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主义思潮及其视野下的俄罗斯文化定位
王春英,王艳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俄罗斯艺术文化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 :欧亚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流亡国外的俄侨知识分子提出的一种新型文化概念,是探讨俄罗斯独特发展道路并在文化上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重要思想潮流。苏联解体后,欧亚主义再次复兴。分析欧亚主义思潮理论内涵,解读俄罗斯文化,可以客观地了解俄罗斯历史、现状及预测未来,对俄罗斯大国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欧亚主义;俄罗斯文化;定位
俄罗斯疆域广阔,横跨欧亚两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追寻其发展轨迹,数百年来, 发生过多次重大历史事件, 每次事件的发生不仅表现为道路和方向上的斗争,还会对文化做出新的定位和选择。20世纪20—30年代,俄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侨居国外,他们虽是被迫离开,但却时刻关注自己的祖国,对民族特性的寻求,对国家自身本质和命运的思考自始至终没有间断过。为了寻求一条独特的适合俄罗斯发展的道路, 他们以俄罗斯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为基础, 提出了欧亚主义(Евразийство)这一文化概念, 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状态,欧亚主义又重新再现,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欧亚主义作为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思想潮流, 对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及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俄罗斯当代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
1 欧亚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人类历史上, 欧洲和亚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被称之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俄罗斯处于东西方交汇的地理位置,决定他始终都要和东西方发生联系,随时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俄罗斯文化到底在东西方之间如何定位,归根结底还要根据基本的史实来看。东西方文化之争,一直伴随着俄罗斯文化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动摇在东西方之间是俄国历史最大的特点”[1],这是因为“俄国与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本源......, 另一方面, 俄罗斯又继承着深厚的民族传统......”[2]。
在俄罗斯的历史上, 第一次向西方靠拢并与欧洲文明建立联系的是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 他废除了多神教, 接受拜占庭的东正教, 拉开了西方化的序幕。但是,13世纪,蒙古鞑靼人在俄罗斯2 个多世纪的统治切断了俄罗斯西方化的进程, 这为俄罗斯思想注入了东方的因素, 不仅使俄罗斯一个小国有了超级大国的视野和雄心,而且在国家制度、文化以及民族性格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俄国又被迫走上了“东方化”的道路。1547年伊凡四世宣布自己为全俄罗斯的沙皇,在俄国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效仿西欧,开始系列改革。1721年,彼得自己加冕为帝,宣布俄罗斯帝国成立,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欧化改革”,这时的俄国文化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一急速的改革却导致了与俄国传统的本土文化相脱节, 文化走向出现了矛盾的地方。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带上了皇冠,成为彼得大帝忠实的继承者, 俄国又回到了加速西方化进程的轨道上来。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当政期间,俄国迎来了一个文化的高峰,涌现了大批作家、画家等,整个俄罗斯掀起了再次学习欧洲的热潮, 但这也不意味着全盘西化,普希金、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伟大的诗人、作家的俄文诗集,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仍然传递着俄罗斯的情结。虽然,自彼得大帝以后,“欧化”是沙皇政府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但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尼古拉一世的“反动时期”和亚历山大三世的“反改革”,使得俄国“西化”的进程摇摆不定。农奴制改革结束以后,作为思想流派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已经不复存在, 但关于俄罗斯发展道路的问题的探讨、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20世纪初俄罗斯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促使强调俄罗斯独特性、强调俄罗斯东方特点的“欧亚派”在国外居住的侨民中产生, 在他们看来, 不论是地理因素、还是文化和历史因素,俄罗斯都是一种特殊的欧亚现象,这一时期欧亚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已经觉醒。苏联时期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无论在科技领域,还是在社会、文化和生活领域,又都以西方为学习和参考的对象。在苏联解体之后, 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俄罗斯知识分子陷入迷茫, 对国家发展道路持有不同看法而进行争论的声音再次出现,在各种思潮互相较量的过程中, 欧亚主义思潮再次复兴,直至今日,欧亚主义的许多理念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由图7可看出,处理后的新老路面结构层在差异沉降的作用下仍表现为拉应力,但附加应力值已明显减小,最小拉应力位于老路中心附近,该处的结构层材料为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最小拉应力值为0.023 MPa,比处理前减小了73%。最大拉应力位置距老路中心13.0 m处(新老路面结合处附近),该处为新路面面层,对应的路面材料为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最大拉应力值为0.150 MPa,附加应力比处理前减小了89%。
2 欧亚主义思潮的发展脉络
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流亡国外的侨民知识分子, 深刻感受到国家要面临新的选择,民族文化也需要新的定位。侨民知识分子们从理论上去探讨了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 出现了欧亚主义这一重要思潮, 这一时期的欧亚主义被称为古典欧亚主义。从独立的地理环境来看,俄国地跨欧亚大洲,是一个欧亚国家, 俄国的文化也不能单纯地被认为是欧洲文化或亚洲文化,各种文化元素是互通互融的,就是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上来思索国家的发展道路。欧亚主义者特别强调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俄罗斯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质、历史定位和思想文化定位,不应盲目追随西方文化, 应将欧洲文化和亚洲文化两种因素加以结合,形成某种程度上统一的文化类型。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俄罗斯又掀起了欧亚主义的热潮。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和独联体从此摆脱了束缚,各自势力也开始衰落。冷战后,俄罗斯国力开始下降,国土缩小,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出现了民族、种族、宗教、能源等一系列问题。国际上,俄罗斯采取了全面西方化的社会转型,外交上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随着国内改革陷入危机,这种外交政策的缺点日益暴露出来,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前提下,欧亚主义思潮开始重新崛起, 一般把这一时期的欧亚主义思潮称之为新欧亚主义, 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理论家杜金(А.Г.Дугин)。新欧亚主义强调从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来审视俄罗斯生存空间和文明取向,即不走到西方经济、政治模式和价值体系的对面,接受回归东方的观念,把亚洲和欧洲视为同等重要。
20世纪30年代,欧亚派逐渐发生分裂,但欧亚主义的思想在俄国侨民知识分子中却没有消失, 并渗透到苏联。著名的历史学家古米廖夫(Л.Н.Гумилёв)是古典欧亚主义的继承者, 他在欧亚主义的传承和复兴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萨维茨基(П.Н.Савицкий,1895—1968)、 苏苻钦斯基(П.Л.Сувчинский,1892—1985)、特鲁别茨科伊(Н.С.Трубецкий,1890—1938)、 弗拉洛夫斯基(Т.В.Флоровский,1893—1979 ) 是古典欧亚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1921年,这4 个年轻的流亡学者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出版了四人的合著《走向东预言与现实一欧亚主义者的主张》(Исход к Востоку. Предчувствия и сверешения.Утверждение евразийцев)(София,1921),标志着欧亚主义思潮的诞生;1922年6月欧亚主义者又出版了文集《歧路上.欧亚主义者的主张》(На путях. Утверждение евразийцев)(Берлин, 1922),每个欧亚主义者都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来论述欧亚主义的基本原则;1923年11月,《欧亚主义学刊》(Евразийский временник)在柏林出版,共三集,更加表现了欧亚主义的思想;1931年,在巴黎出版了《三十年代.欧亚主义者的主张》(Трицатые годы.Утверждение евразийцев)(Париж 1931),对欧亚主义运动进行了回顾。
19世纪30—40年代出现的斯拉夫主义是对当时社会西方化的反思。斯拉夫派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时期,俄罗斯社会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急剧的转折,彼得改革及其带来的西方化进程加剧了俄罗斯社会上层和下层、贵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断裂。”[4]斯拉夫主义反对俄国走西方化道路,提倡俄罗斯民族精神,强调俄国历史道路的特殊性。
3 欧亚主义对俄罗斯文化的解读
在苏联几十年的历史中, 列宁对西欧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文化也是持肯定态度, 把西方作为学习的对象,不仅在技术领域,而在文化生活中也借鉴西方经验; 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和农业化也曾以西方为参照, 但在文化方面更加强化了东方文化传统中的专治因素,当时的文化是单一的文化,对意识、对文化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取消意识形态垄断,完全接受西化,排斥传统文化。苏联解体之际,面对转型初期的混乱局面, 俄罗斯开始积极建构新的国家精神, 寻找思想理论根据。叶利钦提出了“制定新的民族思想”, 社会上形成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思潮, 欧亚主义思潮成为俄罗斯社会和思想文化界的主流。
从以上数据来看,武隆区通过保险保障(各类保险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卫计委救助、保险补助)、低保兜底(特困群众)、残疾人补助(残疾人扶持)等社会保障机制对脱贫后扶的现状有明显改善,但同时也表明了武隆区范围内仍存在较多深度贫困人口。因此,打牢后扶稳固平台,重点做好返贫扶贫帮扶机制,提高边缘户、返贫户的监测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精准施策、精准扶持,例如将收入低、患大病、丧劳力、受灾害、受高等教育等5类困难农户纳入动态监测的重点;对符合建卡条件的,按程序识别为贫困户,次年不再监测;对暂不符合建卡条件的,纳入监测范畴,并落实民政救助、临时救助等措施,最终实现武隆区脱贫后扶的成功开展。
“西方派把俄罗斯未来放在欧洲社会文化的传统之中,斯拉夫派强调俄罗斯特殊、独特的本土文明。”[2]在两大思潮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争论之中, 出现了新的思想理念——欧亚主义。欧亚主义对西方派和斯拉夫派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欧亚主义者认为:蒙古两个多世纪的统治对俄国的影响很大,“欧洲”与“亚洲”两种因素组合使俄国-欧亚洲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精神、 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历史使命的共同性高于种族民族共同性。欧亚主义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独特的思想世界, 一个能够客观地审视东西方文化而创建的属于自己的文化,宣布这种独特的俄国-欧亚洲文化的存在,并且把这一文化定义为“欧亚文化”。
随着俄罗斯新时代的开辟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强,针对俄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 知识分子之间发生了分歧,因而出现了西方派(Западничество)和斯拉夫派(Славянофильство)之争。恰达耶夫(П.Я.Чадаев)在1829—1831年间发表的《哲学书信》(философичечкие письма)成为思想争论的导火索。西方派认为:“俄罗斯是欧亚国家,这是地理事实......,但是从历史倾向、文化优势、价值取向体系和文明的观点来看,俄罗斯是欧洲国家......” [3],俄国虽有自己的独特性,与西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更应该借鉴和学习西方的文明走欧化的道路,只有这样俄罗斯才能进步。
从 R-CNN[14]到 Fast R-CNN[15]再到 Faster RCNN[16]一直采用选择性区域提取[17]与CNN代替传统目标检测使用的滑动窗口与手工设计特征,这使得目标检测效率得到了的大大的提升。但针对实时的ATM机场景检测速率仍然不够,因而本文运用了改进的YOLO单一人脸检测模型,利用回归方法进行人脸定位,具有快速定位目标人脸的效果。
现代的欧亚主义继承了早期欧亚主义的思想,希望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强化欧亚超民族的整体意识把独联体各民族及其文化联合起来, 组建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亚联邦”[5]。亚历山大.杜金在他的《地缘政治基础》一书中,呼吁俄罗斯回归到斯堪的纳维亚文明,并将这一回归视为神圣的理想。他始终认为俄罗斯争夺世界领导权的斗争还没有结束。最基本的前提是俄罗斯不要把自己看作一个“地区强国” 或一个“民族国家”,而是把自己看作一个新的“欧亚帝国”[6]。可见,新欧亚主义在政治上强调了“权威主义”,在文化上强调了“本土主义”。
益智仁挥发油对东莨菪碱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研究 …………………………………………… 马俊俏等(22):3074
俄罗斯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兼具东西文化的双重特征,因此俄罗斯必须走自己的独特道路。普京任职总统以来,一直着力建构新的民族思想, 带领国家走出困境, 恢复俄罗斯的强国地位,他的治国的理念实际上让人们感受到欧亚主义理论的影响。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 如果要想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水平的国家,必须从本国历史中汲取经验, 客观分析国家发展的各种条件, 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俄罗斯道路,才能有利于俄罗斯的复兴。俄罗斯更应起到担当东西方世界的桥梁作用, 担负起缔造新型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树华,刘显忠.当代俄罗斯的政治思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 白春仁.中俄文化对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 尼·科历科夫.全球变革时代的俄罗斯[J]. 自由思想杂志,1994(2-3):66-67.
[4] 白晓红.俄国斯拉夫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 毕洪业.欧亚主义政治思潮与俄罗斯外交[J].俄罗斯学刊,2011(2):53-61.
[6] А.Дугин.Основы геополитики[M].Арктогея,2000.
中图分类号 :D8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3(a)-0184-03
基金项目 :2017年度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课题《二十世纪上半叶黑龙江俄侨文献的文化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B056);2016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东正教视角的哈尔滨俄侨历史文化研究》 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6ZSB02)。
作者简介 :王春英(1973-),女,黑龙江双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化研究。
通讯作者 :王艳红(1975-),女,黑龙江鹤岗人,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 外国文学研究, 通讯邮箱:hegang93@163.com。