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_生产率论文

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业论文,制造业论文,调节作用论文,效率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流是制造企业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造业的运营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及动态性,同时出于对生产分散化、物流复杂性增加、降低成本与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制造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将物流活动外包。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趋势不断加强,形成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会引致对社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物流业是制造业提高生产率的基础。

      理论上,制造企业将物流活动外包,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但现实情况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物流外包的程度与外包的效果存在很大差异。相比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社会化物流发展水平不高、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较低、外包绩效不理想等。因此,探究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影响因素,探寻增强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关于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不管是基于企业层面展开的案例分析,还是基于产业层面展开的实证研究,所得结论都支持了物流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层面,既有研究发现物流外包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1];减少相应的劳动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2][3];有利于实现JIT,提高技术效率[4];提高制造业柔性、提供增值服务[5][6]。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展开的研究,所得结果均显示物流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7][8]韦琦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且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9]刘秉镰、林坦的研究发现,物流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总效应为正。[10]因此,物流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国制造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化物流,将物流活动外包。

      物流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虽然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但是各国的经验表明,不同国家或地区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实践并不理想。Lau and Zhang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影响中国制造业物流外包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物流服务成本)、环境因素(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能力)以及交易效率。[11]国内研究主要从物流业市场竞争秩序、物流服务水平、政策法律、信用机制和进退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联动环境的建议。[12][13][14]

      但是,无论是企业竞争力,还是外部环境,都应该内生于制度环境,不同的制度环境可能才是导致各个国家或地区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差异的基础因素。顾乃华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企业的服务环节外包之间形成的是一个正向反馈机制,这个机制需要完善的制度环境支撑,否则正向反馈效应可能被削弱或终止。[15]杨锐等认为,企业由在内部通过权威命令进行资源配置转向外部联结时,外部联结的成功实施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知识被清楚地表达并能被打包封装,并传递给分包企业;分包企业有动机且有能力“开包”,即具有正确理解和演绎知识的能力;知识可以无制度障碍地迁移。[16]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人为设计的、塑型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17]制度抑制了交易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了交易的可预见性,通过交易成本的节约规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的演进则决定了经济结构的变迁与绩效。因此,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18]

      现有文献虽然提到制度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作用,但未将其作为地区间两业联动发展差异的一个基础性解释。实际上,制度对于产业联动的重要性在产业发展以及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的文献中已得到一些证据支持。如关于制度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Clague et al.指出相对于制造品,服务品的生产、交易和消费涉及更为密集和复杂的契约安排,制度环境对服务业具有重要影响。[19]相关的实证研究从对外开放[20][21]、要素市场扭曲[22]、法治水平[23][24]等角度,都证实了制度环境的完善对服务业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关于企业外包决策,Grossman and Helpman指出,只有当纵向一体化产生的内部治理成本大于企业外包产生的市场交易成本和契约不完全性产生的套牢风险时,企业的外包决策才会被激发。[25]North指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中,制度决定着交易成本的大小。[26]相关实证研究所得结果也证实了制度环境越完善,企业越倾向于垂直专业化生产。[27][28][29]关于制度对交易效果的影响,Costinot、Vogel的研究发现,良好的制度可以深化劳动分工,缓解道德风险,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30][31]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主要分析的是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影响的存在性,而针对两者联动发展不足的因素,既有研究仅停留在零散的定性分析层面,未挖掘内在的本源性因素。相比既有研究,本文的扩展之处有:1)不再仅停留在分析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层面,拟拓展这一问题,重点探寻增强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路径。2)重点讨论制度环境对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效率关系的影响。如前文所述,制度在决定各地区物流业与制造业效率关系上可能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但这在既有文献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二、制度环境对物流业与制造业效率关系的调节机制

      (一)中国转轨时期的主要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几项关键性制度安排:第一,继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这两次行政性分权后,1978年开始再次采取行政分权,下放了财政权和税收权、投融资权和企业管辖权;第二,尽管非国有化进程不断深入,但在资源分配上遵从一定主从次序,仍给予国有企业更多照顾;第三,在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各地区大力引进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32]其中,行政性分权导致市场分割。[33]财政分权所致的地区间财税竞争使得各省区之间出现市场分割,包括典型的消费品和资本品市场分割。[34]而资源分配主从次序导致低资源配置效率,使得非国有企业无法获取充裕的资金与人才支持。对外贸易与FDI则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具有溢出效应。考虑到资源分配主从次序的数据可获性问题,本文主要考察对内行政性分权与对外开放政策对物流业与制造业效率关系的影响。

      (二)制度环境的作用机制

      1.市场分割的作用机制

      (1)市场分割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物流业具有复合型、开放、跨区域、跨部门、网络化等特征,市场分割对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一是,高效的物流服务是资源流通的保障。物流企业的信息、运作节点及组织网络的规模直接影响其物流空间组织能力。物流网络的形成需要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体,而市场分割阻碍了物流企业的网络扩张和规模经济的形成。二是,市场分割不利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是市场无序竞争的重要根源,出现港口、机场及物流园区等物流运作节点的重复建设,导致土地、资金等要素被大量占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供求失衡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弊端,阻碍了各地区物流业的资源整合。

      (2)市场分割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一是,市场分割阻碍了各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偏低。二是,国内市场需求理应是企业规模经济的支撑,但市场分割导致省际贸易壁垒较高,不利于规模效应的实现。[35]三是,产品市场分割割裂了供给和需求的有机联系,多样化产品丧失了与市场需求衔接的机会,进而造成产品积压,投资资金回笼慢,导致企业再生产能力下降,同时研发资金相应减少,减弱了企业竞争力。[36]四是,市场分割阻碍了国内竞争机制的形成。市场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寻找更低成本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竞争力,但市场分割却将企业置于一个温室环境里,[37]导致企业的竞争意识淡薄。

      (3)市场分割对交易环境的影响。市场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企业自由选择交易对象的机会减少。因此,市场分割带来的制度环境缺陷使得企业需要承担高昂的签约成本和监督成本等交易成本。

      可见,市场分割割裂了广阔的市场,削弱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竞争力;弱化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及空间互动;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交易环境。这三个方面都不利于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发挥,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a:消费品市场分割程度越高,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弱。

      假设1b:资本品市场分割程度越高,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弱。

      2.对外开放的作用机制

      (1)对外贸易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1)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国际贸易是技术转移和扩散、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机制主要表现为市场性溢出。其一,通过进口国外先进设备、新产品或工艺,这些商品的贸易将物化型技术知识传递到国内企业。其二,进口中间产品在嵌入国内生产链时,物化型的技术知识通过生产链传递给本地企业的上游(下游)生产者。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机制相对较间接:其一,“干中学”效应。出口企业可以获得贸易伙伴提出的改进质量、工艺和设计等方面的建议,在出口实践中学习和吸收新技术。其二,竞争效应。出口企业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必须积极主动地改进商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其三,示范效应。企业为了展示和推销产品等需要,会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本地企业可获取一些关于先进技术、新产品以及市场的信息,从中学习、模仿和复制。

      2)FDI的技术溢出效应。FDI的技术溢出机制主要有竞争效应,示范、模仿效应,人员培训与流动效应及关联效应。[38][39]其一,竞争效应。FDI加剧了东道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迫使东道国企业加大人力资本和研发的投入,更新和升级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改善经营和提高质量。其二,示范效应。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及营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因此,东道国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模仿并吸收对方的先进经验。[40]其三,人员的培训效应与流动效应。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可以提升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其四,产业关联效应。本地上下游企业通过享受外资企业提供的高质量中间产品或技术管理支持等而获得垂直外溢。

      (2)对外贸易和FDI的制度变迁效应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一国会接触到其他国家的制度,从而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围绕法律、政策、管理制度等问题,设计高效的新制度,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此外,本地企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上,展开的商品质量、价格、创新速度的竞争蕴含着企业层面的制度竞争。外部环境迫使企业激活运行机制,建立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设计提高生产率和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

      综上,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和FDI主要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提升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物流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了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强化了制造企业的竞争意识,增强了物流外包的动机;二是,有利于形成一个新的交易环境。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a:对外贸易发展程度越高,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强。

      假设2b:FDI引进程度越高,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强。

      三、经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本部分将检验市场分割和对外开放在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率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透视在不同情境变量的作用下,物流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的不同特征。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1.计量模型

      在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前,首先将物流业发展水平(自变量)以及制度环境(连续的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变换,并将处理后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分别与处理后的制度环境变量相乘,得到交互项,以备分析之用。根据检验步骤,建立相应的模型1~4。

      

      2.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本部分使用中国30个省区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其中西藏因数据缺失而被剔除)。之所以采用2004-2010年的数据,是因为无法获得2004年前各省区物流业增加值数据。本章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05-2011)、《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1)、《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11)。

      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以及指标设计说明:

      (1)被解释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累积指数(TFP)。全要素生产率累积指数由历年的TFP-Malmquist指数通过逐年累积相乘得到。在生产率的计算中,投入为各省区制造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年平均从业人数,产出为各省区制造业增加值。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以2004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制造业增加值以2004年为基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予以平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08年以后省区制造业增加值数据无法获得,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计算得到。

      (2)核心解释变量:物流业发展水平。物流业的产出水平决定了它的发展水平,据此,本文选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代表物流业发展水平。

      (3)调节变量。各制度变量的测算说明:

      1)市场分割程度。市场分割的测算方法有多种,主要有贸易流量、专业指数、价格指数、生产法、经济周期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其中,价格指数法[41]的特点在于其计算结果仅包括与市场分割有关的信息,与商品自身特征无关。本文利用价格指数法来测算,选取三维(t×m×k)的面板数据,其中,t为年份,m为地区,k是某类产品。本文使用的基础数据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了保证一致性和连贯性,选取15类有连续统计的零售商品:粮食、油脂、肉禽蛋、水产品、鲜菜、干鲜瓜果、饮料烟酒、服装鞋帽、纺织品、中西药及医疗保健用品、文化体育用品、书报杂志、日用品、化妆品及燃料。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品,本文借鉴赵奇伟[42]的做法,选取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程和器具、其他资本品三类。

      

      

      2)对外开放程度。本文采用外贸依存度来衡量贸易开放度(ITRADE),即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值。进出口贸易额均用当年的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换算成以人民币为单位。外商直接投资水平(IFDI)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比值来衡量,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用当年的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换算成以人民币为单位。

      (4)控制变量。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与新经济增长视角引入相关控制变量:1)制造业集聚(LQM)与多样化经济(RDI)。LQM指数表示各省区的制造业集聚度,用区位熵表示:

,其中,

是i省区制造业产业的产值占i各省区总产值的比重,

是所有省区制造业产值占所有省区产值总和的比重。多样化经济(RDI)的计算公式为:

含义同上,因缺乏产值数据,本文利用各产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计算

,且剔除了制造业。2)人力资本水平(HUM)。本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具体以各省区就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构成的百分比为权重,对受教育年限进行加权平均,其中,文盲为0年,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为12年,大专及以上为16年。3)交通基础设施(TRANS)。本文用铁路、公路和内河航道里程之和除以各省份的国土面积来衡量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4)政府支出(GOV)。本文用扣除了教育和科研支出以后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政府对经济的参与程度。

      3.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降低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各变量均取对数。为避免伪回归,本文采用LLC和IPS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取对数之后的各变量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lnLQM,lnRDI,lnHUM,lnTRANS,lnGOV,lnLOS,lnIGOODS,lnICAPITAL,lnITRADE,lnIFDI,LnTFP均是平稳序列。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克服各省区间可能存在而又无法识别的异方差,表2中各系数的标准误差都经过了怀特异方差修正,并考虑了序列相关问题。面板设定的F检验结果表明个体固定效应显著,而且Breusch-Pagan LM检验说明随机效应模型比混合OLS更合适。Hausman检验结果都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零假设,说明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更适宜。经检验,模型均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双向固定效应,为了简洁起见,本文略去了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估计结果见表2。

      

      

      根据表2,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添加了物流业发展水平变量,其估计系数为0.52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模型2中

值有显著提高。而且模型1至模型10中,物流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物流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制造业生产率。关于控制变量,制造业集聚、人力资本水平、交通基础设施都显著地提高了制造业生产率;政府规模对制造业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多样化经济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这与De Lucioa et al.[43]、Gao[44]在分析产业集聚的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所得结果一致。接下来,本文重点分析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的检验结果。

      1.市场分割的调节作用

      (1)关于消费品市场分割。模型3中,消费品市场分割的估计系数为-0.081,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消费品市场分割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模型4中,物流业发展水平与消费品市场分割程度的交互项系数为-0.068,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消费品市场分割程度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因而假设1a通过验证。(2)关于资本品市场分割。模型5中,资本品市场分割的估计系数为-0.007,但不显著,表明资本品市场分割对制造业生产率没有显著的影响。模型6中,物流业发展水平与资本品市场分割程度的交互项系数为-0.081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资本品市场分割程度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因而假设1b通过验证。上述结果表明,市场分割程度越大,越不利于物流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的发挥,而且资本品市场分割的负向调节作用更强。市场分割不利于物流业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作用的发挥,主要源于以下几点:1)市场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物流企业的网络扩张和规模经济的形成;降低了制造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及其规模经济效应;无法形成有效的企业竞争机制。2)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跨区域协作对两者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市场分割割裂了这种分工协作机制。3)市场分割导致企业面临更为高昂的交易成本。

      2.对外开放的调节作用

      1)关于对外贸易。模型7中,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估计系数为0.21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8中,物流业发展水平与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交互项系数为0.028,但不显著,说明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因而假设2a没有得到支持。可能在于,尽管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及制度变迁效应,但是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产品则集中在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贸易结构限制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生产率得不到增长,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得对外贸易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率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2)关于FDI。模型9中,FDI的估计系数为0.038,但不显著。模型10中,物流业发展水平与对FDI的交互项系数为0.12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FDI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因而假设2b通过验证。这一结果表明,FDI可能通过各种技术溢出渠道提高了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另外,FDI还通过制度变迁效应促进本土企业形成了有效的市场交易环境,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政府制度,这些制度政策正是保证物流服务供需双方形成稳定预期的重要条件。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将制度环境作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本源性决定因素。在理论分析对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分权导致的市场分割,以及对外开放政策中的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对两业联动发展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并利用中国30个省区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进行了经验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2)消费品与资本品市场分割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即消费品与资本品市场分割越严重,越不利于物流业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作用的发挥,而且资本品市场分割的负向调节程度更强。3)对外开放进程中,FDI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率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即FDI发展水平越高,物流业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作用越强;而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本文就如何增强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所得结论衍生出来的政策涵义有:1)消除因各级政府的地方保护行为带来的市场分割,保障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为企业实现网络经济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提供平台,从而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2)在中国快速融入国际市场的背景下,FDI仍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中国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都提供了很多先进的经验与技术,中国本土企业应合理有效地接收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进而增强竞争力。3)中国本土企业需要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扭转目前贸易结构的尴尬局面,从而在对外贸易发展中获取更大收益,增强竞争能力。

标签:;  ;  

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_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