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梦”故事的原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兼论高中语文选修课“外国小说鉴赏”教学_小说论文

中外“梦”故事的原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兼论高中语文选修课“外国小说鉴赏”教学_小说论文

中外“梦”故事原型及其反映的文化特质——兼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型论文,特质论文,中外论文,高中语文论文,外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是北大曹文轩教授主编的,他以文学研究者和作家的双重视角,选取了很多经典外国小说,基本是19到20世纪之间的现当代小说家的作品,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阅读兴趣。面对新型的教材和陌生的作家作品,教学中非常需要相关研究资料作参考。本文以其中的课文《炼金术士》为切入口,以故事原型研究和对比研究为方法,作些梳理探究,供师生参考,并希望能对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有帮助。

一、中外“梦”故事原型及其不同的文化特质——梦里梦外

巴西作家保罗·戈埃罗在1988年写的小说《炼金术士》(中文译名又称《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讲述一个西班牙牧羊少年圣地亚哥为寻找梦中所见的宝藏,排除万难,一路坎坷来到非洲大沙漠金字塔旁。在这里,从另一个人讲述的梦得知,宝藏就在西班牙他放羊时过夜的破败教堂里。

这个故事是以梦为主要线索的,而且是以双梦作为情节的主要架构,这种梦故事早有原型,较早的是12世纪在埃及成书的《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其后有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1935年写的《双梦记》①。中国与梦和富贵相关的故事,较早的是唐代的小说家沈既济(约750-800)的《枕中记》②,又有唐代李公佐作的《南柯太守传》。

以上述中外梦故事为研究对象,对比后可以发现,中国的梦故事,其结构和西方③的梦故事相反。西方把笔墨放在梦外,主要写在现实人生中,寻求梦中所追求的东西。中国却把视角放在梦里。西方的梦故事有三个要点:寻宝的欲望,相信梦,肯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它们是由梦里走出来,走进现实人生,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梦外人生。而中国的梦故事,也有类似寻宝的求富贵的欲望,但却不是向现实中追寻,而是到梦里去寻求,小说最终表现的是人生如梦、短暂虚无,体现的是劝人勿汲汲于功名利禄的思想。

西方小说中的梦外人生,是以梦中所见(似乎是不靠谱的东西)来指引现实,排除万难去追寻梦中的宝藏。所以西方小说中的人生更像是梦里人生,或者是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生。中国小说中的梦里人生,写得却不是神秘、缥缈的景象,而是展示极真实的景象,模拟现实人生,但最终曲终人散,梦醒幻灭,以警示人生的短暂、虚幻,最终指向梦醒之后的顿悟——对于人生梦想的反省。富贵不过烟云,腾达亦如蚁聚。

梦里梦外的错综差异,反映了西方和中国文化不同的特质。西方的梦故事中最核心的主题是宣扬为梦想而努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它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向前走”④的态度,无论前方有多未知,无论向前走的动力和基础有多荒诞、不可靠,它选择的都是打破当下的束缚,打破自我的局限,打破一般活法的规矩,去探求前面的世界。寻宝话题的外壳是其最合适的代言人,它形象地展示了西方“向前走”文化的外层形象:充满欲望、功利性,与现实人生紧贴。但也不要被其寻宝外壳迷惑住,因为在其寻宝的过程中,目标早已转换了方向,炼金术最后炼出来的不是真金白银,而是人生的黄金时刻。

中国的黄粱梦反映的却是中国文化中对人生短促的清醒认识,提醒人们不要陷入到一时一地、此时此刻,而要学着跳出人生桎梏,从高处反观人生的短促,从而不过分执著于对富贵功名的追求。

二、小说对永恒主题的选择与个性化表现

西方和中国的这种梦故事所反映的其实都是梦想母题。在文学作品中,主题是灵魂,指引着作品的走向。而像爱情、梦想、战争、善恶等主题则成为在各个时代、民族背景下都会出现的母题,因为它们是人类生活中无法回避和忘却的话题,也是支持人类生活不同于其他生命的坚实内核。

《炼金术士》选择了梦想这种永恒的主题,这是它能够跨越时代、民族从而被诸多读者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课文,被编入“主题”为单元话题的单元,也是因为它的梦想主题有代表性,是许多小说都会涉及的宏大母题。

但并不是说只要选择永恒主题,就必然成功。这中间需要作诸多开掘的努力,使文本在母题下发出自己的独特的光彩。比如,初看起来,《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⑤和博尔赫斯照此改写的《双梦记》极其近似,前者670字左右,后者780字左右,但还是有些差异。其中有些差异无关紧要,比如一个是以总督的梦点醒寻宝者,一个是以队长的梦点醒寻宝者。但有些差异,就可以看出后来者博尔赫斯对这个故事发展的贡献:

1.富翁由富变穷,前者是因为挥金如土、坐吃山空,后者因为仗义疏财;前者目的只在讲故事,后者则有意识加入了劝善的思想。

2.前者主人公是无名氏,后者有了典型的阿拉伯式的名字穆罕默德·艾尔·马格莱比。主人公名字显示出小说源于阿拉伯的背景,更强调了宗教的意味。

3.前者在寻梦人到达埃及后,说其投宿在清真寺中,除此外没再涉及与宗教有关的内容,后者则一再强调真主的伟大。

4.前者用了一个巧合来完成双梦交集的故事,即提审寻梦人的总督与寻梦人的相遇。后者除两梦相遇外,还用了几个巧合点,使得故事更加圆满。

保罗·戈埃罗在“自序”里曾说,“遍览其章,除去转述我所学到的一切,我还试图向海明威、布莱克、博尔赫斯(他曾将波斯历史运用到其短篇小说中)、马尔巴·塔罕等伟大的作家们致敬,他们成功地理解了‘宇宙语言’”。在《炼金术士》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沿着博尔赫斯所掌握的“宇宙语言”继续前行。

首先是借助宗教的力量,或者是近似于宗教的一些思想。他给自己的寻梦人起名叫圣地亚哥,这也是西班牙一个宗教圣城的名字。为圣地亚哥解梦的吉卜赛老妇人,引导圣地亚哥坚定地寻求梦想的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穿过沙漠时的伴侣——试图寻找炼金术的英国人,告诉圣地亚哥“宇宙中有一种人人都能懂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已经被遗忘了”⑥。“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在炼金术中被称作‘世界之魂’。当你一心一意希望得到各种东西时,就离世界之魂更近了”⑦。总之,小说中人物来自各个宗教或民族背景之下,使小说具备了与更多读者沟通的先机。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更显示了作者对于宗教的理解和态度,即穿越沙漠前,商队的头领对其带领的将要穿越沙漠的人训话:“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各自心中都有不同的神明。但是,我唯一信奉的神就是安拉。我向安拉发誓,将竭尽全力,求得圆满,再一次征服沙漠。现在,我要你们每个人都向各自心灵深处信奉的神明发誓,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服从我。在沙漠中,不服从就意味着死亡。”⑧这种对于各宗教的包容,使小说借助各神灵的语言,向宇宙的语言靠近。

小说的巧合点也像博尔赫斯制造的那样,圆润自然,而且数量剧增。中国《西游记》中也有九九八十一难,不过八十一难是平板的,各难基本不分高下,而《炼金术士》中的挑战却是一次难过一次,先是要预支自己的财宝给吉卜赛老妇人,其次是要直接把自己的羊送给撒冷之王,更难的是离开自己的爱人,面对死亡的危险。

10万字的小说篇幅使作者补充了许多细节,以使追求梦想这个话题完成得更加丰满。但最重要的是,在梦故事的原型中,在梦想这个主题下,他加入“天命”这一概念。小说中,微服现身的撒冷之王告诉牧羊少年圣地亚哥:“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去做的事情。人一旦步入青年时期,就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天命了。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一切都那么明朗,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人们敢于梦想,期待完成他们一生中喜欢做的一切事情。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股神秘的力量开始企图证明,根本不可能实现天命。”⑨这就把《一千零一夜》中简单的梦,变成自我意识觉醒的梦想话题,把世俗的梦故事变成哲理探讨小说。如果说“梦想”这个概念还停留在个人化的领域,那么“天命”则把梦想推向了对整个人类的义务,如小说中撒冷之王说:“完成自己的天命是人类无可推辞的义务。万物皆为一物。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⑩作者加入这样一些让人热血沸腾的理念,使梦想这个主题变得更加深邃、丰富、有感召力。这是小说推陈出新的关键。

小说作者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在细节上充实,使其更显真实;在情节上延展,使其更加奇特;在主题上深化,使其更加动人。在中国的梦故事发展中,同样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只是实施中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在黄粱故事的基础上,把做梦人的飞黄腾达写得更加细致逼真,而且把故事原型中无所谓善恶的腾达,写成了作恶多端的腾达。

如果说黄粱梦故事原型写出人生腾达之虚,那蒲松龄却写出腾达之实,作者把现实中所见所闻腾达之恶引入虚境,引人深思。梦是虚的,梦中腾达是虚的,但现实中腾达之人作恶却实有其事,这些恶事给周围人带来的痛苦和不公比比皆是,所以腾达之事不再虚幻,而是与现实一一对应,给人十分真实的感觉。作者鞭辟入里,描摹细腻,曾孝廉在梦中腾达后,对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态度,“六卿来,倒屣而迎;侍郎辈,揖与语;下此者,颔之而已”。腾达后,挟公报私,对早年曾周济过自己的,“早旦一疏,荐为谏议,即奉俞旨,立行擢用”;与自己有睚眦的,“即传吕给谏及侍御陈昌等,授以意旨;越日,弹章交至,奉旨削职以去”。这一段描写,就不仅仅是对曾孝廉个人行为的批判,而是对整个官场行政的质疑。

作者仍不尽兴,又写腾达失势,更写腾达作恶之果报。被罚充军,路遇冤民,被砍头颅,入阎罗殿,因腾达时犯下诸罪,又一一还报于刑,受尽折磨,甚至转世后仍被惩罚。恶事之报,每一环节皆有与其罪过细腻对应处,所以尽管为迷信,却仍能令人深思。如在鬼界被罚喝滚烫的金钱熔汁一节,因需将其所贪金钱一一饮下,所以作者揣写其心理云:“生时患此物之少,是时患此物之多也!”颇有点醒“梦中人”之力。

三、了解更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化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但在梦故事系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间的相通,那就是都在追寻人生价值及理想的存在方式。

正如人教版教材指引中所提到的,小说的主题在小说发展中,由具体而抽象,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福楼拜、契诃夫、狄更斯等作家的小说,他们的视点常在社会以及社会与人的关系上,但到现代主义盛行的时候,小说家们开始关注抽象性很强的问题,如时间问题、死亡问题,以及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之类的哲学终极话题。卡夫卡、博尔赫斯、保罗·戈埃罗都是在这样的主题中开掘作品。而当这样的时候,中西文化之间的沟通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或者说更容易有互相的启发,因为终极话题是大家共同的话题。

教材编者编写《外国小说欣赏》的原因,主编所设置的单元重点的依据和期待,也是期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期望通过对比阅读和鉴赏,促进青年学子对自己母语文化的了解,进而提高欣赏水平,提高青年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创造力。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再来把握我们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都会更清晰、准确一些。

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有八个单元,分别以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作为单元话题,也就是学习重点和阅读依据。结合上面对《炼金术士》主题形成、发展变化的分析,我们对教材中所设单元话题的作用,可能会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领悟: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单元话题,如何与课文分析结合,等等。

比如在主题这个单元,编者在“主题的形成”中把小说分为“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举例说《炼金术士》是前者,《一千零一夜》是后者,并说“讲故事的技艺是可以模仿和习得的,而深邃的思想却必须通过锻造卓越而丰富的灵魂来达到”。如果教师只是把这段编者的讲解简单传声给学生,那学生会困惑:锻造谁的灵魂?是作者,还是书中人物,怎样锻造卓越而丰富的灵魂?也就仍然不能理解小说的主题是如何不断深入,小说如何能从讲故事的简单技艺发展成为成熟的小说艺术。

教师首先需要自己再去阅读相关的小说以及其他更多研究论述的资料。如《炼金术士》的作者保罗·戈埃罗自幼就想当艺术家,身为工程师的父亲认为这无异于自绝生路,由于跟父母的冲突、矛盾,保罗一度精神紧张、行为乖戾,被家人三次送进精神病院。他曾做过编剧、剧场导演、记者等工作。有一个时期,他沉迷于研究炼金术、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1986年,他沿中世纪三条朝圣路线之一,从法国南部穿越比利牛斯山脉,步行到西班牙的圣地亚哥朝圣,历时三个月。他说在这次朝圣途中,通过观察路上遇到的其他朝圣者,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人生任何一个时刻,都要轻装上阵。其后,他写出第一部纪实性作品《朝圣者》,第二部就是《炼金术士》了。《炼金术士》的内容实际上渗透了他之前的大部分人生经历,有选择的犹豫和痛苦,有漂泊的惨淡和无助,也有千锤百炼后的参悟。如果说《朝圣者》记录的是作家对宗教的追求和探询,那么《炼金术士》反映的则是他对人生理想、价值、生存方式的追问和探询。所以,作者深邃的思想来源于生活中的磨炼和思索,而他小说中的主题思想的选择和发展深入,则像本文前面提到的那样:沿着博尔赫斯的路,由以显示奇巧为主的寻宝故事,发展到扬善、鼓励执著的主题,更通过作者保罗的“天命”主题来完成思想的深化。

教师弄透彻作家、故事原型、小说文本之间的关系后,再引导学生去读相关小说,思考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了解小说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情形,激发学生关注不同文化的兴趣,这样才有可能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恶棍列传·双梦记及其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②此事亦见于《太平广记·卷八十二·吕翁》。

③保罗·戈埃罗和博尔赫斯都属于拉美作家,他们所依据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也多来源于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西方。但《炼金术士》的故事场景不在拉美,而在西班牙和埃及。相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拉美许多国家又有欧洲殖民地的背景,受到西方文化很多影响,保罗·戈埃罗本人更有在西方游历、学习的背景,因此为对比陈述方便,我们还是把他们归到广义的西方文化中。

④参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版,P62。

⑤《双梦记》篇尾说是“据《一千零一夜》第三百五十一夜的故事”写成。《一千零一夜》版本较多,差异也大,此故事见第三百八十六夜《一个人和宝库的故事》。

⑥⑦⑧⑨⑩《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丁文林译,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版,P93,P105,P95-96,P34,P35。

标签:;  ;  ;  ;  ;  ;  ;  ;  

中外“梦”故事的原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兼论高中语文选修课“外国小说鉴赏”教学_小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