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的质变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生代论文,农民工论文,主体论文,性障碍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2)06-0057-05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2.06.009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是指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承担城市社会角色,迫使自身在经济交往、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整,力求生活结构、社会行动与城市社会趋同与融合,实现经济、文化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的社会化过程和状态。(章国曙,2009)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的归属感较低,外出动机从单纯的“谋生”向“生活”转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扎根于城市,在城市获得发展的机会。调查显示,有60.12%的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成为城市中的一员”或者“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员”。(浙江日报,2012)如何适应城市、融入城市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在城市适应过程中,不少新生代农民工遇到了困难。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并非仅仅是地域方面的适应,也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心理认知等方面的适应,是经济活动与社会、制度和文化等的相互嵌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困难的产生固然与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外部障碍有关,同样也与自身主体性障碍紧密相关。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主体性障碍,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质变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又称转化学习或嬗变学习,其理论研究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美国学者梅兹罗(Mezirow)提出,其本质是指个体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和途径检视、质疑和修正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适应新情境,学习新经验。(庄文等,2009)“质变学习对人起一种塑造作用。此后,无论在他们自己还是其他人看来,很多方面都会大不一样。”(雪伦·B.梅里安等,2011)尽管质变学习“可能是一触即发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但在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发挥质变学习的作用,以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主体性障碍。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主体性障碍
1.文化素养障碍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长,大多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有的甚至具有大专学历,整体文化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新生代农民工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为“中专”、“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分别达到9%和6.4%,而第一代农民工中相应的比例仅为2.1%和1.4%;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具体情况参见表1。
尽管如此,与城市新增就业人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仍然较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越来越成为一种流动的资本甚至基本条件。缺乏较高的文化资本,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2.技能素养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接受的是普通教育,较少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201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从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看,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仅为30.4%。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一般都没有在城市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职业竞争力偏低,只能从事入职门槛较低的行业类型,如制造、建筑、住宿和餐饮等职业(见表2)。
这些工作往往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环境相对差而且缺乏保障,职场发展空间较为狭隘,无法满足他们迫切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3.职业适应性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虽然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有一定的优势,如自我依赖感和自我效能感明显增强、更趋于开放、乐于学习,但同时也心气较高、能力不足、耐受力低。他们普遍要经历1-3年时间才能逐渐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其中有超过10%的人一直觉得不能很好地适应,时有被城市职场繁重劳动压垮的感觉。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传统社会的深刻磨难,耐挫性弱,一旦遇到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挫折,就容易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这些不足之处在某些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身上不恰当地放大,容易造成职业枯竭。(谭明,2012)
4.道德素养障碍
相对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责任意识和诚实守信精神较弱,职业流动频率较高。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高流动性与短工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的职业流动频率是第一代农民工的近6倍。在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从事最长一份工作的时间不足一年者,占调查总数的35.75%。频繁的跳槽使他们成为“工漂”。(浙江日报,2012)有记者在北京、济南、福州等城市就农民工问题对企业进行调查时,企业普遍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敬业精神差,“不想着自己怎么给企业创造价值,光看企业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而且他们流动性太强,有时公司出钱出力培训,前脚培训完后脚就走,不好管理”。因此,许多企业明确表示宁愿雇佣第一代农民工。(刘奉越,2006)另外,有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行为失范、公德意识欠缺、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的现象严重,随地吐痰、聚赌、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普遍存在;语言粗鲁,举止失体,衣冠不整,公共场合缺乏公德感;对他人缺乏爱心,对公物缺少爱护,对环境缺少保护。(赖海燕,2012)
5.法律素养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对劳动权益的诉求较多,维权意识增强,维权方式更多。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化知识,因此他们的法制知识甚少,法律意识仍然淡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7)发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指出,只有16.7%的新生代农民工真正了解《劳动法》,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是了解一点,而15.3%的人则一无所知。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较强,但由于自身法律素养较低,导致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采取正当、合理的方式去维护,有的甚至采取违反法律的手段,而使自己身陷囹圄。另外,由于法律素养欠缺、法制意识淡薄和缺乏自控能力等,新生代农民工很容易因一时冲动而做出违法行为。据调查,大部分地区城市犯罪刑事案件中,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占50%以上。(邹显林,2011)
6.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重要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角色认知错位。尽管生活在城市里,但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并不认同自己是城市人,“过客”心理严重。调查表明,10.2%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城里人”,18.7%的认为自己“算半个城市人”,40.6%的认为自己是“农村人”,30.5%的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市人”。(邹显林,2011)其二,自卑心理隐现。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从内心非常希望得到城里人的承认和接纳,但农民身份又使他们在面对城里人时往往显得非常自卑。他们试图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等方面极力遮掩自己的农民工表象,负面评价城市生活、消极面对甚至不敢与城市居民进行交往、怀念与赞扬家乡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们内心的自卑。其三,孤独情绪明显。由于远离家乡,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经常与家人、亲朋好友进行面对面的亲情互动,在情感方面失去宣泄的机会与场所,从而加重他们的孤独感,使他们长期处于情感需求与情感实现的矛盾冲突之中。有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经常感到孤独寂寞”的比例为24.4%,“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比例为43.6%,“很少感到或者没有感到孤独寂寞”的比例为35.3%。(邹显林,2011)
二、质变学习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的优势
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尔斯(Louis Wirth)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指出,城市性是一种生活方式,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质上就是接受城市生活结构、社会行动影响并自我调整的过程,是他们主动改变自己而去适应城市的过程。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质变学习使他们敢于直面城市生活状况,探究自身城市生活困境,在消除主体性障碍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1.彰显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
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使他们适应城市社会的再社会化,关键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质变学习更侧重于学习主体的认知过程,认为知识是个体主观建构的结果,是一种认知结构向另一种认知结构的转变,这与绝对真理或普遍结构无关。在质变学习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针对城市适应中遇到的主体性障碍,进行内容反思、过程反思和前提反思,检视和质疑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知识观,以探寻“问题出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和“如何去做”等,选择新的角色、关系和激发新的行动,获取新的知识、技能以及意义观点,尝试新的角色和适应新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是传统培训中的听众,不只是知识、技能、思想的“接收器”,而更是由“他为”变为“自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构建,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的实施者。
2.接近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状态
质变学习是一种基于人生经验的学习,经验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学习者需要“深深扎根于生活经验”,“理解自身经验,理解各种生活事件”,形成新的意义结构和意义观点。(雪伦·B.梅里安等,2011)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质变学习或许是一个陌生而深奥的专业术语,但事实上,质变学习在他们适应城市的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例如,由于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找工作受挫或被解雇,面对这一困境,他们需要对相关知识和经验重新整合,形成并实施行动方案,以获得新的技能,找到新的工作岗位。质变学习以解决他们的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为旨向,切合实际,便于实施和操作。
3.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养
质变学习就是“对已有的意义结构进行完全改变,从而建立新的,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区辨性的意义结构,并以此来指导个人的行为”。(蒋华等,2011)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质疑是学习的起点,批判性反思是学习的动力,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改变是学习的目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工具性学习、沟通性学习和解放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质变学习,提高人文素养,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职业适应性,形成良好心态。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批判性反思不断进行提问、质疑和评价,从而大大提升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生代农民工质变学习的实施策略
1.有效运用已有经验
质变学习把经验作为起点和反思的内容,经验是其重要的资源和依托。在消除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的质变学习中,新生代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以其已有经验为依据。经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质变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irman)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经验的二重性问题。他通过教育实验证实了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对成人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经验容易使成人固守已有的习惯方法,养成保守的心态。(刘奉越,2010)因此,为消除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在质变学习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应合理运用已有经验:其一,正确选择和利用已有经验,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及并列结合学习等多元化的方式,使相关的经验与新的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经验并获得抽象概念,将获得的经验转化为自己所有,并在城市适应情境中验证概念的正确性。其二,消除已有经验的功能固着或定势效应等负面作用,充分认识负面或消极的经验,以批判性反思为手段,使之进行质的飞跃,将其转变为正面或积极的经验。其三,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培训班、学习小组、博客、帖吧等现实的或虚拟的交流平台,与教育者或其他农民工加强合作交流,传递和分享经验,使对经验的理解变得更为丰富和全面。
2.注重多元化学习方式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年龄处于16-30岁之间,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职业不同,有行业、职务、工作之区别;原有智能基础不同,有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之差异;学习条件不同,身体有强弱,家址有远近,家务负担有轻重。单位、系统、地区之间更是存在种种差别。”(叶忠海,1997)他们所面临的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质变学习时应切合自身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实现城市角色和行为的改变。其一,问题式学习。以城市适应中所面临的某一主体性障碍问题为中心,以对它的探究为切入点,新生代农民工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发现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转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掌握知识并获得深刻的理解,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其二,项目式学习。项目是一个“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发生的、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有计划的行动”。(陈嵘,2011)新生代农民工围绕一定的城市适应现实主题,通过合作或自主的方式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即项目,运用、联系和转化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城市适应能力。其三,参与式学习。参与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互动性,有助于促进质变学习。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参与到一定的真实的城市适应情境中,从而获得知识、技能与体验。其四,自我导向式学习。自我导向式学习是由学习者发起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教学。新生代农民工针对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诊断自己的学习需求,制订学习目标,确认学习所需要的人力和物质资源,选择和执行适合的学习策略和评价学习结果。
3.开展批判性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质变学习的核心动力机制,反思的质量将影响质变学习的走向与质量。正如克里提克斯(Criticos)所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于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雪伦·B.梅里安等,2011)鉴于此,新生代农民工在质变学习中要注重开展批判性反思:其一,注意批判性反思的辩证性。在进行批判性反思时,从横向的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既要对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进行觉察与澄清,又要对其所带来的新意义观点进行感知与辨识;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批判性反思并非“一次性终结”,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即在城市适应中,他们需要不断回过头来对以前所遇到的主体性障碍进行反复的反思与评估,直至达到质的飞跃。其二,注意批判性反思的全面性。如前所述,批判性反思包括内容反思、过程反思和前提反思,换言之,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对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自身及消除方式(策略)进行思考,而且还要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背景进行思考。其三,注意方法的多元化。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撰写反思日记、开展对话交流、进行案例分析、加强理论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反思,不断提升元认知能力和反思能力。
4.设置实用的学习内容
“成人基于社会职责,他们的具体学习行动必然富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毕淑芝等,1998)因此,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质变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应切合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实际,突出实用性,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其一,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职业技能素养是影响他们城市适应的重要人力资本。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使新生代农民工重新建构知识体系,掌握现代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增强自身实力,尽快适应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其二,注重法律素养提高。结合普法教育,重点学习《民法通则》、《劳动法》、《合同法》等,让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一些法律常识,明了有关劳动、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知晓自己应当享受的权益,提高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其三,注重人文素养提高。实施补偿教育,补习文化知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意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使他们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适应所在单位的制度文化要求;开展社会道德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掌握城市价值观和文明准则,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思想观念上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刘奉越,2011)其四,注重心理素质提高。设置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容,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科学地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合理定位;克服封闭心理,积极主动地与城市居民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增强心理抗挫能力;掌握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合理调节不良情绪。
5.加强学习策略指导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衡量学习者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准之一就在于其是否能够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觉的学习活动及其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的预测、计划、实施、评价及调控反馈等,以追求最佳学习效果的计策或谋略。(齐高岱等,2001)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其学习效率存在显著关联。学习策略的使用是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有效质变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不断提高质变学习效率、消除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的有力保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质变学习,不仅要注重相关的内容学习,还应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他们科学有效的学习。学习策略的指导要采取多样的方式:设置成人学习指导课程或开设专门的讲座,系统讲授有关成人学习的理论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课程和内容渗透学习策略的训练,并让新生代农民工有意识地使用学习策略;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习成绩突出的新生代农民工现身说法,介绍学习经验等;更为重要的是,指导他们学会有效地进行自我反思。
注释:
①②统计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1).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EB/OL].[2012-04-28].http://www.stats.gov.cn/tjfx/ fxbg/t20110310_402710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