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业论文,制造业论文,调节作用论文,效率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流是制造企业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造业的运营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及动态性,同时出于对生产分散化、物流复杂性增加、降低成本与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制造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将物流活动外包。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趋势不断加强,形成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会引致对社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物流业是制造业提高生产率的基础。 理论上,制造企业将物流活动外包,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但现实情况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物流外包的程度与外包的效果存在很大差异。相比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社会化物流发展水平不高、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较低、外包绩效不理想等。因此,探究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影响因素,探寻增强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关于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不管是基于企业层面展开的案例分析,还是基于产业层面展开的实证研究,所得结论都支持了物流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层面,既有研究发现物流外包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1];减少相应的劳动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2][3];有利于实现JIT,提高技术效率[4];提高制造业柔性、提供增值服务[5][6]。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展开的研究,所得结果均显示物流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7][8]韦琦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且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9]刘秉镰、林坦的研究发现,物流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总效应为正。[10]因此,物流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国制造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化物流,将物流活动外包。 物流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虽然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但是各国的经验表明,不同国家或地区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实践并不理想。Lau and Zhang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影响中国制造业物流外包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物流服务成本)、环境因素(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能力)以及交易效率。[11]国内研究主要从物流业市场竞争秩序、物流服务水平、政策法律、信用机制和进退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联动环境的建议。[12][13][14] 但是,无论是企业竞争力,还是外部环境,都应该内生于制度环境,不同的制度环境可能才是导致各个国家或地区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差异的基础因素。顾乃华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企业的服务环节外包之间形成的是一个正向反馈机制,这个机制需要完善的制度环境支撑,否则正向反馈效应可能被削弱或终止。[15]杨锐等认为,企业由在内部通过权威命令进行资源配置转向外部联结时,外部联结的成功实施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知识被清楚地表达并能被打包封装,并传递给分包企业;分包企业有动机且有能力“开包”,即具有正确理解和演绎知识的能力;知识可以无制度障碍地迁移。[16]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人为设计的、塑型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17]制度抑制了交易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了交易的可预见性,通过交易成本的节约规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的演进则决定了经济结构的变迁与绩效。因此,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18] 现有文献虽然提到制度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作用,但未将其作为地区间两业联动发展差异的一个基础性解释。实际上,制度对于产业联动的重要性在产业发展以及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的文献中已得到一些证据支持。如关于制度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Clague et al.指出相对于制造品,服务品的生产、交易和消费涉及更为密集和复杂的契约安排,制度环境对服务业具有重要影响。[19]相关的实证研究从对外开放[20][21]、要素市场扭曲[22]、法治水平[23][24]等角度,都证实了制度环境的完善对服务业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关于企业外包决策,Grossman and Helpman指出,只有当纵向一体化产生的内部治理成本大于企业外包产生的市场交易成本和契约不完全性产生的套牢风险时,企业的外包决策才会被激发。[25]North指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中,制度决定着交易成本的大小。[26]相关实证研究所得结果也证实了制度环境越完善,企业越倾向于垂直专业化生产。[27][28][29]关于制度对交易效果的影响,Costinot、Vogel的研究发现,良好的制度可以深化劳动分工,缓解道德风险,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30][31]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主要分析的是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影响的存在性,而针对两者联动发展不足的因素,既有研究仅停留在零散的定性分析层面,未挖掘内在的本源性因素。相比既有研究,本文的扩展之处有:1)不再仅停留在分析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层面,拟拓展这一问题,重点探寻增强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路径。2)重点讨论制度环境对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效率关系的影响。如前文所述,制度在决定各地区物流业与制造业效率关系上可能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但这在既有文献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二、制度环境对物流业与制造业效率关系的调节机制 (一)中国转轨时期的主要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几项关键性制度安排:第一,继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这两次行政性分权后,1978年开始再次采取行政分权,下放了财政权和税收权、投融资权和企业管辖权;第二,尽管非国有化进程不断深入,但在资源分配上遵从一定主从次序,仍给予国有企业更多照顾;第三,在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各地区大力引进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32]其中,行政性分权导致市场分割。[33]财政分权所致的地区间财税竞争使得各省区之间出现市场分割,包括典型的消费品和资本品市场分割。[34]而资源分配主从次序导致低资源配置效率,使得非国有企业无法获取充裕的资金与人才支持。对外贸易与FDI则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具有溢出效应。考虑到资源分配主从次序的数据可获性问题,本文主要考察对内行政性分权与对外开放政策对物流业与制造业效率关系的影响。 (二)制度环境的作用机制 1.市场分割的作用机制 (1)市场分割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物流业具有复合型、开放、跨区域、跨部门、网络化等特征,市场分割对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一是,高效的物流服务是资源流通的保障。物流企业的信息、运作节点及组织网络的规模直接影响其物流空间组织能力。物流网络的形成需要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体,而市场分割阻碍了物流企业的网络扩张和规模经济的形成。二是,市场分割不利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是市场无序竞争的重要根源,出现港口、机场及物流园区等物流运作节点的重复建设,导致土地、资金等要素被大量占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供求失衡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弊端,阻碍了各地区物流业的资源整合。 (2)市场分割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一是,市场分割阻碍了各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偏低。二是,国内市场需求理应是企业规模经济的支撑,但市场分割导致省际贸易壁垒较高,不利于规模效应的实现。[35]三是,产品市场分割割裂了供给和需求的有机联系,多样化产品丧失了与市场需求衔接的机会,进而造成产品积压,投资资金回笼慢,导致企业再生产能力下降,同时研发资金相应减少,减弱了企业竞争力。[36]四是,市场分割阻碍了国内竞争机制的形成。市场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寻找更低成本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竞争力,但市场分割却将企业置于一个温室环境里,[37]导致企业的竞争意识淡薄。 (3)市场分割对交易环境的影响。市场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企业自由选择交易对象的机会减少。因此,市场分割带来的制度环境缺陷使得企业需要承担高昂的签约成本和监督成本等交易成本。 可见,市场分割割裂了广阔的市场,削弱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竞争力;弱化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及空间互动;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交易环境。这三个方面都不利于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发挥,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a:消费品市场分割程度越高,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弱。 假设1b:资本品市场分割程度越高,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弱。 2.对外开放的作用机制 (1)对外贸易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1)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国际贸易是技术转移和扩散、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机制主要表现为市场性溢出。其一,通过进口国外先进设备、新产品或工艺,这些商品的贸易将物化型技术知识传递到国内企业。其二,进口中间产品在嵌入国内生产链时,物化型的技术知识通过生产链传递给本地企业的上游(下游)生产者。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机制相对较间接:其一,“干中学”效应。出口企业可以获得贸易伙伴提出的改进质量、工艺和设计等方面的建议,在出口实践中学习和吸收新技术。其二,竞争效应。出口企业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必须积极主动地改进商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其三,示范效应。企业为了展示和推销产品等需要,会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本地企业可获取一些关于先进技术、新产品以及市场的信息,从中学习、模仿和复制。 2)FDI的技术溢出效应。FDI的技术溢出机制主要有竞争效应,示范、模仿效应,人员培训与流动效应及关联效应。[38][39]其一,竞争效应。FDI加剧了东道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迫使东道国企业加大人力资本和研发的投入,更新和升级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改善经营和提高质量。其二,示范效应。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及营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因此,东道国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模仿并吸收对方的先进经验。[40]其三,人员的培训效应与流动效应。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可以提升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其四,产业关联效应。本地上下游企业通过享受外资企业提供的高质量中间产品或技术管理支持等而获得垂直外溢。 (2)对外贸易和FDI的制度变迁效应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一国会接触到其他国家的制度,从而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围绕法律、政策、管理制度等问题,设计高效的新制度,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此外,本地企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上,展开的商品质量、价格、创新速度的竞争蕴含着企业层面的制度竞争。外部环境迫使企业激活运行机制,建立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设计提高生产率和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 综上,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和FDI主要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提升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物流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了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强化了制造企业的竞争意识,增强了物流外包的动机;二是,有利于形成一个新的交易环境。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a:对外贸易发展程度越高,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强。 假设2b:FDI引进程度越高,物流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强。 三、经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本部分将检验市场分割和对外开放在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率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透视在不同情境变量的作用下,物流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的不同特征。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1.计量模型 在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前,首先将物流业发展水平(自变量)以及制度环境(连续的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变换,并将处理后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分别与处理后的制度环境变量相乘,得到交互项,以备分析之用。根据检验步骤,建立相应的模型1~4。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_生产率论文
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_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