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山东264400 )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心理问题的因素及对措施。方法 对2年里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定,对伴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了针对不同阶段心理反应的应对、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行为改变、药物治疗、社会支持等措施。结果 干预4周后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均明显改善,P <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2型糖尿病;抑郁症;焦虑症;原因;应对措施
2007-2008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20岁以上的成人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1.482亿成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1]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是综合性的,与生活方式、行为及社会心理关系密切。由于需要长期控制饮食、按计划锻炼、定期监测血糖,有的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因糖尿病导致的各种生活不便,并发症的困扰,经济负担的加重,疾病本身的内分泌失调等因素,使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患者常感到失望、无依无靠、无所适从、悲哀、忧愁、苦闷,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甚至导致自杀行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并发症多、长期用药等问题更易产生焦虑抑郁[2]。国内有报道, 糖尿病患者中 30% ~40% 会并发抑郁症。综合医院缺乏对伴有患者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干预措施,为减轻或消除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与焦虑状态,我们对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有抑郁症、焦虑症的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取得良好的饿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们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们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40例采用了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定,结果这些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的430例,约占35%,其中男性185例,约占43.1%,年龄在35-72岁之间,女性245例,约占56.9%,年龄在32-76岁之间,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兴趣减退或丧失,伴有睡眠障碍(失眠、早醒),自我评价下降;伴有焦虑的310例,约占25%,其中男性142例,约占45.8%,年龄在30-74岁之间,女性168例,约占54.2%,年龄在36-73岁之间,患者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易惊、心神不宁、胸闷、头晕、出汗、头痛、颤抖、入睡困难等。
1.2.影响2型糖尿病心理问题的因素
1.2.1内因 心理因素、自信、自尊、感情、精神刺激、抑郁症、认知功能受限、进食障碍。
1.2.2外因 环境因素、治疗环境、家庭/社会、与医护的关系、糖尿病教育、合并症/并发症、病态。
1.2.3自我管理能力 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坚持服药、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足护理、门诊复查。
1.2.4强化因素 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尿蛋白、血压、心电图、酮体、身体感觉、并发症、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
1.3 观察项目 干预4周后观察抑郁患者自身对比HAMD评分改变情况,焦虑患者自身对比SAS评分改变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P<O.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方法 我们针对患者所处的不同时期采取从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2.1非药物治疗
2.1.1针对不同阶段心理反应的应对
2.1.1.1气愤阶段 允许病人发泄,待病人进入角色后再制定治疗和护理计划。
2.1.1.2否认阶段 评估病人否认是完全性,还是处于自我矛盾之中。
2.1.1.3恐惧阶段 心理支持与安慰,帮助病人尽快接受现实,树立自尊和自信心。
2.1.1.4抑郁阶段 理解病人所经历的复杂心理冲突,转移病人的消极情绪,及时发现和肯定病人取得的成绩。
2.1.1.5接受阶段 循序渐进地开展健康教育,让病人及家属参与制定控制目标,制定适合病人个体、可操作性的治疗护理计划。
2.1.2支持性心理治疗[3] 给予患者解释、指导、鼓励、安慰、保证、支持、教育、疏导。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评估抑郁、焦虑的程度及问题来源,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创造轻松病房环境。对患者的个别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治疗。多讲解一些治疗效果好,病人配合好的事例。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预后告诉患者,使他们知道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终身治疗及适当的体育锻炼,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只要有信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就能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2.1.3认知行为疗法
2.1.3.1建立正确的治疗性联盟[3] 要热情、全神贯注、关心、尊重,准确地概括患者的想法和感受。采取积极尊重、设身处地地理解和真诚帮助的态度,倾听和鼓励患者倾诉焦虑的原因。对积极因素加以肯定和强化,增强患者的希望,消除其消极观念。表明医护人员真诚地愿意帮助他,使患者体会到被人理解、尊重,对治疗持积极态度。
2.1.3.2认知治疗的分期 治疗经过可分为三期:初期对患者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关键是什么?问题如何发生发展、问题的来龙去脉、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等和有关的负性自动想法。中期主要是引出自动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加以检验、修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后期进一步挖掘产生自动思维的认知方式,替换能适应现实环境的认知方式,并加以强化、实践,防止再发。
2.1.3.3认知治疗的重点在于合作和积极参与 首先鼓励患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共同决定治疗的时间,治疗的内容,让患者决定要谈哪个话题,识别其想法的曲解之处、概括要点,做出作业安排表。其次确定问题,关注目标,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行为术语阐述目标:如“正确遵医服药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帮助他找出焦虑的根因,纠正错误认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直接从解决问题中获益。
2.1.4行为改变
2.1.4.1针对“我没有想过改变”的患者 首先尊重患者,与患者交流、引导,教授知识,分享经验,提供信息,期望不要太多太快。
2.1.4.2针对“我正在打算,但我依然不确定”的患者 倾听患者的诉说,进行评价,分享讨论,给予设想、支持,不应试图强行要求。
2.1.4.3针对“我正准备开始改变”的患者 给予支持,协助制定目标、计划,给予评价,目标不能偏移。
2.1.4.4针对“我正在改变”的患者 给予鼓励,协助制定方案,目标设定不能太多。
2.1.4.5针对“我已经改变了一段时间了”的患者 给予肯定,评论,讨论,随访,不应放弃目标。
3.1.4.6针对“我不必刻意想起它,我这样做已经很自然了”的患者 给予支持,认可,奖赏,不应迷失目标。
2.2药物治疗 遵医嘱给予适当抗抑郁或焦虑的药物治疗。
2.3社会支持 作为糖尿病教育者,要同时做好患者与家属的教育,帮助患者取得家庭成员的支持与理解、经济上的帮助,社会对糖尿病患者的支持、认可。
3.结果
4.讨论
糖尿病是一个危险因素多、发病机制复杂、病程伴随终身的慢性疾病,极易伴发心理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并把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国际糖尿病日”,呼吁全世界人们共同预防与控制糖尿病。糖尿病可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可影响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尽管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很高,但至今尚没有学者将“心理问题”作为一种并发症提出并予以重视。研究表明[4],糖尿病患者中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23%,糖尿病病史,糖尿病并发症,子女陪伴是糖尿病患者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老龄化的过程,机体器官的衰竭,体内激素的改变也容易导致情绪的改变。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活动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处于焦虑时,胰岛素分泌减少,孤独、抑郁时,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有研究表明抑郁可使空腹血糖中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升高[5]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2位致残疾病[6]。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有责任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树立信心与勇气,与糖尿病作斗争,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年来我们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认知行为疗法对2型糖尿病伴有抑郁或焦虑的患者进行干预,患者的抑郁或焦虑症状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爱霞,卞丽香,等.糖尿病专业分册[M].山东:山东省护理学会,2012:1
[2] 李 霞,解杰梅,张会君.意念导引法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血糖 控制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4(33):1647.
[3] 马玉凤,杨国辉,等.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有抑郁症状患者的影响[J]. 国 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2):2350
[4]唐伟,蔡娅,黄晓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
医师杂志,2010,4(9):1487.
[5] [1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73~174.
[6] [12]孙立忠,靳桂丽,等.精神病学分册.汇雅数字图书文献,2010:199.
论文作者:郭田秀, 马玉凤 (通讯作者) 肖春光,尹爱良,李晨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患者论文; 糖尿病论文; 焦虑论文; 抑郁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因素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