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近十年研究综述_哈尼族论文

哈尼族近十年研究综述_哈尼族论文

近十余年哈尼族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尼族论文,余年论文,近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哈尼族研究是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余年来有关哈尼族的研究颇受学术界的关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对1990年以来的哈尼族研究作了分类和综述,以展示该领域研究的新成果与新动向。

一、族源研究

关于哈尼族族源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已有4种观点:(1)土著说;(2 )东来说;(3)北来说;(4)二元文化融合说。现在族源问题又有了新的看法。主要论文论著有:尤中《云南民族史》(1994年,云南大学出版社)一书认为,哈尼族属古代氐羌族群的后裔。李宣林《哈尼族历史文化研究》(2004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哈尼族的历史渊源及社会发展》(《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3)都认为,“和蛮”集团,即今天的哈尼族先民。哈尼族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居住在泸江区域。朱文旭、李泽然《哈尼族祖居地考》(《思想战线》1998,2)认为,哈尼族祖居地为今凉山礼州一带,大约是在唐朝南诏时期从礼州一带经西昌邛海迁徙到云南地区,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孙官生《传说与历史看哈尼族族源》(《云南社会科学》1990,2)认为,哈尼族是以云南红河流域哈尼先民为主体,吸收、包容了本地区彝族、白族、瑶族的部分先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四川、南京一带迁来的汉族,逐渐融合形成的。除上述研究外还有李永燧《哈尼与西夏(党项)同源说》(《民族语文论坛》2002年总第三期)、毛佑全《评哈尼族族源四说》(《思想战线》1992,5)等。

二、哲学与原始宗教研究

关于哈尼族哲学、哲学思想研究,主要论著有:白玉宝《哈尼族哲学思想探索》(《民族学与博物馆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肖万源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都认为,哈尼族的哲学思想处于萌芽、滋长的状态中。两书介绍了哈尼族《奥色密色》中哲学思想的萌芽与《哈尼阿培聪坡坡》中重人生讲友爱的原始哲学思想、神灵观念的表现等。伍雄武《哈尼族哲学思想的萌芽》(《思想战线》1993,5)一文从4个方面阐述了哈尼族哲学思想的萌芽:(1)对万物起源的最初思考——《奥色密色》和创世纪神话;(2)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哈尼阿培聪坡坡》和《雅尼雅嘎赞嘎》;(3)对万物最原始的普遍解释——原始的鬼神观念;(4)对人生价值的求索——生、死、婚配习俗的核心观念。李少军《哈尼族传统世界观探析》(《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0,6)认为,哈尼族在自身独特的民族经历中,形成了神、自然、人和鬼相统一的民族世界观对哈尼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等产生着重要影响。白玉宝《哈尼族人生价值学说概要》(《思想战线》1995,4)认为,哈尼族人生价值就是一个人对家庭、村落、社会、祖先、以及神灵所应担负的种种责任和义务。白宇《哈尼族生死观浅析》(《思想战线》1993,1)认为,哈尼族视天神摩密的意志贯穿生命旅程的始终。

关于哈尼族原始宗教研究,为则《哈尼族自然宗教形态研究》(1995年,云南民族出版社),白玉宝、王学慧《哈尼族天道人生与文化源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两书认为,人类是天神的血缘嫡裔,人的生死存亡和通达困苦都是天神意志外化的结果;天神全知全能和至真至善的本性,通过血缘纽带决定了人性本善。毛佑全《哈尼族的“莫批”和原始宗教残遗》(《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3 )一文介绍了哈尼族的“莫批”为众人驱邪除害、祈福的作用。李国文《论哈尼族社会中的原始宗教》(《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1)一文认为哈尼族原始宗教信仰有四方面内容:(1)灵魂观念与古传葬仪和祖先崇拜;(2)与氏族祖先崇拜相关联的村社神崇拜(艾玛突);(3)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与相关的农业祭祀;(4)原始占卜与巫术。毛佑全《滇南哀牢山区哈尼族占卜、招魂述略》(《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4)介绍了哈尼族占卜招魂的宗教性习俗。毛佑全《哈尼族祖先崇拜文化内涵》(《云南社会科学》1993,6)认为, 哈尼族庞杂的祖先崇拜都与血亲家族观念相连。李学良《关于昂玛神的性质》(《云南社会科学》1994,3)认为,哈尼族“昂玛”神是一个几经变化了的复杂的神灵实体。

三、文化研究

关于哈尼族民族文化的研究,是近十余年哈尼族研究中兴起的热点问题,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论文论著较多。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一书主要从哈尼族的历史、文化源流、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习俗道德、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雷兵《哈尼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全书涉及族称、族源、人口分布、自然概况、村寨聚落、家族结构、梯田文化、生产活动、原始宗教、文学艺术、生活习俗、人生礼仪、语言文字、教育、纪年节日等,基本涵盖了哈尼族文化的各方面,反映出哈尼族文化总体面貌。史军超主编《哈尼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一书介绍了哈尼族特殊的迁徙文化、梯田文化、茶文化,宗教习俗、文学艺术、政治军事、教育体育、新闻出版、科技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李克忠《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一书指出:“昂玛吐”即祭寨神活动,既是哈尼族重视的民俗和节日活动,又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全部内容的代名词,是哈尼族文化的象征。杨世华、白碧波主编《玉溪哈尼族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介绍了玉溪市哈尼族分布概况、婚姻习俗、生育与丧葬习俗、宗教信仰、梯田文化与生态平衡、饮食禁忌、节日、农耕活动、教育状况等。

戴庆夏主编《中国哈尼学第二辑》(民族出版社,2002年)一书收录了近期哈尼族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饮食服饰、文学艺术、语言文字、体育舞蹈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哈尼学第三辑》(民族出版社,2005年)一书从不同角度反映哈尼族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哈尼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问题。

史军超《论和夷,兼及哈尼族历史文化渊源》、白云昌《试论哈尼先民的生态观》、毛佑全《哈尼族的南迁与稻作农耕文化》(分别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5;2001,4;2000,5)、 毛佑全《明清以来汉文化对哈尼族文化的影响》(《云南社科》2001,3)、 杨世华《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明清以来哈尼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思想战线》2003,3)、刘亚雄《试论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变迁》(《思茅师专学报》2001,2)、李光荣《试论哈尼族神化的“期待原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等文章对哈尼族的文化渊源、哈尼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的关系、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内涵、生态观、血亲家族等进行了探讨。

关于梯田文化的研究,出版了王清华《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哈尼族生态农业梯田文化论》(分别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999年出版)。两书指出:哈尼族梯田文化是哈尼族农业世代创造性的表现,作为一种特定的农业形态,它是建立在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它为哈尼族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梯田是自然生态的翻版,平坝农耕文化的移置,社会结构基础,物质生活的依托,自然人生观的桥梁,民族性格的写照等。

李期博主编《哈尼族梯田文化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指出:哈尼族从事梯田农耕活动,已有近两千年历史。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精神载体,与哈尼族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从历史的角度看,梯田对哈尼族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传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王清华《哈尼族梯田农耕社会中的女性角色》(载《民族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一文认为,在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中,哈尼族妇女对梯田农业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在哀牢山哈尼族社会中受到普遍的尊重。

黄泽《红河哈尼族造型文化简论》(《思想战线》1991,2)一文, 从梯田文化、器用文化、居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了哈尼族造型文化的形成因素和内涵。白玉宝《论哈尼族梯田稻作的生态机制》(《思想战线》1994,4)指出:哈尼族从天人观念中衍生出来的调整人地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是梯田文化得以萌芽、发展、传承的人文机制。哈尼族视水为梯田的命脉,千百年来保持着“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良好生态环境,根本原因在于哈尼族对天神和自然力量的敬畏心理。李子贤《红河流域哈尼族神话与梯田稻作文化》(《思想战线》1996,3)指出:在哈尼族神话中表达了水为万物之始的观念,这与他们的梯田文化相对应,成为了稻作文化的象征。

四、语言和文学艺术研究

关于哈尼族语言的研究主要论文论著有:李泽然《哈尼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李永燧《哈尼语语法》(民族出版社,1990年),戴庆夏编著《汉哈尼词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哈葵、李泽然《汉哈会话》(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戴庆夏、段贶乐《哈尼语概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汉哈尼新词术语集》(哈汉对照)(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等对哈尼语和语法作了研究。李永燧《哈尼语调查的新进展》(《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3)一文认为,哈尼语应分为三种方言:(1)哈禔(原称“哈雅”)其内部又分哈尼和禔尼(原称“雅尼”)两个次方言,(2)豪白方言,自称“豪尼或白宏”;(3)碧卡方言,自称“碧约”、“卡多”或“峨努”。通过进一步调查,除上述外,又发现有两种话比较特别,一种是木达话,另一种是阿克话。内容主要介绍木达话的特点及阿克话的特点。

戴庆夏,李泽然《哈尼语的“来”“去”》(《民族语文》2005,5)一文认为“来、去”除区分方向外还严格区分高低。白碧波《哈尼语存在动词初探》(《民族语文》1991,5)认为,哈尼语分哈雅、豪白和碧卡三个方言。 各方言语法大体一致,但也有差别。本文根据哈雅方言哈尼次方言绿春大寨哈尼土语,从两个方面描写哈尼语的存在动词。李批然《哈尼语量词研究》(《民族语文》1992,5)认为,在来源上哈尼语量词与动词、名词、形容词有着密切关系,在类别上除具有动量词和名词外,还有一种“性状量词”在语法功能上阐明了哈尼语量词与其他词类的结合以及在句中充当语法成分,最后推测哈尼语量词的发展趋势。段贶乐《哈尼族文学语言特征》(《民族语文》1991,1)一文从构词、句法和词的搭配特点三个方面介绍了哈尼族文学语言的特征,认为哈尼族文学语言仅指哈尼人民吟唱传统诗歌时使用的语言。

关于哈尼族民族艺术研究主要论著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撰委员会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民族出版社,1991年)一书收入哈尼族山歌小调、礼俗歌曲、体鸣乐器(竹口琴)、气鸣器乐(簧振类)、弦鸣乐器、曲目、民间舞蹈、绘画、哈尼民居、服饰、风情活动类(叫谷魂)等100多条。 红河州文化局编《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艺术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一书介绍了哈尼族传统音乐,民族舞蹈等。张兴荣编著《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一书详细地介绍了红河县、澜沧县、勐海县、江城县和金平县哈尼族原生音乐27首。

刘金吾《哈尼族舞蹈——从阿腊搓到鋩舞与棕扇舞》载《舞蹈王国再探少数民族舞蹈论文选》(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一文认为,是具有哈尼族舞蹈的共性特征和代表性舞蹈。其风格特征古朴浑厚、凝重深沉、外柔内刚。刘金吾《哈尼族舞蹈中的多元文化特征》载《舞蹈王国再探少数民族舞蹈论文选》(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认为,哈尼族舞蹈艺术,具有了鲜明地域性,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风格突出的哈尼族舞蹈。李元庆主编《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一书精选了红河地区哈尼族农耕节日歌唱习俗、生老病死歌唱习俗、幼儿领哄歌唱习俗、少儿游戏歌唱习俗、恋爱婚姻歌唱习俗、社交往来歌唱习俗等民间歌曲306首。 介绍了哈尼族民歌唱词的基本特点和音乐的基本特点等。

关于哈尼族民间文学、文学史研究。史军超《哈尼族文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一书,第一次从文学发展历史的视觉,系统介绍了哈尼族文学。施荣华《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传说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5)认为,哈尼族的传说主要包括氏族传说、祖先传说、生活习俗传说、人物传说、动物传说5种。哈尼族传说是哈尼族祖先对于自己历史与风俗的艺术摄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学价值。史军超《哈尼族神话传说中记载的人类第一次脑体劳动大分工》(《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3)一文认为,哈尼族“绝地天通”神话的文化本义,是宗教神职人员巫觋的职司化,亦即人类“第一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大分工的完成”。

王清华《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95,5)指出:哈尼族是一个经历过长期迁徙的民族, 迁徙流动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是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特色。除上述外有关民间文学还有白祖额等收集翻译《哈尼族民间故事》1至5集(哈汉对照)(均为1988、1990、1991、1992、1993年,云南民族出版社)、王正芳主编《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等。

五、民族学调查和民族习俗研究

关于哈尼族家庭和民族学调查的研究。主要论著有:高发元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哈尼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是对绿春大兴镇倮别新寨的全面民族学调查,内容包括该村哈尼族历史、人口、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法律、家庭婚姻、教育、宗教、科技进步、医疗卫生、生态等方面。

郑茜《20世纪中国民族家庭实录:人活天地间(哈尼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中国西南最大的哈尼族村寨甲寅老寨李朝珍一家的家庭史,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发展轨迹。

民族习俗、婚俗研究, 谢蕴秋主编《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民族出版社,1999年)指出:解放前,一夫一妻制是哈尼族的基本婚姻制度。男女青年的婚姻多数是经长期的相爱并自己做主的,少数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买卖婚姻。彭荣生《哈尼族婚俗》(载《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王清华、史军超《云海中的奇婚女性(哈尼族)》(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等也专门介绍了哈尼族婚俗。

毛佑全《哈尼族生产习俗》载《云南少数民族生产习俗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哈尼族居住习俗及其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3)两文对哈尼族生产习俗和居住习俗作了探讨。王尔松《哈尼族纪年与节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1)一文认为,哈尼族纪年与节日同农业生产紧密相联。 哈尼族纪年具有鲜明的自然物候特征。毛佑全《略论哈尼族馈赠礼俗及其社会功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2)指出:哈尼族民间馈赠习俗, 是一种有形的文化传统现象,是物质文化、行为传承文化以及民俗行为的综合反映。

服饰研究。毛佑全《哈尼族服饰的文化特质内涵》(《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3)介绍了哈尼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及特点。毛佑全《哈尼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民族研究》1991,6)一文认为,哈尼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商品经济的猛烈冲击下引发了变革,特别是哈尼族女性的服饰与发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服饰和发式的变革常以“土洋结合”的形式出现。

饮食习俗研究。门图《烟火熏烤的哈尼族饮食》(载《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荟萃》,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一文,详细介绍了哈尼族的50余种饭菜。其中特别介绍了哈尼族熏烤食物以及煨茶的方法等。史军超《哈尼族与百濮民族茶事丛谈》(《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2)指出,哈尼族吸纳了百濮种茶技艺,并参与到对野生茶树的驯化和培育中,将中国的茶文化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创造了以普洱茶为代表的哈尼族茶文化。

收稿日期:2006—03—10

标签:;  ;  ;  

哈尼族近十年研究综述_哈尼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