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同系声母内部可以互转(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声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系声内部可以互转,舌音也不例外。下面以舌音端透定泥来内部互转为例,进一步论证这一重要的语音规律。
从谐声关系看
隹及以隹得声的谐声字全部在端透定内部互转。隹,《说文》云:“鸟之短尾总名”。《唐韵》:“职追切。”中古照三微韵。上古端母微韵。中古照三,上古归端的还有锥、骓。隹声字堆、碓(用脚踏舂米的杵),《唐韵》:“都队切。”端母字。推,透母。椎,中古澄母。上古归定母。谁,中古禅母,上古亦属定母。中古喻四字唯(《易经》用“唯”)、惟(《尚书》用“惟”)、维(《诗经》用“维”)上古皆归定母。可见隹及隹声字锥、堆等的谐声关系,从声母方面说,皆在舌音端透定内部互转。其实在春秋甚至春秋以前早期汉语里,“隹”本是喉音字,“淮”及中古《唐韵》读“许惟切”的“睢”便是证明,“隹”本属喉音的孑遗材料。笔者另有拙文《百音之极,必归喉牙》详论。
卓及从卓得声的字皆药韵。卓及卓声字罩、桌、逴,中古知母,上古皆端母。倬,端母。掉、悼、棹皆定母。卓声字淖却到了泥母。淖,《说文》、《广雅·释言》皆曰“泥也”。《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淖于前。”杜预注:“淖,泥也。”《唐韵》:“淖,奴教切。”以泥训淖,双声为训。卓及掉、淖等卓声字的声母关系便是端定泥之间的互转。
兑,定母月韵。以兑为声符的字皆月韵。其声母则皆在舌音内部互转。蜕、脱,透母。说、税,中古审三,上古归透。锐,《五音集韵·薛韵》:“弋雪切。”是喻四字,上古归定。今读卷舌音日母,是后来的音变(详下)。读日母也是在舌音内部互转。说在作悦的古字读yué时,是喻四字,上古归定。兑及兑声字的声母在透定之间互转。
耳,中古日母之韵,上古泥母之韵。耳声字耻,中古彻母之韵,上古透母之韵。耻、耳的声母关系便是透、泥互转。
如,上古泥母鱼韵。恕《说文》:“仁也。从心如声。”许慎时代还读如声,声母未转。《唐韵》:“商署切。”中古审三鱼韵,上古透母鱼韵。恕、如的声母关系便是透、泥互转。
予,上古定母鱼韵,中古喻四。其谐声字抒、纾、舒亦皆鱼韵,声母中古审三,上古归透。杼,上古归定,中古澄母。予及予声字抒等声母在舌音透、定之间互转。
昱,《说文》:“日明也。从日立声。”《唐韵》:“余六切。”中古喻四觉韵,上古归定。立,来母缉韵。昱之与立,声母定来互转。
龙,《说文》云“童省声”。来母东韵。童,定母东韵。宠,从龙得声。中古彻母东韵,上古归透母东韵。宠、童、龙的谐声关系同为东韵,透、定、来互转。
俞,中古喻四侯韵。俞声字亦皆侯韵。逾、榆、愉及其主谐字上古归定。而俞声字偷却谐入透母,输,中古审三,上古归透。俞及俞声字的谐声关系,从声母方面讲,便是透、定互转。
难,泥母元韵。难声字有滩、摊、瘫,元韵不变,声母由泥母转入透母。
离,来母歌韵。离声字有魑,中古彻母支韵,上古则是透母歌韵。魑之与离,透、来互转。
顺,《说文》:“理由。从页川。”段玉裁注:“小徐作川亦声。”顺,上古定母文韵,中古归床三。川,上古透母文韵,中古归穿三。段氏引用徐锴《说文系传》的“川亦声”纠误,实际上是在运用川、顺声母透、定互转的原理。何况,许慎以理训顺,是在声训。理,来母之韵。理、顺的关系,也是舌音内部来、定互转。
从双声和双声词的构成看
两个字声母相同固然是双声,其实相近也是双声。而且双声中两个字声母相同的少,相近的多。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云:“古来反音,多以旁纽而为双声。”所谓旁纽,即同系内部的各个声母。
朝阳 《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高冈,同为见母,双声。《诗经》的创作手法决定了与之对应的“朝阳”也必然是双声。朝,上古端母宵韵,中古归知母。阳,上古定母阳韵,中古归喻四。朝阳,以舌音内部端、定互转而为双声。
等同 同,定母东韵。《吕氏春秋·义赏》:“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高诱注:“同,等也。《广雅·释诂》:“等,同也。”等,端母蒸韵。等同,因端、定互转而为双声。
冲动 《广雅·释诂》:“冲,动也。”冲,上古端母东韵,中古知母。动,定母东韵。冲动,因端、定双声又叠韵而成双声词。
陈列 《楚辞·九歌》:“陈竽瑟兮浩倡。”王逸注:“陈,列也。”《说文》、《广雅·释诂》并曰“陈,列也”。陈,上古定母真韵,中古澄母。列,来母月韵。陈列,因定、来互转而为双声。
从古注看
治,理也。《国语·周语》:“教不善则政治。”吴韦昭注:“治,理也。”《荀子·解蔽篇》:“今诸候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清卢文弨校本云:“元刻本治作理。”《荀子·不苟篇》:“喜则和而理,忧则静而理。”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引刘台拱注云:“疑上句作‘治’,下句作‘理’。唐初避讳,凡治字悉改作理。中叶以后,又复改回作治。《外传》作‘和而治’,下句作‘静而理’。”《汉书·景十三王传》:“王身端行治。”唐颜师古注:“治,理也。”《说文》:“理,治玉也。”《广雅·释诂》:“理,治也。”理、治互训的例子在古注里很多。理,来母之韵。治,上古定母之韵,中古澄母。在上古,同为之韵,定来互转。所以关系非常密切。“治理”早已形成双声词。
达,通也。《左传·文公十八年》:“今日必达。”东汉杜预注:“达,通。”《禹贡》“达于河”,《今文尚书》作“通于河”。《吕氏春秋·遇合》:“凡能听音者,必达于五声。”又《重己》:“理塞则气不达。”东汉高诱并注曰:“达,通也。”《说文》:“通,达也。”段玉裁注:“通达双声。”通、达互训之例甚多。《列子·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即达,达即通。通透母东韵。达,定母月韵。通达,透、定互转。
徒,党也。《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曰:‘岂为我徒?’”杜预注:“徒,党也。”《吕氏春秋·报更》:“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高诱注:“徒,党也。”徒,字母鱼韵。党,端母阳韵。以党释徒,端定互转,鱼阳对转。今“党徒”亦连言为双音词。
如,当也。《左传·成公二年》:“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两个“则如”的如,杜预并注曰:“当也。”如,上古泥母鱼韵,中古日母。当,端母阳韵。杜预以当释如,端泥互转,鱼阳对转。
从古书异文看
愉——偷《荀子·王霸篇》:“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无它故焉。道德诚明,利泽诚厚也。”王先谦《集解》云:“《群书治要》引‘愉’作‘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篇》:“欲色呕然以偷。”王念孙《读书杂志》卷八:“《逸周书》‘偷’作‘愉’。”愉,上古定母(中古喻四)侯韵。偷,透母侯韵。偷、愉由于同为侯韵、声母透、定互转而成异文。
体——履 《荀子·修身篇》:“笃志而体,君子也。”杨倞注:“厚其志而知大体者也。”王念孙《读书杂志》卷八云:“体读为履。笃志而体,谓固其志以履道,非谓厚其志而知大体也。《卫风·氓篇》‘体无咎言’,《韩诗》‘体’作‘履’。《坊记》引《诗》亦作‘履’。《管子·内业篇》‘戴大圜而履大方’,《心术篇》‘履’作‘体’。是履、体古字通。”体,透母脂韵。履,来母脂韵。体、履由于同为脂韵,声母透、来互转而形成古书异文。
弱——酌 《春秋·昭公元年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于虢。”弱,《公羊传》作“酌”。弱,上古泥母(中古日母)药韵。酌,上古端母(中古照三)药韵。弱、酌同为药韵,声母端、泥互转而形成异文。
大—天—太 《吕氏春秋·不侵》:“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高诱注:“汤,殷受命之王,名天乙。”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云:“明万历张登云刊本‘天乙’作‘太乙’。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云:‘甲骨文作大乙,《史记》作天乙。大、天古字通。如甲骨文‘天戊’、‘大戊’;‘天邑’、‘大邑’互见。”大,定母月韵。天,透母真韵。太,透母月韵。大、天、太由于定、透互转而形成异文。
从声训看
队,落也。队是坠的古字。《尔雅·释诂》:“队,落也。”《说文》作队,云“从高队也”。段玉裁注:“队坠正俗字。古书多作队。”《经籍纂诂》卷七十:“《淮南·天文》:‘丙子干壬子星队。’注:‘队,落也。’”队,定母物韵。落,来母铎韵。以落训队,物铎旁转,定、来互转。
都,大也。《汉书·武五子传》:“将军都郎羽林。”颜师古注:“都,大也。”《文选·东京赋》:”其西则有平乐都场。”薛综注:“都,大也。”《后汉书·张衡传》:“中有都柱,旁行八道。”都,大也。《吕氏春秋·察今》:“军惊而坏都舍。”都,亦大也。都,端母鱼韵。大,定母月韵。以大训都,从声母方面而论,端、定互转。
能,得也,到也。《左传·昭公十一年》:“蔡侯获罪于其君(杜预注:“谓弑父自立。”),而不能其民。”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能,犹得也。”《吕氏春秋·察今》:“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得,能也。《汉书·苏武传》:“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岂可得乎?”“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两“得”字并训为能。《游褒禅山记》:“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能,到也。《战国策·燕策》:“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能,到也。《钴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能,到也。古书中,大学、中学教材中,能训得、训到的例子很多。能,泥母之韵(战国末年对转入蒸韵)。到,端母宵韵。得,端母职韵。得、能,端、泥互转,职、之对转。到、能,端、泥互转。
世,代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愀然而叹曰:‘使后嗣世世有此,岂不可哉?’”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云:“《御览》四百九十二引‘世世’作‘代代’,盖沿唐人讳改。”《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皇侃疏:“一世,三十年也。”《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世”就是三十的合写。古人很懂得优生学,认为男子三十岁结婚生子养育下一代最好。《礼记》云西周时期“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始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而笄,二十三而嫁。”《史记·周本记》:“昔我先世后稷。”裴骃《集解》引《国语·周语》韦昭注曰:“父子相继曰世。”《文选·陆机〈叹逝赋〉》:“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李善注:“一代之人通呼为世。”所以世就是代,代即为世。世世,犹代代。世,上古透母(中古审三)月韵。代,定母月韵。以代训世,同为月韵。透、定互转。
中,内也;内,里也。《说文》:“中;内也。”《广雅·释言》、《玉篇》:“内,里也。”《说文》:“里,衣内也。”《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张骞传》:“道必吏匈奴中。”中,内也,内地,腹地。《后汉书·张衡传》:“中有都柱,旁行八道。”中,内也,里也。《桃花源记》:“中无杂树。”里面没有其他树。《石钟山记》:“空中而多窍。”里面是空的,并且有很多小洞。《问说》:“古之人虚中乐善。”虚中,即虚心、虚怀。以上“中”都不要讲成中间。中,上古端母(中古知母)东韵。内,泥母物韵。以内训中,物、东对转,端、泥互转。以里训内,泥、来互转。中、内、里皆因同为舌音互通而可互训。
天,颠也。《广雅·释言》:“天,颠也。”王念孙《广雅疏证》云:“《太平御览》引《春秋说题辞》云‘天之为言颠也’。”此“天”非谓苍苍茫茫之天,而是头颠、头顶。“天”是指事字。下“大”,人形。上一横,指事,告诉人们人的头颠之所在。同理,山之天是为巅。天,透母真韵。颠,端母真韵。以颠训天,同为真韵。声母则端、透互转。
从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看
龙、宠通 段玉裁在《说文》“龙”下注道:“毛诗《蓼萧》传曰:‘龙’,宠也。’谓龙即宠之假借也。”龙,来母东韵。宠,上古透母(中古彻母)东韵。龙、宠通用,是因为同为东韵,透、来互转。
能、態通 《楚辞·九章》:“固庸態也。”《论衡·累害篇》引“態”作“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君子亡能。”《汉书》本传“能”作“態”。能、態之所以相通,是因为同属之韵(“能”在战国末年已开始对转入蒸韵),透、泥互转。
朱、娄通 《孟子·离娄》中“离娄”,赵岐注:“离娄者,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之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礼记·檀弓》《释文》云:‘邾人呼邾声曰娄。’则娄乃朱之音转,非离朱又名离娄也。”赵注相当精彩。朱,上古端母(中古照三)侯韵。娄,来母侯韵。朱、娄相通,是因为同属侯韵,声母端、来互转。
而、乃,上古泥母之韵。以,上古定母之韵。当,端母。倘,透母。当、倘皆阳韵。脱,透母月韵。但,定母元韵。脱、但又有月、元对转关系。如、若上古皆泥母,鱼铎对转。第,定母脂韵。适,上古透母(中古审三)锡韵。令,来母耕韵。适、令又有锡、耕对转关系。从声母角度看,这些字都是舌音字,都由于端、透、定、泥、来可以互转而通用。
乃、但通 《史记·项羽本纪》:“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但也,只也。乃,泥母之韵。但,定母元韵。只,上古端母(中古照三)支韵。乃、但、只之所以相通,是因为同为舌音,泥、定、端互转。
登、当、立通 《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登即”,就是立即、当即。本师徐复先生曾著文,认为“登即”是晋代庐江方言。(见《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作年代》,《学术月刊》1958年第2期,收入《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登,端母蒸韵。当,端母阳韵。立,来母缉韵。登、当、立,之所以相通,是因为端、来互转。
者、也通 在作语气助词时,者、也常常互通。《礼记·檀弓下》:“旷也,太师也。”犹“旷者,太师也”。师旷,是晋平公的太师。《原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同一篇文章中“者”、“也”互文,可见者、也同。《报任安书》:“何者?积威约之势也。”“何也?素自树立使然也。”“何者”就是“何也”。王引之《经传释词》认为“何者”与“何也”同,所言极是!古书中常有“谁……者”这种句型。《史记·项羽本纪》:“谁使大王为此计者?”应译成:谁替你大王设下这条计策的呢?《马氏文通》以降,诸语法大家莫不宗马氏之说,以颠倒语序办法释之,讲成“为大王为此计之人是谁”,将“者”视为代词。其实,这个“者”是语气助词,犹“也”。由于齿音和舌音发音部位一样,只是发音方法不同,舌音“者”与齿音“哉”也可相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犹“谁为大王为此计也”、“谁为大王为此计哉”;也可以省略语气词“者”,犹“谁为大王为此计”。一回事,《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用的是“也”。《戊午上高宗封事》“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用的是“哉”。《史记·萧相国世家》:“谁可代君者?”《汉书·萧何传》正作“谁可代君”,没有“者”,怎么倒法?韩愈《答李翊书》:“谁不欲告生以其道?”也不用语气助词“者”,怎么倒法?《马氏文通》问世一百年来,不少人把主语“谁”当谓语,把“者”当作代词,不知道“者”是表疑问的语气词,犹“也”、“呢”,造成了大量的错误。者,上古端母(中古照三)鱼韵。也,上古定母(中古喻四)歌韵。呢,泥母脂韵。者、也在作语气词时之所以相通,是鱼歌旁转,端、定互转。这种“者”、“也”就是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呢”的本源。者、也、呢,从声母方面讲,就是端、定、泥之间的互转。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有科学的音理作它的基础,有大量的实例作它的佐证。过去马建忠开创颠倒语序释句的办法贻误后人,后人不明就里,代代相因,曲为之说。时至今日,应该还它本来的面貌了。
湛—沈—沉 湛是沈的古字,沈又是沉的古字。《说文》:“湛,没也。”《玉篇》同。段玉裁注:“古书浮沈字多作湛。湛、沈古今字。沉又沈之俗也。下文云‘沈,湛也’,二字转注。”《荀子·解蔽篇》:“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杨倞注:“湛,读为沈。”《汉书·贾谊传》:“仄闻屈原兮,自湛汩罗。”颜师古曰:“湛,读曰沈。”沈,《说文》云其本义是“陵上雨积停潦”。段玉裁云:“古多假为湛没之湛,如《小雅》‘载沈载浮’是。”段氏在这里认为湛、沈是通假字,但古籍一般以为古今字。《玉篇》:“沈,没也。”未云陵上积水。《玉篇》接着又说:“沉,同上。俗。”《说文》无“沉”字。《玉篇》是最早记录湛、沈、沉递为古今字的古代字书。《韩诗外传》:“申徒狄抱石而沈于河。”丘迟《与陈伯之书》:“沈迷猖獗。”沈皆作为湛的后起字使用。湛,定母(中古澄母)侵韵。沈,上古透母(中古审三)侵韵。沉,定母(中古澄母)侵韵。湛、沈、沉递为古今字,除了因为同属侵韵外,声母还定、透互转。
大—太 《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说文》无“太”字”。《玉篇》收“太”字,云“甚也”。“太”是大甚尊上之意。经传多用“大”作“太”。《说文》“泰”下段玉裁注:“凡方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史记·范雎列传》:‘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礼记·中庸》:‘追王太王王季。’皆大字本谊也。”《左传》无“太”字,用“大”不用“太”。《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太,《经典释文》作“大”。钱大昭《广雅疏义》云:“太者,古大字。大有太音,后人加点以别之。”段、朱、钱三家之论明确认为大、太古今字。大,定母月韵。太,透母月韵。除同为月韵,还由于定、透互转。
它—蛇 它是蛇的本字。它的小篆像一条昂首鼓腮的眼镜蛇。《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玉篇》:“它,蛇也。”蛇字在先秦已出现,不过读如它,不读shé。《诗经·小雅·斯干》:“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说文》收了“它”的后起字“蛇”:“蛇,它或从虫。”段玉裁注:“是俗字也。”到许慎时代,蛇仍读如它。“蛇”转读齿音床三歌韵,是魏晋以后的事。它,透母歌韵。蛇,上古当归定母。它、蛇同为歌韵,透、定互转,而成古今字。
它—也 它、也是异体字。“它”的本义是蛇,“也”的本义也是蛇。小篆“也”头上似有一对触角。非洲丛林中有这种蛇。在金文中也呈蛇形。容庚《金文编》卷十二云:“与它为一字。”《说文》云:“也,女阴也。”许填没有见过多少金文,因而释义有误。段玉裁对许说笃信不疑,骂质疑此说者是“浅人”,“少见多怪”。其实,表“女阴”之义的字不是“也”,而是“匕”[楷化后的“匕”本来有四义:“化”的本字、“匙”的本字、匕首、女阴厶(私)的本字]。懂得它、也本为异体字,下面的现象就明白了然了。以虫为义符,以本字为声符,分别成为后起字蛇、虵,也是异体字。《唐韵》:“虵,俗蛇字。”以人为义符,以本字为声符,分别成为异体字他、佗。《玉篇》:“他,本亦作佗。”他、佗本来都读阴平。他,《玉篇》:“吐何切。”佗,《集韵》、《韵会》、《正韵》并“汤何切”。后来二字分用,读音也有别。“佗”读阳平了。《集韵》、《韵会》、《正韵》又“唐何切”。总之,它、也为异体,毋庸置疑。它,透母歌韵。也,上古定母(中古喻四)歌韵。它、也同为歌韵,端、定互转。
从一字多音看
单,《唐韵》:“都寒切。“端母元韵,今读dān。《汉书·匈奴传》:“单于者,广大之貌也。”《经典释文》:“单音蝉。”《广韵》:“市连切。”《集韵》、《韵会》并“时连切”。可知匈奴首领“单于”,汉朝时绝不会读chán yú,而是读dán hū(浊音)。 今音chán yú,始自唐代陆德明《释文》注音。这大概是因为专有名词, 另制音读之故。今作姓氏用时音shàn,最初也读舌音。 《集韵》:“唐干切。音坛,亦姓也。”定母元韵。《史记·儒林传》:“桓生、单次,皆尝为汉礼官大夫。”唐司马贞《索隐》云:“单,音善。”《集韵》、《正韵》并“上演切”。现代汉语仍之。“单”在读“都寒切”时是端母元韵;“音蝉”、“音善”、“音坛”时皆定母元韵。“单”的一字多音,韵部不变,实因舌音内部端、定互转。
徵,《说文》:“召也。”《唐韵》:“陟陵切。”《集韵》、《韵会》:“知陵切。”上古端母(中古知母)蒸韵。今音zhēng。在表五音宫、商、角、徵、羽的“徵”时,《广韵》、《集韵》、《韵会》并“陟里切”。今音zhǐ。端母(中古知母)之韵。但是在通“惩”时,读《集韵》“持陵切,音惩”。定母(中古澄母)蒸韵。一是县名,二是通“惩”。《荀子·正论篇》:“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徵其未也。”杨倞注:“徵,读为惩;未,谓将来。”“徵”的一字多音,韵部之蒸对转,声母则因端、定互转。
漯,一是水名。《说文》作“湿”。《孟子·滕文公》:“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唐韵》:“他合切。”透母缉韵。 今音tà。一是地名漯河,来母铎韵。今音luò。“漯”的二读,实际上是透、来互转。
从古今异读看
婪,《说文》:“贪也。从女林声。读若潭。”林,来母侵韵。但是许慎特意关照“读若潭”,潭,定母侵韵,表明东汉时“婪”即已发生音变,由来母转入定母。贪,透母侵韵。许填以贪训婪,透、定互转。《唐韵》:“婪,卢含切。”表明到唐代“婪”又从定母回到来母。这可能是因为谐声势力顽强而回归古音的缘故。“卢含切”延至中古以后,今读lán。“婪”的读音经历了“来母→定母→来母”的变化。但不管读什么声音,都是在舌音内部转来转去。
唸,《说文》:“从口念声。 ”《唐韵》:“都见切。”端母元韵。念《唐韵》:“奴店切。”是泥母元韵字。“唸”由泥母字“念”得声,却读端母,这是端、泥互转。《广韵》、《集韵》并“都念切”。直到宋代,“唸”还读端母。 今音niàn,转读古代泥母,当在明以后。 这也可能是由于谐声势力顽强而回归古音。“唸”的读音经历了“泥母→端母→泥母”的变化。但不管读什么声母,都是在舌音内部转来转去。
鸟,《唐韵》:“都了切。”《玉篇》:“丁了切、多老切。”端母幽韵。从鸟声的岛,《说文》:“从山鸟声。”小篆“岛”不省鸟脚四点。省四点作“鸟省声”,始自《韵会》:“鸟省声。”《唐韵》:“都浩切。”端母幽韵。段玉裁在《说文》“岛”下注道:“《禹贡》‘鸟夷皮服’,某氏传读为岛。”从鸟得声的茑,一种寄生草,《唐韵》亦“都了切”。可见鸟、岛、茑古代同音,都是端母幽韵,都读“岛”的音。
“鸟”的端母读音至今还保留在吴方言等方言里。 吴语区人读为diǎo。如果考虑到介音i近古才有,“鸟”在近古以前实际读如“岛”、“捣”。由于同音,古人借“鸟”代指男性生殖器。《水浒》里李逵嘴里离不开“鸟”字。什么“鸟东西”、“鸟人”、“鸟官”、“鸟皇帝”,都是骂人的话。《儒林外史·二十八回》:“诸葛天申是乡里人,认不的香肠,说道:‘这是什么东西?好像猪鸟。’”如果《水浒》等书里这些“鸟”字都写成本字,那多难看?怎么办?为了避粗俗,为了保持男子性器官的隐秘性,请“鸟”字转换声母,进入泥母。由于近古以后有介音i,转读niǎo。“鸟”的古今读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舌音内部端、泥互转。只有运用同系声母内部可以互转的理论才能解释这一古今异读现象。(续完)
收稿日期:199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