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册读内化为教师的血脉与骨髓——论书册阅读与教师的人格、个性和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册论文,教师论文,血脉论文,骨髓论文,人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古称“儒”:儒者,学问之士也。学问何来,读书不失为一条捷径,故大凡儒者每每诵经读典,手不释卷。然而各入读书的动机不同,目的不同,这就出现了不同的读书类型:有的急功近利,有的着眼长远;有的偏执一隅,有的广涉百家;有的死啃教条,有的活学活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无论如何,做学问的人对自己内在发展的要求总还是要高于一般人的。时至今日,教师的自我发展已经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甘心为“匠”,在“一杯水与一滴水”这对教育关系中沉湎于“一杯水”的浅薄满足,还是有所执著,有所追求,让书册中的学问使我们的教育人生显得丰盈而生动?这就如同四百多年前哈姆莱特对着苍穹发出的那声追问“T0 BE OR NOT TO BE”,耐人寻味。
在电子时代刮起的“无纸化”旋风席卷全球的年代,我们的教师有一天却在如梦初醒般地询问:经典哪去了?书册哪去了?我们离经叛道了吗?于是,重拾书册,回归本位的阅读又悄然流行起来——毕竟是享有五千年中华传统文明的民族,书册的精髓早已固执地融入中国师者的血液与骨髓之中。
一、书册阅读与教师人格、个性和思想
书册阅读,简称“册读”,是一种对成本、成册书籍进行系统化学习、思考和研究的阅读方式。作为一种较为传统的阅读和研究方式,书册阅读以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和对个体生命发展的促进作用获得中国教师的青睐。具备良好书册阅读习惯的教师,在长年的阅读积累中,其人格、个性和思想等方面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提升和超越。
首先,册读塑造教师高尚人格。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教师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文献,业已明确了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盖兹达(G.M.Gazda)等人曾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加以综合概括,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他们的焦虑感,提高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第100页,岳麓书社2005年版)一个教师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教育学、心理学等综合知识和合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要想使人格提升到上述高度并非易事。书册阅读恰好能提供捷径:教师通过有选择的册读,掌握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学科知识,累积方法,付诸实践,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受益。册读对教师人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智慧力量的塑造——经典的书籍往往是思想者智慧的结晶,很多古老的文字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善于阅读的教师能够从书册中领悟先哲的智慧精髓,并且在和经典对话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内心,在和智者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智慧流动的空间中生存的教师将具有超群的智慧和理性的自觉
道德力量的塑造——都是本来就被赋予了传“道”的职业使命,而教师自身“道”的形成也是建立在前人的教诲和自身价值判断上的。一个教师不可能经历世间所有的事件,要形成良性的道德操守,可以通过阅读书本,品析他人经验而来。教师可以从书本中获得道德教化,并不断完善内心道德世界,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化的“师德”建设,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并为教化他人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情感力量的塑造——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想让你的文章感动别人,就要先感动你自己。”文字作为情感的载体,往往来自于作者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教师经常阅读那些给人以滋润心灵的书籍,便会使自己具有爱、憎、苦、愁等丰富的情绪反应——对世界富有感情的观照会使教师更具人性的光辉。
意志力量的塑造——良好册读习惯的形成本身就需要坚定的意志力。“意志力是任何一种伟大品格的灵魂”,([英]赛缪尔·斯迈尔期:《品格的力量》第1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教师可以在书册中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其功过是非,分析其命运历程……在不断的甄别、判断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在形成册读习惯的过程中锤炼自我的意志力。这样的教师会具备过人的克服内心障碍的自制力和坚韧性——这对排除教育事件中的种种困难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审美力量的塑造——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能从美学经典中体悟美的内涵,能从审美叙事中感受美的力量,能在优美文字中体味美的灵动……一切具有美学价值的书籍都能培养教师对美的事物的敏锐的感悟力、穿透力和执著追求的精神。
其次,册读促成教师个性形成。
人格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是有其共性的。但是这种教师人格的共性,并不排斥教师人格的个性,更不意味着广大教师都千人一面,众口一声。相反,每个教师都应当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德]海涅),每一教师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风格,也都有具体的教师个性特质。因此,只有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才能塑造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现代教师人格。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的才华通常是由人的个性表现出来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发展积极的心态,表现真实的自我。我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的人,教师自己就必须有个性。这种个性越突出、越明显,就越有魅力。
教师应当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应当有个人的追求和理想,有着不同个性的作者写出来的书,也必然烙上他个性的标记——聪明的教师阅读这些书籍时,会及时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长期的册读就会对其个性的完善提供不断更新的发展平台。人的个性的潜能是无限的,一般健康人只运用了他的潜能的极小一部分。它们若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个性教育作为尊重人的教育正是为了激发、唤醒、发现、发掘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以“实现真正的自我”。教师通过册读能唤醒内心沉睡的个人意识,用个人独特的视角观察并思考人生,通过与先哲的思想碰撞而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一个有个性的教师一定是一个 具备独立思考精神的人。他不会随大流,不会人云亦云,而会在观察中辨识真伪,不断补充自己的个性缺漏,进而完善自我,保有自我的价值。这样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自觉发展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藏的能使他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的欢乐的那条“含金的矿脉”。
其三,册读提升教师思想品质。
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才会有独立的创造性,一千个教师完全应该有一千种风格。这富有个性的风格的形成,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实践积累,比如博览群书,比如善于采各家之长,等等。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善于思考,要有思想。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要真正发展,得学会思考,学会思辨,学会反思,浓缩之就是思想。在我自己的领地里,开出我自己的果子,这就是思想!”“思想”能使教师站立起来!风格的背后是思想。思想源于思考。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这应该是每一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应该在册读的过程中让思考的火炬照亮自己的内心。“文字作为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其广阔与纤细、其玄妙与确当,恐怕是其他形式,比如图像与音韵所比拟不了的。文字背后有广阔的空间,给思想留下了纵横驰骋的广袤的场域。”(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第102页,岳麓书社2002年版)透过文字表面,让灵魂沉入作品,我们能看到一个思想异常丰富而深刻的广阔世界。张大千先生说过:“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我想张老所言第三点,正好与书册阅读的作用相暗合。读书对画家的作用尚且如此重要,何况是对培养“人”的教师呢。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反思——反思书中人、书中事;反思自我生存状态;反思现实生活……惟有如此,教师才能跨越“匠人”,成为一个思想者。“所有的思想都是诗”(海德格尔),“诗意地活着”不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吗?
书册弥漫着智慧的幽香,如缓缓的河流渗入你的干枯的心田,你用智慧去耕耘自己的精神田地,你辛劳的汗水在书册的幽香中氤氲着升腾,你的智慧和书册的智慧共同灌溉、肥腴了土壤……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这田地上竟已充满思想的芬芳。“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不跪着教书》第3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教师当以读经典来提升自己
“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教师都 应该有所涉猎。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讲起课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是可以嗅到花草芬芳的知识王国。”(王云洁:《智慧带来尊严》,《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读书正如饮食,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人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同样造成人不同的精神结构。教师册读应该既注重专业特征,又注重“公共阅读”,在专业书籍中涵养教育智慧,在“公共阅读”中获得全面提升。
1.拜谒经典
在浮华生活的空余,读一些经典——那些经过了岁月冲刷和历史考验的教育著作,会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沉静,智慧得以闪光。流传千年的中国经典《学记》让我们猛醒、清醒并自豪;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百读不厌的、把教育当作生命的智慧之书;《学会生存》是本让你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思想之作;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是用西方教育思想改造中国教育的大师级力作;燕国材教授的《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是第一个提出“非智力因素”的用心之作;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一本少有的以“我”出现的充满激情和思想的当代教育学著作;袁振国的《教育新理念》是来自华东师大的学者型官员的著作;于永正的《教海漫记》让高深的理论变得亲切;《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集合了三位语文教育界前辈的思相精华……读这些经典,让你在糊涂的时候、浮躁的时候,能分清是非看清方向;读这些经典,更使你看清自己的浅薄,看到自己的空虚,也能让你发现一些争论或者争吵的盲目自信与可笑。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因为有了经典的沉韵,在我们的教育中亦可以见山如画,视水如诗了。“何妨把围壁做东篱,视高楼为南山;讲台可为苍穹,浩淼深邃,纵横捭阖;教室可为阡陌,稚子垂髫,悠然自得。……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思接千载,视通万物;或回顾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或倾听夏日的传说;或讨论云生雾起的由来,或考证神秘玛雅的起源。文史是浪漫的散文诗,数理亦是精致的韵律诗。真是不亦快哉!”(刘定姝:《游走的状态,游走的存在》《中国教育报》,2004/02/18)
2.扣敲人文
教师“要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特别是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温暖、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第147页,岳麓书社2005年版)读李白——自能领略“诗仙”的飘逸——仙!虚无缥缈,狂荡不羁!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太白的“仙”风略见一斑。读柳永——感受那股柔媚、清新、细腻的力量。所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善底风”,“暖风”是可以“薰得游人醉”的。在柳永被漫不经心划归瓦肆勾栏时,恰恰成就了他自己,也成就了中国诗歌。读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少些小家子气,少些俗庸和丑陋。读鲁迅,我们才能逐步地成熟,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首先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憎才有爱,鲁迅是我们毕尽一生要倾读的一部大书。读张爱玲——会给你一种“悲极释然”的感觉。“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在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这些文字,足够你在一个有月色的夜晚,看看小说,品味秋天的意味,直把人生的生离死别抛开。读余秋雨——感受“融大爱于包容”的境界。《文化苦旅》中透出对自然的敬畏,《山居笔记》升华着对历史的尊崇,《霜冷长河》中诠释着对人生的坦诚。……
中国的文学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传统文明的力量,外国文学作品则是我们认识世界文明的一座桥梁。
读莎士比亚——你会理解他无穷魅力的源泉:超越凡俗而趋于神圣,超越卑微而达于崇高,在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路途上燃起永恒的明灯,为摸索于暗夜中的行人指出正确的方向。读海明威——最适合在生命感到疲惫的时候,他好像告诉你:看看我这个老牛仔吧,一直都在跟上帝较劲儿!海明威给我们注入的就是这样一种硬朗的东西。海明威说,一个人你可以打倒他,但你不能让他失败。读波伏娃——这位在毕业答辩中几乎击败萨特的哲学女教师,她的志向不低于以文学探讨普遍人性,最终却充当了女性主义思想家的角色。开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先河的她,一定会让你对“女性”角色进行重新的定义。读昆德拉——关于“轻与重”,关于“灵与肉”,关于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实在是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昆德拉用他哲人的深邃,小说家的细腻,把这些人生的坚果一个个敲开了让人看见。读他,何尝不是超越迷惑的开始呢?……
3.与童心为伴
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就要走近孩子,与孩子同读,走在孩子前面。
在《绿野仙踪》里经过神奇的翡翠城,斗过会捉人的树,揭穿大骗子的魔术,穿越时空回家乡——多神奇的旅程。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学习善良,膜拜正义,斗争邪恶,领悟使现实生活更美好的“魔法”。哈利是孩了们的天使,更是那些自以为是的成人们的天使!走进《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在密密麻麻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冒险里,找回儿时的快乐和纯真,也许知道你钟爱的主人公仍然快乐并单纯,才是成年后的我们欣赏童话的乐趣所在。
阅读儿童读物,能使教师保有未泯的童心,我们能更了解孩子,热爱孩子,与他们走得更进。与童心为伴,也能使教师反思现实,重新认识成人世界,我们能在孩子面前做得更好、更完美。
4.与时代携手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甚至适度超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如下棋,能向前看五步、十步方为高手。当今时代,新思想、新知识、新课题不断涌现,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那就要靠教师来弥补,教师的册读要有超前意识。教师要不断汲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关注时代前沿是为了自身的新鲜活跃,须知在我们不得而知的广阔世界还有这么多的不可思议、不可理喻,我们不可将自己摈弃于时代之外,不可将自己轻易划入老年一派;关注前沿更是为了教育的新鲜活跃,了解孩子们的心态,才能与他们探讨,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提倡前瞻性阅读,就是要求广大教师站在当今时代最新发展高度,了解航天科学、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环保科学、哲学、法律、经济、政治、人类学、人才学、PIQ知识等,这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也相吻合。
三、让册读内化为教师的血脉与骨髓
册读的世界是广阔的,它的力量如浪花冲击海滩,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思维、情感的一次冲击。让僵化的、落后的东西受到一次次刷洗,让思维总处于年轻态。这样的的阅读,真可以使教师一日千里,可以改变教师的生存质量。当然这必然需要有毅力、能思考、懂方法的心灵去推动。“如果没有‘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容易流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没有一定量的可以了如指掌、可以娓娓道来的篇章打底,就会缺乏根基,缺乏底气缺乏认知的平台,从而缺乏应有的判断力的鉴赏力。”(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第147-148页,岳麓书社2005年版)“永远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谈永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教师博览》2004年第11期)
册读,是读一种知识,读一种经验,读一部人生。一位学者这么说过:我坐在这里,并不完全是我自己,我是我所读过和所记得的东西的总和。作家余华先生说过:没有一位作者的写作历史可以长过阅读历史。就像是没有一种经历能够长过人生一样。我们的教师要拿起书册来,运用册读来锤塑人格,发展个性,提升思想,让册读智慧不仅仅是流入教师的心田,更要内化为教师的血脉与骨髓!
标签:读书的意义论文; 智慧教育论文; 读书论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论文; 肖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