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与区域差距_农民论文

农村发展与区域差距_农民论文

农村发展与地区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距论文,农村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各地区间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最突出的是农村差距,它是构成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而农村差距中最为突出的是乡镇企业差距,而主要不是家庭经营和粮食生产的差距。要实现农村地区协调发展需要采取的对策是:(1 )加强对中西部乡镇企业的支持,包括资金支持和宏观环境的改善。(2)以提高生产率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总体上讲,从1980年到1990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但相对差距略有缩小;1990年以后地区之间不仅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相对差距也开始扩大。比如1980年各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绝对差距为146.5元,1990年达到469.4元,人均GDP的平均相对差距1980年为32.4%,1990年降到30.3%;到1994年,各地人均GDP的平均绝对差距扩大到1461.1元, 平均相对差距也扩大到38.9%。在地区差距的变化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差距的变化。

一、地区差距最突出的是农村差距

十几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差距的变化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第一,农村差距的幅度大。1994年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平均差距为53.2%;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之比为 3.36∶1.51∶1。从收入差距来看,1994年全国人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平均差距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平均差距的近1.4倍, 东西部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也是城镇居民的近1.4倍,1993 年居民消费水平的平均差距城镇也是农村的1.4倍。因此, 可以说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地区差距大致是城镇差距的1.4倍。

第二,农村差距不断扩大持续的时间长,积累的矛盾多。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差距逐年扩大,大致从1990年开始,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自1980年以来(除1990年一个年份之外)一直呈扩大之势。如东中西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0 年为1.30∶1.11∶1,1990年扩大到1.58∶1.13∶1,1994年达1.87∶1.23∶1。

第三,农村差距扩大的速度快。1990年到1994年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平均差距扩大11.5个百分点,而各省间仅扩大8.6个百分点。 1993年与1990年相比,农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6.1个百分点, 较城镇居民多1.8个百分点。农村差距的扩大还有不断加快的趋势。 如农民人均收入的差距1980~1985年平均每年扩大0.13个百分点,1985~1990年每年扩大1.5个百分点,而1990~1994年每年扩大1.8个百分点。

我国农村差距幅度大,扩大势头猛,农村人口又占到全国总人口的77%,所以,农村差距对整个地区差距的发展有极大影响,是构成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差距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差距最突出的是乡镇企业差距

在整个农村差距中,工业差距幅度最大,扩大的速度最快,是农村差距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农村工业的主体是乡镇企业,所以,又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差异是农村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1994年全国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平均绝对差距为3568元,而人均乡镇企业产值的绝对差距则高达3287元,从三大地带来看,1994年东中西地区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之比为3.36∶1.51∶1,而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之比为5.62∶2.25∶1。在东西部农村产值差距中,9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差距,东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65.7%是由乡镇企业差距所造成。

乡镇企业发展的地区差距不仅幅度较大,而且自90年代以来,差距扩大的速度大大加快。以农村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为例,1980年时全国平均差距为57.4%,1990年为57.9%,而1994年就达到66.3%。东中西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之比, 1980年时为4.31∶1.84∶1, 1990 年为4.30∶1.86∶1,而1994年达到5.62∶2.25∶1。

地区之间的乡镇企业差距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程度,也即乡镇企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大小,或者乡镇企业的总体数量、规模;二是乡镇企业自身的效率。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地区差距主要是乡镇企业发展程度的差距,或规模差距。乡镇企业发展程度差距或数量差距明显地大于效率差距。但值得注意的是,乡镇企业效率差距从90年代起开始大幅度拉开,并对形成地区差距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农村差距主要不是家庭经营的差距

我国农村经营方式可从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农民家庭经营,另一类是企业经营,家庭经营的主要领域是农业,而企业经营的领域主要是非农领域。不同的经营形式在农民收入中反映为不同的收入形式,即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既包括农民在从事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工资收入,又包括一些劳务收入和从事其它非生产性活动所获收入,但从总体上讲劳动报酬主要是从企业经营中所获得的收入。在集体企业经营中还有一部分利润以转移性收入的形式,形成农民家庭收入。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差距中,劳动报酬和转移性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差距相对较小。1994年全国各地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差距平均只有20.75%,而劳动报酬的平均差距为65.53%,转移性收入差距为44.96%。越是高收入地区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越高, 在高收入地区劳动报酬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为32.1%,而中上收入、中下收入和低收入地区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6.3%、18.0 %和12.9%。四个收入组人均劳动报酬收入之比为5.83∶1.94∶1.76∶1, 而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之比为1.8∶1.5∶1.2∶1。就收入结构而言,劳动报酬所占比重的平均差异要大大高于家庭经营收入,1994年前者为34.1%,而后者仅为10.0%。

从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来看,在引起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在减少。

与农民家庭收入的差异相比,村级经济的差距更大。我国东中西之间村的规模相差不多。但1994年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87∶1.23∶1,而村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3.99∶1.76∶1。1994年东部地带村均收入比上年增加6.4万元, 中部增加3.3万元, 西部增加1.1万元。从差距扩大程度上看,1992年东部与西部村均收入比为 3∶1,1994年已达到4∶1。

从全国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村级收入主要依靠自身的各种经营,不发达地区村级收入则依赖于从农户收取。东部地带村级向农户提取的收入已不足总体的五分之二,而西部地带村级收入的近半数仍需靠从农户和联户提取。

由于发达地区村级收入使用的重点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支出,而不发达地区则主要用于维护村级组织的日常开支。因此,村级经济发展的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可见,虽然各地区农民在家庭经营上存在差距,但家庭经营的差距并不很大,农村经济的差距主要是企业经营的差距。

四、农业差距主要不在粮食上

在各地区农村发展差距中,来自非农业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来自农业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地区间的农业差距对于整个农村差距,甚至地区间的总体经济差距而言,仍有着极其特别的意义。

第一,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1980年全国各地区人均农业产值的平均差距为17.7%,1985年提高到20.9%,1990年达23.0%,1994年达29.1%。

第二,农业差距的扩大对农民收入差距、农民生活消费差距影响极大。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每百元乡镇企业产值给农民带来的纯收入不足13元,而每百元农业产值可给农民带来51元的纯收入。

第三,农业发展对落后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落后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几乎很少有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的比重极低。因此,农业差距扩大,落后地区农业的停滞或发展缓慢,更说明最落后、最贫困地区的发展滞缓。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农业差距的扩大,不是由粮食生产的差距引起的。相反,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5年以来,东部地区粮食增长的速度明显慢于中西部,1980~1994年东部地区粮食总产量增长26.8%,而中西部分别增长58.2%和28.6%。

东部地区粮食增长落后于中西部地区,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东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仅1990~1994年就减少5.67%,而同期中部地区减少3.55%,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还略有增加。二是东部地区粮食单产增长不快。1985~1994年间东部地区粮食亩产增加41公斤,而中部地区增加51公斤,东部增加14.9%,比中部地区的21.9%低7个百分点。

东中西三大地带农业发展的差距拉大,主要是由非粮食作物发展差距,畜牧业、渔业发展差距所引起。1985~1994年东部地区种植业年增长速度为4.92%,略高于全国平均4.91%的速度, 但明显低于西部的6.51%,而在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上, 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比如1990~1994年东部地区林业增长速度比中西部分别快1.58和5.68个百分点,畜牧业增长速度比中西部分别快0.83和2.47个百分点,渔业增长速度比中西部快3.1和13.49个百分点。

从总体上讲,东中西农业发展差距拉大,主要是东部地区将农业发展的重心转向了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东部地区与中西部比较,粮食生产的差距要小于整个种植业的差距,而种植业的差距又小于林牧渔业的差距。中部地区粮食的增长大大超过东部地区,但中部地区种植业的增长则大大慢于东部,说明东部非粮食高效作物的生产有很大的发展。

五、实现农村地区协调发展的对策

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别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在农村,各地的发展条件差异很大,很多条件又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所以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地区差距仍可能进一步扩大。因为近几年东部地区大量的投资会进一步推动其经济的发展。由于地区间发展基础不同,即使是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赶上东部地区,东中西的差距仍会扩大,因为东部地区农村经济每增长1%,人均产值将增加105元,农民人均收入将增加16.2元,而对中西部地区来讲,1%的增长只能使人均产值增加 47.31元,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0.69和8.64元,差距的扩大是必然的。

农村差距的扩大,不仅会影响我国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会危及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农村差距比城镇差距要大40%以上,农村人口又占到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改变农村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对于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农村发展的地区差距不缩小、城乡差距不缩小,我国各地区之间的总体差距就不可能缩小。因此,促进地区间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对中西部乡镇企业的支持

由于乡镇企业差距是农村差距的主要因素,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要特别注意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此,国家有必要给予适当的支持。这既包括资金的支持,又包括宏观环境的改善。很多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的基本条件,如交通不便、通讯落后,以及市场、技术、人才等的制约,因此,国家的支持应重点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其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

资金上,近些年来,国家对中西部乡镇企业已经提供了不少优惠,信贷支持的强度较大。比如中西部1994年每百元乡镇企业产值国家提供的贷款(年末余额)分别为8.7元和15.29元,而东部为7.79元,中西部比东部分别高11.7%和96.3%;每百元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所得到的贷款中西部分别为41.13元和42.84元,东部为38.71元; 就乡村集体企业来讲,1994年所获得的银行贷款,中西部相当于企业自有资产的67.83%和70.80%,而在东部这一比例为52.27%,比中西部分别低15.56 和18.53个百分点。这些说明, 相对于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水平而言,国家在银行贷款上已给了其相当的照顾,但就人均水平而言,中西部所获得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1994年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职工人均拥有的银行贷款为2082元和2572元,分别相当于东部3482元的59.8%和73.9%,农村人口人均拥有的乡镇企业贷款中西部更低,分别只有285 元和83元,仅相当于东部644元的44.3%和12.9%。

加强对中西部乡镇企业信贷支持,除了增加贷款数量以外,还应对贷款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对非集体乡镇企业的支持。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相比,乡村集体企业所获得的贷款份额明显偏高。而中西部乡村集体企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份量远不及东部,在效率方面,也明显低于联户和个体企业。据对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宁夏、青海、甘肃,以及安徽、内蒙、广西等10省区与全国的比较,乡办企业和村办企业的资本报酬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1%和89.2%,而联户和个体企业则相当于全国的95.6%和96.5%,乡办、村办企业的总要素生产率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7%和71.5%,而联户、个体企业相当于全国的92.9%和95.7%。这说明,中西部地区联户和个体乡镇企业的效率要高于乡村集体企业的效率,东部与中西部联户个体企业的差距要小于乡村集体企业间的差距。为了提高中西部乡镇企业效率,要适当增加对中西部联户和个体企业的支持。

当然,加速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除了国家的支持外,更主要的还要靠中西部自身的努力。目前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劳动成本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80%左右,要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机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其它加工业,使乡镇企业在总体规模和经济效益方面都上一个台阶。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必须走适当集中的路子,在条件较好的地方要优先发展,避免在投入上“撒胡椒面”,以提高效益。

(二)以提高生产率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农业。

从总体上讲,缩小工业差距和乡镇企业差距,是缩小整个农村地区差距的根本途径。但通过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来缩小差距,必须有一个条件,即落后地区具有发展非农产业的资源优势,并能够以此为依托发展经济。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中西部地区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乡镇企业往往办了垮,垮了办,造成经济损失、资源浪费,反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就大多数中西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来说,发展农业仍是其发展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最基本、最现实的选择。当前,应特别防止一些中西部地区出现的,为缩小与东部的差距而盲目上项目、忽视农业、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

应当看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达1.96亩和1.54亩,比东部地区的1.22亩高60.7%和26.2%。目前农业生产率仍比东部地区低,以粮食为例,1994 年中西部地区平均亩产为272公斤和225公斤,而东部地区达303公斤,中西部地区的亩产水平仅相当于东部的89.7%和74.3%;中西部地区农田复种指数分别是1.49和1.54,而东部地区为1.67。因此,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力很大。

尽管东部与中西部农业差距主要不在粮食生产上,而在经济作物以及林、牧、渔业等方面,但中西部决不能为缩小差距而忽视和放松粮食生产。必须认识到,中西部地区粮食增产,不仅对中西部地区自身经济发展有很大意义,而且对全国经济健康发展举足轻重。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5.6%,但其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的42.3%,人均粮食产量442 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20%,全国主要粮食调出省几乎全集中在中部,中部粮食产量的增减对保证全国粮食平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西部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只有323公斤,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1%, 很多省份是粮食净调入省,由于西部不少地区交通条件较差,粮食调运的成本很高,因此,西部粮食的发展,对满足西部粮食消费极其重要。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中,农业劳均产值的差距、每亩耕地平均产值的差距要大于农村人均产值的差距以及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比重的差距。比如1994年农业劳均产值的平均差距为37.3%,而人均农业产值的差距只有29.1%,农业的比重差距只有4.4%。这说明, 地区之间的农业差距主要不是农业生产规模的差距,不是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比重的差距,而是农业生产效率的差距,农业的效率差距大于结构差距。

因此,中西部地区要缩小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农业差距,要特别注意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一,要大力提高农作物的单产。中西部地区中低产田比重较高,增产的潜力大,国家在安排农业投入上,应有所倾斜。1986~1994年中部地区每亩地每增加1公斤化肥,可使粮食增产7.8公斤,而东部地区仅可增产4.9公斤。有效灌溉面积、 农膜等的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增长也有显著的影响。第二,在稳定发展粮棉生产的基础上,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高效农业。中西部地区非耕地资源极为丰富,光热条件优于东部,中西部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总体效率。第三,要把农业生产与加工销售结合起来,走农林牧结合、农工商结合的路子,逐步实现农村产业一体化。

标签:;  ;  ;  ;  ;  ;  ;  ;  

农村发展与区域差距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