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区域集聚的实证研究_河南经济论文

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区域集聚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献综述

关于产业或产品的集聚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的区域集聚度,二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在产业空间集聚理论研究方面最著名的是波特(Porter)、克鲁格曼(Krugman)和罗默(Romer)等学者。波特(1998)从静态竞争优势原理出发,认为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竞争,并因此保持或增加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克鲁格曼(1993)认为由于源于地方化和城市化效应的规模递增收益,较大的城市集聚比较小的城市集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罗默(1986、1990)认为由于内生技术进步、竞争和合作的公司间有快速的规模递增收益,因此产业间的空间集聚的目标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国内学者梁琦(2003)对产业的空间集聚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通过大量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产业空间集聚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并对我国主要产业的区域集聚现象给予了合理解释。符正平(2002)也从理论上讨论了企业空间集聚产生的供给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为发展企业集群的政策要区分集群的不同成长阶段。朱英明(2002)利用因子分析识别方法实证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空间集聚问题,认为企业部门集聚的专业化是导致地区经济和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研究方面主要是通过行业市场集中率、赫芬达尔指数和熵指数等来衡量一个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魏后凯(2002)根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采用前4家和前8家企业集中率(CR4和CR8)指标实证研究了521个四位数制造业的行业集中状况,认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受其市场容量、企业数量和资本密集程度等特征的影响,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张威(2002)根据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对该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专门的行业分析,同样认为在装备制造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本文设计出工业产品的区域静态和动态模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要素密集度产品产值的变化,实证分析了自1990年以来我国主要工业制成品的区域集聚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产品区域集聚指数模型的设计和主要工业制成品的选择

产品的区域集聚度既可用静态的存量指标来度量,也可以用动态的流量指标测度,两种度量方法所表示的内涵不相同,但综合考察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分析产品的区域集聚程度。

1.产品静态区域集聚指数模型

S[,ij]=;其中S[,ij]表示产品i在j地区的静态集聚指数,a[,ij]表示产品i在地区j的生产产量,表示产品i的全国所有产量,j=1,2…,n表示全国共分为n个经济区域。

2.产品动态区域集聚指数模型

附图,其中D[,ij(0~t)]为在时间段(0~t)内产品i在区域j的动态集聚指数,b[,ij(0~t)]为在时间段(0~t)内产品i在地区j生产的增长速度,为产品i生产在时间段(0~t)内的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则表明时间段(0~t)内产品i在全国的生产是扩大的,该产业为扩张性产业;若,则表明时间段(0~t)内产品i在全国的生产是减少的,该产业为收缩性产业。

时,若D[,ij(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产品i生产向地区j迅速集聚;若D[,ij(0~t)]<0,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产品i生产从地区j向外部转移扩散;若0<D[,ij(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虽然j地区产品j的生产纵向比较有所增加,但其增长速度小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该产品生产也相对向外部转移。

时,若D[,ij(0~t)]>0,则b[,ij(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产品i生产从地区j向外部转移扩散;若D[,ij(0~t)]<0,则b[,ij(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产品i生产向地区j集聚。

产品的静态和动态集聚指数具有不同的意义,静态指数反映的是一种产品在某地区的现有生产能力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是衡量目前产品生产分布的存量指标,动态集聚指数则是反映一种产品在一定时间段内向某地区的集聚速度,体现产品生产的区域转移方向和速度,综合考察静态和动态集聚指数可以分析出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转移和集聚趋势。

3.对主要工业制成品及其统计数据的选择

由于全国产品数量和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所有产品进行区域集聚指数分析,本文选取了具有行业和要素禀赋代表性及统计数据完整的27种主要工业产品和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软件开发人员进行区域集聚研究,最后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优势,这27种主要工业产品按要素密集度分为如下四类:

(1)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原油、原煤、天然气、原盐、糖等5种产品。

(2)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纱、布、丝、生铁、水泥、木材等6种。

(3)中高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化学纤维、机制纸和纸板、塑料、平板玻璃、成品钢、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汽车、大型拖拉机、卷烟、机床、化学农药等14种产品。

(4)高新技术密集产品包括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等2种。

为了保持所选择产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本文以省和直辖市为基本区域单位,选取1990年到2002年间各主要产品的统计数据,利用上述设计的产品区域集聚指数模型,分别计算出各种产品的静态和动态区域集聚指数(注:为了保持统计数据的统一性,现计算中采用的四川省统计数据为现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数据之和,所以没有单独计算出重庆市的产品集聚指数。)。

三、主要工业产品的区域集聚度实证分析

1.资源劳动密集类产品的区域集聚分析(1990~2002)

全国原油生产增长指数为0.18,属于增长扩张性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广东、陕西、新疆、青海、天津和江苏等6个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9个省市,其中河南、山东、河北动态集聚指数较小。从静态集聚指数看,目前黑龙江、山东、新疆、辽宁、广东、天津、陕西、河南等仍是我国原油生产的主要集聚地。综合动态和静态集聚指数的分析可认为,原油产品生产将向中西部地区的新疆、黑龙江、陕西、青海和东部地区的天津、山东、广东集中,而又以中西部地区为主。

全国原煤生产增长指数为0.075,属于增长型行业,但增长幅度较小。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12个省市,其中山东、安徽、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的动态集聚指数较高。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10个省市,其中广东、广西、青海、黑龙江、吉林、北京等省市的动态集聚指数较小。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原煤生产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山西、河南、内蒙古、四川、河北、黑龙江、安徽、陕西、贵州和东部地区的山东等省市,综合分析静态与动态集聚指数,可以认为原煤生产将向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的山东集中。

全国天然气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0.98,属于生产扩张型的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陕西、青海、新疆、山西、天津、贵州、吉林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江苏、山东和辽宁等三省。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四川、新疆、陕西、黑龙江、河南和东部的广东在天然气生产上具有优势。综合分析认为全国天然气的生产将向中西部地区快速集聚。

全国原盐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0.69,也属扩张生产型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河南、安徽、山东、河北、辽宁、江苏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新疆、陕西、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和青海等省市。从静态集聚指数看,目前原盐生产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江苏、四川、辽宁、湖北、天津等省市,这与原盐产品的资源禀赋相关。综合分析认为原盐生产将向中、东部地区集聚。

全国糖产品生产增长指数为0.12,也是属于扩张型生产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山东、河北、新疆、云南、广西、湖北、贵州、辽宁、内蒙古、湖南等省市,同时又有13个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其中广东、黑龙江、海南等糖类生产占全国较大比重的省市原糖生产萎缩严重。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原糖生产主要集中于广西、云南、广东、新疆、黑龙江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原糖生产将向广西、云南、广东、新疆、内蒙古等省区集聚。

2.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区域集聚分析(1990~2002)

全国纱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0.64,是生产扩张型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福建、新疆、浙江、河南、江苏、湖北、山东、安徽等省区,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青海、海南、宁夏、云南、北京、贵州、黑龙江、天津、辽宁、内蒙古、甘肃等省区。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纱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浙江、河北、安徽、新疆等省区。综合分析认为全国纱生产将向中、东部地区的南部集聚。

全国布生产的平均增长指数为0,54,也是属于生产扩张型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18个省区,其中青海、宁夏、上海、云南、甘肃、北京、内蒙古、贵州、黑龙江等9个省区动态集聚指数小于-1。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布的生产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浙江、广东、湖北、河北、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全国布的生产将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中原地区集聚。

全国丝类产品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0.54,也属于生产扩张型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河南、湖北、云南、山东、浙江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贵州、湖南、河北、广西、广东、辽宁、四川等7个省市。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丝类产品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四川、山东、安徽、辽宁、湖北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全国丝类产品生产将向东部的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和中西部地区的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市集聚。

全国水泥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2.15,属快速增长行业,也是在所考察的27种产品中在全国所有省区都扩张生产的产品(即所有省市的动态集聚指数均大于0)。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海南、贵州、河南、山东、西藏、河北、四川、浙江、云南、新疆、江苏、江西、青海、宁夏、福建等省市。从静态集聚指数看,目前全国水泥生产主要集中于山东、广东、江苏、河北、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全国水泥生产在区域上相对分散,但将向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集聚。

全国生铁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1.49,属于快速扩张生产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山西、甘肃、河北、江西、河南、广东、湖南、江苏、福建、吉林、云南、上海、山东、新疆、贵州、广西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仅有海南(D=-0.6)1个省。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生铁生产主要集中于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湖北、山东、北京、四川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全国生铁生产区域也比较分散,这与不同区域生铁产品资源禀赋状况有关,但从动态和静态集聚指数来看,将向中部地区集聚。

全国木材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0.18,属于生产萎缩性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表明木材生产向该区域集聚)的有河南、安徽、北京、江苏、辽宁、广西、河北、湖南(D=-2.9)、浙江、海南、江西、广东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大于0(表明木材生产萎缩)的有甘肃、宁夏、四川、陕西、山西、新疆、贵州、青海、西藏、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吉林、山东、福建、湖北等省市,表明木材生产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萎缩严重,东部地区生产速度加快。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木材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广西、福建、吉林、湖南、江西、内蒙古、广东、安徽、辽宁、浙江、云南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全国木材生产将向中、东部地区集聚,西部地区木材生产将严重萎缩。

3.中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区域集聚分析(1990~2002)

全国化纤产品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4.09,属于快速扩张的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浙江、福建、山东、新疆、安徽、吉林、江苏、河南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云南、北京、四川、贵州、内蒙古、宁夏等省市。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化纤生产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广东、辽宁、河南等省区。综合分析认为化纤产品生产将向中、东部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集聚。

全国冰箱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1.76,也是快速扩张的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山东、河南、安徽、江苏、贵州、江西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14个省市,其中天津、北京、上海、浙江等技术条件较好的省市冰箱生产出现萎缩,该产业向外部转移。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冰箱生产主要集中于山东、广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南、上海、贵州、江西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全国冰箱生产将主要集聚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全国洗衣机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1.02,也是属于快速增长的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14个省市,其中表现明显的是北京、上海、天津的洗衣机生产出现萎缩,该产业向外转移。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洗衣机生产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安徽、上海、湖北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全国洗衣机生产将向东部长三角、珠江三角、山东省及中部的安徽、湖北等省区集聚。

全国彩电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2.96,也是属于快速增长的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安徽、河南、山东、辽宁、四川、广东、黑龙江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河北、内蒙古、湖南、北京、湖北、甘肃、天津、陕西等省市,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北京、天津的彩电生产出现萎缩和转移,上海的动态集聚指数虽然大于0,但分值较低,彩电业也是其调整和转移产业。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彩电生产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辽宁、山东、江苏、安徽,综合分析认为全国彩电生产将向东部的山东、江苏、广东、辽宁和中西部地区的四川、安徽、河南等省市集聚。

全国成品钢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2.12,也是属于快速扩张性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海南、江苏、河北、福建、甘肃、贵州、山东、新疆、浙江、广东、江西、山西、河南、湖南、吉林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只有宁夏和黑龙江两省区。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成品钢生产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北、辽宁、上海、湖北、山东、四川、北京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因为成品钢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它的生产区域集聚与国家的钢铁投资区域布局相关,但总体来说成品钢的生产将向东部地区集聚。

全国平板玻璃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1.6,也是属于扩张性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湖北、江西、福建、江苏、陕西、山东、四川、浙江、河南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仅有贵州1个省。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平板玻璃生产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江苏、山东、辽宁、浙江、四川、湖南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平板玻璃将向东部的江苏、浙江、山东和中西部的河南、河北、四川、陕西集聚。

全国空调机(注:空调机的区域集聚指数计算时间区间为1994年到2002年。)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4.93,属于快速增长的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四川、天津、山东、安徽、湖北、浙江、辽宁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河北、内蒙古、福建、江西、海南、陕西、广西、湖南、河南等省市。从静态集聚指数年看,目前全国空调生产主要集中于广东、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天津、四川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空调生产将向东部地区的广东、山东、天津和长三角地区集聚,在中西部地区将向安徽、湖北和四川集聚。

全国汽车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3.56,是高速扩张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福建、安徽、黑龙江、江西、上海、陕西、四川、广西、湖南、吉林、广东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青海、贵州2个省市。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汽车生产集中于吉林、上海、四川、湖北、江西、北京、黑龙江、广西、江苏、安徽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汽车生产在区域上也比较分散,在东部地区将向上海、吉林、北京、江苏、广东集聚,在中部地区向湖北、江西、安徽、黑龙江、广西等省市集聚,在西部将向四川、陕西集聚。

全国机床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0.9,属于生产扩张型产品,但增长速度较慢。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浙江、山东、江苏、广东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12个省市,其中北京、天津在机床生产上出现萎缩,该产业向外部转移。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机床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上海、辽宁、广东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全国机床生产将主要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

全国大型拖拉机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0.03,属于收缩型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大于0的有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河南、天津、上海等省市。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大型拖拉机生产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河南、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全国大型拖拉机生产将向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山东及中部的安徽、河南集聚。

全国卷烟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0.03,属于稍有增长的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上海、海南、云南、福建、甘肃、江苏、浙江、广东、江西、四川、北京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16个省市,除天津、山东、辽宁外均为中西部地区省市。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卷烟生产主要集中于云南、河南、湖南、山东、四川、湖北、广东、贵州、安徽、上海、江苏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全国卷烟生产在东部将集聚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市,在中西部地区将集聚于云南、河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市。

全国化学农药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2.43,属于快速发展的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陕西、黑龙江、河南、山东、浙江、海南、湖北、江苏、河北、四川、吉林、安徽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北京、甘肃、贵州、天津等省市。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化学农药生产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湖北、湖南、四川、河南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农药生产在区域分布上较为分散,但在东部将集聚于江苏、浙江、山东3省,在中西部将向河北、湖北、四川、河南等省市集聚。

全国塑料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4.68,是快速扩张的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新疆、广东、青海、河南、内蒙古、江西、宁夏、湖北、河北、吉林、辽宁、湖南、四川、浙江、江苏、天津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只有贵州省。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塑料产品生产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山东、上海、辽宁、黑龙江、北京、天津等,综合分析认为塑料产品生产在区域上比较分散,由于其技术基本成熟,是东部省市的调整和转移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速度较快,所以可以认为塑料产品生产虽然目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将向中西部地区快速转移,在中西部的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北、新疆等省市集聚。

全国机制纸及纸板生产平均增长指数为1.75,是快速增长的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贵州、海南、浙江、陕西、山东、宁夏、江苏、广东、福建、河南、安徽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北京、吉林、天津、辽宁等省市。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全国机制纸及纸板生产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河南、广东、江苏、陕西、河北、福建等省市。综合分析认为机制纸及纸板生产将向中、东南地区和陕西等西部少数省市集聚。

4.高新技术产品区域集聚分析

1994~2002年全国微型计算机(注:微型计算机的集聚指数计算时间区间为1994年到2002年。)平均增长指数为34.72,是生产高速增长的产品。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有内蒙古、安徽、福建、江苏、北京、辽宁等省市,动态集聚指数小于0的有6个省市,其静态集聚指数较小,没有代表性,但较明显的是天津市在微机生产上出现了萎缩。从静态集聚指数来看,目前微型计算机生产主要集中于北京、广东、福建、辽宁、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

由于集成电路的分省市统计资料不完整,所以本文只对其进行静态集聚分析。1990~2002年全国集成电路生产增长指数为57.7,年均增长率为44.8%,也是生产高速扩张的产品。从2000~2002年的静态集聚指数来看,集成电路生产主要集中于北京(S[,00]=4.03,S[,01=3.3)、天津(S[,00]=4.0,S[,01]=3.0)、上海(S[,00]=40.7,S[,01]=35.4)、江苏(S[,00]=21.3,S[,01]=20.4)、浙江(S[,00]=5,S[,01]=5.93)、广东(S[,00]=20,S[,01]=27.5)、甘肃(S[,00]=3.5,S[,01]=3.61)等省市,其中广东、浙江在集成电路产品产业呈快速集聚态势。

四、简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全国27种主要工业产品的区域集聚分析可以发现:

1.中西部地区在资源类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除原盐外的其它4种资源类产品的生产将向中西部地区集聚。

2.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将向中、东部地区集聚,但部分产品如纱、布的生产在新疆地区集聚现象也较明显。

3.中高技术资本密集型的大多数产品如家电类、化学化工类产品将向东部地区集聚,而一些技术非常成熟和有污染产品如塑料类、机制纸类产品将向中西部地区集聚,其中上海、北京、天津三个城市在多数中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生产上已出现明显的萎缩和产业转移,这也促使其周边省市在相应产业上有所发展。

4.微型计算机将进一步向东部的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地区集聚。集成电路生产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甘肃等省市,其中广东、浙江在集成电路产品产业呈快速集聚态势。

根据上述分析,全国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要作相应的调整:东部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要以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创新基地和高新产品生产基地为主,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研究中心的落户。东部中小城市应大力发展中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制造业,成为中高技术资本密集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产业集聚地和FDI产业资本主要聚集地,同时也要发展一些中低技术劳动密集产业以形成对中高技术产业群的配套和解决人口就业。其产业结构战略最佳选择是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产业,如软件开发业、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航天仪器制造业等,重点培育一些中高技术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高档轿车、精细化工、精品钢、生化制药等,调整转移中等及低技术劳动密集产业,如纺织、服装、家电、化工、食品等生产加工业,淘汰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最佳选择是发展中高技术资本密集和资本劳动密集产业,如纺织、家电、汽车、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向上承接东部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同时又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大城市要以发展中低技术劳动密集产品制造加工业为主,为东部产业作产业配套,同时要将产业结构向上游的中高技术产业生产加工方向延伸,迎接东部地区失去优势产业向中西部大城市的转移。中西部中小城市要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制造加工业提供能源和生产资料。其产业结构选择要以中低技术的资本劳动密集产业和为东部生产配套为主,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家电等,中西部中小城市则以发展资源类劳动密集产业为主。

标签:;  ;  ;  ;  ;  ;  ;  ;  ;  

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区域集聚的实证研究_河南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