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成就与伟大的创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外工作_和平与发展论文

辉煌的成就与伟大的创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外工作_和平与发展论文

辉煌的成就,伟大的创新——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对外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中国对外论文,辉煌论文,成就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对外工作结出累累硕果,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中国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走向全面开放、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30年,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增强的30年,是中国闯过一道又一道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国际风云变幻考验的30年,同时也是中国在外交战线上不断开拓、进取、取得辉煌胜利和中国外交理论、实践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的30年。

第一、科学判断总体国际形势,准确把握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提法,提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当今世界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天下很不安宁,不稳定不安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形势发展的主流。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总体国际形势的上述重大判断,为中国制定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使中国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的战略主动权。

第二、强调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奉行以和平为宗旨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又将对外政策进一步明确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要求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的立足点。中国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己利益的苦果。这一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其根本任务是维护并促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第三、形成了完整的对外开放理论体系,并把对外开放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既包括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开放。“走出去”与“引进来”,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中国的开放是互利共赢的开放,中国在开放中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坚持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伙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与正当关切。30年来,中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

第四、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一构想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照顾了历史和现实,充分尊重了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显示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也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第五、确定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策略方针,妥善应对了各种国际风云变幻。

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要发展经济。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在国际上不扛旗、不当头,过头的话不说,过头的事不做。千万不要当头,这个头当不起,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性都失掉了。中国永远不称霸,也永远不当头。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辩证统一的,韬光养晦不是消极退让,有所作为不是无所不为,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在涉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在涉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问题上,在涉及周边地区稳定与安宁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原则,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策略方针。

第六、强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是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核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家关系才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模范实践者。中国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任何国家都有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和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强加于人。中国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这是对和平解决国际领土、领海和海洋权益争端的一大贡献。中国倡导和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与国之间构建正常、良好的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表率和示范,也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第七、积极倡导南南合作,推进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务实合作。

中国在促进南北对话、推动改善南北关系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南南合作。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南南合作这个提法好,应该给发明者一枚勋章。第三世界国家根本利益一致,穷帮穷,南南合作有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经济合作四原则,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以实际行动促进南南合作,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倡议成立“中非合作论坛”,并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对巩固和发展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共同成立“中阿合作论坛”,进一步密切了中阿关系。中国同拉美、加勒比和南太平洋地区国家的互利合作继续深化。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组织以及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的协调与合作也不断加强。

第八、强调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画线,主张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中国按照上述原则同剧变后的前苏联、东欧国家实现了关系平稳过渡,同新成立的国家迅速建立起国家关系,并从容稳妥地同这些国家发展关系。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后,美国带头对中国实行制裁,中国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告诫美方应从美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出发,用长远的政治战略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经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即基本瓦解了西方的制裁。

第九、不断深化对世界多极化进程的认识,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

早在1990年,邓小平同志就科学预见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他指出:“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近些年来,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和国际关系演变的最为突出的因素之一。世界各主要力量之间既相互合作、借重,又相互竞争、牵制。世界多极化,不能单讲几个大国,第三世界也是世界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多极化趋势客观上牵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安定。多极化目前只是一个趋势,其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第十、全面权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利弊得失,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互惠和共赢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经济全球化又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权、世界主要经济贸易金融组织以及科技上的优势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实现较快发展,而缺乏条件的则有可能被边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发达国家经济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主权和经济金融安全也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南北之间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发达国家内部,财富也愈来愈向少数寡头集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各国正在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进行新一轮深刻反思,这将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认为全面肯定、全面否定经济全球化都不行,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又要高度重视和防范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切实维护本国的经济金融安全。中国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

第十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爱好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由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决定的。这一发展道路的精髓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这条道路表明中国将以和平、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发展壮大,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也永远不搞扩张,不称霸。这条道路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统一,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利益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平发展时代潮流的统一,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

第十二,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对外工作的总体布局,开展了空前活跃的全方位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调整了“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同各大国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新型合作关系。中美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两国关系虽不断经历曲折起伏,但总体保持了改善发展的势头,中美同意全面推进21世纪建设性合作关系。1989年5月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顺利过渡为中俄关系,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深入发展。中国同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同日本致力于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实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高举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旗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作,妥善应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巩固其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中国多边外交丰富多彩,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国推动形成上海合作组织、朝核问题六方会谈、10+1、10+3等组织或机制,参加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六国会谈机制和参与其他有关多边国际问题的调处,树立了良好国际形象。特别是中国在推动联合国改革、维护联合国权威及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的主导作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和好评。

第十三,大力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在国际裁军、军控和防扩散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裁军领域的活动,提出切实有效的裁军主张,推动国际裁军进程。调整对联合国维和活动的看法,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中国迄今已向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2万人次,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最多的。致力于维护和加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普遍性和权威性,与各方共同平衡推进核裁军、防扩散及和平利用核能三大目标。中国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上所采取的负责任的态度以及为推动和平解决有关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受到有关各方的高度赞赏。中国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与相关地区、国家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合作解决各类安全问题,为地区和平、安全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十四,开展人权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与斗争,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

重视和保护人权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了新的长足进步,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已载入中国的宪法。中国就生存权、发展权等提出的一系列新看法、新主张,丰富了国际社会对人权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一贯尊重人权的普遍性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人权领域的活动,推动人权领域里的对话、交流和国际合作。中国已加入包括《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内的23个国际人权公约,继续为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进行积极准备。中国坚决反对西方国家以人权问题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邓小平曾强调指出,“真正说起来,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搞强权政治的国家根本就没有资格讲人权,他们伤害了世界上多少人的人权!”中国坚决挫败西方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也使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受到鼓舞。

第十五,确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党际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指导原则,即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目前,中国共产党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并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党际交往对于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国家关系的建立、恢复、改善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社会主义的前途依然一片光明。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邓小平尖锐地指出:“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发展中国家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事实证明,邓小平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像西方有些人预料的那样“大失败”、“大崩溃”,反而日益发展壮大,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承认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更为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更多谋求对中国的借重与合作。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模式,希望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以更有效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和路线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和路线是一脉相承的。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丰富、完善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路线和战略,科学地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对外工作怎么搞、如何搞得更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课题,谱写了中国对外工作的新的绚丽篇章,并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体系,为新时期的对外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走向和对外政策走向。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的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也使中国的对外工作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巩固和延长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标签:;  ;  ;  ;  

辉煌的成就与伟大的创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外工作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