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 社会福利工作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举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北论文,海峡两岸论文,社会福利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台湾社会福利事业协进会主办的海峡两岸社会福利工作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7月15日至19日在台北举行。以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王青争为团长的10名大陆社会工作者访问团成员应邀出席了会议。我方有四位成员分别就社会保障、职工保险福利、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专题在会上发表了论文。研讨会后,大陆社会工作者访问团应邀到台北、台中、彰化的乡镇农会等单位参观访问,受到热情接待。
现将两岸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1、关于社会福利体制问题。把国家和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费用改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两岸的做法相似。大陆在构建这一社会保障制度中,遇到有些企业效率不佳,出现无力缴纳、拖欠或少缴保险费,个人缴纳保险费承受力有限等困难,但学者们认为这种改革与市场经济接轨,具有强大生命力,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完善起来。台湾社会福利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当局担心过快过多的社会福利会导致总体经济的停滞,以及劳动参与率的降低。又因人口不断老化,家庭养老功能的削弱,台湾的福利改革更向私有化(民营化)、分权化、市场与政府介入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参观的台北县立仁爱之家,是五所省立仁爱之家之一(另有一所省立彰老人养护中心)。这些政府办的养老机构,也对外开放,收自费院民。除公立的养老机构外,目前台湾有43家私立养老机构,15家疗养机构,正在兴办的有10多家私营机构。
2、社会保险在社会福利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台湾的社会福利支出项目中,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服务、劳动就业、住宅与社区发展,医疗保键等六项。整个社会福利的支出占总预算的10%——15%之间,其中社会保险费用占的比重较大。这与大陆将社会保险放在社会保障的首要位置相似。台湾方面参加研讨会的人,都随身携带一张“全民健保卡”,这就是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的全民健康保险。此外,在农村还实行“农民健康保险”(已实行10年),“老农津贴”项目。从1995年6月实行的老农津贴,发放条件是年满65岁以上,参加农保6个月以上,未领取公、教、劳工保险的老年人。还有一个条件是其个人土地房屋价值不超过500万元台币。具备条件者,每月每人发给3000元台币的津贴。实行一年多来,约32万人享受。
3、台湾和大陆一样,退休的老年人大都在家养老,太多的空间时间对老人而言,并非是一种好现象,孤独、失落感很重。重视社区服务,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条件,是两岸学者的共识。台北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8%,其中65—69岁低年龄组的人最多,组织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效果很好。到文康休闲活动中心学习和娱乐,是老年人非常高兴的事。我们在台北县汐上老人休闲中心参观时,看到老年人在学英语、绘画、跳舞。这些老年人,早晚有车接送,属“日托”方式,其中服务人员多是低龄老人。
二、台湾农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湾省农会是农民的合作组织,其宗旨是保护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生活。目前农会组织有三级:省(市)农会、县(市)农会、乡镇农会。村有农事小组。上下形成网络,生产联系密切。
省农会负责种子、化肥等资料供应、农产品运销、加工以及代办委托业务。也就是负责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如台北县农会不仅办了台湾最大、现代化的生猪屠宰加工场,还办了蔬菜、水果加工厂,将加工后的产品运往台北农会办的超级市场。这种一条龙的服务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们参观过的台北、台中乡镇一级农会,都设有信用部,从事信贷业务。据统计,台湾农会信用部办的小农贷款,超过了三家省农业银行贷款的总和。这种设在农民家门口的小银行,以融通农业生产资金方便,服务质量高,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农会也从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农会信用部的规模、地位和作用,台湾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存在与银行争利和监督管理不严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