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动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基于地理教学观察的行动研究_评价体系论文

“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基于地理教学观察的行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体系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从国内外评价研究的成果看,发达国家非常关注评价理论的建构,其中以发展性评价的影响较为显著。此理论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成为我国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但是,当时国内、国际对发展性评价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直接为地理学科服务的评价实践方案几乎是空白,有待在课改实验中进一步探索,而且这种探索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总结来看,本成果致力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相对立的问题。传统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缺少沟通与交流,评价结论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常处于对立状态。二是评价手段与评价理念相脱节的问题。尽管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但“唯分论”的现实影响不容小觑,评价方式依然以测试成绩为主,激励性的质性评价方式鲜有应用,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严重缺乏。三是评价路径与教学过程相游离的问题。有教无评、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检测轻能力评鉴的现象普遍,评价并未真正进入学与教的过程。

      本成果在研究过程中,还提出了更加具体的问题。例如,评价观念层面的问题:是“针对教学而评价”还是“为了教学而评价”?是“知识技能的评价”还是“多元智能的评价”?是“感性的评价”还是“理性的评价”?是“基于经验的评价”还是“基于标准的评价”?是“结果取向的评价”还是“过程取向的评价”?是“甄别性的评价”还是“发展性的评价”?再如,评价实践层面的问题:评价主体是谁?评价场域在哪里?评价目标与标准如何确定?评价内容包括哪些项目?评价路径如何创新?评价方法如何整合应用?评价结果如何呈现与解释?评价保障条件如何落实?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教学成果从提出问题,到理论构建、实践检验、成果总结、推广应用,历经近9年时间。

      本成果的研究与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问题诊断与顶层设计阶段:2005年3月至8月。调研区域地理教学现状,确定了“以评促改”的思路,提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设计了评价改革实验方案与评价手册;对参加改革的教师进行培训。

      2.两轮实践与初步总结阶段:2005年9月至2011年8月。在高中学段进行了两轮评价改革实验,先后开展了3项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2007年,完成教育部基础课程中心高中地理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高中地理发展性学业成绩评价的设计与实施”专题的研发任务,此项目后来被列为“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课程;2008年秋正式提出“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2009年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课堂行动研究”专栏撰稿,并完成了相关专著;2011年,完成教育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项目中“初中地理教学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专题课程的研发任务。

      3.理论深化与拓展研究阶段:2011年9月至今。高中新课程进入第三轮实验,初中学段开始实验;进行成果的理论提炼;接待大量来访者,开设“国培计划”相关专题培训讲座;研究领域拓宽加深。2012年,在江苏省教研室举办的中学地理“课堂观察”观摩研讨活动中,展示扬州市“课堂观察”的研究过程与成果,江苏省“教学新时空”栏目进行了网络直播。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顶层设计的方法。地理教学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大量调研,2005年上半年,我们研制了《扬州市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方案(试行)》,从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实施路径等方面提出评价改革意见。同年秋季推出《扬州市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手册(试行)》《扬州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手册(试行)》《扬州市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实施方案;后来,此套方案经过4次修订,也在初中学校推行。从2007年秋季起,上述两套学业成绩评价手册被分解到《高中地理学习与评价》丛书中,在全省使用累计达到101.4万册。2007年研制了《扬州市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2011年修订。2011年研制了《扬州市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标准》。

      2.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开发了20多项地理教学观察工具量表。研发了网络版“课堂教学观察系统”信息平台,建立了具有“4大维度17项指标”的教学行为观察体系,通过网络平台采集数据。部分学校开发了网络评价平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动态评估。创建“测试命题规划表”使命题工作从经验走向科学。利用Moodle平台与Nvivo等工具对教学过程及观察信息进行数理分析,为科学评价提供证据。

      3.课堂行动研究的方法。充分利用各项评价工具,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采用连环跟进的研究方法,通过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对地理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追踪、反思研究,诊断出低效的或错误的教学行为,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矫正的方案与措施,并重返课堂,重塑教学行为。

      4.理论与实践比照的方法。发挥理论与实践相互契合的作用,以3项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为评价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它们依次是江苏省教研第六期课题“新课程框架下的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的研究”、江苏省教研第八期课题“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偏差与矫正的案例研究”,其研究过程扎根课堂,接轨教学实际需求。在研究实践中,制定了培训制度、例会制度、沙龙制度、奖励制度、交流制度,并精心预设研究的问题、内容、方法与过程。改革实践中广泛运用档案袋评价法、评价手册、课堂观察、信息评价平台、微格课堂研讨等方法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从而为提炼“多元交互式”评价体系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结构完整、方式多样、标准明确、工具新颖、过程扎实,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五大方面。

      (一)评价体系完善,提升了新课程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内涵

      新课程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与课程的共同发展。本成果还认为评价即教学,是多元主体之间相互学习、彼此促进、共同建构的过程;评价是镶嵌于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评价理念要转化成为可复制、可扩散的操作方案。

      1.核心概念。“多元交互式”地理教学评价体系是依据标准与教学观察,对地理学与教的过程及成效进行交互共建的结构化价值判断的系统。其中“多元”指评价主体、目标、内容、方式是多样的;“交互”指评价者与评价对象、过程与结果、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交往(如图1);“体系”是由以标准为中心的地理教学设计评价、以过程为中心的地理教学实施评价和以结果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效果评价等子系统组成,这三个子系统具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下页图2)。

      

      

      地理教学评价实践活动就是围绕三大子系统而开展的多元化互动交往的过程,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过程。

      2.主要观点。“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主要实现了评价范式的四个转型。

      (1)评价理念从“针对教学的评价”转向“为了教学的评价”。树立评价即教学的观念,认识到评价是为了教与学的发展,应具有目标多维化、主体多元化、内容标准化、工具科学化、过程互动化、结论开放化等特征。

      (2)评价功能从认证、甄别、选拔的问责制评价转向促进教师、学生、课程共同发展的评价。评价除了传统的检查和筛选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等功能。

      (3)评价策略从静态的量化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互动评价。评价是基于教学观察工具搜集证据而进行的循环跟进式研究,是多元主体协商共建、良性互动的过程。

      (4)评价解释从归类结论性评价转向鉴赏分析性评价。评价结果的解释重在“增值”分析,即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得到“增值”信息。这样做,一方面为教师改进教学指明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促进学习的反馈信息,培养了学生自我监控并对学习负责任的能力。

      (二)结合传统手段与数字化平台,创新评价工具

      本成果开发了三大类评价工具,以获取定量数据,并与定性评价结论互为支撑。

      1.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字化平台。这个平台包括基于互联网可动态生成数据图表的“课堂教学观察系统”平台、课题网络管理平台3项、教学评价学业成绩评价网络平台3项、基于iPad的e-Learning课堂教学及成绩评定软件等。

      2.学生学业成绩观察表。它们包括学生学习探究行为观察表、各单元学习测评表、研究性学习评价表、档案袋评价表、模块学业成绩综合评定表、模块学分认定书、学生毕业水平评定表等。

      3.课堂教学行为观察表。包括课堂教学田野式观察记录表、地理专业表达行为观察表、师生交往行为观察表、课堂提问及回答行为观察表、教学媒体应用行为观察表、课堂教学学生习得性评价调查表、课堂教学自我反思评价表、课堂观察后的同行研讨记录表、地理课堂教学综合评价表等。

      (三)评价方式多样,体现了过程与结果评价相交互的追求

      本成果对学与教的评价,均注重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开展贯穿教学全程的交互性评价,着力体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多元交互式”地理学业成绩评价。其核心内涵是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其操作模式为“2×2”的学业成绩评价框架(如图3),即两种不同的评价水平、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相结合。这两种评价水平以及评价方式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评价整体。

      

      2.“多元交互式”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此评价体系是一套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即时整体性评价”与“阶段系统性评价”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评价运作模式(如下页图4)。“即时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是针对某一课时的地理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评估,强调基于标准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进行整体性评价。“阶段系统性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在某一学段结束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属于行为跟进式评价。根据评价主体进行分类,这两个层次的评价都需要使用教师反思性评价、学生习得性评价、同行研究性评价、专家诊断性评价等多种方式。

      

      (四)评价标准具体,提供了评价学与教过程及成效的依据

      本成果注重研制各类符合区域教学需求的评价标准,将标准嵌入教学流程并先于教学设计,使评价有据可依,并从经验导向型转向标准导向型。

      1.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学生地理学业素养标准。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分别制定每一模块、单元、课时的评价标准。标准与教学的三维目标保持一致性,实现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以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为例,其学业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

      内容标准:(1)知道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有条理地阐述太阳对地球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3)正确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能力标准:(1)学会观察太阳、月球的视运动现象,说出其运动的时空规律并分析其成因;(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3)掌握在地图上和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情感标准:(1)形成科学的宇宙观;(2)具有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2.依据课堂解构分析制定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标准。通过运用系统论原理,我们对课堂进行了全面的解构、分析,按“4大维度17项指标”构成的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体系(如图5),研制每一指标下的具体标准作为教学行为评价的依据。

      

      以地理图像解读行为为例,其标准概要如下:(1)解读图像环节为选图—呈图—指图—析图—评价;(2)阅读图像环节为先读图名、图例,判断图像类型,再读图中信息;(3)结合教学内容,将图像信息流畅地转换为文字语言;(4)绘图技能熟练,图像表达直观、美观、简练、科学。

      (五)评价路径明晰,建构了循环跟进式观察与评价的范式

      运用测量、观察、调查、研讨、反思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的、交互共建的循环跟进式行动研究路径。

      1.全程性地理学业成绩评价路径。强调过程与多元主体的互动,不仅包含对学习目标进行定量的测试评价,更重视调动多主体参与的过程性的定性评估,单元测试、模块测试、单元反思、研究性学习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方法相互结合,在综合这些过程性评价成绩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学分的认定与毕业水平的认定,如图6所示。

      

      2.循环跟进式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路径。以课例为载体,分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遵循“共研设计—课堂观察—协商研讨—行为反思—再设计”循环跟进式行动研究路径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如图7)。其中课堂观察形成“四结合四诊断”的范式,即田野式观察与聚焦式观察相结合、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相结合、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结构观察与系统观察相结合;专家会诊、同行互诊、个体自诊、学生参诊。

      

      3.循环跟进式教学行为矫正路径。基于有证据的教学观察与行为标准,对偏差性课堂教学行为建立人本调控的“评估—指导—塑造—再评估”循环跟进式矫正路径。即从行为评估、行为指导、行为重塑三个维度建构矫正策略,其中“评估”是基于课堂观察进行诊断与分析,“指导”是基于行为标准制定改进方案,“塑造”是基于课堂实践进行刺激与强化。这三项策略均在能动的“人”的管理与调控下进行,“人”是指所有研究成员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如图8)。

      

      四、效果与反思

      (一)评价改革取得的发展性成效

      本成果基本达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目的,研究共同体产生的巨大合力使扬州市地理教育发生了质的嬗变。

      从全市地理教育发展状况看,教研机制与方式不断创新,评价改革倒逼课堂教学理念与方式转变,特别是评价标准直接引领教学行为走向规范,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方兴未艾,基于学习的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多元地理课堂文化彰显生命活力,因而学生、教师与地理课程均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看,本成果在全国具有开创性与先进性,曾接待来自江苏、福建等十多个省区代表团来扬州交流评价改革经验;在国培、省培、市培中开设相关讲座近百场,研发多项“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有关评价的专题课程,使成果辐射全国许多地区。

      此外,近年来本课题的主持人通过对评价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思考和钻研,致力于解决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各类难题,如开展了“中小学校本教研评估体系建构与实施的研究”“中小学生学业水平发展区域性监测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应用研究”“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研究”等课题的研究。

      (二)评价改革面临的问题反思

      从自身研究内容看,地理学科特质在评价体系中还不够鲜明,“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修正。

      从学科外部环境看,评价改革的支持系统比较脆弱,主要表现为:分数主义、升学主义的评价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资金投入不足,科学化测评工具开发不足;多学科整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尚未建立,不能实现多元智能发展状况的评定;对学生学业发展的长期追踪评价也未引起足够关注。

      (该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文为成果研究报告节选。)

标签:;  ;  ;  ;  ;  ;  ;  ;  ;  ;  

多元互动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基于地理教学观察的行动研究_评价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