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重点学科的布局分析与发展建议——基于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的计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点学科论文,国家论文,第三批论文,布局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重点学科(以下简称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而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我国重点学科评选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教育部负责组织,截至目前已评选了三次。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重点学科名单。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这批重点学科有关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试图从一个侧面描述出我国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阐述我国高等教育坚持重点建设,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建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重点学科的考核、增补与前两次的评选有诸多改革,最明显的一点是在按二级学科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本文中所提到的“重点学科”如无特别说明,均以二级学科为准(即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也转换为其所下属的全部二级学科进行统计)。对于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本文将用专门一节进行计量分析。
一、第三批重点学科概况
第三批重点学科(军事学门类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下同)共有一级学科286个,二级学科677个,286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累计为1253个。因此,这批重点学科共有1930个二级学科,这一数字与第二批重点学科907个(不含军事学门类的重点学科)相比,猛增了53%。
286个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有270个分布在“211工程”建设院校,分布在“985工程”建设院校的有222个,这一数字充分表明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院校强大的实力。677个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分布在“211工程”建设院校的有537个,分布在“985工程”建设院校的略少,有366个。这些分布表明,重点院校优势明显,对高等教育实行重点建设,是体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的成功典范。
二、重点学科的省区分布
全国1930个重点学科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个省(区、市)平均有重点学科68.93个。如表1所示,北京、上海、江苏等10个省(市)的重点学科数超过平均数,它们集中了全国重点学科的88.96%。其中北京占据了全国重点学科总数的27.82%,绝对优势十分明显。湖南、浙江、安徽、辽宁四省的重点学科首次超过平均数,贵州则在本次重点学科的考核、增补中取得成功突破,拥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拥有重点学科的省(区、市)中,重点学科数量少于10个的占了1/3。青海、西藏、宁夏三省(区)依然没有学科进入重点学科行列,重点学科省(区、市)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依然明显。
三、重点学科的单位分布
第三批重点学科的单位分布比第二批重点学科更为广泛,拥有重点学科的高校达到196所,而第二批重点学科的单位分布是159所高校①。
如表2所示,重点学科数排名前10位的11所大学拥有全国38.55%的重点学科。另外,只拥有1个重点学科的高校有51所,占到了拥有重点学科高校总数的1/4强,与第二批重点学科相比,集中程度更加明显。排名第一的仍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居第二、第三位。
四、重点学科的学科门类分布
图1 各学科门类重点学科数
1930个重点学科覆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工学门类依然拥有最多的重点学科,哲学门类则最少,这一分布与第二批重点学科相同。图1给出了各学科门类重点学科的个数。
通常,理科是指包含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这4个门类的学科,而文科是指包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7个门类的学科。公布的第三批重点学科中,理科重点学科1447个,文科重点学科483个,文理之比为1:3,与第二批重点学科(1:3.51)相比,文科比例有所下降。下面再以理科和文科为单位,进一步分析重点学科的学科门类分布情况。
1.理科重点学科的分布
1447个理科重点学科分布在28个省(区、市)的161所高校中。北京、上海、江苏等11个省(市)超过平均数,拥有的理科重点学科占全国理科重点学科的83.28%,达1205个,这一比例和第二批重点学科(80.3%)相似。湖南和浙江两省拥有的理科重点学科首次超过了平均数,北京市仍然以占到全国23.22%的绝对优势高居榜首。
拥有理科重点学科的161所高校中,清华大学升至第一位,它拥有的105个理科重点学科,占到了总数的7.26%;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相差33个排在第二位。而在第二批重点学科中,北京大学是排在第一位的,它当时拥有的理科重点学科与本次的清华大学相当,占到了总数的7.34%。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与教育部、卫生部共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直接相关。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了前10名。
理科所含的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个学科门类中,工学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理学,第三是医学,最后是农学,这一分布与第二批重点学科相同。
(1)理学重点学科的分布。理学门类共有12个一级学科和51个二级学科,第三批的368个重点学科分布在23个省(区、市)的55所高校。北京、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广东是理学重点学科较为集中的省(市),它们拥有252个理学重点学科,占理学全部重点学科的68.48%,其中北京拥有86个,占理学全部重点学科的23.37%。在55所高校中,南京大学拥有的理学重点学科数达到了39个,跃升至第一位,北京大学以38个紧随其后,中国科技大学以35个位于第三。因篇幅所限,表3只给出理学重点学科数排在前10位的高校名单。
(2)工学重点学科的分布。工学是我国最大的学科门类,有32个一级学科和113个二级学科,第三批751个重点学科分布在24个省(区、市)的96所高校。北京拥有168个,占到了全国的22.37%,江苏占10.25%,上海占9.59%,陕西以8.79%居于第四,再加上湖北、湖南和黑龙江,以上七省(市)共有工学重点学科530个,占总数的70.57%。与第二批重点学科相比,省区间分布有较大的变化。湖北、湖南两省重点学科数明显上升,甘肃和福建则首次拥有了工学重点学科。
如表4所示,清华大学仍是工学重点学科最多的高校,其拥有的64个工学重点学科几乎占到了总数的1/10。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的工学重点学科数上升明显。
(3)农学重点学科的分布。农学门类在其8个一级学科和27个二级学科中共有95个重点学科,分布于22个省(区、市)的29所高等学校中。北京、江苏、浙江三省(市)拥有全部农学重点学科的48.42%,北京占到全国的23.16%,吉林、贵州两省则实现了农学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表5是农学重点学科数超过平均数的高校的情况。中国农业大学拥有15个农学重点学科,占第一位;南京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居第二、第三位。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重点学科数上升明显。
(4)医学重点学科的分布。医学门类拥有8个一级学科和54个二级学科,第三批的233个重点学科分布在17个省(区、市)的45所高等学校中,安徽省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医学重点学科。与第二批重点学科相比,其省(区、市)分布更为集中,但在高校中的分布则进一步分散。北京、上海、广东3个省(市)医学重点学科最多,占全国 的57.08%,其中又以北京为最多,其拥有的医学重点学科数占全国的1/4。
如表6所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是拥有医学重点学科最多的三所高校,共拥有57个医学重点学科,占全国的24.46%。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四川大学的医学重点学科数有明显的上升。
2.文科重点学科的分布
483个文科重点学科分布在23个省(区、市)的88所高校中,北京以占有全部文科重点学科的41.61%位列第一。上海、天津、湖北、福建、江苏分列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位。拥有文科重点学科较多的前6个省(区、市)占到了总数的76.60%,集中程度明显。
统计结果表明:文科的每一个学科门类中,拥有重点学科最多的都是北京,而且远远超过其他省(区、市)。例如北京在法学门类中拥有57个重点学科,比第二名的湖北整整多了51个,这一情况与第二批重点学科相同,而且集中程度更为明显。就重点学科在高校中的分布而言,北京大学在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四个学科门类中拥有的重点学科都是最多的,其中在历史学门类中与南开大学并列第一,各自拥有8个重点学科;在文学和哲学门类中,复旦大学拥有的重点学科也与北京大学持平。经济学门类中,厦门大学以17个重点学科升至第一;教育学门类中,北京师范大学以14个重点学科排在榜首。管理学门类则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并列第一,各拥有7个重点学科。这一分布与第二批重点学科相比,略有变化。复旦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文科重点学科增幅明显。
整体上看,文科重点学科不论是在省(区、市)中的分布还是在大学中的分布均极不平衡,集中程度明显大于理科重点学科,而且高度集中于文科传统强校和传统强省,这与文科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有较大的关系。
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的分布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286个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分布在19个省(区、市)的83所高校中,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和81%的一级学科。清华大学以2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排在第一位,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紧随其后。省区分布方面,北京以极显著的优势居于首位,上海、江苏分居第二、第三,且与北京差距巨大。详情见表7、表8。图2则展示了各学科门类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的分布情况。
六、几点思考与发展建议
(1)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考核与增补是对全国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整体检阅,与第二批重点学科相比,第三批重点学科具有数量多、分布广、集中程度明显、与社会需要结合紧密等特点。本批重点学科的数量比第二批重点学科增加了53%,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的省(区、市),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三十年间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和世界范围内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要求,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举措。同时,数量上的增加也将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2)统计数据表明,本批重点学科的学科门类分布和省(区、市)单位分布较好的体现了“服务国家目标,提高建设效益,完善制度机制,建设一流学科”这一指导思想。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分布科学、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相适应的学科体系,这对于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学科省(区、市)、单位分布方面,除了传统的优势省(区、市)和优势大学依然占有较多的重点学科外,西部地区和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中部省(区、市),一些符合重点学科基本条件,对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和当地区域特点结合紧密的学科也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如新疆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云南大学的专门史、河南农业大学的作物遗传育种、贵州大学的植物保护等,凸显了重点学科建设要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紧密结合”这一重要导向。
(3)重点学科作为学科建设中的“国家队”,国家对其投入巨大,在我国经济能力有限,学科建设投资主体尚未多元化的今天,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我国的第一批重点学科是在1983年评选的,时隔17年后才有了第二批重点学科的评选,本批重点学科的评选距上次评选也过了整整五年。令人欣喜的是:2006年10月,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等重要文件,就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效益性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进一步推进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保证我国学科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本批重点学科考核增补的同时,教育部还确定了黑龙江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219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这些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补充,在进一步促进和带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完善学科结构和布局,建立一个全面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学科体系,满足国家和区域发展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4)国家重点学科的评选与建设,掀起了新一轮的学科建设热潮。但个别地区和单位在学科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急功近利,甚至把学科建设目标简单的定位于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行列,这完全背离了国家评选、建设重点学科的初衷,也会对我国的重点学科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各省(区、市)来说,应着重考虑学科布局的准确定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家目标,同时兼顾本地区文化底蕴、经济环境和学科基础,认真梳理学科发展的优先层次。从财力、现实需求和学科现有积累等方面综合考虑,踏踏实实进行学科建设,如果盲目追求大而全,各学科领域齐头并进,使各门类学科实力均达到领先水平,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5)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巩固优势学科与学科群。目前相当数量的高校过分追求大而全,争相增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忽视质量的提高。从本批重点学科的布局情况也可以看出,要想在国内同领域占有优势,学科本身的特色非常重要。因此,在学校层面上,应由校方对本校的学科进行梳理,根据特色和潜力确定学科发展的层次,保证重点,辐射一般。在省(区、市)层面上,进行统一规划,建立学科发展的梯次网络,避免重复建设,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学科布局的优化。学科的优势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取得的,不可能靠简单的物质条件堆积而在短时间内达到。对于现有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应给予稳定、持续、大力度的支持,进一步保持和巩固优势。
(6)完善学科评估。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具有鉴定、导向、诊断、激励和监督等重要作用。从目前国内开展的学科评估工作来看,尚存在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系统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评估结果往往受组织工作的形式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国家重点学科的一个建设周期为五年”、“教育部对国家重点学科实行抽查和定期考核”,这些规定明确了重点学科建设的周期,也对学科考核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门类的重点学科虽然特色各异,但学科建设拥有共同的基本条件、规律和方法,这是不同特色重点学科能够采用一致标准进行评估的基础。此外,重点学科之间的不同特点,又使它们具有许多自身的特色,在学科内容、研究领域和研究手段以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密切程度等方面具有差异,这就需要尽可能地抓住一般、兼顾特色,研究设计客观可靠的评估指标,同时又要便于操作,努力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这也是摆在科学评估工作者面前一项急迫而又有意义的任务。
注释:
①《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关于落实两部协议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学科建设由清华大学纳入“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计划之中。根据这一精神,本文将“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重点学科统一归入“清华大学”中进行统计。
标签:一级学科论文; 农学专业论文; 清华大学论文; 文科专业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北京大学论文; 理学论文;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论文; c9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