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会计工作秩序与健全会计监督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秩序论文,体系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会计工作秩序较乱,会计信息质量较差的现状,深入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明确指出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旨在不断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促进企业改革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会计监督体系 内部监督 社会监督 国家监督
鉴于当前会计工作秩序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干扰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顺利进行,助长了腐败行为,国务院发出了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笔者认为,会计监督软化,监督体系不健全,是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的重要根源。因此,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只有注重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方能长治久安。
一、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是造成会计工作秩序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
会计工作中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搞“两本帐”,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突出问题,除了会计人员素质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会计监督乏力,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缺陷所造成的。
1.单位内部监督软化,会计工作缺乏自我约束机制。首先,有关人员对监督的认识存在偏差。监督的直接表现是约束,由于改革是从激励制度创新开始的,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就将约束看作是改革的对象,似乎陈规旧习,僵化死板,效率低下等弊端均主要出自于约束,监督似乎成了限制的代名词。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监督约束机制,似乎就是简单地消除限制和约束,这实乃对监督的误解。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不仅是一种限制、规范,而且也是一种激励和动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监督约束机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该大大加强。改革的实质应是消除旧的约束机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制度约束机制。其次,对待监督不分层次,不讲内外有别,内部监督与外在监督任务趋同,职责混淆。内部监督也要求会计人员充当国家监督的代理者,对企业经营实施政府性质的监督。会计人员的双重监督身份,使其无所适从,陷入尴尬境地,结果往往是“站得直的坐不住,坐得住的站不直”,双重身份流于形式。外在监督则演化为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参与其中,旁观监督者成了经营人员。第三,财务与会计职责不分,监督功能难以到位。财务工作是负责企业资金收支,会计工作是对企业资金收支进行价值反映,也就是财务立足于执行,而会计立足于反映。财务监督自然应在执行过程中监督,会计监督则在反映过程中监督,两者无论是监督对象,还是监督方式均有很大差异,混在一起必然影响各自的监督效力。第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薄弱,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企业开展内部审计,不仅能有效地发挥企业自我监督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挖掘企业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目前尚有不少企业并未意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不是尚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就是流于形式,应付上级要求,失去了自我约束的一道有力屏障。
2.国家监督乏力,会计工作缺乏严格的外在机制。首先,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约束缺位严重。从现状考察,政府审计机构普遍重视企业审计业务,但重视企业审计并不等同于审计监督得力,效果佳。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有不少审计机构人员重视企业审计,不是着眼于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是冲着企业审计较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审计实惠,权威性强,自我约束感弱。往往是审计人员缺乏再监督机制,责任难以追究,甚至有些审计人员凭借手中的审计生杀大权,进行权钱交易,大肆收贿索贿。企业经营者因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仰仗对审计人员拉关系及行贿,大搞帐面游戏,肆意侵吞国有资产。经营者知法犯法,审计人员执法犯法。其次,国有企业采用国家审计监督的方式。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数量众多,必然耗用国家审计机关的大量精力,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政府财政收支审计及公共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加之对政府机关盲目信赖或出于戒心,不是审计不得力,就是不敢动硬动真,导致小金库滥设,乱收费蔓延,挥霍浪费肆意横行,政府形象每每受到玷污,国家宏观审计也受到严重影响。
3.社会监督薄弱,会计工作缺乏经济警察的监护。我国社会审计监督正处于发展初期,监督范围小,当前主要限于三资企业及股份公司,影响力有限,与注册会计师这一“经济警察”身份相距甚远;其次,社会审计因历史原因,其管理体制正日益影响和制约其健康发展,突出表现在:执业中行业垄断,地区封锁,业务分割普遍存在,竞争不规范,独立性欠佳,审计质量不高。因此,无论其影响力还是其素质,都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对之进行改革,促使其健康发展,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警察。
二、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为会计工作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基本手段,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要取得长期效果,就必须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形成会计工作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外在监督机构,保证会计工作在正常轨道上运行。鉴于当前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治理对策。
1.强化内部监督,建立会计工作的自我约束机制。首先,企业经营者要端正对监督的认识。第一,应认识到监督是约束和规范,但同时又是一种激励和动力。就企业外在监督而言,其约束的本质是公平,目的是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这本身就蕴含了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就企业内部监督而言,其约束的本质是管理科学化,表现在通过监督,一能促使经营者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二能堵塞企业的浪费现象,制止腐败行为。因此,内部监督能促使企业管理科学化,具有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竞争力的激励作用。第二,对待监督,必须内外有别,认清各自的立足点。内部监督应立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职责是服务于企业管理,目的是促使企业管理科学化,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它只对企业负责,即使对企业法人监督,也只是帮其出谋划策,自觉避免触犯法律,损害企业利益。不应要求其充当国家监督的角色,行使国家监督的职责,对企业进行监督。道理很显然,因为内部监督人员作为企业雇员,享受企业奉禄,要其“吃里扒外”是站不住脚的。外在监督的立足点是统一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约束和制止企业的违法行为,造就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其监督方式只能是法制化的间接监督,不应借监督之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其次,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笔者认为,内部监督的科学化,必须包括三个层次的监督机制:第一是财务监督机制,其职能是在企业具体资金收支活动中执行监督,保证财务收支活动合理、合法,追求理财的最大效益。财务监督是财务人员在执行财务收支活动中的自我监督,具有及时性的特点,第二是会计监督机制,其职能是在反映经济业务的过程中进行监督,是一种在财务监督的基础上,通过核算对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他业务活动进行的价值监督,具有事后控制的功效。第三是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内部审计监督是企业内在监督机制中的一种独立监督,内部审计人员与财会人员相比,不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身份超然,具有独立性,监督更客观,更公正,更有说服力。内部审计监督一方面作为企业法人的代表,督促具体执行人员按章办事,加强管理;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法人的参谋,通过审计提供建议,挖掘企业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内部审计监督是对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再监督。
2.推行社会监督,造就维持会计工作秩序的经济警察。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卫士,应成为会计监督的主体。针对我国社会监督范围窄,影响小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在国有企业推行社会审计制度。理由之一是它有利于解决国有资产约束缺位问题。事实已说明,国有企业采用国家审计监督的方式,致使其约束缺位严重。改用社会审计的方式,则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社会审计机构是民间性质的经营实体,讲究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同时,具有经营风险,对自己的审计报告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从客观上制约了社会审计的行为,要求其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促使审计监督到位。理由之二是它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的政企分开。国有企业采用社会审计方式,就能将国有企业与政府真正隔离开来,政府通过社会审计这一中介机构,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改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要求。理由之三是它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因为社会审计对企业和国家均独立,担当鉴证角色最适宜。国有企业改由社会审计后,其会计报表同时也就得到了鉴证,为国家管理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有了可靠保障。理由之四是它有利于扩大社会监督的影响。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对国民经济起着主导作用,对其采用社会审计的方式,就能扩大社会监督的影响范围,使社会监督真正成为企业外在监督的主体。要使我国社会监督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必须认真解决社会审计当前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其中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当前诸多问题的根源。改革管理体制,关键是要解决社会审计机构的挂靠单位问题。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斩断事务所与政府主管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实现形式上的独立,取消主管部门这一保护伞,彻底打破当前实践中存在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业务分割的不正常局面,创造公平竞争的执业环境;才能彻底排除审计受到行政干预的顽症,做到实质上的独立;才能从思想深处,促动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加速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
3.规范国家监督,促使会计工作外在约束机制科学化。国家审计应调整审计范围,集中精力搞好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及事业单位等公共资金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强化国家宏观审计,杜绝财政资金的浪费,制止腐败行为。对于国有企业的微观监督,应放手让位于社会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要做的是对社会审计结果建立抽检制度,形成对社会审计的再监督机制,这样既能使国家监督从国有企业审计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又能提高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效果,最终达到加强微观审计的目的。
标签:会计监督论文; 会计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国家审计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财会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