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研究论文_李磊

中学语文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研究论文_李磊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文人士子都在传承着家国情怀,把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当作了人生的理念。当代中国,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家国情怀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个人和国家荣辱与共。中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培育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语文重任。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家国情怀;培育;研究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语文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塑造学生的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爱家,爱学校,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的家国情怀意识。用这样的家国情怀意识去理解语文,去承担社会责任,去用人文情怀去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在社会问题中注入自己的解释,用科学的家国情怀去致力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自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不败之地。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长河中,读书当为君父分忧,忠君,爱国成为了士大夫的心灵准则。“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宁可最终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换,也绝不苟且偷生。唐代诗人李贺唱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忠君之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之思为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内涵。传统士大夫开始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转向了关注社会和国家。开始关注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家国情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为了国家命运,在和楚怀王交谈无果的情怀下,自投汨罗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们,无不包含对家尽孝,对国家尽忠的家国情怀。进入近代社会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文人志士在面对国破家亡,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最终形成了家国情怀。可以说,家国情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不断积淀下来的,是经过语文检验的,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语文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集体价值观。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国家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家庭和睦了,家庭成员才有幸福感和归属感,才能减少生活中的矛盾。生活中的矛盾减少了,家庭成员才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报效国家,正所谓“一家不治,何以治家国”,最终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方法

(一) 学科结合 培育情怀

高中阶段的学生群体是成长的群体,他们学科知识面广泛,获得知识面的方式比较多样。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立足教材,在教好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采取多形式,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语文、语文、政治学科同样属于人文教育类学科,共同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重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特别是在讲解语文上的科学文化成就的同时,就可以融入语文学科的教育,例如在讲解唐诗宋词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在语文知识层面,是因为唐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所以在文化领域出现了璀璨的唐诗宋词文化,引导学生去品读唐诗 宋词中国年蕴含的语文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认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同时,语文教师可以探索将语文的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近年来,央视打造了“中国古代诗词大会”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文化节目,语文教师也可以在班级或者学校里,组织类似的文化活动,例如“中国古代人物群英会”“我们大家说语文”等比赛,在和语文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文化,形成民族自豪感。在开展了语文教育的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和多形式的游戏活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感恩教育和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学校教育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特别对于寄宿制学校,学生更多的时间都是在教师的管理中度过,高中语文教师往往担任班主任,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发挥高中语文教师的作用,将每一个班级建设成为一个小的家庭单位,要让学生确实感受到这个特殊“家”符号的温暖,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过去的教育中,高中语文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关心的相对较少。我们更多给予学生的是学习的尺度,而非生命的温度。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我们部分老师不顾及学生的任何感受,一味的对学生加以所谓的严格管理,不完成作业就体罚的方式,这是完全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教育工作中谨记“追本溯源:对症下药”;学生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人,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是鲜活的生命,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学校家庭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教师要学会思考,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爱班级,爱学校,如何从小事做起,从培养班级自信心和自豪感做起,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才能用生命的温度去和学生们靠近,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奉献,做到用“大爱之心关注学生发展的细节,实施差别化管理,分层次推进”的指导思想去真正从生活等各个方面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丈量生命的长度和人生的尺度,去感恩每一个生命中的人。

在教师用有生命的温度去温暖学生的同时,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让学生感恩家庭,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民族,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在感恩教育之中,让感恩之花绽放于家国情怀教育的沃土之中。上文提到,在教师用心贴近学生心灵的同时,要教会学生用感恩的心贴近教师,以心换心。对父母的感恩,对父母感恩,实际上就是对家庭的感恩,就是家国情怀中,“家”的意识的集中体现。学生只有真正爱自己的家,才会进而去爱社会,爱民族。在培养了学生“家”的意识的基础上,再去培育学生“国”的情怀,就水到渠成了。因为一个不爱家,心中无家之人,那么再好的教育,再精彩的课堂,对其而言都只不过是打发时间的无聊消遣,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爱国,也许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不管遭遇怎么样的波折我们的爱国情怀都永不放弃,国家也不能放弃他,爱国,是把自己心中的小小种子,对华夏文化的那种眷恋铺展开来,让它散发世界,而国家要记住这样的人,为了祖国牺牲自己的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人,我们不能让他在历史中随便被淡忘。爱国情怀是有的人坚持自己的良心采取批判的立场,而国家要珍视这样的赤子之心和国事情怀,要报以的是最大的宽容和开放的胸襟。

参考文献:

[1]郑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美]L·W·杜比.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M].校外教育出版社,1998.

[3]袁贵仁.抓好师资培训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J].人民教育.2005(08).

论文作者:李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研究论文_李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