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尹新生,廖国平,邹端荣,谭雁峰,唐湘涛,尹莺桦

目的:研究在脊柱骨折患者中使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入132例脊柱骨折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每组66例参照组开展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实验组开展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对比两次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Cobb角、伤椎高度、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参照组治疗后两组Cobb角、伤椎高度、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前P<0.05,数据指标展现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用于脊柱骨折中获得显著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文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32例脊柱骨折患者,以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实验组66例,男性32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44.51±4.61。参照组收入66例,男性34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是45.22±4.10。两组一般资料P〉0.05,不显示组间数据对比意义。

1.2 方法

参照组开展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前开展脊柱侧位的X线扫描,确定治疗方法,选择仰卧位姿势实施麻醉,开展椎管减压,将骨折维持小关节突附近关节囊及时清除,之后依据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进行植骨处理,植骨操作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彻底清理,放置引流管,缝合伤口术后20至顶负压引流管拔出,予以营养支持,功能训练及抗感染治疗。

实验组开展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将患者处俯卧位悬空腹部,在受损脊柱棘突四周位置输入0.5ML美蓝注射液,基于X线引导下将针头拔出,依据针头位置对背椎受伤情况进行确定,不可将手术范围随意扩大。选择正中切口,中心选为受损脊柱,将上下椎体棘突中位置充分暴露,对椎弓根进行确定,撑开患者椎体,对注射进针方向以及角度进行及时调整,对4枚置入的定位针深度与方向进行确定,基于C形臂X线引导下确定位置实施攻丝后,将适合的椎弓根螺钉置入,结合神经损伤状态实施处理,同时以患者实际状态对是否开展椎管减压实施确定,针对椎管探查减压并行后路内固定术[1]

1.3 观察指标

比较研究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Cobb角、伤椎高度、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录入132例脊柱骨折患者所有数据以±s形式表示Cobb角、伤椎高度、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采取χ2检验,P<0.05,数据指标展现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计算两组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3.94%,高于参照组的75.25%。P〈0.05数据指标展现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骨伤科疾病,传统治疗时主要为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虽然能获得显著着的伤椎高度恢复,椎管间接减压及脊柱生理弧度等效果。但容易发生椎体高度丢失产生畸形后等现象,影响术后恢复。后路手术内固定是从正中切开患者的骨折部位,充分暴露损伤椎体,通过内固定器撑开纤维环与后纵韧带对突入椎管的骨块进行复位。减压处理,可改善临床症状,有效保留脊椎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更快康复[2]。本次研究数据统计表明,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cobb角、伤椎高度、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相比较参照组相关数据指标。治疗后实验组与参照组cobb角、伤椎高度、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数据比较,数据指标展现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将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使用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相比较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李奇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 健康前沿 2019.28(4):272

[2] 任鹏 探究后路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中的治疗作用[J]。 健康大视野,2019.(7):235

论文作者:尹新生,廖国平,邹端荣,谭雁峰,唐湘涛,尹莺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0

标签:;  ;  ;  ;  ;  ;  ;  ;  

脊柱骨折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尹新生,廖国平,邹端荣,谭雁峰,唐湘涛,尹莺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