效应,例如能否计算、统计出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增长中有多少是由于图书馆工作而增加的。只有认同这种宏观量化分析,社会和国家对图书馆的投资才有量上的意义。

图书馆改革、发展、创新的许多课题分布在宏观层次上。象图书馆网络、资源布局、书目编制、文献检索、计算机运用等都面临社会化问题,它们分别由宏观图书馆学、发展战略图书馆学、图书馆宏观经济学等各学科研究。我国图书馆求生存、谋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宏观控制问题。

图书馆理论和工作从经验化走向理性化的重要标志是打破“馆内科学”的樊篱、引入整体系统方法、并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为此,图书馆理论经历一段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第一次否定打破了技术性、经验性的“馆内科学”之窠臼,进入一种“深层次的考察”(例如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图书馆”)。但由于步履不稳健,又一头撞进了“思辩”的“众妙之门”。强烈的实践感为了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中找到一个适中的统一点,对以偏纠偏的玄学倾向进行第二次否定,于是产生“发展战略问题”、“宏观现实问题研究”。这就是说在宏观现实问题上,图书馆学既扬弃了经验性又扬弃了“思辩”性。可见,宏观视角和对象的形成,是“新时期十年”图书馆理论成熟的内在特征。

图书馆宏观问题研究滥觞于50年代,80年代算是鼎盛期,但也只是作为副调,在微观图书馆学研究的急弦繁声的间歇中, 偶获人听。 至90年代有式微趋势。具体而言,80年代是“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整体考察”,“把图书馆及其活动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其“内外环境”[1]。1989年, 陈源蒸先生的宏观专著《宏观图书馆学》问世,我国宏观图书馆学研究初具体系和完整性。但其反响犹如“空谷回音”。90年代宏观课题向“发展、战略”图书馆学等延伸、移植,不再将宏观方法、对象限于某分支学科的应用范围,而是逐渐泛化为许多分支图书馆学的共同方法和对象。例如“战略图书馆学”明确宣称发展战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2]。 但问题在于:宏观问题研究为什么只能“借鸡生蛋”,为什么不能同时收拢到本学科下研讨,使研究更集中、更深入、更有突破呢?权威写道:“图书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信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第一层次问题[3]。图书馆理论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19 世纪的德国学派只注重个别馆的“配备”、“馆员的知识技巧”,而到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尤其是谢拉,就注重“图书馆、知识、社会三者的关系”。在我国,刘国钧先生把图书馆基础理论的对象界定为“图书馆事业”;黄宗忠教授的“矛盾说”把图书馆基本规律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结合起来考察,获得哲学鸟瞰视角;周文骏教授的“情报交流”说更突破了文献信息的狭义性。以后的“图书馆系统”说、“社会知识交流”说、“文献信息交流”说、“科学情报交流传递”说等,视野越开阔,就越逼近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规律。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及网络为宏观理论奠定了硬件基础。导致信息革命的技术手段主要有电信工程、计算机等。 计算机、 联机使用的ASCII/图形组合体文件、CD—ROM全文数据库等为宏观网络理论作了技术铺垫。一旦“资源共享”在全社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基础上实现,对“小而全”“大而全”矢志不渝的图书馆不走宏观化道路将如何生存?

理论的抽象宏观体系可以束之高阁,但技术建立的摸得着、看得见、用得上的宏观网络无可回避。专家指出:“图书馆自动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化特征”,例如计算机化的图书馆网络能向成员馆提供国家图书馆的MARC数据、联合编目、机读目录和光盘检索系统,可使成员馆减少费用,无需编制排列目录卡片或建立缩微平片系统,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许多局部网、系统网都已建立或规划。中科院、北京图书馆、国家书目中心、北大、清华与中科院的APT网络,中国社科院、 新闻出版署等都在规划和建立这种宏观、中观的网络系统[4]。而与211工程相关的大学图书馆正在规划如何联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信息共享体系[5]。图书馆工作必须走宏观本体或“网本体”的道路。 随着我国出版界、大学、专利部门的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数据库的建立,一旦电子图书馆因为目录自动化和电脑检索系统的完成而创设,并且并入“高速国道”;一旦“本市联网,地区联网、全国联网”形成,信息高速公路向全民提供所有信息[6], 所有的图书馆都将在这些网络中协同作战,发挥规模效应。清华大学图书馆1994 年订购外文期刊440 种,计105万元,相当于美国一流大学图书馆订量的1%~2%,只满足该校需求量的10%~20%。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是“走资源共享之路”,加入中国教育科研网[7],实行“大发展、大分工”,别无他途。

2 宏观图书馆学的内涵

宏观图书馆学的方法对象可以运用和确立在不同范围,如理论和实践、广义和狭义(作为分支学科的宏观图书馆学)范畴等。宏观方法的广泛性说明宏观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2.1 宏观命题的多义性、学科性和泛在性

多义性指可以从多角度和相对性等方面来推衍和把握宏观命题及要素,可分为五块:(1)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宏观控制。 我国图书馆事业千头百绪,但其“牛鼻子”是国家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2 )图书馆工作规律的宏观性。从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看,它以“完整的能级结构”作用于后者,是立体全方位作战的[9];在经济学看来, 图书馆以总体规模效应与国民经济各部分构成总体变量关系。(3 )图书馆事业的内部结构是宏观(国家管理机构、图书馆实体中心、项目等)、中观(区域、行业、系统网络、中心、项目等)、微观相衔接相转化的树(4)改革和今后工作的重台戏在宏观层次。(5)是微观问题解决的前提。可以说微观工作的改革和深化,就在于它与宏观条件和要求的相融程度。一方面,宏观环境是微观改革的方向和前提:要对微观图书馆活动的外部条件进行管理,为各种图书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微观问题中包含的“战略发展”课题,本来就是个宏观化命题。不但图书馆事业要有通盘考虑,就是微观图书馆工作(如藏书工作)也要统摄在宏观体系(例如资源共享网络)下,才能具体确定自己的方针、结构和计划。

多义性还指相对性。宏观、微观是相对而言。相对各科技专业图书馆而言,中科院文献中心是一宏观实体,但若放到全国网络中去,它又是个中观体。同样,全国网络(如NBC)放到国际上(UAP和UBC )又是一个中观网络,国际网络就是宏观网络。图书馆事业在整个社会信息业中是子系统,但它在国民经济中照样发挥宏观效应。

宏观图书馆学的学科内容指宏观图书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它们也是宏观工作的对象。包括:文献信息系统、资源共享与图书馆网络建设,藏书建设与文献保障体制,社会化书目事业、读者工作与馆际互借,参考咨询与情报服务,计算机应用,图书馆系统的反馈控制、图书馆法。此处的“宏观”,指狭义的、作为分支学科的内容、对象,它不包括超越分支学科狭义范畴,升级为其他分支图书馆学或图书馆学家们“范式”的广义宏观方法论。

宏观图书馆学课题的泛化指广义的宏观化,即指宏观方法与对象散见于其他学科。由于宏观图书馆学没有获得独立长足的发展,笔者认为这种泛化是宏观研究在无意识中漂泊失散,但结果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其他分支学科具有方法的犀利和视角的新颖,例如在“发展战略”图书馆学中,宏观图书馆学的一般规律被放到改革开放特定背景下,在既重实践又重全局原则策略、并且兼在微观技术环节的流程中,予以浓墨重彩的勾勒,等等,不一而足。只须把这些移植的课题收拢、总结,就可有助于宏观图书馆学的丰满和血肉的充盈。

2.2 宏观研究的方法

宏观研究的方法论来自哲学、经济学、科学方法论和图书馆情报学自身。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在学科之林居于阿尔卑斯山巅。许多学科都聪明地从这里借力完成本学科的理论升腾。例如图书馆规律“矛盾论”,乃是援譬辩证法,把图书馆命运及其主要矛盾同社会历史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均采用宏观视角。我国图书馆经济学把注意前者作为“基本方法论”,从中“转化出图书馆经济学的丰富内容:如个别范畴、方法论、体系框架、基本规律揭示等[11]。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把经济规律同社会历史发展联系起来,通过经济规律来揭示现实世界样式。国外的经济学、文化学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实际上是宏观经济学的解释”[12]。运用这一方法,一下子把图书馆工作拎到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图书馆工作规律与社会生产、文化结构息息相关。权威指出,“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主要地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用经济学的语言讲,就是‘劳动价值论’将被‘知识价值论’所取代”[13]。有人则认为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走向”,进而立论“文献信息中的无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主要来源之一”,并突出经典政治经济学公式:Q=C+JW。

我国图书馆宏观研究与国外的宏观研究不同,即把哲学、经济学、文化学方法综合起来。采用图书馆—经济—社会历史学一体化,就介绍进来的资料看,国外研究不注重把这三者统一起来。象运用社会历史方法方面的谢拉,其“图书馆、知识、社会”理论中就没有经济学视点,我国图书馆宏观研究的这种个性值得一提。

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份很重。图书馆工作也不可能作用于单纯的市场经济。因此图书馆经济学要引进宏观经济学“总体分析与总量分析”研究图书馆的宏观效益,宏观管理及其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确立图书馆的宏观经济指标体系。不过我国图书馆经济学在微观经济规律研究上长袖善舞,宏观研究相对单薄。这一方面也显示出微观化“情结”的无处不在。

宏观研究较为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是系统论。系统论认为系统整体的质和功能优于局部的质和功能之机械相加。系统化能提高总体功能,是改革局部弊端提高效率的根本方法;能发挥结构效益:设有绝对孤立的局部或宏观效益,两者互为表里,子系统是微观图书馆学的对象,由子系统整合的大系统是宏观对象。所谓“大图书馆”、“大服务”“大读者”等就是宏观范畴[14]。

图书情报作为信息栈道,客观地架设在社会立体结构之中,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日趋“软化”、信息化。信息情报事业被经济机制从幕后推向台前,从闭塞的馆内抛至社会激流中去。宏观观念不是一种从外部输入的理论,而是它自身的规律,因此图书馆学家或以本学科为逻辑起点,或灵活借鉴它学科的方法论,在没有明显移植痕迹或交叉学科重叠性的情况下,提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图书馆基本规律之理论。例如周文骏先生的“情报交流论”说等。

2.3 图书馆宏观工作的实践内涵和调节对象

宏观图书馆理论的基础是宏观图书馆机制的存在和它对中观图书馆事业的直接作用、对微观图书馆的软调节作用。

国外图书馆界和国际机构都高度重视和有效地实施宏观图书馆工作(项目),如国际图联指导的UAP、UBC计划;发达国家建立的卓有成效的互借体系BLLD(英)、OLLC、RLG、WLN(美)、国家互借中心(前苏联)等,都是国际与国家级的宏观项目。我国也有宏观组织与项目,如“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等。但总的来说这方面工作做得还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系统,包括缺少宏观组织形式或“统帅机构”,缺少统一的图书馆网。

宏观图书馆机构、组织、计划与作用的直接对象是中观工作,而不是微观工作。所谓中观指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介环节,如地区、系统一级的图书馆组织、机构、项目等。在美国的社会化书目体系中的“全国书目体系”下有OCLC等9个地区的中观书目系统,其中仅OCLC 就在49个州设有网络,下面的微观用户是2500个图书馆的3700个终端。它不管具体某个馆的工作,但它通过中观层次间接作用于每个图书馆;各个图书馆也通过中观计划使自己的微观工作反映宏观要求。如此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一体的三级纵观模式。专家们提出的“图书馆网络”、“宏观管理体制”“文献情报一体化”、“图书馆中心模式”、“技术梯度信息分布”等模式都把中观工作当作宏观工作的对象(见表1 )。在京的医、农、地专业与北图、中情所外刊重订达833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图书馆委员会”的中观调节较好,使该地区外刊避免重订而节约外资约80万美元。

表1 图书馆网络与机构的宏—中—微(观)三级模式

3 宏观观念的偏见、泛化和意义

3.1 宏观观念上的两种偏见

宏观观念中的一些偏见有待于廓清。本文仅简单述及两个方面。

(1)时髦的理论认为图书馆面向市场经济表现在投资方面, 就是不光“吃皇粮”,还要从社会筹集资金,如“以文养文”,“有偿服务”等。这样做,不拒细流、多多益善是对的。但是图书馆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是什么?争取资金重点放在哪里?并且,难道争取来自宏观调控领域的资金就不是面向市场经济?错误观念源于微观图书馆经济学中的微观方法。本世纪30年代以前的西方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凯恩斯引发的“经济学革命”之所谓革命,就是指经济学从微观走向宏观。我国的市场经济更注重宏观调控,较早地警惕片面单纯的市场经济机制的消极性。图书馆工作也要重视宏观经济的作用,后者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环节,不能对单纯的市场经济抱过多的幻想。单纯的市场经济将“减少或停止……公共物品、文化体育设施的生产和供给”[17],这一部分的社会生产投资缺口必须在宏观经济中得到补偿。

(2)“宏”与“微”的关系:矛盾的双方互为依存。 宏观化与微观化的区别,并不意味着宏观工作与微观工作的对立和排斥。宏观化、微观化是指根本方法论的区别,尤其在微观化或微观主义过分地自重、排斥宏观方法和视野时,更有必要注意这一点。计划经济排斥微观经济这一环节,宏观经济却是通过“软硬调节”联结微观经济实体[18]。可见宏、微经济环节都包含对方,有可以互相转化的接口。图书馆工作中,微观工作演化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把自己纳入宏观网络的统摄之中。宏观工作要在社会大分工中落实为各个微观环节。例如要建立全国信息网络,各图书馆或小系统必须将文献检索语言兼容化、计算机化、自然语言化[19]。标准数据库的建立,用户界面友好、通容性强的检索系统和语言的研究,要假以时日,花水磨功夫。有条件的图书馆若没有这种远见,做到未雨绸缪,许多微观工作就会成为重复劳动。例如许多国内的网络都是自成一统,兼容性差、用户界面不友好,难以联入大网之中。拿着现代化的系统去做“小而全”的文章,不啻是拿着金碗要饭。微观主义作祟时,现代化技术也会被糟蹋。怪不得有学者指出:“不解决战略问题……微观的技术性图书馆学”也会“失去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推动[20]。宏、微工作都要自觉地通过对方来克服自己的片面性。

3.2 宏观视角是纠正微观化的良方

传统图书馆理论存在种种偏差,例如技术化、感性化、经验化、局部性、片面性等,都是“表”,其共同根源才是“本”。不能只治表不治本。笔者认为“本”乃是微观化和微观主义,它与作为分支学科的微观图书馆学不一样。微观图书馆学并不排斥宏观办法来解决具体问题。微观化指不从宏观视角,片面、孤立地从局部看问题:超出分支学科,僭居为全部图书馆学和实践的根本方法。或者把图书馆理论冻结在技术层次,在方法上就事论事,只是经验地感知某对象(工作环节)孤立的特征和外在联系,不是在此事物与他事物广泛的内在联系中去认识。“馆内科学”是微观封闭的认识方法,“大而全”、“小而全”及“各自为政”是微观封闭的管理方法。这种局部至上的个体经营方式与物质部门的社会大生产不匹配。宏观化是从根本上突破微观化的根本办法,只要突破微观化,便治了“本”,种种表症都会消除,各个环节都会与宏观层次接轨。

图书馆理论、工作的微观化陋习表现首先是僭越为根本方法论的微观理论实践排斥宏观理论,“图书馆事业的管理”的“宏观决策”被传统图书馆学认为“不能成为科学的对象”[21]。其次是表面上接纳宏观理论,实际上与之分庭抗礼,形成了所谓的“图书馆理论的悖论”。例如,“在意识层面”有“反传统倾向”,主张“资源共享”,但潜伏在“无意识面”的微观主义却要“各自为政”。这种侵入图书馆事业中的“内魔”造成行动痉挛和方法论上的“左撇子”,使改革的大动作变形成为小动作,既延期,又不到位。

3.3 各分支图书馆学科中的宏观课题

3.3.1 “发展战略图书馆学”中的宏观课题

顾名思义,有“战略图书馆学”,必有“战术图书馆学”。“战术”本指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战术原则和方法”,脱不了“技术”套路。“战略”本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是一种原则和策略。“战略图书馆学”的语义,含有对“战术图书馆学”的对应和拨正、补充、提高。“战略图书馆学”是“否定之否定”的产物,这第一否定的对象就是“战术图书馆学”。

从内容看,战略图书馆学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层次。其中微观工作也与战略即“全局的筹划”挂钩,说明微观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可向宏观方向转化的。

从基本思路看,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目标主要把图书馆当作“纳入现代化社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综合体,参加社会经济大循环”,任何与国家经济科技体制改革“无关宏旨”的图书馆改革都没有意义[22]。这无非是说图书馆工作的目标是为宏观经济服务、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加强宏观控制”、使整个图书馆事业要有“全局性突破”[23]。这些说明,战略发展的真谛是宏观调控和宏观规模效应。发展战略图书馆学的特点是现代性和宏观性。现代性指要在现代水平上看“社会共同使用图书馆的体系”,还指跳出“图书馆学的技术本位与教学本位中”的“馆内科学”即微观主义,以“沟通图书馆与社会”[24]。

3.3.2 图书馆经济学中的宏观课题

证明了Q=C+JW和图书馆工作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增长的份额,使图书馆工作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有了注脚。不过这种援譬的目的,不是“我注六经”,而应是“六经注我”。宏观图书馆学无意做注经式的学问,倒可用经济学来证明图书馆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把图书馆观念作为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来革新,把对图书馆宏观经济效益的认同作为争取对图书馆投资的根据。

3.3.3 图书馆文化学中的宏观课题

新时期图书馆文化受宏观文化的影响日益加重。图书馆作为微观的文化工作实体,受到商品化的宏观文化母体、文化市场母体、行业文化母体和行政文化母体的制约。由于在商品化了的宏观文化母体中,文化成了经济要求的翻版或符号体系,因此图书馆为经济服务,无需在所有领域直接采取企业经营和商品服务形式,而可以用文化形式作用于经济。过分热衷于经济效益而忽视为读者服务是不对的。宏观化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图书馆学教科书中把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娱乐的狭义观念,这也是宏观图书馆学的题中之意。

(来稿时间:1995—07—17。)

标签:;  ;  ;  ;  ;  ;  ;  ;  ;  

中国宏观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