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利申请看我国技术创新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利申请论文,看我论文,技术创新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多种不同的指标测度技术创新的水平,但专利数据有易得、完整、准确、时间序列长这四个特点,故学者们常利用专利数据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技术创新状况。
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由于专利授权数量受专利审查机构审查能力的影响,所以本文主要采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变化趋势来测度技术创新状况。
1 专利申请受理的基本情况
我国于1985年正式引入专利制度。从1985~1998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除1989年外逐年有所增加,1985年专利申请受理量为14372件, 1998年为121989件,14年来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增长了近7.5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外国企业来中国申请专利也越来越多,但在我国申请受理专利总量中,国内专利申请量占绝大部分。从1985~1998年,国内专利申请量累计占83.42%,国外的申请量累计占16.58%。1993年以前国外专利申请受理量年均增长速度为7.9%, 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年均增长速度为28%。1993年实行新修改的中国专利法,当年国内、国外专利申请量,尤其是国外专利申请量显著增长。从1993~1997年,国外专利申请持续活跃,年均增长速度为27%,但在1998年增长率降为6.7%,显然是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申请趋于平稳,年均增长速度为9.14%。
我国的专利共分三种,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发明最能代表创新的水平。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它们的结合所提出的适合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合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创造水平低。从1985~1998年,国内三种专利的累计申请受理量分别为:发明专利115556件、实用新型专利465226件和外观设计专利137859件,分别在累计总量中占16.08%、64.74 %和19.18%。由此可见,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中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发明专利所占比例较低。这说明,我国经济虽在近几年来取得飞速发展,但真正创新的产品并不多。国外专利申请受理量中, 发明专利累计占85.97%,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占1.82%,外观设计专利累计占12.21 %,国外在我国申请专利以发明专利为主。外国公司正在抓紧向我国市场渗透。从1985~199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总量为238370件,其中国内累计占48.66%,国外累计占51.34%。国内专利申请虽然在申请数量上占优势,但在申请结构分布上,创造性发明及可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相对较少。近年来,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超过国内。1985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4065件,1998年为13726件, 年均增长率为9.8%,但是在1986年、1989年、1994年、1995年出现负增长, 总体看增幅不大。
2 国内职务发明专利存在流失现象
中国专利法根据权利归属把发明创造划分为职务和非职务两类。1986年,国内发明专利职务申请受理量为1804件,占51.63%; 发明专利非职务申请受理量为1690件,占48.37%, 发明专利职务申请受理量大于非职务申请受理量。但从1988年开始,发明专利职务申请受理量小于非职务申请受理量,并且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发明专利职务申请受理量所占比重由1988年的47.28%下降到1998年的33.32%;发明专利非职务申请受理量所占比重由1988年的52.72%上升到1998年的66.68%。从1988~1998年,发明专利职务申请受理量年均增长速度为7.3%, 非职务申请受理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3.77%,可见, 发明专利非职务申请受理量增长速度大于职务申请受理量增长速度。
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目前这些机构大多数属于国有,并且,发明专利技术含量高、创造水平高,发明活动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支撑,个人往往缺乏这种条件。按常理国内发明专利职务申请受理量应占大多数,为什么会出现发明专利非职务申请大于职务申请呢?我们走访了三所大学、三个研究机构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现主要原因是有些企业和研究机构知识产权保持意识薄弱,职务发明专利存在流失现象。非职务发明专利具有潜在的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人钻空子,将职务发明变为非职务发明。有些企业对于一些发明专利让研究者个人申请专利,见到经济效益了就发生产权纠纷问题。在我国专利纠纷案件中,申请权纠纷案占30%~40%,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因为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它了解市场需求,所以企业的发明容易转化为创新。成功的创新将是一个正反馈,使企业更重视研究与开发活动,进而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必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 作为技术创新实施主体的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弱
1998年,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合计占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总量的43.67%, 工矿企业占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总量的54.23%。但是在职务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中, 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计占66.43%,企业占21.40%,这说明我国大部分创新源头仍然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大多数的发明创造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成果转化。企业发明专利获授权率低,说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弱。
图1 发明专利职务申请量按机构分布
从1986~1998年,大专院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逐年有少量增加或减少,总体看增幅不大(见图1)。1985 年大专院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564件,1998年为749件,年均增长率为2.39%,从1993~1995年出现连年下降的局面,下降幅度分别为-6.18%、-15.50%、-12.23%。1996~1998年连年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5.23%、5.13%、17.95 %。
科研单位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从1986~1997年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1986年为665件,1997年为1262件,上升幅度在3.23%~21.81%之间,但在1994年、1995年连续出现负增长,负增长幅度分别为 -4.15%、-10.73%,1996~1997年走出负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19.77%、21.81%,1998年与上年比略有下降。
工矿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从1986~1993 年逐年有少量增加, 1986年工矿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484件,到1993年为1256件。 从1995~1998年工矿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呈现大幅度上升(见图1 ),上升幅度在29.80%~58.84%之间,1998年工矿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2480件,占当年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的54.23%, 但是在当年授权的发明专利中,工矿企业只占19.08%, 说明工矿企业发明专利获授权率低。
这是否意味着高校的创新在下降,我们作了调查。发现高校专利申请增长不快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 )专利没有作为评价高校科技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校的评价指标有:①科技成果获国家重大奖励数量;②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③科技经费数量及增长情况。申请专利数量也统计,但占权重不大,专利从来没有排过名。
2)没有完善的奖励机制。职务发明专利产权属国家所有, 转让时个人得不到太大利益,所以研究者没有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在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申请专利数目与提职称不挂钩。
4 轻工、医药是专利集中的产业
一个国家的专利在技术领域中的分布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实力的可信指标,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国家产品发展方向。
由于一项发明申请专利,并不一定被授权,只有授权的专利才能表明它的技术水平,所以在此用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来测度各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状况。从国际专利分类表的大类来看,1987年和1997年授权的国内发明专利数量表明我国的发明活动较活跃的技术领域在10年间基本没有变化。发明活动在传统的工业领域如测量、测试、冶金学、基本电器元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行业如食品、染料、农、林、牧、石油、煤气及炼焦、医学卫生学等行业表现较为活跃,在涉及电子技术的相应领域则不活跃。从1990~1997年,电信技术领域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几乎没有增长(见图2),1990年为17件,1997 年为20件。由于专利技术分类(IPC)与我国工业领域分类不对应, 在此我们再考察电学大类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情况,1990年电学大类授权国内发明专利为137件,1997年为118件,可见电学已授权国内发明专利从1990~1997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略有下降。但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值逐年增长(见图3),年均增长率为31%。1997 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在前5位的技术领域为医学(135件)、有机化学(105件)、 测量测试(83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76件)、冶金学(70件)。1997年,我国授权的外国发明专利则在有机化学(320 件)、 基本电器元件(158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122件)、电信技术(109件)、 信息的存储(39件)、计算计数技术(35件)等技术水平更高的领域授权量居多,这说明我国在先进的技术领域研究水平远远不如外国。国内发明专利活动更多地集中在传统的工业领域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行业、医药卫生行业,电子领域是我国最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产业,但我们发现,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专利活动不活跃。国外则在电信技术等领域活跃。这使我们倾向于这样认为:经济增长得最快的产业,不一定是发明创新最活跃的产业。
图2 电信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数量
图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5 从中国申请外国专利看,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我们在此用中国向美国申请专利及授权状况来测度我国向外国申请专利的情况,也用以测度我国企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因为美国是一个技术大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开放的技术市场,从外国发明人申请美国专利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发明水平,并可以作为新的技术竞争的重要指标。从统计结果看,中国向美国申请的专利以发明专利为主,从1988~1997年发明专利累计申请受理量占97.58%。 中国向美国申请专利受理量呈上升趋势,1988年申请受理量为49件,1997年申请受理量为69件,但专利被授权量却呈下降趋势,1988~1995年中国向美国申请专利授权量在24~36件之间,1996年、1997年授权量连续下降,分别为16件、13件,这说明我国在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能力没有及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向涉外专利代理机构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如下:1 )中国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向美国申请专利,申请的行业集中在传统的工业技术领域,如:中草药制造、保健品、机械工业技术,很少涉及现代科学技术如电子信息领域,技术水平与国际比较相对较低。2 )缺乏资金,无法完成专利申请手续。
大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但大企业在美国申请专利数量之少令人吃惊。这说明,企业规模的大小并不是企业创新活动多少的重要因素,一些小企业也具有很大的创新积极性。
6
从影响国内专利申请数量的因素看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从影响专利申请数量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1993年以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连续出现负增长,是什么原因导致负增长呢?为此我们面访了三所大学、三个科研机构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现主要原因如下:
1)当前企业经济困难,不愿意花很多资金用于技术转让。 所以专利技术市场覆盖率低,回报也有限,影响到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专利侵权案件专业技术性很强, 需要有公正科学的鉴定结论作为裁判的依据,所以审理难度大,审判需要时间长。一个专利纠纷的争议期要占去少则2年、多则三四年, 甚至更长的时间,保护的结果成为使那些经受住审理的专利最终也不再具有旺盛的市场生命力,加之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这些不仅削弱了审判机关对专利权的保护力度,也使专利权人对法律保护的信心不足。这些因素影响了研究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3)我国重复研究与开发现象较多,专利一旦公开, 技术很容易被别人模仿。
4)发明专利授权所需时间长,专利维持中需要的经费较多。 根据我们对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调查发现:我国专利待审积压量比较大,尤其是发明专利。目前,我国每年实有申请发明专利30000多件,1998 年实申请发明专利35000件,实际专利局每年只能审查1万件, 即只能审查1/3,每年有2/3剩余待审。待审期间每年要交300元维持费。现在待审量有6万多件,6 万多件的待审量对于专利局现在的审查能力来说要干6年。即一个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需要5~6年时间,甚至更长的需7 ~8年时间而美国审查一个专利仅需要两年。
国家知识产权局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从1999年开始实施专利审批的攻坚计划,即要求审查员必须超额完成任务;同时采用现代化手段,上机联网检索国外文献,今后有望加快专利审查速度。
7 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创新状况令人担忧。大企业的创新动力弱,高校的专利动力差,非职务发明活动多于职务发明活动,增长快的产业的发明专利少,都是现阶段发明创新中薄弱环节。这些问题如不能在将来几年内加以解决,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为此,我们建议:
1)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 使经济建设真正依靠技术的进步,而不是纯粹产量的扩张。只有企业有更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中国的经济才能进入良性循环之中。
2)我国应制定政策提高职务专利出售中研究人员所得比例, 以刺激专利申请量和实施量的增加。在职务发明创造完成过程中,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付出了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在分配制度上,也必须按创造性劳动本质实施利益分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鼓励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去创新,鼓励它们致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推动技术创新不竭的动力源泉。
3)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总体情况看, 全社会的专利意识还很薄弱,特别是许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利意识还极度缺乏,需要进一步宣传普及专利法。各创新主体应鼓励研究人员申请专利,并给予奖励。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要提高宏观管理水平,确实保护发明创造的完成人或持有人的劳动消耗或资金消耗能够得以回收或获利,使得发明创造工作成为有利可图的谋生职业,从而提高人们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