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东坝中学 742500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每个家庭的未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是教师。随着工资制度改革和职称评定新规,农村教师待遇有了很大提高,教师队伍得到了空前的稳定。这是我国教育继课改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
然而升级“乡村教师”待遇,推进信息化教育,并未从根本上扼制农村学生向城里的流动。大量农村学生进城,在县城学校各班中占了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虽然很多,但在笔者看来,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普遍偏低,优秀者很少。对于这个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笔者通过亲身体会和观察,以所教地区学生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偏远地区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情况
我工作的初中在城区一角,学校被林业局的宾馆和居住区包围,一条通往居住区的宽阔大路把学校分成教学区和操场两部分,按照移交协议,操场由林业局和学校共用,学校管理主要集中在教学区。随着近几年的开发,学校附近高楼林立,商铺云集。学校新建教学楼和宾馆交相辉映。投影仪,网络设备的更新与配备,新铺的塑胶操场等,不断改善的教学硬件和软件,稳步提升的教学质量,使我们学校这几年生源稳步上涨,这学期,全校插转生就来了一百多个,我教的班里就有好几个。只要插转生手续规范即可免费进入我校学习。我校实行小班化,人数在40上下,班上农村孩子占了大多数。学生每学期基本上都能领到寄宿生补助。待遇公平,不存在歧视现象。
二、农村孩子进城学习困难的客观原因
1.家长无暇顾及子女教育,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无心学习的根源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进城读书”的学生中除了个别学生有家长陪读外大多都是远离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老师想跟家长沟通很不方便,家长们忙于生计,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很少和班主任联系,偶尔接到个别家长电话,一再强调自己没文化,并“放权”给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孩子如不听话就打,并保证绝不会找老师麻烦,孩子的学习全指望老师了。
2.有些孩子长期见不着父母,或“寄人篱下”,造成情感依存缺位,性格柔弱内向、自卑,逆反心理强;甚至怨恨父母,无心学习,出现心理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缺乏沟通和理解。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差。严重影响转入学校的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校长和老师对这些进城农民工子女深感头痛,压力巨大。
此外,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进城农民工子女来自不同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进度也不一致。大部分农村小学英语开设较晚,学生发音不规范,增大了英语教学难度。
三、当前偏远地区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最突出的“梗阻”教育问题
1.初中阶段学习成绩普遍偏低。这些“进城读书”的学生中,学习优秀者占比较少。无论学习成绩还是纪律方面,总体上都很令人头痛。他们敏感、脆弱,有些自我评价偏低。有些长期见不到父母,变得孤僻,甚至情感转移,家庭在道德方面教育、监管缺位,使其在生活中我行我素,对不良习气接受力强。多数成绩不理想;有些早早结束学业。
2.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最让老师揪心的是:相当一部分“进城读书”的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上课无精打采,没有养成记笔记习惯,个别学生低头玩手机,老师没收交给家长后不久,发现又在玩。年级越大越难管,自制力愈差,多数孩子租房居住,家长不在身边,学习全凭自觉,放学之后有没有用功学习呢?从作业上就可得出结论,做作业抄答案,有些甚至不交,要么很乱,老师屡教不改。学过的内容不背不复习,任课教师不断催促无济于事。按照现行教育规定和评价机制,老师不能打骂、体罚学生,并要教出好成绩,唯有苦口婆心,耐心教育。
四、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喜的是,心理健康咨询室在我校已建立起来,并开始开展工作。但因缺乏专业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开学伊始,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心理干预,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活动,学校建立健全的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档案,老师从内心去关心他们,给予更多关爱、鼓励和引导,为他们树立信心,努力做好他们的心理转化工作。
2.学校应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鉴于农民工孩子来自农村,大多一个人在县城租房居住,生活自理,有些远离父母,学习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事或烦恼,倘若无人倾诉,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或与他人交际困难,对学习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耐心、细致的关心、爱护和交流。学校应定期举行大小集会,以时代英雄人物为榜样积极教育引导,给予学生们精神鼓励。
此外,注重家长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农民工孩子父母的联系,是促进农民工子女尽快融入学校的一个关键。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教师、班主任需常敦促农民工家长多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多和孩子交流,施以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等教育,了解孩子动态,常和孩子互动,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依然突显在我们面前,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虽然不能短时期内解决,但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各级教育部门、政府、社会共同关注此事,协起手来去除教育“梗阻”办好教育,办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这样不仅仅对于农民工及其子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论文作者:赵怀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9月总第2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农民工论文; 学校论文; 子女论文; 孩子论文; 学生论文; 家长论文; 老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9月总第2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